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武鸣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调研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青铜器与西周青铜器在功用上变化较大。商代青铜器多为酒器,商代盛行的爵、觚、方彝、角、瓿等酒器,在西周时期基本都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器种:如簠(祭祀盛放饭食的方形器具)、钟(打击乐器)等。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
A.西周对政治秩序的重构 B.天道鬼神观念逐渐瓦解
C.粮食生产遭到战争破坏 D.商周人文意识渐趋加强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商代青铜器多为酒器,而西周盛行的青铜器多为食器和乐器,这是因为西周统治者认为商朝统治者“酗酒亡国”,西周还建立了礼乐制度,赋予食器和乐器以体现贵族等级秩序和行为规范的含义。可见商代到西周青铜器功用上的变化是因为西周对政治秩序的重构,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西周仍然大量使用用于祭祀的礼器,“天道鬼神观念逐渐瓦解”的说法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代到西周,粮食生产应该是恢复发展的,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人文意识加强反映在对人的重视程度的提升,材料变化看不出人文意识的渐趋加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3高三上·温州月考)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不少东汉的画像砖、画像石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住宅、楼阁、院落、粮仓、磨房、猪圈、马车和农夫等,还可以看到在住宅附近的大片稻田、山林、池塘、盐井、渠道,还有收获、舂米、酿酒、纺织等景象。这些画像砖、画像石( )
A.是庄园生产生活的反映 B.标志着小农经济的形成
C.体现出薄葬习俗的变革 D.反映了基层治理的成效
【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汉的画像砖、画像石出现了“住宅、楼阁院落、粮仓、磨房、猪圈、马车和农夫等”,还出现了“大片稻田、山林、池塘、盐井、渠道,还有收获春米、酿酒、纺织等景象”,门类齐全,俨然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环境,是庄园生产生活的反映,故A正确;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东汉时期,排除A;
材料中没有薄葬习俗的变革,排除C;
材料中没有体现基层社会,更没有体现治理的成效,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2023·广东)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可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争相到地方藩镇担任幕职,结合所学可知,这就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即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正确;
朋党之争是指唐末时,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现象,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
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与科举考试无关,C项错误;
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不会加剧阶级矛盾,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结合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2023·海南)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由此可知,宋代社会形成了崇文风气,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书院制度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A项的结论,错误;
材料并涉及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程度,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主旨是宋代社会形成崇文风气,不是强调文化重心的南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宋代的文化风气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5.(2023·广东)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了缙绅马少卿同意浙江商人蒋生与女儿的婚事,并且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这反映了随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
明朝时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未被打破,A项错误;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道光咸丰之际,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非官非民”的绅董阶层。绅董须经过推选或选举,在各县设总局并享有薪酬。他们积极介入地方事务,逐步形成了“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的治理模式。绅董的出现( )
A.造成了中央权力下移 B.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C.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答案】C
【知识点】19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状况;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非官非民’的绅董阶层。绅董须经过推选或选举,在各县设总局并享有薪酬。他们积极介入地方事务,逐步形成了‘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的治理模式”并结合所学可知,绅董的出现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C项正确;
绅董不属于地方政府官员,不会影响中央权力,不会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排除AB项;
绅董不属于正式的官员,不会影响官吏的选拔和任用,不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近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和措施。
7.鸦片战争前,中国茶业贸易的基本结构是“茶农—外销茶商—十三行—外国洋行”。鸦片战争后,十三行解散,茶业贸易结构变成“茶农—茶行—洋庄茶号—茶栈(近代经营茶叶的中间商)—洋行”。这一变化( )
A.削弱中国茶叶国际地位 B.利于外销茶商牟取暴利
C.便利列强控制茶业贸易 D.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朝贡贸易体制,官府垄断对外贸易,而鸦片战争后,朝贡体系被打破,垄断贸易发展为自由贸易,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茶叶贸易,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国茶叶地位的变化;
B错误,材料不涉及外销茶商牟取暴利;
D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对外贸易的变化,不能看出自然经济解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茶农—茶行—洋庄茶号—茶栈(近代经营茶叶的中间商)—洋行”。
8.武昌起义前后,南方口岸城市地方精英希望通过签办团防来稳定地方秩序。在筹办过程中,支持“新政”“立宪”的绅士和经营现代工商业的新式商人取代传统乡绅,成为筹办团防的首要领导者。这反映了( )
A.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 B.近代中国逐步向殖民地过渡
C.社会转型时期形势的多变 D.地方精英对列强侵略的态度
【答案】A
【知识点】武昌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前后,地方精英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在进行变革尝试,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趋势,A项正确;
近代中国并未完全成为殖民地,排除B项;
社会转型时期形势多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
材料和地方精英对列强侵略的态度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9.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小学的劳动教育,比如完善小学劳动教育教材的编写,增加劳动教育课时,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组织师生进行劳动实践等。此举意在( )
