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6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6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0 13:5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
15.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16.阿房宫赋
六国论
第8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安排了唐宋两朝的文言文各两篇。本单元的选文都以具体的政论为主,体现了核心理念与具体论点、一般意义上的观点呈现与比较完整的专门论述之间的区别。《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是政论,且具有很强的对象感,前者重提儒家倡导已久的君道,后者则为自己的新法辩护,看似一重旧典一趋新路,实际上都是针对现实发出的深刻议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的文体不同,写法各异,但都重视总结历史经验,以古鉴今,体现了中国文人浓厚的历史意识。
本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把重点放在利用经典文言文来学“论”上,但是,不要过度强调议论的技法,而是要突出“理性的深化”,论题的选择、思路的搭建、破立的配合、依据的寻找、论述方法的运用、推论过程的形成,这些看起来是写作技巧,实际上是理性的足迹。利用
古人的智慧,促成高中生理性的成长,可能是本单元最重要的价值。教材给出的单元学习任务本身突出了观点碰撞、理性表达、合理质疑等发展理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创造更多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理性的光芒下健康成长。
比干因劝谏昏庸的商纣王而被挖心,临死前,他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来表明自己的心志。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诠释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勇气,责任与担当。
初唐也有一位敢于劝谏、敢于担当的政治家,他就是魏徴(“征“的繁体字)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一份奏章《谏太宗十思疏》,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魏征勇于担当的情怀与高超的劝谏艺术。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01
02
03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掌握重要字词。
赏读文本,把握主要观点,品味劝谏艺术。
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解题】

太宗
十思

劝谏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
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教学设计
学习活动一:通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活动二:知人论世,倾听理性的声音
学习活动三:拓展阅读,领会古代明君的“理性的声音”。
学习活动一:通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怀
(一)初读文本,读准字音
学习活动一:通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怀
求木之长(   ) 浚( )
殷(  )忧 谗( )邪
黜(  )恶  谬(  )赏
垂拱(  )  壅(   )蔽
塞( )源 载( )舟   
预习检测
求木之长(   ) 浚( )
殷(  )忧 谗( )邪
黜(  )恶  谬(  )赏
垂拱(  )  壅(   )蔽
塞( )源 载( )舟   
jùn
yīn
chán
chù
miù
gǒng
yōng
zhǎng

zài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 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使……稳固
疏通、深挖河道
树的根
德行与道义
明智的人
最愚昧无知的人
取独
希望
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形作动,流得远
取独

牢固
取独
治理的好
翻译:臣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道行不深厚却想要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很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二)再读文本,疏通文意
人君当神器之 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 安 思危,戒奢 以 俭,德不处其 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形容词作动词,行节俭
形作名,安逸环境
喜庆、福禄
形作名,重大职权


转折、却
主持、掌握
形作名,重要地位
推崇
形作名,危难
“而”,表并列
保持
深厚
控制、克制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所有的

能克:同义复词,能够;克:能够

递进
转折
难道……吗
语气副词,大概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担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 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发语词
轻视
“震”,威吓
苟且
应当
戒慎
怀念
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已经
连,并列
连,修饰
陌生的路人
督察
他人,别人
介,用
只是
颠覆
句首反问
处在深重忧虑当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实现志愿以后就会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吴、越之人也将结成一个整体。轻视他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盛怒威吓人民,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只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第二课时
01
02
03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掌握重要字词。
赏读文本,把握主要观点,品味劝谏艺术。
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教学设计
学习活动一:通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活动二:知人论世,倾听理性的声音
学习活动三:拓展阅读,领会古代明君的“理性的声音”。
复习检测
翻译句子: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2.永保无疆之休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人君当神器之 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 安 思危,戒奢 以 俭,德不处其 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形容词作动词,行节俭
形作名,安逸环境
喜庆、福禄
形作名,重大职权


转折、却
主持、掌握
形作名,重要地位
推崇
形作名,危难
“而”,表并列
保持
深厚
控制、克制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君人者,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建造,兴建

使……安宁
谦虚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网三面,留一面
以(之)为
告诫自己
名作动,统治
修养
骄傲,自满
意动,以...为乐
如果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欢田猎就要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懈怠就想到要慎始慎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 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使动,使广大
仁爱,宽厚
选拔
诚信的人
无:同“毋”,不要
形作动,用尽
形作词,好的意见

形作词,贤能的人
献出
排斥
形作名,奸恶小人
使动,使……端正
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
臣下的意见
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 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的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出游、游乐
垂衣拱手,形容轻而易举
管理
颐养
为什么一定
损害,减损,亏损
役使,劳损
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三)再读课文,认识君臣心性

