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沭河学校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沭河学校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0-30 14:2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沭河学校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以下不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 B.蚂蚁 C.新冠病毒 D.生石花
2.(2分)2020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依然席卷全球,让人们再次认识到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下列能判断新冠病毒属于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
A.能够使人出现胸闷、呼吸困难
B.能够繁殖自己的后代
C.能够在快递物件上停留
D.能够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
3.(2分)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却说它是生物;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以下关于生物的基本特征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B.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2分)2018年11月4日,泉港海域发生“碳九泄漏”事件,造成附近海域大量鱼虾死亡。这一结果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5.(2分)在自然环境中,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下列实例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草履虫能够吞食细菌,对污水净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B.某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造成夏季农作物大面积减产
C.树木能分泌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病菌
D.雌性兰花螳螂体形颇似鲜艳的兰花,可诱捕授粉昆虫
6.(2分)对于水稻来说,影响其生存的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空气 C.水分 D.杂草
7.(2分)下列现象中属于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
A.候鸟迁徙 B.山顶的旗形树
C.蛾类夜间活动 D.仙人掌叶特化成刺
8.(2分)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入侵物种,根系非常发达,在生长期间会与本土植物抢夺土壤中的水分、营养物质等。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土植物之间的关系是(  )
A.合作 B.捕食 C.竞争 D.寄生
9.(2分)生活中常见到众多蚂蚁把较大的食物搬回家,蚂蚁之间的关系是(  )
A.捕食 B.合作 C.竞争 D.寄生
10.(2分)下列四项中,能够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的是(  )
A.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
B.蜻蜓点水
C.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
D.小狗排尿
11.(2分)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都属于生产者的是(  )
A.小麦和蘑菇 B.水稻和杂草
C.海带和蚯蚓 D.水藻和水蚤
12.(2分)下列关于生物圈、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卫辉市跑马岭是一个生态系统
B.卫辉市“大禹湖”的所有植物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虾米→小鱼→大鱼”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13.(2分)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东昌湖里所有鱼类
B.聊城古运河畔所有唐槐
C.徒骇河及其风景区内的所有生物
D.聊城公园里的黑熊
14.(2分)下列食物链写法正确的是(  )
A.阳光→水稻→蝗虫→青蛙
B.水稻→蝗虫→青蛙
C.细菌→蝗虫→青蛙→水稻
D.水稻→青蛙→蝗虫
15.(2分)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还有的田鼠危害牧草。而鸟和田鼠又往往会成为鹰的食物。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将草用网子罩起来,草叶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没有用网子罩起来的草却生长良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鸟与鹰之间是捕食关系
B.昆虫与鸟之间是竞争关系
C.对草来说,昆虫、鸟、鹰都属于生物因素
D.若鹰大量被捕杀,那将对草生长不利
16.(2分)下列哪一项完整的列出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
A.阳光、土壤、空气
B.阳光、土壤、空气和植物、动物
C.植物、动物、微生物
D.阳光、土壤、空气和植物、动物、微生物
17.(2分)某农田保护区,为了防止鸟类啄食农作物的种子,对鸟类进行了大肆的捕杀.后来发现农田中有大量的害虫(  )
A.害虫过度繁殖
B.害虫生长速度加快
C.害虫天敌被捕杀,食物链被破坏
D.干旱缺水
18.(2分)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是指落下的花瓣。以下对这个诗句中涉及的生物学现象的分析(  )
A.自然界中存在着物质循环的现象
B.细菌和真菌参与了“化作春泥”的过程
C.“落红”最终被分解为有机物
D.“春泥”中的部分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和利用
19.(2分)如图,曲线a、b、c与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可组成一条食物链的三种生物相对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a是生产者,则c是分解者
B.这条食物链可以写成a→b→c
C.若b灭绝,则c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D.该生态系统由a、b、c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
20.(2分)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下列哪条食物链的加强最有利于增加鹰的数量?(  )
A.草类→鼠→鹰
B.草类→鼠→蛇→鹰
C.草类→蝗虫→青蛙→蛇→鹰
D.草类→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鹰
21.(2分)如图表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关系,请你根据这些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关系写出一条食物链(  )
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22.(2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C.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23.(2分)如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B.乙表示消费者,包括人和各种动物
C.丙是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D.甲、乙、丙三类生物成分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4.(2分)下列有关生物圈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有水的地方
B.地球上所有生物生活的地方
C.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D.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25.(2分)生物圈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  )
A.农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0分。
26.(16分)实验分析题
以下是某班同学设计的“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实验方案:
在实验装置中央放入10只鼠妇,静置5min后,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
组数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七组 八组
明亮处(只) 2 3 3 1 3 2 1 2
阴暗处(只) 8 7 7 9 7 8 9 8