A.解决抗战物力匮乏的困境 B.健全国民教育体系
C.培养新民主主义的劳动者 D.唤醒儿童民族意识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小学的劳动教育,比如完善小学劳动教育教材的编写,增加劳动教育课时,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组织师生进行劳动实践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展小学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增强儿童的劳动习性,是储备劳动力量的重要途经,此举意在培养新民主主义的劳动者,C项正确;
小学劳动教育并不能解决抗战时期物力匮乏的困境,排除A项;
中国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B项;
材料主旨并非唤醒儿童的民族意识,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敌后根据地的抗战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10.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外交方针与政策,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外交( )
时间 国际局势 外交方针与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 美苏冷战,两级格局 “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0世纪60年代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
20世纪70年代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一条线”“一大片”团结从美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这一条线上的国家及“一条线”周围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朝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方向调整,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
A.体现独立自主与国际国内形势相结合
B.紧密地围绕着意识形态的斗争在发展
C.充分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D.积极构建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新关系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外交方针与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变化,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与国际国内形势相结合,A项正确;
意识形态外交只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B项;
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新关系只符合新时期,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新中国外交,结合所学知识中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相关内容,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试题难度适中。
11.(2023高三上·辉南月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先后出现了“专业协会”“农民联合购销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21世纪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到2017年全国已达193万多个。这反映出( )
A.农村生产组织的继承与创新 B.市场经济释放农民生产热情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反复 D.农业合作经营成为时代主流
【答案】A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进入21世纪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到2017年全国已达193万多个”可知,21世纪初,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材料反映了市场经济释放农民生产热情,故B正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已经出现,因此“创新”的说法错误,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非存在反复,排除C;
材料只是反映出21世纪初,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并不能就此得出“时代主流”的结论,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进入21世纪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到2017年全国已达193万多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公元前312年罗马人正式修建了第一条道路,到公元前2世纪时,罗马变成整个道路系统的中心网点,势力延伸到国家的各个角落;到2世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罗马城为中心展开,各个方向的交通要道皆汇集于帝国之都,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壮景。材料的变化体现了( )
A.交通发展有利于帝国的稳定 B.对外扩张推动交通发展
C.外贸的发展推动了交通发展 D.奴隶制促进帝国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
【解析】【分析】材料“罗马变成整个道路系统的中心网点,势力延伸到国家的各个角落”“到2世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罗马城为中心展开,各个方向的交通要道皆汇集于帝国之都”体现的是罗马帝国范围扩大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即对外扩张推动交通发展,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对外扩张促进交通的发展,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对外扩张对交通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奴隶制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罗马对外扩张的影响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13.下表反映了近代欧洲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性主张。可见,这两次运动都( )
文艺复兴运动 人文主义者 憎恶基督教灭绝人性的唯灵主义理想,大力倡导享受人间快乐, 但并不敢公然地触犯教会和教皇权威
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思想家 维护基督教的纯正信仰和道德,而反对罗马教会和教皇权威
A.主张世俗权利,要求政治改革 B.重新审视人性,冲破传统束缚
C.尊重神学理论,维护宗教权威 D.强调独立思考,倡导自主精神
【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近代欧洲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性主张”“憎恶基督教灭绝人性的唯灵主义理想,大力倡导享受人间快乐,但并不敢公然地触犯教会和教皇权威”“维护基督教的纯正信仰和道德,而反对罗马教会和教皇权威”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憎恶基督教灭绝人性的唯灵主义理想,倡导享受人间快乐,冲破神学束缚,宗教改革思想家维护基督教的纯正信仰和道德,反对罗马教会和教皇权威,冲破教会束缚,可见,这两次运动都重新审视人性,冲破传统束缚,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要求政治改革的主张,排除A项;
人文主义者憎恶基督教灭绝人性的唯灵主义理想,冲破神学束缚,排除C项;
D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内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结合所学知识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主张的相关内容,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试题难度适中。
14.如表为欧洲不同时期,不同货币和商品数量、价格表。以下现象带来的影响有( )
15世纪 16世纪
黄金 55万公斤 199.2万公斤
白银 700万公斤 2140万公斤
小麦价格 144格罗索 300格罗索
A.社会阶层固化严重 B.封建经济关系遭到破坏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贵重金属大量流入欧洲
【答案】B
