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0 17:2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处”“好”“数”“曝”“谬”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
2. 结合注释、资料等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
3.借助杜处士和牧童对待《斗牛图》的态度展开想象,补全细节,感悟人物形象。
4.想象故事细节,用自己的话生动有趣地讲这个故事。
5.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做事要向专业人士或有经验的劳动者请教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知识问答的小游戏:我来描述,你来猜!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此人生活在唐代,著名画家,擅长画牛,特别他画的斗牛,栩栩如生——戴嵩
他生活在宋代,是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工于书画,还是著名的美食家,难得的全才——苏轼
咱们读过很多苏轼的诗词:
横看成岭侧成峰,----;明月几时有,----;
黑云翻墨未遮山,-----;竹外桃花三两枝,----
评价:同学们的积累可真不少!(过渡语:戴嵩和苏轼,一个生活在唐代,一个在宋代,一个是画画的,一个以诗词文章为世人所称赞,他们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今天的课堂。
一、导入
1. 师:同学们,在《伯牙鼓琴》中,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了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绘画艺术的奥妙。
2.师:谁来读读课题?——指名。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会。生:书意思就是书写,是为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写在戴嵩的斗牛图上的)
预设2:不会。引导:我们之前学了一首诗叫《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屋壁上,那本文呢?(我们刚学过一首古诗,和这个题目类似。是什么?《书胡阴先生壁》 “书”是什么意思?)
3.师:是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啊,在看完一幅画之后,会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画的开头或结尾,这就叫“题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苏轼为戴嵩的《斗牛图》做的题跋,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一)读准字音。
1.多音字
师:在课前的预习中,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文中有几个多音字不好读,我们一起来看。(出句子)
出示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生:读。
师:处字读的很准确,你怎么知道的?(它在这里应该读“ch ”呢?)
生:结合注释及意思。
小结:借助注释,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文意、确定多音字的读音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遍。——齐读。
(二)读全文。
师:多音字我们都会读了,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音,自己练习读一下,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自己读自己的,开始。(齐读引导:放开声音,自己读自己的,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生:自由读
师:我请这一排同学开火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仔细听,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生:一人一句读,相机纠正
师:都读对了吗?好,掌声送给他们。
2、读通句子。
师:对于一篇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通句子,更要做到声断而气连,,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生:聆听范读
师:模仿范读,自己练习读一下,看看谁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生:练习读
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谁想来试一试?)——指名读(第一遍)
师: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生评价
师:评的不错,相信你能读的更好,你来试试?——一名同学再读(第二遍)
师:读得字正腔圆,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让我们一起来读。齐读(第三遍)
师:文言文就是这样,越读越有味道。
过渡:同学们,其实这不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了,在之前的学习中,你还积累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呢?(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查资料)
3.读懂文意。
师:现在请你试着运用这些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可以同桌互相说一说。
同桌交流后,
师:谁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大家帮一帮?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有:指名说,学生帮助解决。师:谁能帮帮他?
老师在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时,觉得这句话有点难理解,
出示: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师:那“尾搐入两股间”和“掉尾而斗”有什么不同呢?
师评:原来这个“掉”在这里是“摇动”的意思,跟我们现在所说的“掉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啊,谢谢你解决了我的疑问。
师:谁能完整地讲讲这个故事呢?
师:看来你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其实在古代,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去掉标点,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停顿来吗?让我一起来试一试。——齐读
三、重点探究
(一)尤所爱
1.师:真是越来越有味道了。理解了文章之后,我们知道,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 ,一个是——
板书:杜处士
牧童
师:杜处士这个人啊,很有才能,但不愿做官,就喜欢收藏一些书画,他最喜欢的就是这幅——《斗牛图》(接读)
2.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尤所爱的“尤”,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师引导:能具体说说吗?)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常以自随”,那你想一想,杜处士为什么要随身携带这幅画呢?
生:害怕丢失、想时刻看到它
师:是啊,杜处士真的是对《斗牛图》爱不释手啊!
师:那这幅画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画配乐),我们慢慢地看、仔细地赏,看看这尖锐的牛角、看看这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看这壮硕四蹄,此时此刻,你的脑海里仿佛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生1:我看着这幅画就想到后面那头牛用它的尖角去顶前面的那头牛,前面的那头牛仿佛落荒而逃(急忙逃跑),后面的牛就瞪着眼睛追赶它。
师评:一牛逃跑,一牛奋起直追,你从牛角中感受到了画面的动态美。
生2:我感觉一个牛的后腿在使劲的顶,前面的牛已经要承受不住它的力量了。
师评:你从一个小小的四蹄当中就感受到了画的力量之美。
生3:我看到的是他们的眼神,后面那头牛眼神登的滴溜圆,感觉气势汹汹的,前面的牛是惊慌失措的。(叫2人足够)
师评:是啊,一个小小的眼神都能传递出这幅画的美感。
同学们,这幅《斗牛图》的画面如此细腻而生动,难怪杜处士如此钟爱这幅画。
师:你能读出杜处士对这幅图的喜爱吗?(指名读2次)
出示: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评:在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杜处士的“尤所爱“
让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过渡:咱们的杜处士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可是牧童看到这幅画时却——拊掌大笑
(二)处士和牧童形象
过渡:咱们的杜处士锦囊玉轴,常以自随,可是牧童看到这幅画时却——拊掌大笑
出示: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师:什么叫拊掌大笑?——你说 生:
师:你能不能做一做牧童拊掌大笑的动作呢?生:
师:让我们一起来当一下小牧童,拊掌大笑。(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拊掌大笑的动作)生:全班一起做
师:这位小牧童笑的最开心了,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让你笑的这么开心啊?