(1)该班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是    。
(3)实验中分别设计明亮处和阴暗处是为了形成    。设计实验时,注意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    外都保持相同,且满足鼠妇的生活条件。实验中鼠妇数目不能过少,是为了避免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要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变量是    ,应该设计    不同的生活条件。
(5)实验结束后,用过的鼠妇应    。
27.(8分)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丹顶鹤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沼泽、浅滩和芦苇塘等湿地(芦苇是鱼的食物)。它的喙、颈和足都很长,也吃芦苇的嫩芽和野草种子等。丹顶鹤春夏季在东北地区繁殖,就地取材筑巢产卵,雏鸟破壳而出,跟随双亲学习觅食、飞翔等生存技能。幼鹤长到一岁左右就离开双亲独立生活。丹顶鹤秋冬季节迁徙到温暖的南方越冬。
(1)“它的喙、颈和足都很长,能够捕食湿地中的鱼、昆虫和软体动物,也吃芦苇的嫩芽和野草种子等。”丹顶鹤的形态特征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哪种关系?   。
(2)丹顶鹤秋冬季节迁徙到南方越冬,主要受    这一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请写出资料中涉及到的任意一条食物链:   ,资料中的鱼和丹顶鹤之间的关系为    。
28.(14分)我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湿地生态改善明显。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主要由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组成,总面积1021.08公顷。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动物资源174种。如图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动物能把获取的有机物转化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又可以被草利用说明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    。
(2)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如果被捕食者的能量等比例的流向不同捕食者,请写出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3)在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4)该食物网中是否存在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   (答“存在”或“不存在”)。
(5)该图要构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
(6)通过生态治理,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自动调节能力明显增强,分析其原因是    。
29.(12分)打渔张森林公园,位于滨州市博兴县境内,动植物种类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3%,有乔木林3万多亩、经济林4.5万亩、绿地20余万平方米。某校七年级二班的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利用学过的生物知识对该公园的生物与环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图1表示打渔张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示某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
(1)图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生物成分与图3中的    (填字母)相对应。
(2)图1的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
(3)图2中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乙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    。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图3中    (填数字)过程开始的。
(5)农田生态系统与打渔张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    。
(6)打渔张森林公园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沭河学校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以下不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 B.蚂蚁 C.新冠病毒 D.生石花
【答案】A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机器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
BCD.蚂蚁、生石花,都属于生物。
故选:A。
2.(2分)2020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依然席卷全球,让人们再次认识到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下列能判断新冠病毒属于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
A.能够使人出现胸闷、呼吸困难
B.能够繁殖自己的后代
C.能够在快递物件上停留
D.能够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
【答案】B
【分析】生物的特征是: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病毒能够繁殖自己的后代符合生物能繁殖的特征,是其属于生物的主要依据。
故选:B。
3.(2分)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却说它是生物;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以下关于生物的基本特征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B.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答案】B
【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解答】解:A、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母鸡生蛋等;
B、能快速运动不属于生物的特性,错误;
C、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
D、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正确。
D、故选:B。
4.(2分)2018年11月4日,泉港海域发生“碳九泄漏”事件,造成附近海域大量鱼虾死亡。这一结果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答案】A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解:环境对生物有影响,如沙漠上植物稀少,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如鲫鱼生活在池塘中,但是当天气特别干旱,鲫鱼会死亡;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因此2018年11月4日泉港海域发生“碳九泄漏”事件,说明环境影响生物。
故选:A。
5.(2分)在自然环境中,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下列实例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草履虫能够吞食细菌,对污水净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B.某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造成夏季农作物大面积减产
C.树木能分泌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病菌
D.雌性兰花螳螂体形颇似鲜艳的兰花,可诱捕授粉昆虫
【答案】D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
【解答】解:A、草履虫能够吞食细菌,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某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造成夏季农作物大面积减产。
C、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树木能分泌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雌性兰花螳螂体形颇似鲜艳的兰花,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得以生存繁衍。
故选:D。
