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章末过关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章末过关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30 09: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地貌章末过关检测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地区是(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华北平原
2.图中①地貌为(  )
A.峰林 B.石柱
C.落水洞 D.溶蚀洼地
牛轭湖是指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随着流水作用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自然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读北半球某地牛轭湖形成过程图,完成3~4题。
3.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D.地壳下陷
4.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可以(  )
A.减小河流流速B.减弱洪水灾害
C.增加航运距离D.增强河道淤积
下图示意为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回答5~6题。
5.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6.推测1992~1997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大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小
下图表示四类地貌的素描图。据此回答7~8题。
7.①②③④地貌景观类型依次是(  )
A.“U”形谷、三角洲、冲积扇、新月形沙丘
B.峡谷、冲积扇、风蚀蘑菇、三角洲
C.峡谷、三角洲、风蚀蘑菇、新月形沙丘
D.瀑布、冲积扇、水蚀崖、三角洲
8.对于①②③④地貌景观所处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景观多位于河流中下游
B.②景观多位于干支流交汇处
C.③景观多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D.④景观在我国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在我国某山区,地貌学家新近命名了一种地貌类型——岱崮地貌,其等高线地形图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9~10题。
9.对岱崮地貌的地貌形态最为准确的描述是(  )
A.顶尖,身陡,麓缓
B.丘谷相间,连绵起伏
C.顶部平坦,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坡度由陡到缓
D.四周高,中间低
10.判断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30mB.50m
C.70mD.90m
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河谷中夏季云雾缭绕,冬季风力强劲,且水位季节变化大。美丽的沙丘与碧蓝的雅鲁藏布江水、远方的雪山、近处的峻岭、蓝天白云组合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下面图1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图2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
A.风力堆积B.流水堆积
C.冰川堆积D.海浪堆积
12.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  )
A.印度洋海滩
B.青藏高原疏松的土壤
C.附近沙洲和河漫滩
D.塔克拉玛干沙漠
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岛屿。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有关该岛不同海岸的分布与形成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淤泥质海岸和砂质海岸分布在海湾内
B.西海岸主要以淤泥质海岸为主,东海岸以砂质海岸为主
C.东部为迎风岸,风力作用强,风力侵蚀形成砂质海岸
D.西部离大陆近,河流从大陆挟带大量颗粒较细物质在西海岸堆积形成淤泥质海岸
14.关于Ⅰ岛开发过程中不利的自然条件及解决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缺少淡水—海水淡化
B.土地面积小—围海造陆
C.多大风—建设生态防护林
D.土壤贫瘠—大力增施化肥
图1是某区域等高线简图,图中公路(虚线)向偏北方向逐渐上升,桥梁下方河流水位为314m。图2是盘山公路常用的凸面镜,用于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观察对向车辆。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阴影区域的坡度由东南向西北(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16.图中有必要设置凸面镜的地点是(  )
A.①B.②
C.③D.④
二、非选择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17.图1为河流地貌示意图,图2为四幅河流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在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可分别见到与图2中相似的地貌景观。其对应关系分别是:甲—________(填序号),乙—________(填序号),丙—________(填序号),丁—________(填序号)。(4分)
(2)分别指出图2中②③的地貌名称,②为________,③为________。写出②③④共同的地貌特征________、________。(4分)
(3)描述图2中①地貌景观的特点。(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七百弄乡位于广西西北部,处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和斜坡地带,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分布密度最大的峰丛洼地。峰丛是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山峰环绕着洼地。七百弄峰丛洼地与路南石林、桂林峰林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典型岩溶地貌(或称喀斯特地貌),七百弄是其中知名度最低的一个,几乎无人知晓。七百弄人的饮水是依靠水柜解决的。水柜,就是收集雨水的蓄水池,当地人称“水柜”,可能含有“珍贵”的意思。图1和图2分别是七百弄地理位置图和峰丛洼地地貌景观图。
(1)推测峰丛洼地的形成过程。(6分)
(2)分析七百弄峰丛洼地知名度低的原因。(6分)
(3)简析水柜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6分)
19.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学生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实验一 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的粗细不均的沙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 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沙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
①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土坡上会出现________,且会不断________。(2分)
②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2分)
(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4分)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2分)
20.图1为我国某地区略图及甲、乙两地的景观图,图2为丙地局部地形分布图及A到B一线地质剖面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甲、乙两地景观的主要成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按黄土颗粒大小可分为黏黄土带、沙黄土带和典型黄土带,根据①、②、③三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可判断出①是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3分)
(3)随着黄河中下游的水利工程建设,使丁处地貌的生长速度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1分)
(4)描述从A到B一线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6分)
第四章地貌章末过关检测
