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课堂实录
秋江月夜闻琵琶,天涯相逢泪湿衫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琵琶行》这首古体诗的小序。从序言部分,了解到这首诗歌描写的自然环境是秋天的月夜江边的景色,社会环境描写是元和十年。被贬谪江州司马的白居易正在送客。秋天似乎总是让诗人感到悲伤,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我们把序言提到的环境描写概括为以下三层悲伤。
景:悲秋
人:悲己
事:伤离
悲伤的环境描写就给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板,这首诗歌的主要人物是谁?
生:琵琶歌女。
师:还有别的答案吗?
生:还有白居易
师:这首诗歌的主要人物是琵琶歌女和白居易。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诗歌后,发现这是一首叙事诗,《琵琶行》读起来像一部微电影。它主要讲述了诗人白居易秋天月夜江边送别客人时,偶遇一个弹奏琵琶的女子的故事。
二、一赏琵琶曲,相逢
师:同学们,请你们阅读原诗,在诗歌中找一找这个女子弹奏了几次琵琶?记得用波浪线做一个标记。
师:我看同学们都画的差不多了,现在请三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循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生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3: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师:你们找到的地方跟老师一样呀。那么问题来了。第一次面对琵琶女子弹奏的乐曲,白居易的反应是什么?
生:忘记回家。
师:从白居易听琵琶曲忘记回家,你能读出诗人对琵琶曲的情感吗?
生:白居易一定很喜欢听琵琶曲。这首琵琶曲很好听。所以陶醉其中,忘了回家这件事。(板书:白居易:爱乐之人)
师:我们可以把好听这个词替换成悦耳动听,这么动听的乐音出自演奏者歌女,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演奏者的功夫怎么样?
生:厉害,高。
师:是啊,这个歌女演奏琵琶的技术高超。(板书:琵琶女,善乐之人)
古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在很多年之后的元和十年,一首琵琶曲让诗人和歌女在江州秋江月夜里相逢、相知。
三、二赏琵琶曲,相知
师:从序言中,我们得知白居易因罪降职在江州。他的心情不快乐。一个心情郁闷的诗人。而且还在夜晚送别客人。增加一层离别的伤悲。遇到一个善于弹奏琵琶的女子,爱乐之人又怎么会只听一曲就满足?于是乎,第二首曲子在千呼万唤中开始了。这里我们也很幸运能够透过文字感受到千年前白居易听到的曲子。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不是五线谱的音符,而是一首用文字写的曲子。白居易在听曲之前,在调弄弦时,就感受到弦音里的情,似乎在说这一生的不得志。
师:这是白居易不得志,还是这个歌女不得志?
生1:歌女
生2:白居易
师: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色彩。从我的角度(立场、认识等)观察和处理外物,因此外物都附著着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这里的【不得志】指的是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在老师看来,歌女是不得志的,白居易也是不得志的。
(板书:【相同点】不得志)
两个不得志的人,因琵琶的声音结识。曲中有演奏者的情感,有琵琶歌女内心的无限事。
【知觉曲中意】
歌女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只见女子弹奏琵琶动作娴熟,弹奏了两首经典曲目。自此,我们还是没听到琵琶的声音,但一个善弹琵琶的女子形象已然出现在脑海里。为什么呀?
生:从正面描写里的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女子的娴熟弹奏技术。
生:从多感官角度来看,是视觉。
师:请同学们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在脑海里想象琵琶曲。
我们听到了琵琶沉重扬抑、细小轻幽,急切细碎声,白居易用文字说这是暴风骤雨的声音,人们窃窃私语的声音。
这是运用什么方法表现琵琶声的?
生:比喻。
师:对,声音在没有留声机,没有录音机的年代,它就只能用形象化可感的东西来记录,比如说文字这种符号。比如【嘈嘈】【切切】这样的拟声词。还有一种是,化抽象的琵琶声音为具体可感,风雨声普遍又常见,人们细碎的说话声,以声音比喻声音,是最好的方法保存声音的方法。
(板书:1.运用拟声词。2.以声喻声。作用:化抽象为具体)
师:只有这一处是比喻吗?还发现哪有?