【知识点】全球航路的建立;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食物物种的交流;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15世纪和16世纪欧洲的黄金和白银大量流入,小麦价值上升,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贵金属的不断流入欧洲,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品价格上涨,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但同时也冲击着原有的欧洲封建生产关系,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关于社会阶层的固化,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贵重金属大量流入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由此即可得出结论,本题难度适中。
15.(2023·湖南)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
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
【答案】A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这反映了内阁权力的增大,逐渐走向集权,A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权限分明,B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内阁和议会的关系,与政党政治无关,C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议会仍然是权力中心,内阁仍然对议会负责,议会体制没有受到损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英国内阁权力的演变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增速一直保持中高水平,但经济结构单一。2012年南非通过的《2030年国家发展规划》和博茨瓦纳政府正在实施的“加速经济多样化”战略(EDD战略)聚焦五大重点领域:钻石、旅游、牛肉、矿产和金融服务,旨在( )
A.对接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
B.通过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
C.终结欧洲列强的殖民帝国统治
D.联合非洲其他国家共同实现现代化
【答案】B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增速一直保持中高水平,但经济结构单一。2012年南非通过的《2030年国家发展规划》和博茨瓦纳政府正在实施的‘加速经济多样化’战略(EDD战略)聚焦五大重点领域:钻石、旅游、牛肉、矿产和金融服务”并结合所学可知,2012年南非和博茨瓦纳政府通过经济转型改变单一经济结构,推行经济多元化发展,B项正确;
“一带一路”是2013年才由中国政府提出的,排除A项;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已经彻底崩溃,排除C项;
材料和非洲国家的联合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当代非洲经济发展的表现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二、非选择题:共52分,每道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姓……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遂夺而有之。 ……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
——《宋史》卷二八五
古之兼并,兼民利也,今之兼并,又并(争夺)公税也。
——北宋陈舜俞《说田》
材料二: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皆编户齐民,非有上下之势。 宋仁宗天圣五年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日毕者,商量去往,各取稳便 ……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州县论详。
——摘自《宋会要辑稿》
(鲁提辖逃亡代州,遇见金老汉)那老儿直拖鲁达到僻静处,说道:“恩人,你好大胆!见今明明地张挂榜文,出一千贯赏钱捉你,你缘何却去看榜 若不是老汉遇见时,却不被做公的拿了 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
——《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材料三: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来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
-—北宋 · 李昭现《乐静集·属民》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对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
(3)若进一步探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原因,你认为还需补充什么材料并说明理由(举一例即可)。
【答案】(1)价值:材料一对宋朝土地兼并情况及土地兼并对政府赋税的影响的叙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材料二《宋会要辑稿》对主户、客户的记录、《水浒传》小说中涉及到户籍管理的情节,可以研究宋代户籍具体政策、实施情况;材料三李昭现对改革后人员流动的评述,可用于研究北宋户籍改革的影响。
(2)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了基层治理,便于赋役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家的稳定;推动租佃关系和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迁徙条件的放松,促进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流动人口,特别是以客户为主体的流民,给社会治安和户籍管理带来了困难。
(3)可以补充唐以来赋税政策调整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户籍制度也应随之调整;也可补充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和政府放松对社会控制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推动了户籍制度的改革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1)价值:根据材料一“ 乃伪作卖券,遂夺而有之”“侵于民者,凡数千顷”“古之兼并,兼民利也,今之兼并,又并(争夺)公税也”可知,材料一叙述了宋朝土地兼并的情况及土地兼并对政府赋税的影响,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材料二“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可知,材料二有主户、客户的记录,小说中涉及户籍管理的情节,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具体政策、实施情况;根据材料三“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可知,材料三记述了李昭现对改革后人员流动的评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改革的影响。
(2)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户籍制度是古代赋税征收的重要依据,所以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了基层治理,便于赋役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家的稳定;户籍制度的改革,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推动租佃关系和农业的发展,便于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根据材料“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可知,大量流动的人口给社会治安和户籍管理带来了困难。
(3)根据所学可知,唐中后期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户籍作为征税依据的功能减弱,户籍制度也随之调整;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政府对社会控制逐渐放松,流动人口大量出现,推动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可选取其中一例作为补充理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宋代户籍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中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的相关内容,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试题难度适中。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李梦羽《中国孔子庙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根据材料指出唐朝孔子庙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变化:数量明显增多;范围扩大;在江南地区出现新的集中区。