1~2.解析:第1题,我国喀斯特地貌以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最为典型。第2题,根据图中①地貌的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峰林。
答案:1.B 2.A
3~4.解析:第3题,弯曲河道往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虚线框内两个弯曲处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两个凹岸相隔越来越近,最终相连,形成相对平直的河道。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A正确,B、C、D错误。第4题,河流裁弯取直后,河水可以直接由取直后河道流走,水流速度加快,减少其在弯道处滞留的时间,有利于洪水快速排泄,B正确,A错误;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河道长度变短,因此会减少航运距离,C错误;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河水流动速度加快,减少了河道淤积,D错误。
答案:3.A 4.B
5~6.解析:第5题,在近岸海域,堆积与侵蚀同时存在,河流挟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海浪冲刷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1979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岸在淤积,即流水堆积作用强;1979~2004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短的趋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即海水侵蚀作用强,D项正确。第6题,从图中看,1992~1997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总体上在缩短,说明海底发生侵蚀,即海水侵蚀作用强,故此时河流入海年径流量、含沙量都较小,故选B。
答案:5.D 6.B
7~8.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峡谷,由流水侵蚀形成,②为三角洲,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③为风蚀蘑菇地貌,由风力侵蚀形成,④为新月形沙丘,由风力堆积形成,C正确,A、B、D错误。第8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峡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多位于河流中上游;②为三角洲,多位于河流入海口;③为风蚀蘑菇地貌,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④为沙丘地貌,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我国主要位于西北地区,D正确,A、B、C错误。
答案:7.C 8.D
9~10.解析:第9题,根据图示的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岱崮地貌顶部平坦开阔,顶部周围为陡崖,地形陡峭,而下部的地形坡度较小,而且越往下坡度越缓,选C。第10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可以判断,等高距为10m,陡崖顶部最高高度是610m,最低高度是600m,陡崖下部最低高度是550m,最高高度是560m,陡崖的相对高度是40~60m,选B。
答案:9.C 10.B
11~12.解析:读图可知,丹娘沙丘附近河道有江心沙洲,且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冬季河床裸露,风力大,故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附近沙洲和河漫滩。河谷中冬季风风力强劲,沙洲和河漫滩的沙尘在冬季风的吹拂下,受到山壁阻挡,在山坡下堆积,形成沙丘。
答案:11.A 12.C
13~14.解析:第13题,由图示可知,淤泥质海岸和砂质海岸分布在海湾内;西海岸主要以淤泥质海岸为主,东海岸以砂质海岸为主;东部为迎风坡,风力强,海浪高,海浪侵蚀作用强;西部离大陆近,河流从大陆挟带大量颗粒较细物质在西海岸堆积形成淤泥质海岸。第14题,该岛面积较小,少河流和湖泊储存淡水,可以利用海水淡化增加淡水来源;该岛面积较小,可以经过科学论证进行围海造陆;东南沿海地区,多大风,为了防止海浪对海岸的侵袭可以建生态防护林;该地降水多,土壤的淋失作用强,导致土壤贫瘠,但大力增施化肥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答案:13.C 14.D
15~16.解析:第15题,图中阴影区域全部位于310m和320m两条等高线之间,同时,阴影区域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这两条等高线间距越来越大,则表明沿该方向坡度逐渐减小。第16题,凸面镜应设置在急转弯处,图中②西侧距离山脊较近,因此公路会急转弯,视线会受到阻挡。
答案:15.B 16.B
17.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甲位于河流上游,为峡谷地貌;乙在河流出山口,为山前冲积扇地貌;丙为冲积平原地貌;丁位于河流入海口,为三角洲;①为峡谷地貌,②为冲积扇,③为三角洲,④为冲积平原。所以在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可分别见到与图2中相似的地貌景观。其对应关系分别是:甲—①,乙—②,丙—④,丁—③。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②为冲积扇,③为三角洲;②③④共同的地貌特征是地形平坦、地势起伏小。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① ② ④ ③
(2)冲积扇 三角洲 地形平坦 地势起伏小
(3)“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18.解析:第(1)题,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岩是石灰岩,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在海洋环境时期,石灰岩大量沉积;紧靠云贵高原,地质史上地壳强烈抬升;石灰岩出露地表,地表水流通过石灰岩的裂隙对岩石不断溶蚀,裂隙变宽变深,山体被切割形成峰丛;随着地表水对岩石的溶蚀、冲蚀、搬运作用增强,使岩体坍塌,洼地形成。第(2)题,该地区位置偏远,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宣传力度不够;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较落后。第(3)题,石灰岩广布,具有透水性,地表水容易渗漏;地下水埋藏深,开采难度大;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易出现干旱。
答案:(1)在海洋环境时期,石灰岩大量沉积;紧靠云贵高原,地质史上地壳强烈抬升;地表水流通过石灰岩的裂隙对岩石不断溶蚀,裂隙变宽变深,山体被切割形成峰丛;随着地表水对岩石的溶蚀、冲蚀、搬运作用增强,使岩体坍塌,洼地形成。
(2)位置偏远,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宣传力度不够;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较落后。
(3)石灰岩广布,地表水容易渗漏;地下水埋藏深,开采难度大;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易出现干旱。
19.解析:考查了流水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以吹风机模拟自然界的风力作用,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让学生根据实验判断实验所证明的自然现象。
答案:(1)①沟谷 加深 ②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颗粒越大。从入口往下风向,沉积物颗粒由大到小分布。
(3)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
20.解析:第(1)题,图中甲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乙为黄土高原的沟壑,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第(2)题,从图中看,由③到①距盛行冬季风源地越来越远,风力越来越小,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可推测出,①为黏黄土带、②为典型黄土带、③为沙黄土带。第(3)题,黄河中下游水利工程建设,大坝有拦水拦沙功能。丁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是流水堆积地貌,由于上游来沙量减小使得生长速度减慢。第(4)题,从图中看,AB一线沉积物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为冲积扇,结合图示可看出,从A到B一线沉积物厚度变薄,沉积颗粒物从粗到细。原因是河流流出山口后,从A到B流速逐渐减慢,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答案:(1)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2)黏黄土带 典型黄土带 沙黄土带
(3)减慢
(4)分布特征:从A到B的沉积物厚度逐渐变薄;沉积颗粒物从粗到细;原因:河流流出山口后,从A到B流速逐渐减慢;先沉积的物质多且颗粒粗大,后沉积的物质少且颗粒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