(共20张PPT)
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有哪些国家通过什么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7世纪以后,西欧国家发生的一系列革命或改革,促进了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为了改变社会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的状况,俄国的彼得一世与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的改革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使俄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亚历山大二世
彼得一世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的来历,认识彼得一世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分析俄国两次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认识俄罗斯帝国的形成过程。 (时空观念)
3.认识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家国情怀)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兴起与统一的历程
9C
10C
13C
15C
16C
14C
任务一:请根据课本和时间轴梳理俄国兴起与统一的历程。
进入 。
文化圈
崛起
与拜占庭帝国联姻。双头鹰标志也成为俄罗斯的象征。
建立基辅罗斯
(第一个国家)
基辅罗斯被
蒙古征服
莫斯科公国统一俄罗斯国家,伊凡四世正式采用沙皇称号,强化专制统治
基督教
莫斯科公国
2.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一、彼得一世改革
油画《送葬》反映俄国农奴悲惨遭遇。
①沙皇专制统治下,盛行农奴制。
②俄国经济、军事、文化都远远落后于西方。
材料:17世纪末的俄国是欧洲落后国家,政治上内乱不断,领主弄权;经济上严重落后于西欧和中欧国家;军事上经常遭到波兰、土耳其等强邻的进攻,射击军缺乏战斗力,经常参与反对沙皇的叛乱;文化教育方面更为落后,居民识字率仅为2%—3%。
——张建华《俄国史》
任务二:分析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现状如何?
2.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彼得一世特意让工匠作了一枚沙皇印章,上面刻着这样一句话:我是寻师问道的小学生。
一、彼得一世改革
③彼得大帝决心改革图强。
3.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
出发:1697年3月9日,彼得率领使团从莫斯科出发。
第一站:瑞典控制下的里加;
第二站:普鲁士的柯尼斯堡(一周、火炮射击);
第三站:荷兰阿姆斯特丹(三个月、船厂木工);
第四站:伦敦(学习造船理论、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
第五站:波兰华沙(双方达成共同对抗瑞典的共识)
结束:1698年8月25日,彼得结束一年半的访问,回到莫斯科,并招募了各种专门人才共计640人。
通过此次西欧之行,彼得发现了俄国人思想的封闭和生产力的极端落后,
这让彼得感觉到了改革的紧迫性!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全面推行改革。
方式:向西方学习
目的: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一、彼得一世改革
4.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领域 内容 影响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改组行政机构
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创建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贵族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进一步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利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
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民众素质
促进文明开化
经济
文教
社会习俗
政治
军事
任务三:完善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归纳措施的影响。
一、彼得一世改革
4.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一、彼得一世改革
材料一 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彼得一世大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从此称霸波罗的海,并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为了纪念这一重大胜利,俄国宣布成为帝国。俄国议会同时为彼得加冕,并授予他“彼得大帝”的称号。
材料二 彼得的改革是封建性的改革,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建立在农奴制基础上的俄国落后面貌。
——洪宇主编《简明俄国史》
任务四:阅读材料,观察地图,分析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历史影响和性质。
15—18世纪俄国疆域的扩张图
①大大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③消极: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
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
任务五:下列表格说明了什么?请依据“相关史事”分析原因。
1.背景:
材料:19世纪中期,俄、英、法三国经济对比
国别 人均收入(卢布) 钢产量(万吨) 铁路长度(千米)
俄国 71 26 1606
英国 323 385 14603
法国 150 108 9160
问题:19世纪中期,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
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的根本原因
2.目的: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在谈到废除农奴制问题时说:“与其等农奴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奴。”
从亚历山大二世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1818—1881年
1861年农奴制改革
摆脱农奴危机,维护沙皇统治。
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1861年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
时间 1865年 1890年 1898年
数量(人) 38.1万 162万 300万
(2)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材料:农民赎买份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原来农民取得的份地,按当时的市价,总值约6.5亿卢布,而他们后来实际付出的却不少于20亿卢布。
3.内容:
任务六: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改革有何影响?
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
4.影响:
二、1861年农奴制改革
材料 农奴制改革以后, 俄国进入资本主义时期。为适应已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基础, 俄国于19世纪60—7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地方自治改革、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军事改革等。这些改革同农奴制改革互相呼应,使俄国社会政治发生很大变化。
——摘编自张德敬《论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专制制度的演变》
材料 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得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份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摘选自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阅读材料,分析归纳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历史影响。
影响:①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影响: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农奴制残余,影响着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由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社会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
背景
目的
时间
内容
性质
意义
局限
共 同 点 沙皇专制统治,农奴制盛行,工商业落后。
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经济的发展
改变俄国落后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挽救统治危机,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18世纪初
1861年
政、经、文、军、社
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农奴获得自由、高价赎买土地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历程
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农奴制强化,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农奴制残余仍然存在
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
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都为俄国的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课堂小结
比较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哪些异同
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
1.“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材料说明说明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是
A.废除农奴制度 B.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C.加强东西方交流 D.进行对外扩张,争夺殖民霸权
当堂练习
B
2.如图所示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加快学习西方进程
B.增加俄国财政收入
C.改变俄国臣民仪表
D.脱离亚洲融入欧洲
A
当堂练习
3.“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较量。俄国只能用帆船对付英国和法国的汽船,由于缺乏铁路,俄国只能用大车拉军需品……1825—1855年俄国爆发了500多次农奴暴动。”导致俄国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农奴制的严重阻碍 B.沙皇政府腐败软弱
C.俄国工业比较落后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A
当堂练习
4.下图取材于某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对农奴获得“如此自由”理解正确的是 A.共同分享土地、权力和财富
B.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仅仅指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D
当堂练习
5.下面是19世纪初到1914年前俄国工业企业工人数量(单位:万)统计数据。工人数量的巨大变化说明俄国
A.工业化发展迅速
B.工人阶级素质极高
C.已成为工业强国
D.1861改革彻底失败
A
当堂练习
6.某兴趣小组探究俄国两次改革,收集到如下信息。对下表共同点概括准确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强化了农奴制
B.建立了中央集权行政体制
C.农奴制成为两次改革的焦点
D.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C
当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