依照课文内容回答,当时的唐太宗心态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唐太宗在国家相对安定之际,生活上出现了奢靡的苗头,这可以从魏徵的建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看出。
识太宗心态


补充材料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初唐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即位初期,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尚能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在一片太平盛世的欢呼声中,功业日隆的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唐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导致民怨沸腾。
贞观四年,张玄素谏修洛阳乾阳殿
贞观五年,魏征弹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
贞观六年,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嫁妆“倍于长公主”)
补充材料
在国力上升、日渐繁盛的“守成”时期,国君往往容易陶醉于自己的成绩,陶醉于歌舞升平的盛况,自我满足,自我骄纵,不思进取,而皇帝身边的大臣或迫于皇帝生杀予夺的权力,或出于对自己的仕途考虑,常常三缄其口,不敢做“吹哨人”,甚至歌功颂德。当皇帝在朝堂上听不到理性的声音的时候,那么距离危机就不远了。这时就迫切需要有人来拉响警报!那么谁敢于做这个“吹哨人”呢?

识魏征其人

依照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句子:魏徵是一个 的人,这可以从 看出。
魏徵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这可以从他指责唐太宗的话“而况于明哲乎?人君……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看出。(“而况”反问句式,加强语气)


识魏征其人

依照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句子:魏徵是一个 的人,这可以从 看出。
魏徵是一个对国家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的人,从文中劝唐太宗的目的是希望国泰民安可以看出。

依照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句子:魏徵是一个 的人,这可以从 看出。

识魏征其人

魏徵是一个拥有理想(政治抱负)的人,这可以从他对政治蓝图的描绘“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娱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看出。

任务二、倾听理性的声音
1.《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2段与中心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论点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2段总结教训,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之理,劝君王“积其德义”。
2.魏征认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取天下时,忧患深重,竭诚待下,德义显著;守天下时,踌躇满志,纵情傲物,滥刑威民,德义衰微。
3.魏征认为如何才能做到天下大治
提示:简能而任,择善而从,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垂拱而治。
(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4.魏征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受呢 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他进谏的手段、方法。
提示:①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②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③说理透彻,语言简练,比喻(比喻论证——固本木长、浚源流远、载舟覆舟、奔车朽索。)形象生动,正反论述对比有力(对比论证——“竭诚”与“傲物”,胡越为一体”与“骨肉为行路”等),引经论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人君当思
提出问题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分析问题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思些什么
解决问题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中心论点: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在殷忧必 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见可欲……
将有作……
念高危……
惧满盈……
乐盘游……
忧懈怠……
虑壅蔽……
惧谗邪……
恩所加……
罚所及……
(正)
(反)
取江山
守江山
结构图示
(二)倾听理性的声音
居安思危
为国治政既要善始又应善终
思考:阅读文本,看看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基于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体现出作者的理性思考,传达出怎样的理性声音?
任务三、拓展阅读
课本第152页单元学习任务“三”
为两段文字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结合课文谈谈你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
(1)断句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1)断句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1)断句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古代祭祀时盛肉的器物。“如今人方为刀俎”(砧板)),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何必)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妨害,妨碍)农事,纂组(编织)伤(妨碍)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开端)。漆器不已(停止),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征兆,开端),及其满盈,无所复(再)谏。”太宗曰:“卿言是(对,正确)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或者)在其渐(开端,开始),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近来)见前史,或(有时)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答应,同意)之’,竟(终究)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翻转手掌之间,比喻很快,很容易办到)而待也。”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而)有天下;秦因(趁)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不同),祚运(福运,国运)长短若此之相悬( 相差较大)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规劝)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受其苦),故八百诸侯不期(约定)而会。周室微(衰微,衰落),六国无罪,秦氏专任(一味倚仗,单独依靠)智力(智谋和力量),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人心)异。”太宗曰:“不(不是)然(这样)。周既(已经, 后)克(攻克)殷,务(致力)弘(光大)仁义;秦既得志(实现志愿后),专行诈力(欺诈和暴力)。非但(不但)取之有异,抑(而且)亦守之不同,祚(福运,国运)之修(长)短,意(意料;猜测)在兹(这)乎!”
(2)翻译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造漆器,大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他们的有十几人。制造器皿这样的小事,何须苦苦劝谏呢?”褚遂良回答说:““雕琢器物就会妨碍农业生产,编织彩绣就会加重妇女的负担。首创奢侈淫逸,这是危亡的开端。漆器制造不止,必然要制造金器;金器制造不止,必然要制造玉器。所以诤臣必定在事情刚有征兆的时候就及时劝谏,等到过失发展到严重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再可劝谏的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当的地方,或者是在刚开始时,或者是在将结束时,都应当进谏。近来看前代史书,有时有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因此停止改正。这样下去那么危亡的灾祸必然很快就会到来。”
贞观初年,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说:“周武王平定商纣王的乱政,而取得天下;秦始趁周王室衰微,于是吞并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所为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受其苦,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周王朝衰微,六国没有罪过,秦国一味倚仗智谋和武力,蚕食诸侯。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心却不一样。”太宗说:“不是这样的。周灭商以后,努力光大仁义;秦国实现志愿以后,却一味运用欺诈和暴力。他们不仅取得天下的方式不同,而且治理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第三课时