原因:唐朝中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南方的不断开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等。(任意答出3点即可)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唐朝的农业发展;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变化:根据材料明显明显可以看出,唐朝孔子庙数量明显增多;从空间范围看,范围扩大;从集中区域看,在江南地区出现新的集中区。原因: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唐朝中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南方的不断开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等。推动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统治者需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阻碍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政局动荡;根据所学知识,魏晋时期的思想领域,玄学盛行,佛教发展,儒学地位下降。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唐朝经济和思想发展的表现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前期,美国私人房地产开发商已无法独立承担国内住房的建设需要。1937年,罗斯福推动国会通过《美国住房法》。新成立的“美国公共住房署”负责将联邦政府的资金以贷款的形式拨付给地方政府,使他们能够开展清理贫民窟和建造低租金住房的工作。到二战结束时,美国住房署为16.8万套低租金公有住房提供了资助。《美国住房法》的实施标志着联邦政府对住房领域的干预由间接调控向直接管理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政府认为纯粹的公共住房开发并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的整体改造,提出“城市更新”的理念,把贫民窟清理、衰败区和潜在衰败区都纳入城市改造的范围。50年代下半期,被称为“蔓延的社会主义”的公共住房步入低谷。1974年的住房法实行向租房者发放人头补贴的政策,正式叫停了公共住房计划。
——据李莉《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把保障房(含公租房)作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来抓,更将其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各地政府努力克服土地供应和公租房建设资金不足等难题,为公租房建设提供低价用地和建设资金,并把公民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利息收益作为公租房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还免征房地产企业建造公租房涉及的印花税。截止2011年9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含公租房)开工总量达986万套。目前,国家正积极推进《住房租赁条例》《城镇住房保障条例》立法进程。
——据徐东辉《中国公租房制度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美国在二战前后公共住房政策的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公租房政策上的创新之处,说明中国大力建设公租房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公租房建设问题上体现的执政理念。
【答案】(1)前:私人房地产商遭受危机沉重打击;大量民众因危机陷入贫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后:城市改造理念转变;冷战思维影响;70年代经济陷入滞胀局面
(2)创新:把建设公租房作为政治任务(把公租房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基本工作);建立多元化的公租房资金投入机制;构建比较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意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要;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保障;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执政为民,保障民生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前:据材料“ 20世纪30年代前期,美国私人房地产开发商已无法独立承担国内住房的建设需要。1937年,罗斯福推动国会通过《美国住房法》”得出私人房地产商遭受危机沉重打击;据材料“新成立的‘美国公共住房署’负责将联邦政府的资金以贷款的形式拨付给地方政府,使他们能够开展清理贫民窟和建造低租金住房的工作”得出,大量民众因危机陷入贫困;从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分析得出,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后: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政府认为纯粹的公共住房开发并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的整体改造,提出‘城市更新’的理念,把贫民窟清理、衰败区和潜在衰败区都纳入城市改造的范围”得出,城市改造理念转变;据材料“蔓延的社会主义”,得出冷战思维影响;据材料“1974年的住房法实行向租房者发放人头补贴的政策,正式叫停了公共住房计划”得出,70年代经济陷入滞胀局面。
(2)创新:据材料“ 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把保障房(含公租房)作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来抓,更将其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得出把建设公租房作为政治任务(把公租房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基本工作);据材料“各地政府努力克服土地供应和公租房建设资金不足等难题,为公租房建设提供低价用地和建设资金”得出,建立多元化的公租房资金投入机制;据材料“国家正积极推进《住房租赁条例》《城镇住房保障条例》立法进程”,得出构建比较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意义:从对低收入阶层的影响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要;从对城市化的推动分析,得出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保障;从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分析,得出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从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分析,得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根据材料“把保障房(含公租房)作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来抓,更将其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可分析出执政为民,保障民生。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东西方的住房管理以及体现的执政理念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关键词梳理出经济发展脉络:
国家宏观调控 第三次科技革命 赫鲁晓夫改革 经济全球化 中国改革开放
世贸组织 福利国家 欧共体 中间阶层 跨国公司
从表中选择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阐述。(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述要运用所选的关键词,史论结合。)
【答案】答案示例:
关键词:国家宏观调控、福利国家、中间阶层
观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调整
阐述: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二战以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影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利用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资本主义各国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服务开支,建立“福利国家”,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使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要求“从表中选择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阐述”,考生可选取国家宏观调控、福利国家、中间阶层。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背景是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二战以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影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而福利国家和中间阶层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和表现,最后进行总结即可,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然后结合调整的措施和结果进行作答,由此即可得出结论,本题难度适中。