6.(2分)对于水稻来说,影响其生存的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空气 C.水分 D.杂草
【答案】D
【分析】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解答】解: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温度、水、土壤等,影响其生存的生物因素是杂草。
故选:D。
7.(2分)下列现象中属于与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
A.候鸟迁徙 B.山顶的旗形树
C.蛾类夜间活动 D.仙人掌叶特化成刺
【答案】A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A、鸟类迁徙行为 指某些鸟类每年春季和秋季、沿相对固定的路线。是鸟类对环境温度变化相适应;
B、山顶的旗形树是树对环境中长期吹定向风的适应;
C、蛾类夜间活动是蛾类对光线变化的适应;
D、仙人掌叶特化成刺,适应干旱的环境。
故选:A。
8.(2分)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入侵物种,根系非常发达,在生长期间会与本土植物抢夺土壤中的水分、营养物质等。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土植物之间的关系是(  )
A.合作 B.捕食 C.竞争 D.寄生
【答案】C
【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解答】解:A、合作关系,需要彼此合作,A不符合题意。
B、捕食关系是指动物为了获取食物,B不符合题意。
C、竞争关系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争夺营养物质,所以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入侵物种,在生长期间会与本土植物抢夺土壤中的水分。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土植物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
D、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
故选:C。
9.(2分)生活中常见到众多蚂蚁把较大的食物搬回家,蚂蚁之间的关系是(  )
A.捕食 B.合作 C.竞争 D.寄生
【答案】B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解答】解: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竞争关系、寄生关系等,需要许多工蚁彼此配合。因此属于合作关系。
故选:B。
10.(2分)下列四项中,能够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的是(  )
A.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
B.蜻蜓点水
C.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
D.小狗排尿
【答案】C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A、池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说明生物能够生长。
B、塘里蜻蜓点水。
C、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小狗排尿说明生物能够进行排泄。
故选:C。
11.(2分)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都属于生产者的是(  )
A.小麦和蘑菇 B.水稻和杂草
C.海带和蚯蚓 D.水藻和水蚤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解答】解: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蚯蚓能够分解有机物处理垃圾属于分解者,水稻和杂草都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故选:B。
12.(2分)下列关于生物圈、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卫辉市跑马岭是一个生态系统
B.卫辉市“大禹湖”的所有植物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虾米→小鱼→大鱼”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答案】A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解答即可。
【解答】解:A、卫辉市跑马岭地质公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A正确;
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消费者和分解者、空气。卫辉市“大禹湖”的所有植物只包括部分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错误;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D、虾米是动物属于消费者,D错误。
故选:A。
13.(2分)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东昌湖里所有鱼类
B.聊城古运河畔所有唐槐
C.徒骇河及其风景区内的所有生物
D.聊城公园里的黑熊
【答案】C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解答】解:A、东昌湖里所有鱼类,没有其它成分;
B、聊城古运河畔所有唐槐,没有其它成分;
C、徒骇河及生活在其内的各种生物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符合题意;
D、聊城公园里的黑熊,没有其它成分。
故选:C。
14.(2分)下列食物链写法正确的是(  )
A.阳光→水稻→蝗虫→青蛙
B.水稻→蝗虫→青蛙
C.细菌→蝗虫→青蛙→水稻
D.水稻→青蛙→蝗虫
【答案】B
【分析】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构成链条,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一直到最高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
【解答】解:A、阳光是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概念未包括非生物部分。
B、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水稻与消费者蝗虫,B正确。
C、蝗虫是动物属于消费者,C错误。
D、青蛙应该捕食蝗虫,D错误。
故选:B。
15.(2分)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还有的田鼠危害牧草。而鸟和田鼠又往往会成为鹰的食物。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将草用网子罩起来,草叶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没有用网子罩起来的草却生长良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鸟与鹰之间是捕食关系
B.昆虫与鸟之间是竞争关系
C.对草来说,昆虫、鸟、鹰都属于生物因素
D.若鹰大量被捕杀,那将对草生长不利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并维持一定的比例,所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在天然草场中存在着由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草→田鼠→鹰组成的食物链。当实验区的草场被网子罩上后,这一食物链被破坏,虫子因不能被食虫鸟所食而大量繁殖,最终将草的叶吃光。这是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一种表现。一个物种数量大幅度的减少,会使得跟该物种相关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发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表现为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未被网子罩上的草场,因食物链未被破坏,牧草生长良好。
【解答】解:A、鸟与鹰之间是捕食关系,A正确;
B、在食物链: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B错误;
C、影响草生长的生物因素有昆虫、鸟,C正确;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鹰大量捕杀,D正确。
故选:B。
16.(2分)下列哪一项完整的列出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
A.阳光、土壤、空气
B.阳光、土壤、空气和植物、动物
C.植物、动物、微生物
D.阳光、土壤、空气和植物、动物、微生物
【答案】D
【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A、阳光、空气。不符合题意。B、土壤、动物。不符合题意。
C、全部的生产者,没有非生物部分。
D、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故选:D。
17.(2分)某农田保护区,为了防止鸟类啄食农作物的种子,对鸟类进行了大肆的捕杀.后来发现农田中有大量的害虫(  )
A.害虫过度繁殖
B.害虫生长速度加快
C.害虫天敌被捕杀,食物链被破坏
D.干旱缺水
【答案】C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据此答题.