生:描述画的样子。(稍微指名1个描述一下即可,不用太深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幅斗牛图,你猜猜哪幅是小牧童所描述的斗牛的情景呢?
生:猜图,说理由。
师:是啊,画错了,所以你才笑的。你能模仿牧童,拊掌大笑,去指出这个画的错误吗?来读一读。
生:大笑读(表演)
师评:一个谦逊有礼的牧童,但少了一份小小的自信。牧童“拊掌大笑”——接读
生:大笑读(表演)
师:是啊,正是因为小牧童每天放牧,与牛朝夕相处,他才能一眼看出画上的错误。同学们,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小牧童呢?
生:天真、可爱、活泼、调皮、细心
师:是啊,真是一个(固定两组词语 天真可爱 观察细心 敢于质疑)的小牧童(板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接读)
师:当你视如珍宝的名画被别人说画错了,你会怎么样?
生:斥责、不相信
但杜处士是怎么做的?。处士——(接读)
师:处士却“笑而然之”,认为小牧童说的是对的。
师:这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处士呢?生:谦虚、大度(板书)
师评:他肯定了牧童说的话,虚心接受了批评。
四、明白道理
1.师:苏轼在文章的最后,引用了一句古语,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
2.生接读,师出示ppt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师:那画牛当问—— 做饭当问—— 打渔当问——
3.师:那不可改的到底是什么呢?(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做事要向有经验的劳动者请教(向专业人士请教)
师评:这就是术业有专攻、实践出真知。(板书)
师:同学们,这是两幅真实的斗牛场景,仔细看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其实两牛相斗时,尾巴可能有两种情形,既有“尾搐入两股间”,也有“掉尾而斗”。
师:是的,其实牧童说的也不是正确的。牧童的意见来源于他和牛的朝夕相处,只不过受古人获取知识的渠道狭窄所限,他未能见到两牛相斗的不同情形。
五、复述故事
1、师:学到这里,这个故事我们就学完了,你能结合板书,有滋有味的讲讲这个故事吗?要想讲好故事,有三个小要求,第一个(接读)(把三个要求稍微改动一下,加上合适的动作、讲生动)
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能够获得“铜牌说书人”的称号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还可以(接读),你就能够获得“银牌说书人”的称号
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如果你还可以(接读),你就能够获得“金牌说书人”的称号
你想挑战哪个? 好,4人以小组练习讲一讲吧!
Ppt出示:
小组讨论后,讲故事
师:谁想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后,指名评价
师:谁来评价一下?
师:谁再来试一试?
六、尝试背诵
师小结:指着总结板书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读懂文章,认识了天真可爱、敢于质疑的牧童,懂得了“术业有专攻,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还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让我们再回到课文,能试着挑战一下背诵吗?有没有信心?那让我们试一试。
书戴嵩画牛,背——
七、拓展升华
1、师:其实除了《书戴嵩画牛》,苏轼的另一篇题跋也展示了绘画艺术的魅力,请大家拿出课前发的学习记录单(随堂练习作业单),结合注释读一读,可以同桌互相说说意思,看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书黄筌(quán)画雀
宋·苏轼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①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② 。乃知观物不审③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④乎 君子是以务⑤学而好问也。
(交流完之后)师:意思都读懂了吗?这篇题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拿起笔来写一写吧。(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交流道理)
交流汇报道理
师评:艺术要源于生活,艺术创作更离不开细心观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去感悟艺术之美。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后反思:
《书戴嵩画牛》是统编教材六上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本篇文言文全文只有93个字,语言凝练、故事生动、内涵深远,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艺术之美”,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课后练习有“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的要求。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初步感知,知道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基本内容。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差异较大,因此,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道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时,我始终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紧扣“三读法——读准、读通、读懂”来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因为多音字读音的不同是由意思决定的,所以我重点讲解了“数”这个字的读音,相机理解了“所宝以百数”。等学生读准确了,再指导其读好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接着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意思,重点指导五个关键字的意思,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的五种方法,再让他们说一说文章的意思。
等完成了“读准、读通、读懂”这三个任务之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杜处士对斗牛图的喜爱,文中说杜处士“尤所爱”,表现在“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缎做画囊,用玉做画轴,这样精美的装饰,自然是十分喜爱。不仅如此,他还 “常以自随”,此处我引导学生想象杜处士可能在什么时候带着这幅《斗牛图》,学生可以想象具体的情景,这也为后面展开合理想象讲故事做了一个铺垫。在讲解小牧童笑《斗牛图》时,我带领孩子们探究小牧童“笑”的原因,再次指指画的错误,并思考为什么小牧童知道画错了,从而理解术业有专攻,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向有经验的内行人请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