1 / 1广西南宁市武鸣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调研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青铜器与西周青铜器在功用上变化较大。商代青铜器多为酒器,商代盛行的爵、觚、方彝、角、瓿等酒器,在西周时期基本都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器种:如簠(祭祀盛放饭食的方形器具)、钟(打击乐器)等。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 )
A.西周对政治秩序的重构 B.天道鬼神观念逐渐瓦解
C.粮食生产遭到战争破坏 D.商周人文意识渐趋加强
2.(2023高三上·温州月考)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不少东汉的画像砖、画像石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住宅、楼阁、院落、粮仓、磨房、猪圈、马车和农夫等,还可以看到在住宅附近的大片稻田、山林、池塘、盐井、渠道,还有收获、舂米、酿酒、纺织等景象。这些画像砖、画像石( )
A.是庄园生产生活的反映 B.标志着小农经济的形成
C.体现出薄葬习俗的变革 D.反映了基层治理的成效
3.(2023·广东)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 D.加剧了阶级矛盾
4.(2023·海南)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5.(2023·广东)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6.道光咸丰之际,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非官非民”的绅董阶层。绅董须经过推选或选举,在各县设总局并享有薪酬。他们积极介入地方事务,逐步形成了“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的治理模式。绅董的出现( )
A.造成了中央权力下移 B.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C.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7.鸦片战争前,中国茶业贸易的基本结构是“茶农—外销茶商—十三行—外国洋行”。鸦片战争后,十三行解散,茶业贸易结构变成“茶农—茶行—洋庄茶号—茶栈(近代经营茶叶的中间商)—洋行”。这一变化( )
A.削弱中国茶叶国际地位 B.利于外销茶商牟取暴利
C.便利列强控制茶业贸易 D.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8.武昌起义前后,南方口岸城市地方精英希望通过签办团防来稳定地方秩序。在筹办过程中,支持“新政”“立宪”的绅士和经营现代工商业的新式商人取代传统乡绅,成为筹办团防的首要领导者。这反映了( )
A.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 B.近代中国逐步向殖民地过渡
C.社会转型时期形势的多变 D.地方精英对列强侵略的态度
9.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小学的劳动教育,比如完善小学劳动教育教材的编写,增加劳动教育课时,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组织师生进行劳动实践等。此举意在( )
A.解决抗战物力匮乏的困境 B.健全国民教育体系
C.培养新民主主义的劳动者 D.唤醒儿童民族意识
10.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外交方针与政策,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外交( )
时间 国际局势 外交方针与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 美苏冷战,两级格局 “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0世纪60年代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
20世纪70年代 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一条线”“一大片”团结从美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这一条线上的国家及“一条线”周围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朝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方向调整,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
A.体现独立自主与国际国内形势相结合
B.紧密地围绕着意识形态的斗争在发展
C.充分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D.积极构建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新关系
11.(2023高三上·辉南月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先后出现了“专业协会”“农民联合购销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21世纪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到2017年全国已达193万多个。这反映出( )
A.农村生产组织的继承与创新 B.市场经济释放农民生产热情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反复 D.农业合作经营成为时代主流
12.公元前312年罗马人正式修建了第一条道路,到公元前2世纪时,罗马变成整个道路系统的中心网点,势力延伸到国家的各个角落;到2世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罗马城为中心展开,各个方向的交通要道皆汇集于帝国之都,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壮景。材料的变化体现了( )
A.交通发展有利于帝国的稳定 B.对外扩张推动交通发展
C.外贸的发展推动了交通发展 D.奴隶制促进帝国的发展
13.下表反映了近代欧洲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性主张。可见,这两次运动都( )
文艺复兴运动 人文主义者 憎恶基督教灭绝人性的唯灵主义理想,大力倡导享受人间快乐, 但并不敢公然地触犯教会和教皇权威
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思想家 维护基督教的纯正信仰和道德,而反对罗马教会和教皇权威
A.主张世俗权利,要求政治改革 B.重新审视人性,冲破传统束缚
C.尊重神学理论,维护宗教权威 D.强调独立思考,倡导自主精神
14.如表为欧洲不同时期,不同货币和商品数量、价格表。以下现象带来的影响有( )
15世纪 16世纪
黄金 55万公斤 199.2万公斤
白银 700万公斤 2140万公斤
小麦价格 144格罗索 300格罗索
A.社会阶层固化严重 B.封建经济关系遭到破坏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贵重金属大量流入欧洲
15.(2023·湖南)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
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
16.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增速一直保持中高水平,但经济结构单一。2012年南非通过的《2030年国家发展规划》和博茨瓦纳政府正在实施的“加速经济多样化”战略(EDD战略)聚焦五大重点领域:钻石、旅游、牛肉、矿产和金融服务,旨在( )
A.对接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
B.通过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
C.终结欧洲列强的殖民帝国统治
D.联合非洲其他国家共同实现现代化
二、非选择题:共52分,每道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姓……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遂夺而有之。 ……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
——《宋史》卷二八五
古之兼并,兼民利也,今之兼并,又并(争夺)公税也。
——北宋陈舜俞《说田》
材料二: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皆编户齐民,非有上下之势。 宋仁宗天圣五年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日毕者,商量去往,各取稳便 ……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州县论详。
——摘自《宋会要辑稿》
(鲁提辖逃亡代州,遇见金老汉)那老儿直拖鲁达到僻静处,说道:“恩人,你好大胆!见今明明地张挂榜文,出一千贯赏钱捉你,你缘何却去看榜 若不是老汉遇见时,却不被做公的拿了 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
——《水浒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材料三: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手不服来耜之勤,心不知田亩之乐,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
