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章末综合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8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30 09:4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末综合检测(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河流阶地是在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为河流阶地素描图,图中河流阶地由泥沙构成,是在长期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下形成的。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阶地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的方向是(  )
A.保持稳定B.垂直下沉
C.水平张裂D.垂直上升
3.早期人类遗址多出现在河流阶地,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水运便利B.气候湿润
C.军事防御D.适宜农耕
灌丛沙堆是风沙流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拦截形成的风积地貌,其发育状况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东南某地灌丛沙堆是典型的第四纪季风运移聚沙形成,下表是该灌丛沙堆第四纪岩层的剖面概况。据此完成4~5题。
岩层性质 埋深/m 年龄/距今万年 平均粒径/mm 含水量/%
沙丘砂 - 1.5 2.8 5.9
砂质古土壤 1.7 3.0 3.6 7.4
砂质古土壤 2.6 3.7 3.3 3.4
沙丘砂 3.4 5.0 2.4 3.7
砂质古土壤 4.2 5.7 2.8 6.2
沙丘砂 5.7 7.7 1.7 8.6
4.推测第四纪季风风力较小的时段距今(  )
A.7.7万年B.3万年
C.5.7万年D.1.4万年
5.灌丛沙堆发育过程中(  )
A.背风坡灌丛越高,沙堆坡高越小
B.迎风坡灌丛越密,沙堆坡长越长
C.迎风坡沙粒粒径小于背风坡
D.风力越大,沙堆发育越好
对流层顶高度与对流活动强弱密切相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1980~2010年间对流层顶气压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大的月份是(  )
A.2月B.5月
C.7月D.12月
7.导致青藏高原地区春季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势力增强B.太阳辐射增强
C.植被覆盖率提高D.大气降水增多
下图示意重庆市渝中区不同类型下垫面某时的平均地表温度。据此完成8~9题。
8.甲、乙、丙对应的下垫面类型是(  )
A.裸地、树林、水体B.裸地、水体、树林
C.树林、裸地、水体D.树林、水体、裸地
9.甲与丙气温差异较大,从受热过程看,主要原因是(  )
A.甲的反射率较高B.甲的吸收率较高
C.丙的反射率较低D.丙的辐射作用弱
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流经①~④处的洋流分别属于(  )
A.寒流、暖流、暖流、寒流
B.寒流、暖流、寒流、暖流
C.暖流、暖流、寒流、寒流
D.暖流、寒流、暖流、寒流
11.有关①~④处洋流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处较同纬度大洋东侧寒冷干燥
B.②处轮船向北航行可顺流节能
C.③处因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
D.④处的污染物可扩散到印度洋
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境内富锌土壤广泛发育。研究人员分别对区内酸性岩类风化物母质区(a)、深变质岩类风化物母质区(b)、变质酸性岩类风化物母质区(c)、红色碎屑岩类风化物母质区(d)等不同区域、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富锌含量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13题。
12.对表层土壤锌富集影响最小的风化物母质是(  )
A.酸性岩类B.深变质岩类
C.变质酸性岩类D.红色碎屑岩类
13.该区不同风化物母质区土壤锌含量(  )
A.表层数值相近B.深层高于表层
C.受气候影响显著D.与成土母质有关
祁连圆柏是“随遇而安的树种”,是青藏高原名副其实的常青树,广泛分布于海拔2600~4300m的阳坡、半阳坡地带。祁连圆柏树干笔直或略扭,叶子为刺叶或鳞叶,根系发达。但在柴达木盆地,很多祁连圆柏都呈孤岛状态分布,它们的周边被荒漠包围。据此完成14~15题。
14.祁连圆柏的生长习性为(  )
A.喜热B.喜湿
C.耐盐碱D.耐寒旱、耐贫瘠
15.柴达木盆地中很多祁连圆柏呈孤岛状态分布且周边被荒漠包围,说明了(  )
A.植被破坏严重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祁连圆柏存在时间长
D.人类保护
下图中M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时令湖。该湖要么滴水不存,要么碧波荡漾,其最不寻常的特点是湖中难得有水。读图,完成16~18题。
16.图中四地水循环最活跃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17.M湖的湖水主要来自(  )
A.河水、冰川融水
B.河水、雨水
C.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
D.冰川融水、地下水
18.M湖难得有水,主要是因为(  )
A.气流下沉,降水稀少
B.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
C.气温高,蒸发旺盛
D.土质疏松,水的下渗量大
读下图,完成19~20题。
19.2月时,图中a、b、c、d四海域水温由高到低依次是(  )
A.c>d>a>bB.a>d>c>b
C.c>b>a>dD.a>c>d>b
20.图中各海域盐度由低到高的排列,正确的是(  )
A.dC.b二、非选择题(5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少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 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4分)
(3)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4分)
(4)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6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风沙肆虐的沙漠一直是蔬果生产的禁区,日光温室可以极大地改变这一现状。南疆地区早期建成的温室,普遍存在着冬季夜间室内冻害时常发生的问题。
材料二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以水泵驱动水循环,通过土壤与空气的热交换实现热量的传递,解决了传统温室仅依靠后墙蓄热的局限,有效利用了温室地面这个巨大的蓄热体,将热量进行时间与空间的转移。研究表明,日光温室后墙白天接受太阳总辐射约占温室接收太阳总辐射的50%~60%,夜间,室内获得的热量中墙面放热量约占1/3,地面放热量约占2/3。此外,土壤夜间放热性能较为稳定,受气候条件影响小。
(1)指出沙漠温室的主要功能。(2分)
(2)简述温室建设厚实后墙的作用。(4分)
