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4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选择性必修2
1
分析生态足迹,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重、难点)。
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认同应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重点)。
滇池复生
讨论:
1、从滇池的实例思考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滇池附近的标准农田和居民用地不断改造,工矿企业不断涌现。滇池由“高原明珠””走向“臭水池。
2、滇池复生启示我们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讨论:
1、从滇池的实例思考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滇池附近的标准农田和居民用地不断改造,工矿企业不断涌现。滇池由“高原明珠””走向“臭水池。
不一定。人类活动并非一定会破坏环境,要辩证地看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些人类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填湖造地等;有些人类活动会改善生态环境,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讨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滇池附近的标准农田和居民用地不断改造,工矿企业不断涌现。滇池由“高原明珠””走向“臭水池。
协调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与保护环境对立起来,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2、滇池复生启示我们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
<
目标一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1.1 生态足迹
概念
1.1 生态足迹
内容
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的森林面积。
建设用地
表示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
渔业用地
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
林地
表示生产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草地
表示生产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
耕地
表示种植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1.1 生态足迹
特点
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步行 < 开车出行
吃蔬菜 < 吃牛肉
为减小生态压力,应减少生态足迹的值。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1
思考并讨论
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
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昆明人民的生活得到更好的物质支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当地人口的增长,对当地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所以滇池污染与人们的生态足迹增大有很大的关系。
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1
滇池的污染与人类生态足迹变化有什么关系?
2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人口增长
生态足迹______增大
生态足迹______增大
生态足迹增大
导致
造成
需求
供给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2
阅读资料,分析并思考、讨论
资料1:18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未来几十年的预测情况如下图。
[讨论1]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不一定!
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2
阅读资料,分析并思考、讨论
资料2:有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与1961年(数据可采集的第一年)相比,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增长了约2倍,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下图)。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的状态。
资料3: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只有大约0.028%,而2016年,这一数值已经超过0.04%。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以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等。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生态足迹增长很快,生态承载力增长较慢,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讨论2]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2
阅读资料,分析并思考、讨论
[讨论3]
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
保护耕地;
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开发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
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2
阅读资料,分析并思考、讨论
资料4: 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值的85%,却是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的2倍多。而且,我国许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球人均水平,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球人均值的1/3;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球人均值的1/4,等等。
[讨论4]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请与同学们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
从整体上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口增多
燃料需求增多
能源需 水资源的
求增多 需求增多
粮食需 住房 科教文体
求增多 增多 设施增多
吸纳废物的 吸纳废物的土地增多 水域增多
生态足迹需求增大
生态足迹供给增大
人均耕地减少
开垦土地
劳动力增加
人口继续增长
破坏植被
人均能源资源减少
环境恶化
导致
进一步加剧
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
>
<
目标一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1 全球性生态问题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全球气候变化
一边阅读,一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活动3
讨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动物的生存产生威胁。
对生物生存、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造成影响。
紫外线照射增强,皮肤癌和白内障的患病率升高。
耕地减少,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人类可利用资源减少,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影响人类生存。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滇池复生的实例启示我们:
更要多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污染;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推进农业生态。
2.2 应对全球性生态问题
正确理念:
基本国策:
生态足迹
生态环境
导致
全球性
生态环境问题
影响
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
—水资源短缺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关注
网络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