【解答】解:在牧草留种区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昆虫;存在:草→鸟,草地被网子罩起来以后,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从而破坏了食物链。
故选:C。
18.(2分)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是指落下的花瓣。以下对这个诗句中涉及的生物学现象的分析(  )
A.自然界中存在着物质循环的现象
B.细菌和真菌参与了“化作春泥”的过程
C.“落红”最终被分解为有机物
D.“春泥”中的部分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和利用
【答案】C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是分解者,据此解答。
【解答】解:A、“落红”中的有机物被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或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制造有机物,自然界中存在着物质循环的现象。
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所以。B正确。
C、“落红”中的有机物被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或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C错误。
D、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无机盐、磷、钾、硼等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和利用。
故选:C。
19.(2分)如图,曲线a、b、c与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可组成一条食物链的三种生物相对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a是生产者,则c是分解者
B.这条食物链可以写成a→b→c
C.若b灭绝,则c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D.该生态系统由a、b、c及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
【答案】C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这种能力就越强,但这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很难恢复。
【解答】解:A、据图可知:a是生产者,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a、c、b,B错误。
C、若b灭绝,随着c的增加,所以导致c因缺乏食物又迅速下降;
D、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空气、水、土壤(泥沙)等、消费者(动物)。可见该生态系统由a、b、c,D错误。
故选:C。
20.(2分)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下列哪条食物链的加强最有利于增加鹰的数量?(  )
A.草类→鼠→鹰
B.草类→鼠→蛇→鹰
C.草类→蝗虫→青蛙→蛇→鹰
D.草类→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鹰
【答案】A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因此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越多,营养级越少能量消耗越少.
【解答】解:A、草类→鼠→鹰;
B、草类→鼠→蛇→鹰;
C、草类→蝗虫→青蛙→蛇→鹰;
D、草类→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鹰。
因此营养级最少的是草类→鼠→鹰,在食物链草类→鼠→鹰中能量消耗最少,所以食物链草类→鼠→鹰的加强最有利于增加鹰的数量。
故选:A。
21.(2分)如图表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关系,请你根据这些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关系写出一条食物链(  )
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答案】D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解答即可。
【解答】解: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丁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少,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丙→乙→甲。
故选:D。
22.(2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C.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答案】B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解:A.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B.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产者,没有非生物部分,B错误。
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其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捕食关系)。
故选:B。
23.(2分)如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B.乙表示消费者,包括人和各种动物
C.丙是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D.甲、乙、丙三类生物成分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分析图表可知:甲生产者、乙消费者、丙分解者,解答即可。
【解答】解:A、甲表示生产者,A正确;
B、乙表示消费者,B正确;
C、丙能分解甲,形成二氧化碳,进入生态循环,C正确;
D、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非生物部分有阳光、水、温度;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甲、乙,缺少非生物成分。
故选:D。
24.(2分)下列有关生物圈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有水的地方
B.地球上所有生物生活的地方
C.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D.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答案】D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答】解:根据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故D正确。
故选:D。
25.(2分)生物圈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  )
A.农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答】解: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营养结构复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地球之肺”之称。
C.草原生态系统是指居于草原地区的生物群落(植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不断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而构成的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由于数量庞大,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0分。
26.(16分)实验分析题
以下是某班同学设计的“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实验方案:
在实验装置中央放入10只鼠妇,静置5min后,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
组数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七组 八组
明亮处(只) 2 3 3 1 3 2 1 2
阴暗处(只) 8 7 7 9 7 8 9 8
(1)该班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是  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或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 。
(3)实验中分别设计明亮处和阴暗处是为了形成  对照 。设计实验时,注意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  光 外都保持相同,且满足鼠妇的生活条件。实验中鼠妇数目不能过少,是为了避免  偶然性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要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变量是  温度 ,应该设计  室温和低温 不同的生活条件。
(5)实验结束后,用过的鼠妇应  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
【答案】(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2)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或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
(3)对照;光;偶然性。
(4)温度;室温和低温。
(5)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纸板不透光、玻璃板透光,两组的唯一变量是光照。可见?