识魏征其人

依照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句子:魏徵是一个 的人,这可以从 看出。
魏徵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这可以从他指责唐太宗的话“而况于明哲乎?人君……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看出。(“而况”反问句式,加强语气)


识魏征其人

依照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句子:魏徵是一个 的人,这可以从 看出。
魏徵是一个对国家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的人,从文中劝唐太宗的目的是希望国泰民安可以看出。

依照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句子:魏徵是一个 的人,这可以从 看出。

识魏征其人

魏徵是一个拥有理想(政治抱负)的人,这可以从他对政治蓝图的描绘“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娱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看出。

任务二、倾听理性的声音
1.《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2段与中心论点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论点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2段总结教训,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之理,劝君王“积其德义”。
2.魏征认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取天下时,忧患深重,竭诚待下,德义显著;守天下时,踌躇满志,纵情傲物,滥刑威民,德义衰微。
3.魏征认为如何才能做到天下大治
提示:简能而任,择善而从,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垂拱而治。
(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4.魏征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受呢 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他进谏的手段、方法。
提示:①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②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③说理透彻,语言简练,比喻(比喻论证——固本木长、浚源流远、载舟覆舟、奔车朽索。)形象生动,正反论述对比有力(对比论证——“竭诚”与“傲物”,胡越为一体”与“骨肉为行路”等),引经论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人君当思
提出问题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分析问题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思些什么
解决问题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中心论点: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在殷忧必 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见可欲……
将有作……
念高危……
惧满盈……
乐盘游……
忧懈怠……
虑壅蔽……
惧谗邪……
恩所加……
罚所及……
(正)
(反)
取江山
守江山
结构图示
(二)倾听理性的声音
居安思危
为国治政既要善始又应善终
思考:阅读文本,看看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基于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体现出作者的理性思考,传达出怎样的理性声音?
任务三、拓展阅读
课本第152页单元学习任务“三”
为两段文字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结合课文谈谈你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
(1)断句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1)断句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1)断句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古代祭祀时盛肉的器物。“如今人方为刀俎”(砧板)),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何必)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妨害,妨碍)农事,纂组(编织)伤(妨碍)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开端)。漆器不已(停止),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征兆,开端),及其满盈,无所复(再)谏。”太宗曰:“卿言是(对,正确)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或者)在其渐(开端,开始),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近来)见前史,或(有时)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答应,同意)之’,竟(终究)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翻转手掌之间,比喻很快,很容易办到)而待也。”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而)有天下;秦因(趁)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不同),祚运(福运,国运)长短若此之相悬( 相差较大)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规劝)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受其苦),故八百诸侯不期(约定)而会。周室微(衰微,衰落),六国无罪,秦氏专任(一味倚仗,单独依靠)智力(智谋和力量),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人心)异。”太宗曰:“不(不是)然(这样)。周既(已经, 后)克(攻克)殷,务(致力)弘(光大)仁义;秦既得志(实现志愿后),专行诈力(欺诈和暴力)。非但(不但)取之有异,抑(而且)亦守之不同,祚(福运,国运)之修(长)短,意(意料;猜测)在兹(这)乎!”
(2)翻译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造漆器,大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他们的有十几人。制造器皿这样的小事,何须苦苦劝谏呢?”褚遂良回答说:““雕琢器物就会妨碍农业生产,编织彩绣就会加重妇女的负担。首创奢侈淫逸,这是危亡的开端。漆器制造不止,必然要制造金器;金器制造不止,必然要制造玉器。所以诤臣必定在事情刚有征兆的时候就及时劝谏,等到过失发展到严重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再可劝谏的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当的地方,或者是在刚开始时,或者是在将结束时,都应当进谏。近来看前代史书,有时有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因此停止改正。这样下去那么危亡的灾祸必然很快就会到来。”
贞观初年,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说:“周武王平定商纣王的乱政,而取得天下;秦始趁周王室衰微,于是吞并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所为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受其苦,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周王朝衰微,六国没有罪过,秦国一味倚仗智谋和武力,蚕食诸侯。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心却不一样。”太宗说:“不是这样的。周灭商以后,努力光大仁义;秦国实现志愿以后,却一味运用欺诈和暴力。他们不仅取得天下的方式不同,而且治理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