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要的是葫芦 大单元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我要的是葫芦 大单元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0 14:2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我要的是葫芦
设计: 审核: 执教: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治、怪”4个左窄右宽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学习重点: 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学习难点: 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共有4个自然段,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但令人深思的故事。 备 注 (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葫芦图片,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葫芦”)“芦”是第二声,跟“葫”组词读轻声。请你跟我读一读。(学生齐读) 拓展:像这样前后两个部首相同,后一个字读轻声的词语有很多。如眼睛、胳膊,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有这样的特点? 预设:玻璃、狐狸、葡萄 2.学习第8课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一组同音不同意思的搭档:炉、庐(师板书),这一次,这组搭档迎来了新成员,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PPT。 3.葫芦有实用功能、药用功能、观赏功能,大家都很喜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学习任务 主问题1. 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读准字音,朗读全文。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看拼音认读生字,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1. 自由的大声的读课文,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不拖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圈画下来。” 第二步:互学要求 把生字放到词语中,学生读一读,认一认。(开火车读一读) 第三步:展学要求 小老师领读,全班跟读纠音,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来当小老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问题1预设答案 朗读过程中部分学生有个别生字不认识,纠音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容易错,单独提出来再讲一遍。
第二学程:对比学习,了解葫芦的变化 学习任务 主问题2.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葫芦的可爱。 (2)学习第四自然段,了解葫芦逐渐脱落的过程。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理解“葫芦”的不同指代对象,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植物名称)我要的是葫芦。(果实);了解葫芦的成长过程,体会葫芦的可爱。 第二步:互学要求 学习第四自然段,观察图片结合课文,交流葫芦逐渐脱略的过程(从叶子颜色、生长情况、葫芦位置等方面),相互说说自己的感受,带着感受比较,有感情的去读句子。 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通过三个层次的句子比较朗读,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小葫芦逐渐变化、逐渐掉落的过程。 主问题2预设答案 比较朗读有困难,有感情的朗读还需要指导。
第三学程:写字教学 学习任务 主问题3. 观察生字结构,学会写“课、谢、治、怪”。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请你仔细观察、比较“课、谢、治、怪”生字结构,书写时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第二步:互学要求 交流讨论,说一说关键笔画位置和书写要点。教师范写“谢”,提示关键笔画的定位。在老师讲解后,同桌互相帮助,一人描红并练写一个,同桌互评。迁移学习其他的几个字。 第三步:展学要求 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书写的汉字,由该学生讲字,同学点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通过老师示范,学生互助,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汉字的结构以及书写规则。 同时学生讲字,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主问题3预设答案 “身”居中,较瘦长,撇不出头要避让。
三、教学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葫芦非常的可爱,我们都非常喜欢它,可是好好的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呢?下节课我们就帮种葫芦的人找找原因吧。
14 我要的是葫芦 绿叶——花——葫芦
课题: 我要的是葫芦2
设计: 审核: 执教: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并能正确工整书写生字“盯、想、言、邻”。
2.学习课文中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对比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明白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最后没有得到葫芦,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道理。
3.体会感叹句、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中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对比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明白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最后没有得到葫芦,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道理。
学习难点: 体会感叹句、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课文讲的是一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备 注 (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
教学导入 1.昨天的学习,我相信小朋友们都已经熟悉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的生字宝宝和词语宝宝,现在老师来检验大家一下,(出示PPT词语)能不能准确读出这些词语宝宝。 2.词语里面有一个上节课认识的植物朋友,它就是——葫芦。那小朋友们回想一下昨天的葫芦长什么样呢?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出示课文插图,孩子回答后,出示相应句子) 3.的葫芦非常的可爱美丽,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葫芦是不是还是这样可爱呢?
二、教学过程 第一学程:学习二、三段,找出两人不同的想法 学习任务 主问题1. 学习二三自然段,今天葫芦的样子发生了变化了吗?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要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不拖音。 第二步:互学要求 今天葫芦的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葫芦的叶子爬着一些蚜虫) 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当看到葫芦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的时候,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邻居是怎么说的?用“----”勾画出种葫芦的人怎么想的,用波浪线勾画出邻居怎么说的。同时合作讨论完成下面的句子。 ·当看见葫芦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时, 种葫芦的人想 ,因为他觉得 。 邻居说 ,因为他认为 。 第三步:展学要求 组长主持,安排组员按照4号、3号、2号、1号的顺序进行发言;按照PPT上的“展学小助手”进行展学准备;小组合作讨论时间为6分钟。老师总结评价展学小组。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让学生以“提出问题——读文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课文,培养其寻找关键信息、独立思考的习惯。 主问题1预设答案 对文中关键信息的提取是难点,需要老师引导。
第二学程:反复朗读,深入理解 学习任务 主问题2. 读一读种葫芦人的想法与邻居的说法,体会故事暗含的道理。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自读二三自然段,种葫芦的人不怕虫子,他对这几个虫子是丝毫不在意的那他只在意什么?找出相应段落,并试着读一读,从这句话可以感觉到种葫芦的人怎样的心情?(急切想要葫芦长大) 第二步:互学要求 同桌合作讨论: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都没有得到?思考:种葫芦的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他会想些什么? 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让学生联系生活或者身边的生活经验进行分享和反思,理解寓意的同时反观自己的生活,从而明白小故事引发人们思考的价值。 主问题2预设答案 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不强,要注意引导。
第三学程:写字教学 学习任务 主问题3. 观察生字结构,学会写“盯、想、言、邻”。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观察“盯、想、言、邻”三个生字结构,请你仔细观察、比较书写时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第二步:互学要求 根据三看中的前两看,孩子找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三看:一看结构,二看大小,三看关键笔画)“盯、邻”都是左右结构,但“邻”左宽右窄,“盯”左窄右宽在老师讲解后,同桌互相帮助,一人描红并练写一个,同桌互评。 第三步:展学要求 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书写的汉字,由该学生讲字,同学点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两个角度分析): 通过老师示范,学生互助,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汉字的结构以及书写规则。 同时学生讲字,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主问题3预设答案 “邻”第二画“点”在竖中线上,第四画“横撇”的“横”在横中线
三、教学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四、板书设计 14 我要的是葫芦 种葫芦的人 邻居 不在意虫子 治虫 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