-—北宋 · 李昭现《乐静集·属民》
(1)分别阐述上述材料对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
(3)若进一步探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原因,你认为还需补充什么材料并说明理由(举一例即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李梦羽《中国孔子庙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根据材料指出唐朝孔子庙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前期,美国私人房地产开发商已无法独立承担国内住房的建设需要。1937年,罗斯福推动国会通过《美国住房法》。新成立的“美国公共住房署”负责将联邦政府的资金以贷款的形式拨付给地方政府,使他们能够开展清理贫民窟和建造低租金住房的工作。到二战结束时,美国住房署为16.8万套低租金公有住房提供了资助。《美国住房法》的实施标志着联邦政府对住房领域的干预由间接调控向直接管理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政府认为纯粹的公共住房开发并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的整体改造,提出“城市更新”的理念,把贫民窟清理、衰败区和潜在衰败区都纳入城市改造的范围。50年代下半期,被称为“蔓延的社会主义”的公共住房步入低谷。1974年的住房法实行向租房者发放人头补贴的政策,正式叫停了公共住房计划。
——据李莉《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把保障房(含公租房)作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来抓,更将其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各地政府努力克服土地供应和公租房建设资金不足等难题,为公租房建设提供低价用地和建设资金,并把公民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利息收益作为公租房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还免征房地产企业建造公租房涉及的印花税。截止2011年9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含公租房)开工总量达986万套。目前,国家正积极推进《住房租赁条例》《城镇住房保障条例》立法进程。
——据徐东辉《中国公租房制度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美国在二战前后公共住房政策的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公租房政策上的创新之处,说明中国大力建设公租房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公租房建设问题上体现的执政理念。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关键词梳理出经济发展脉络:
国家宏观调控 第三次科技革命 赫鲁晓夫改革 经济全球化 中国改革开放
世贸组织 福利国家 欧共体 中间阶层 跨国公司
从表中选择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阐述。(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述要运用所选的关键词,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商代青铜器多为酒器,而西周盛行的青铜器多为食器和乐器,这是因为西周统治者认为商朝统治者“酗酒亡国”,西周还建立了礼乐制度,赋予食器和乐器以体现贵族等级秩序和行为规范的含义。可见商代到西周青铜器功用上的变化是因为西周对政治秩序的重构,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西周仍然大量使用用于祭祀的礼器,“天道鬼神观念逐渐瓦解”的说法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代到西周,粮食生产应该是恢复发展的,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人文意识加强反映在对人的重视程度的提升,材料变化看不出人文意识的渐趋加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汉的画像砖、画像石出现了“住宅、楼阁院落、粮仓、磨房、猪圈、马车和农夫等”,还出现了“大片稻田、山林、池塘、盐井、渠道,还有收获春米、酿酒、纺织等景象”,门类齐全,俨然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环境,是庄园生产生活的反映,故A正确;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东汉时期,排除A;
材料中没有薄葬习俗的变革,排除C;
材料中没有体现基层社会,更没有体现治理的成效,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可知,唐朝中后期,文人士子争相到地方藩镇担任幕职,结合所学可知,这就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即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项正确;
朋党之争是指唐末时,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现象,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错误;
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与科举考试无关,C项错误;
士人去地方藩镇做幕僚不会加剧阶级矛盾,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结合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由此可知,宋代社会形成了崇文风气,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书院制度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A项的结论,错误;
材料并涉及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程度,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主旨是宋代社会形成崇文风气,不是强调文化重心的南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宋代的文化风气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了缙绅马少卿同意浙江商人蒋生与女儿的婚事,并且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这反映了随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
明朝时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未被打破,A项错误;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19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状况;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非官非民’的绅董阶层。绅董须经过推选或选举,在各县设总局并享有薪酬。他们积极介入地方事务,逐步形成了‘事由局而不由县,权在绅而不在官’的治理模式”并结合所学可知,绅董的出现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C项正确;
绅董不属于地方政府官员,不会影响中央权力,不会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排除AB项;
绅董不属于正式的官员,不会影响官吏的选拔和任用,不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近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和措施。
7.【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朝贡贸易体制,官府垄断对外贸易,而鸦片战争后,朝贡体系被打破,垄断贸易发展为自由贸易,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茶叶贸易,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国茶叶地位的变化;
B错误,材料不涉及外销茶商牟取暴利;
D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对外贸易的变化,不能看出自然经济解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茶农—茶行—洋庄茶号—茶栈(近代经营茶叶的中间商)—洋行”。
8.【答案】A
【知识点】武昌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前后,地方精英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在进行变革尝试,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趋势,A项正确;
近代中国并未完全成为殖民地,排除B项;
社会转型时期形势多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
