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新泰2015新编语文(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导学案(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2015新编语文(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导学案(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10 13:23:48

文档简介

23、《马说》学案 
 设计:佟娟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你没有摘到的只是春天里的一朵花,而整个春天还是属于你,朋友,别灰心!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积累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祗( ) 骈( ) 槽( )枥 一食( ) 食( ) 之者 
2、 解释字词
祗 : 一食: 虽: 且: 等: 安: 材 : 通: 外见 : 策之: 执策:
3、翻译句子
(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2.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4、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有什么态度?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2.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第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四、课内精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 ;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
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
六、小结
这篇“说”带有寓言色彩,文章通篇比喻,千里马、伯乐等各有含义,控诉和讽刺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文章矮小精悍,却写得曲折而畅达。
七、达标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2.解释下列各组中划线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3)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21、《与朱元思书》学案 
  设计:佟娟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富春江,去领略那儿的自然风光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感悟作者的情怀。
重难点:   
1 认真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山水奇异的景色美。
2 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  
一、学前预习 积累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缥( )碧 急tuān___甚箭 经lún___世务者
泠泠( )作响 kuī___谷忘fǎn___ 横kē___上bì___
鸢( )飞戾( )天 互相轩( )邈( )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 猛浪若奔
互相轩邈 负势竞上 经纶世务
3、 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_________ ,是 _______代_______家,字____ ,吴兴故章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 。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 ) 窥谷忘反( )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 课文用哪八个字概括富春江山水?
答:
2、 富春江的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答: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
3.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论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五、达标测试:
1、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
写“水”的: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经lún_____世务 kuī_____谷忘fǎn_____ 横kē_____上bì____ 急tuān_____甚箭 在zhòu_____犹昏 风烟jù_____净
3、翻译下列语句!
①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③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四、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体特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3、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现在开发旅游资源是人们培养的新经济增长点,每个地方对自己的旅游资源都不遗余力地宣传。学了本文,请你给富春江旅游景区写一段导游词,向游人介绍这里的风光。24、《送东阳马生序》学案 
教师寄语: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内容。
2、体会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把握主题。
3、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培养正确的苦乐观。
重难点:1.学习作者勤勉学习,不怕吃苦的品格。
2. 抓住本文的对比手法,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一、开阔视野
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 1、囊萤映雪
* 2、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 3、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 4、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二、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嗜( ) 叱咄( ) 箧( ) 缊( )
媵人( ) 容臭( ) 烨然( ) 衾( )
2、《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作者﹏﹏﹏﹏﹏(朝代)﹏﹏,字﹏﹏﹏﹏﹏﹏,号﹏﹏﹏﹏﹏﹏。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结合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把不能解决的字词及句子记录在下面。
字:
词:
句子:
2、文章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4、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四、走近作者,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五、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对学习条件的优劣是怎样看待的,结合课文与现实说说你对学习条件,主观努力与学习效果相互关系的看法

六、达标测试
(一)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天大寒,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dài( )。  
2.或遇其叱( )duō(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  
3.负箧曳( )xǐ( )行深山巨谷中。  
4.足肤jūn( )裂而不知。  
5.媵( )人持汤沃( )灌,以qīn( )拥覆,久而乃和。    
(二)解释句中的加点词  
1.余幼时即嗜学 2.以是人多以一书假余   
3.益慕圣贤之道 4.未尝稍降辞色   
5.故余虽愚 6.卒获有所闻
(三)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堂,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叵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走 (2)腰 (3)俟 (4)汤 (5)被
2.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
3.(翻译)用现代汉语写出画线句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乎自笔录,计日以还。
4.选文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作对比,体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追求。
5.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自已求学的艰难?
我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决?
我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乐中求学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22、《五柳先生传》学案 
 设计:佟娟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
2、品味本文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3、领悟作者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3、体会课文中“不”字的妙处。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温故知新
1、回顾陶渊明的有关知识,背诵《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二、课前预习,积累知识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嗜( ) 辄( ) 箪( ) 黔( )
汲( ) 俦( ) 觞( ) 欤( )
2、自主阅读,疏通文义,提出疑问,相互交流。
①亦不详其姓字( ) ②因以为号焉( ) ③不求甚解( )
④造饮辄尽( ) ⑤环堵萧然( ) ⑥箪瓢屡空,晏如也( )
⑦不戚戚于贫贱( ) ⑧不汲汲于富贵( )
3、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l)背诵课文,划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说说你是否喜欢五柳先生?理由是什么?
(2)读课文思考:他的志趣与性格有什么联系 如何理解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嗜酒”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3)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陶渊明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东晋以后,很多文人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下面,我们再看一篇《老舍自传》。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湖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也。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五、达标检测:
1、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2、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4、用“____________”划出文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5、从表达方式看,课文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文章的第一段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25、《诗词曲五首》学案
设计:佟娟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徜徉于诗的海洋,感悟诗的意境。
学习目标:
1.了解词和曲的这两种文体的特点。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学习流程:
一、积累运用: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字﹍﹍﹍﹍,﹍﹍﹍﹍朝诗人。
2、《赤壁》作者﹍﹍﹍﹍,字﹍﹍﹍﹍,﹍﹍﹍﹍朝诗人,他与李商隐被称为“﹍﹍﹍﹍”。
3、《过零丁洋》作者﹍﹍﹍﹍,号﹍﹍﹍﹍,﹍﹍﹍(朝)文学家。
二、自主探究: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作家作品简介: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赤壁》
1.朗读《赤壁》,注意节奏和情感。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过零丁洋》
1.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 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四)《水调歌头》
1.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读序言,思考: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
3.自己品读这首词。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

(2)阅读品析词的上片,思考上片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1)文学常识:
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朗读,自主探究
①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②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过零丁洋》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2.《过零丁洋》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品析《水调歌头》的下片,思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4.你认为《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 试说明理由。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2.任选下面的一句,加以赏析。
其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其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五、达标测试: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6.阅读诗词,答文后题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⑴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⑵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二)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⑴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⑵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24、《送东阳马生序》答案:
达标测试:(三)、阅读题
1.(1)跑 (2)腰里系着(挂着,佩着) (3)等待 (4)热水 (5)通“披”,穿
2.B
3.(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2)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缊袍蔽衣(粗袍破衣) 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
5.幼年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
6.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7.①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②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例: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