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1.2.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0-30 17:0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节 第1课时
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2
1
会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掌握单细胞生物的计数方法(难点)。
2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研究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重点)。
建立数学模型之后,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自然条件下,任何生物的种群都与环境中其他生物密切联系。严格地说,探究的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只有在实验室才有可能实现。
新课导入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
酵母菌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
可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 培养;
采用抽样检测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 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3. 作出假设:
①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一开始呈“J”形增长;
②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改变,酵母菌数量呈“S”形增长。
4. 探究思路
怎样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应怎样设计和操作?
本探究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怎样记录结果?记录表怎样设计?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1
认识血细胞计数板
资料1.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它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
1. 计数室的长和宽各为 1 mm,深度为 0.1 mm,容积为 _______mm3。
0.1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1
认识血细胞计数板
不管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其每一大方格都是由16×25=25×16=400个小方格组成
16×25型: 即大方格内分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
25×16型: 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
资料1. 血细胞计数板它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它的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如图A)。每个方格网上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2
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2. 盖盖玻片和滴加培养液哪个步骤在前?
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
如果先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那么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液滴的表面张力而不能严密地盖到计数板表面,使计数室内部液体增多,导致计数结果偏高。
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还能避免因直接滴加培养液时,在计数室内产生气泡,导致计数室相对体积减小而造成误差。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2
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3.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以减少误差。
如果未振荡试管就吸取培养液,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从试管下部吸取的培养液浓度偏大;二是从试管上部吸出的培养液浓度偏小。另外,酵母菌常出现“抱团”现象,因此取样前需要将培养液充分振荡、摇匀,最好用移液器来回吹吸若干次,以确保样品被混匀。
4. 滴加培养液后要稍等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
请分析原因。
如果酵母菌未能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就可能出现以下现象:要么能看清酵母菌但看不清格线,要么能看清格线但看不清酵母菌。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2
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5.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第 1 天
第 4 天
第 6 天
第 7 天
死亡
当小方格中的酵母菌过多时,可以增大稀释倍数然后再计数,即计数前应摇匀→取样→稀释→计数。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2
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6. 计数的酵母菌都是活的吗?
不都是,计数的包括活菌和死菌。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2
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可以用台盼蓝对菌体进行染色,被染成蓝色的是死菌,没有染色的是活菌。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一般是左上边界及其夹角)的酵母菌。
7.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怎样计数?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2
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离开母体的芽体,无论大小均算一个。如果正在出芽,芽体大小达到或超过母细胞一半时,芽体可算1个。



8.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每个计数室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100倍后计数,发现计数室四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2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5÷5)×100×10 000=1×108个/mL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2
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3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1. 探究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吗?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酵母菌在不同时间内的数量可以相互对照,不需另设对照实验。
需要做分组重复实验获取平均值,以保证计数的准确性(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平均值)。
资料2 对照原则是中学生物实验设计中最常用的原则。除了自变量的因素外,其余因素(无关变量)都保持一致并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的实验叫作对照实验。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3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 设计记录表记录结果。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3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3.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
先增加再降低
0 1 2 3 4 5 6 7 时间/天
种群数量
酵母菌数量为何会下降?
①营养物质消耗殆尽
②有害代谢产物积累
③pH改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前期呈“S”形增长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3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3.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2)根据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曲线,作出对应增长速率的曲线图。
资料3.
实验设计如表所示: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4
进一步探究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试管,用血细胞计数板分别计数酵母菌个数并记录,连续观察7天种群的密度变化如曲线图所示:
酵母菌的数量万个/mL
4. 其他因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1 10 - 0.1 28
2 10 - 0.1 5
3 - 10 0.1 28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4
进一步探究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曲线对应的培养条件是什么?
(3)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mL培养液中28℃下培养(试管1)
温度、营养物质
生影响,温度较低时种群增长缓慢,营养缺乏时种群几乎不增长。
温度和营养物质均会对酵母菌种群数量产
4. 其他因素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1 10 - 0.1 28
2 10 - 0.1 5
3 - 10 0.1 28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