材料和地方精英对列强侵略的态度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小学的劳动教育,比如完善小学劳动教育教材的编写,增加劳动教育课时,实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组织师生进行劳动实践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展小学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增强儿童的劳动习性,是储备劳动力量的重要途经,此举意在培养新民主主义的劳动者,C项正确;
小学劳动教育并不能解决抗战时期物力匮乏的困境,排除A项;
中国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B项;
材料主旨并非唤醒儿童的民族意识,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敌后根据地的抗战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10.【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外交方针与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变化,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与国际国内形势相结合,A项正确;
意识形态外交只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B项;
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新关系只符合新时期,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新中国外交,结合所学知识中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相关内容,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试题难度适中。
11.【答案】A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进入21世纪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到2017年全国已达193万多个”可知,21世纪初,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材料反映了市场经济释放农民生产热情,故B正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已经出现,因此“创新”的说法错误,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非存在反复,排除C;
材料只是反映出21世纪初,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并不能就此得出“时代主流”的结论,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进入21世纪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到2017年全国已达193万多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
【解析】【分析】材料“罗马变成整个道路系统的中心网点,势力延伸到国家的各个角落”“到2世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罗马城为中心展开,各个方向的交通要道皆汇集于帝国之都”体现的是罗马帝国范围扩大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即对外扩张推动交通发展,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对外扩张促进交通的发展,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对外扩张对交通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奴隶制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罗马对外扩张的影响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13.【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近代欧洲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性主张”“憎恶基督教灭绝人性的唯灵主义理想,大力倡导享受人间快乐,但并不敢公然地触犯教会和教皇权威”“维护基督教的纯正信仰和道德,而反对罗马教会和教皇权威”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憎恶基督教灭绝人性的唯灵主义理想,倡导享受人间快乐,冲破神学束缚,宗教改革思想家维护基督教的纯正信仰和道德,反对罗马教会和教皇权威,冲破教会束缚,可见,这两次运动都重新审视人性,冲破传统束缚,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要求政治改革的主张,排除A项;
人文主义者憎恶基督教灭绝人性的唯灵主义理想,冲破神学束缚,排除C项;
D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内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结合所学知识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主张的相关内容,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试题难度适中。
14.【答案】B
【知识点】全球航路的建立;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食物物种的交流;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15世纪和16世纪欧洲的黄金和白银大量流入,小麦价值上升,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贵金属的不断流入欧洲,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品价格上涨,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但同时也冲击着原有的欧洲封建生产关系,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关于社会阶层的固化,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贵重金属大量流入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由此即可得出结论,本题难度适中。
15.【答案】A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这反映了内阁权力的增大,逐渐走向集权,A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权限分明,B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内阁和议会的关系,与政党政治无关,C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议会仍然是权力中心,内阁仍然对议会负责,议会体制没有受到损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英国内阁权力的演变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增速一直保持中高水平,但经济结构单一。2012年南非通过的《2030年国家发展规划》和博茨瓦纳政府正在实施的‘加速经济多样化’战略(EDD战略)聚焦五大重点领域:钻石、旅游、牛肉、矿产和金融服务”并结合所学可知,2012年南非和博茨瓦纳政府通过经济转型改变单一经济结构,推行经济多元化发展,B项正确;
“一带一路”是2013年才由中国政府提出的,排除A项;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已经彻底崩溃,排除C项;
材料和非洲国家的联合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当代非洲经济发展的表现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17.【答案】(1)价值:材料一对宋朝土地兼并情况及土地兼并对政府赋税的影响的叙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材料二《宋会要辑稿》对主户、客户的记录、《水浒传》小说中涉及到户籍管理的情节,可以研究宋代户籍具体政策、实施情况;材料三李昭现对改革后人员流动的评述,可用于研究北宋户籍改革的影响。
(2)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了基层治理,便于赋役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家的稳定;推动租佃关系和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迁徙条件的放松,促进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流动人口,特别是以客户为主体的流民,给社会治安和户籍管理带来了困难。
(3)可以补充唐以来赋税政策调整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户籍制度也应随之调整;也可补充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和政府放松对社会控制方面的材料,用以说明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推动了户籍制度的改革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1)价值:根据材料一“ 乃伪作卖券,遂夺而有之”“侵于民者,凡数千顷”“古之兼并,兼民利也,今之兼并,又并(争夺)公税也”可知,材料一叙述了宋朝土地兼并的情况及土地兼并对政府赋税的影响,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材料二“税户者有常产之人也,客户则无产而侨寓者”“榜上见写着你年甲、貌相、贯址”可知,材料二有主户、客户的记录,小说中涉及户籍管理的情节,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具体政策、实施情况;根据材料三“今天下壮有力之民,侨寓杂处,散于四方”可知,材料三记述了李昭现对改革后人员流动的评述,可用于研究宋代户籍改革的影响。