(3)解释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能减轻冻害问题的原因。(4分)
(4)电动卷帘可以根据温度高低对玻璃进行择时覆盖。根据沙漠地区的气温变化分析电动卷帘覆盖的时间。(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黄土高原上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底部的岩石成分并不一致,且黄土呈现出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黄土粒径从大到小)的分布形态。
材料二 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植被茂密,人们为获取更多的耕地以及建筑材料而大量砍伐林木、破坏植被,同时过度放牧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极大地减缓了草木植被的再生速度。如今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坡度的增大又加快了地表土壤的侵蚀,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材料三 下图是黄土高原黄土粒径分布图。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形成巨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或风力沉积作用)。(4分)
(2)结合图文材料,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主导风向,并分析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粒径差异的成因。(6分)
(3)黄土高原如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导致的?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
章末综合检测(二)
1~3.解析:第1题,河流阶地是在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下切作用下形成的,图中①阶地最接近河床,形成最晚,故A正确,B、C、D错。故选A。第2题,阶地在河流不断下切和地壳不断抬升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故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的运动方向是垂直上升,故D正确,A、B、C错。故选D。第3题,河流阶地地形较平坦,离水源近,土壤肥沃,适宜农耕,故D正确;早期人类对水运需求少,和气候、军事无关,故A、B、C错。故选D。
答案:1.A 2.D 3.D
4~5.解析:第4题,风力越大,搬运能力越强,剩余的土壤平均粒径越大。据此推测,平均粒径最小的沙丘砂的形成时期,风力最小,据表可知,该沙丘砂的年龄为距今7.7万年,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5题,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它是由于风力搬运作用,风中挟带的沙物质受到植物阻挡,沙在植物下风向沉积下来,背风坡风力作用较小,沙堆不易发育,A错误;迎风坡灌丛越密,沙堆坡长和坡高发育越大,B正确;迎风坡风力大,沙粒粒径大于背风坡,C错误;灌丛沙堆其发育状况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但风力过大,搬运能力过强,不利于沙堆的形成,D错误。故选B。
答案:4.A 5.B
6~7.解析:第6题,由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说明对流层顶的气压越低,对流层顶高度越大,根据图中曲线,7月气压值越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越高,C正确;2月、5月、12月的气压较高,对流层顶高度较低,A、B、D错误。故选C。第7题,根据图中曲线可知,春季气压下降,说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原因是春季太阳辐射增加,青藏高原气温回升,对流加剧,导致对流层顶高度上升,B正确;春季冷空气实力减弱,A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和大气降水增多不是导致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
答案:6.C 7.B
8~9.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水的比热容大,泥沙的比热容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水体升温速度比泥土升温慢。甲地温度最高,应该为裸地,树林、水体的升温速度慢,其中水体升温速度最慢,故丙地应该是水体,A正确,排除B、C、D。选择A。第9题,甲与丙气温差异较大,从受热过程看,主要原因是两者地面性质不同,甲地的吸收率更高,反射率更低,因此气温更低。故B正确,排除A、C、D。选择B。
答案:8.A 9.B
10~11.解析:第10题,读图,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流经①处的是墨西哥湾暖流,②处是加那利寒流,③处是南赤道暖流,④处洋流西风漂流,是寒流。分别属于暖流、寒流、暖流、寒流,D对。第11题,①处较同纬度大洋东侧温暖湿润,A错。②处洋流向南流,轮船向北航行可逆流航行,B错。③处是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C错。④处的污染物可顺着洋流航行,扩散到印度洋,D对。
答案:10.D 11.D
12~13.解析:第12题,根据图中横坐标数据可知,在红色碎屑岩类风化物母质区,其母质中锌元素含量最低,因此对表层土壤锌富集影响有限,A、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13题,据图可知,在酸性岩类、深变质岩类、碎屑岩类中,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土壤锌含量呈上升的趋势;在变质酸性岩类风化物母质区,随着采样深度的増加,土壤锌含量呈下降的趋势,但其土壤母质层仍具有较高含量,可见富锌土壤的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影响,D正确,B错误;观察图示发现,不同风化物母质区表层土壤锌含量最高可超过100,最低只有44左右,差距较大,A错误;该区域内气候差异不大,但土壤锌含量差异较大,因此气候不是影响因素,C错误。故选D。
答案:12.D 13.D
14~15.解析:第14题,根据材料“祁连圆柏是‘随遇而安的树种’,是青藏高原名副其实的常青树,广泛分布于海拔2600~4300m的阳坡、半阳坡地带”可判断,祁连圆柏的生长习性为耐寒旱、耐贫瘠,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5题,根据材料“在柴达木盆地,很多祁连圆柏都呈孤岛状态分布,它们的周边被荒漠包围”可充分说明,它们在柴达木盆地荒漠化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所以祁连圆柏存在时间长,C正确。植被破坏严重,气候干旱,降水少,人类保护,不会导致祁连圆柏呈孤岛状态,A、B、D错误。故选C。
答案:14.D 15.C
16~18.解析:第16题,结合图示四地所处位置,丙地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沿海,受大气环流、洋流及地形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沛,水循环最活跃。第17题,M湖地处内陆,为热带沙漠气候,与时令河相通,夏季降水较多时,受雨水和河流水补给明显。第18题,结合纬度位置可知,M湖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河流对湖泊补给水量少,导致湖泊难得有水。