(2)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明亮环境中平均鼠妇为(2+3+8+1+3+2+1+2)÷6≈2.1只,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或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
(3)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于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用这两种环境中除光以外、湿度等其他条件都相同,光照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实验中应尽可能多选几只鼠妇,太多了会增加实验操作难度,实验过程中,而不用一只鼠妇的原因是:避免出现偶然性。
(4)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光这种条件不同外,叫做对照实验,就要以温度为变量设置室温和低温两种环境的对照实验。
(5)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做完实验后。
故答案为:
(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2)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或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
(3)对照;光;偶然性。
(4)温度;室温和低温。
(5)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27.(8分)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丹顶鹤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沼泽、浅滩和芦苇塘等湿地(芦苇是鱼的食物)。它的喙、颈和足都很长,也吃芦苇的嫩芽和野草种子等。丹顶鹤春夏季在东北地区繁殖,就地取材筑巢产卵,雏鸟破壳而出,跟随双亲学习觅食、飞翔等生存技能。幼鹤长到一岁左右就离开双亲独立生活。丹顶鹤秋冬季节迁徙到温暖的南方越冬。
(1)“它的喙、颈和足都很长,能够捕食湿地中的鱼、昆虫和软体动物,也吃芦苇的嫩芽和野草种子等。”丹顶鹤的形态特征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哪种关系? 生物适应环境 。
(2)丹顶鹤秋冬季节迁徙到南方越冬,主要受  温度 这一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请写出资料中涉及到的任意一条食物链: 芦苇→鱼→丹顶鹤 ,资料中的鱼和丹顶鹤之间的关系为  捕食关系 。
【答案】(1)生物适应环境;
(2)温度;
(3)芦苇→鱼→丹顶鹤;捕食。
【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解:(1)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如丹顶鹤的形态结构特征与沼泽,如喙,能够捕食湿地中的鱼,也吃芦苇的嫩芽和野草种子等,既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候鸟的迁徙行为主要是受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材料中涉及到的一条食物链是:芦苇→鱼→丹顶鹤,鱼和丹顶鹤之间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
故答案为:
(1)生物适应环境;
(2)温度;
(3)芦苇→鱼→丹顶鹤;捕食。
28.(14分)我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湿地生态改善明显。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主要由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组成,总面积1021.08公顷。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动物资源174种。如图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动物能把获取的有机物转化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又可以被草利用说明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 。
(2)该食物网中共有  7 条食物链。如果被捕食者的能量等比例的流向不同捕食者,请写出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绿色植物→鼠→蛇 。
(3)在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阳能 。
(4)该食物网中是否存在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 不存在 (答“存在”或“不存在”)。
(5)该图要构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
(6)通过生态治理,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自动调节能力明显增强,分析其原因是  生态系统成分变复杂或生物种类增多 。
【答案】(1)物质循环。
(2)7;绿色植物→鼠→蛇。
(3)太阳能。
(4)不存在。
(5)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6)生态系统成分变复杂或生物种类增多。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生态系统的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解答】解:(1)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物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粪便分解的物质,说明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产生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又可以被草利用说明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该食物网中共有7条食物链;绿色植物→草鱼→水鸟;绿色植物→虾→水鸟;绿色植物→蝗虫→水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所获得的能量越多。
(3)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4)该食物网中生物之间存在单一的捕食关系,不存在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
(5)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图示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越多,自动调节的能力就越强。通过生态治理,是因为生态系统成分变复杂或生物种类增多。
故答案为:
(1)物质循环。
(2)7;绿色植物→鼠→蛇。
(3)太阳能。
(4)不存在。
(5)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6)生态系统成分变复杂或生物种类增多。
29.(12分)打渔张森林公园,位于滨州市博兴县境内,动植物种类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3%,有乔木林3万多亩、经济林4.5万亩、绿地20余万平方米。某校七年级二班的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利用学过的生物知识对该公园的生物与环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图1表示打渔张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示某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
(1)图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生物成分与图3中的  C (填字母)相对应。
(2)图1的食物网中有  5 条食物链。
(3)图2中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乙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  昆虫 。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图3中  ① (填数字)过程开始的。
(5)农田生态系统与打渔张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  弱 。
(6)打渔张森林公园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  生物影响环境 。
【答案】(1)C
(2)5
(3)昆虫
(4)①
(5)弱
(6)生物影响环境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3)图3表示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生物成分在碳循环中的作用;A代表生产者(绿色植物),B代表消费者(动物),C代表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④表示呼吸作用,据此解答。
【解答】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绿色植物→吃草籽鸟→鹰;绿色植物→鼠→鹰;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鸟→鹰。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与图7中的食物链: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鸟→鹰,可见乙对应图1中的昆虫。
(4)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5)农田生态系统与打渔张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生物种类少,所以自动调节能力弱。
(6)打渔张森林公园由于森林覆盖率高,所以气候温和,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
故答案为:(1)C
(2)5
(3)昆虫
(4)①
(5)弱
(6)生物影响环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