(2)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户籍制度是古代赋税征收的重要依据,所以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了基层治理,便于赋役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家的稳定;户籍制度的改革,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推动租佃关系和农业的发展,便于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根据材料“为淫巧奇技、屠贩游博,其无理之甚者,啸聚不逞,杀人于货”可知,大量流动的人口给社会治安和户籍管理带来了困难。
(3)根据所学可知,唐中后期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户籍作为征税依据的功能减弱,户籍制度也随之调整;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政府对社会控制逐渐放松,流动人口大量出现,推动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可选取其中一例作为补充理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宋代户籍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中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的相关内容,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试题难度适中。
18.【答案】变化:数量明显增多;范围扩大;在江南地区出现新的集中区。
原因:唐朝中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南方的不断开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等。(任意答出3点即可)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唐朝的农业发展;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变化:根据材料明显明显可以看出,唐朝孔子庙数量明显增多;从空间范围看,范围扩大;从集中区域看,在江南地区出现新的集中区。原因:结合所学可概括出唐朝中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南方的不断开发,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等。推动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了统治者需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阻碍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政局动荡;根据所学知识,魏晋时期的思想领域,玄学盛行,佛教发展,儒学地位下降。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唐朝经济和思想发展的表现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19.【答案】(1)前:私人房地产商遭受危机沉重打击;大量民众因危机陷入贫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后:城市改造理念转变;冷战思维影响;70年代经济陷入滞胀局面
(2)创新:把建设公租房作为政治任务(把公租房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基本工作);建立多元化的公租房资金投入机制;构建比较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意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要;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保障;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执政为民,保障民生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前:据材料“ 20世纪30年代前期,美国私人房地产开发商已无法独立承担国内住房的建设需要。1937年,罗斯福推动国会通过《美国住房法》”得出私人房地产商遭受危机沉重打击;据材料“新成立的‘美国公共住房署’负责将联邦政府的资金以贷款的形式拨付给地方政府,使他们能够开展清理贫民窟和建造低租金住房的工作”得出,大量民众因危机陷入贫困;从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分析得出,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后: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政府认为纯粹的公共住房开发并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的整体改造,提出‘城市更新’的理念,把贫民窟清理、衰败区和潜在衰败区都纳入城市改造的范围”得出,城市改造理念转变;据材料“蔓延的社会主义”,得出冷战思维影响;据材料“1974年的住房法实行向租房者发放人头补贴的政策,正式叫停了公共住房计划”得出,70年代经济陷入滞胀局面。
(2)创新:据材料“ 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把保障房(含公租房)作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来抓,更将其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得出把建设公租房作为政治任务(把公租房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基本工作);据材料“各地政府努力克服土地供应和公租房建设资金不足等难题,为公租房建设提供低价用地和建设资金”得出,建立多元化的公租房资金投入机制;据材料“国家正积极推进《住房租赁条例》《城镇住房保障条例》立法进程”,得出构建比较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意义:从对低收入阶层的影响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要;从对城市化的推动分析,得出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保障;从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分析,得出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从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分析,得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根据材料“把保障房(含公租房)作为一项重要民生问题来抓,更将其上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可分析出执政为民,保障民生。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东西方的住房管理以及体现的执政理念进行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20.【答案】答案示例:
关键词:国家宏观调控、福利国家、中间阶层
观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调整
阐述: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二战以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影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利用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资本主义各国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服务开支,建立“福利国家”,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使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要求“从表中选择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阐述”,考生可选取国家宏观调控、福利国家、中间阶层。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背景是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二战以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和影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而福利国家和中间阶层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和表现,最后进行总结即可,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然后结合调整的措施和结果进行作答,由此即可得出结论,本题难度适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