答案:16.C 17.B 18.A
19~20.解析:图中a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沿岸有暖流,暖流增温,并且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太阳辐射强,降水少,蒸发强,所以a处水温最高,盐度最高;b位于英国东侧海区,纬度最高,故水温最低,另外该海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蒸发弱,故盐度最低;c位于古巴的东南海区,降水丰富;d位于澳大利亚西南海区,沿岸有寒流经过,故水温较a海区低,盐度比同纬度的a海区低。
答案:19.B 20.C
21.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博斯腾湖湖水来源主要是河水,支出主要是蒸发。而近年,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蒸发主要与气温有关。蒸发的加剧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同时人为原因也可能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夏季比冬季气温高,蒸发大,使用湖水量大,水位下降多,而冬季虽然入湖水量少,但蒸发少,使用也少,随着近年全球变暖的加剧,季节差异会更小。第(2)题,由图可知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应为冬季。湖陆风现象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原理相同。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热量少,且水量最小,导致湖陆温差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且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第(3)题,湖陆风的转换早晚取决于湖、陆的气温高低,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地区。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第(4)题,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区域,湖陆风的强弱与湖陆的温差有关,温差大则风强,反之则弱。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答案:(1)夏季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导致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2)冬季。原因: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水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3)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4)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22.解析:(1)沙漠温室夜晚的时候会加强大气逆辐射,进行保温作用;白天的时候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水分的蒸发,温室也可以减少当地风沙对农业的影响。(2)根据图示可知,后墙正好位于阳坡,因此可以利用太阳辐射,提升温室的温度;照射到墙体的太阳高度角较大,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墙体本身比较厚实,因此可以作为温室的蓄能建筑,有助于调节温室夜晚的气温;当地位于西北地区,风沙较大,墙体有助于阻挡风沙。(3)沙漠地区由于热力性质的原因,造成昼夜温差较大,而照射至墙面太阳高度角较大,白天吸热多夜晚放热少;地面太阳高度角较小,白天获得太阳辐射少而夜晚放热多;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将白天墙体获得的热量传递给土壤,可以提高土壤的温度;夜晚气温很低时,土壤释放的地面辐射增多,土壤也能稳定放热,提高温室大棚内的气温,而减少冻害。(4)夏季的时候,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过高,因此需要将窗帘覆盖,可以减少进入温室内的阳光,降低气温;冬季夜晚气温过低,因此需要将窗帘覆盖,减少热量的散失,加强保温作用。
答案:(1)保温、保湿、防风沙。
(2)墙面太阳高度角大,吸收太阳辐射多;墙体厚实,蓄热能力强;保温效果好;厚实的墙体较为稳固,利于阻挡(偏北)风沙。
(3)墙面白天吸热多夜晚放热少;地面白天获得太阳辐射少而夜晚放热多;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将白天墙体获得的热量传递给土壤;夜晚气温很低时,土壤也能稳定放热而减少冻害。
(4)冬季夜晚,沙漠气温过低,覆盖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夏季白天,气温过高,覆盖可以减轻温室效应(或答降温或答阻止阳光进入)。
23.解析:(1)由图示可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分布着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受冬季西北风的影响,将两地的砂砾物质带到黄土高原地区,然后风力减弱,风速降低,砂砾沉积,也就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黄土层。(2)黄土高原是在冬季风的堆积作用下形成的高原,从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到黏黄土带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越来越远,冬季风的搬运作用越来越弱,大的颗粒先堆积,小的颗粒后堆积,故黄土颗粒越来越小。(3)黄土高原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降水量较大,对地表侵蚀作用强,导致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所以是流水侵蚀作用。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采取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工程措施,筑淤地坝、鱼鳞坑、平整土地。还可以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答案:(1)黄土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的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风力沉积作用。
(2)西北风(北风或偏北风)。自西北向东南(或自北向南)风速不断减慢,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沉积物粒径不断减小。
(3)流水侵蚀作用。植树种草(植树造林)、平整土地、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修筑鱼鳞坑、修筑拦水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