生: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盘的声音。
师:仿佛看到了好多大小不一的珍珠掉落在玉盘的画面。多么清脆圆润的声音。我们也把这里概括为以形绘声。
(板书:3.以形绘声,化抽象为具体)
还有哪些地方也是以上的方法?请用自己的话描描述【思考2分钟】
生1:一会儿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
生2:好像冰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生2:突然,琵琶之音陡然高昂,似银瓶炸裂,水浆奔迸;又像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
生3:一曲终了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师:前面同学们讲的都是直接用声音或画面来描写琵琶的声音,那么无声是不是也能表现琵琶声?你们找了哪些句子?
生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板书:4.侧面烘托)
师:琵琶声历经多次起伏变化,激起了白居易内心的波澜起伏,作为读者的我们可能一时之间不解弦音其中的况味。但,我们可以听一听琵琶女自诉身世浮沉的故事。请女同学朗诵选段,男同学听完之后概括浮沉。
(生朗诵:)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生:年少成名,演奏技艺精湛,善歌貌美。
年长色衰,漂沦孤独。
师:你运用了比较的方法阅读诗歌,不错不错。
生:有点悲惨
生:有点虚荣
【长安的风月场】
师:琵琶女回忆过去在京城有着美好的青春年华。凭借美貌和才艺,在风月场中,有着数不清的打赏,被众多贵族子弟簇拥着。深受京城少年们的喜爱,可不就是满足了虚荣的心理。一时间风光无限。请问过去琵琶女在长安的风月场是得志还是不得志的?
生:得志
师:琵琶女在江州。想起风月场中,自己年老色衰,色衰则爱驰。托身商人,自己的美貌随时间流逝而消失,那些喜欢琵琶女貌美的人也纷纷离开。对她来说,应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她不曾见过京城的繁华,不曾体验过被权贵少年争抢着打赏。或许封建时代的女子也可以忍受江州水上漂泊之苦,忍受托付终身之人【商人】经常性的别离之苦。忍受遇上变故的不幸,我们也可以说是琵琶女不再得志。
师:得志之后,又失志,这是生命里的残忍的事情之一。
【已是曲中人】
师:请男同学朗诵白居易的自诉故事。女同学概括白居易的经历。
生: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生:谪居卧病的白居易,生活在找不到喜欢的音乐的地方,居住环境差劲,连朋友都没有。
师:是的,就算有良辰美景,也没什么朋友与白居易同赏。每次他都是一个人喝酒,一个人在清晨赏花,在秋天的夜晚赏月,看春江潮水翻涌,倾听潮起潮落。
【官场得志之时】
当琵琶女说起自己的故事,白居易不免想起自己也是年少成名,29岁那年考中进士,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以为自此仕途畅通无阻。慈恩塔前,多么意气风发。
【官场失志之时】
长安的职场中,当一个人得志之时,身边朋友也多多。怎知宦海浮沉,作为朝廷的左拾遗,认为直言敢谏是职责所在,却没料到落得个“越职言事”被贬江州的下场。
职场中,当一个人因言获罪降职不得志之时,身边朋友也变少了。世间人情冷暖自知。
被贬谪的落寞。就算有昔日的朋友,也远在京城,如今江边送别客人,偶然听得京城的音乐,怎能不让人起过去帝都的工作经历以及生活记忆。
问题探究: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同”在哪?试着找一找琵琶女与白居易的相似点。
参考:
相同点:两人的生命中,过往在繁华的长安都经历过从【得志】到【失志】的过程。
这个志可以理解为理想,梦想,抱负……
而在琵琶女和白居易在偏僻的江州相逢的那一刻,一声熟悉的长安琵琶弦音唤起的是白居易长安梦碎的痛苦。秋江月夜闻琵琶,天涯相逢泪湿衫。
实质上是琵琶曲背后的“两人都曾在长安得志又失志”这一段经历串联起来的。
3.内容太多,语言还可以简洁。
心理学说讲共情,不仅要共来访者的感觉、感受、情绪,还包括他的想法、渴望、需要、目标追求,甚至还有他内在世界的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