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23.月迹
五年级 上册
同学们知道图片上是什么故事吗?
“井中月亮的倒影”就是月亮运行时留下的踪迹——月迹。
猴子捞月
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那么当你看到月亮石,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词或歌曲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
(宋)苏轼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
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
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
故称月亮为婵娟。
因传说月中有桂树,
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读完课文,你能说一说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吗?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他的作品洋溢着乡土气息,文字简练,笔墨比较精醇,构思小巧玲珑,能以少胜多。
他被称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作品《鬼
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
写作背景
《月迹》是贾平凹独有的禅思美文之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博思尚悟的贾平凹写了大量的自然和生活感悟性散文,抒写一种物我交融的虚静空灵境界和心静心思于一物的顿悟,具有佛家禅定之思的意味。
生字学习
硕果累累 袅袅余音
嫦 娥 嫉 妒 瓷器
léi
niǎo
cháng é
jí
dù
cí
多音字
累
[lèi]
[lěi]
[léi]
(劳累)
(累计)
(累赘)
zhuì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的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文章重点:
中秋节的夜里
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奶奶、我和弟弟妹妹
寻月亮
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
月亮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镜中月:
院中月:
河中月:
眼中月:
空中月:
白道儿、半圆、爬得高、满盈、亏了
玉玉的、银银的、大、圆、里边有东西
灿烂的闪着金光、哪一处的的水里都有
小小的、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白光光的
研读课文
1. 探寻月之踪
请同学们运用关键字标注法,速读全文,找出表示月亮踪迹的词语。
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
2. 品赏月之魅
读书法点拨:请运用赏读法,找出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月亮魅力的文句,读一读,说说喜欢的理由。
变化之美、形态之美、
传说之美、精神之美。
3、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
情绪有怎样的变化呢?
什么都不觉得满足。
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三妹是我们当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
越发觉得奇了。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
思考问题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为什么?
不满足----
在孩子的眼睛里,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
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
满 足---
孩子们在寻月中得到了满足
2、孩子们由“不满足”到“满足”,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这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失望
镜中月亮由圆而亏------
羡慕、嫉妒、争执
以为月亮仅属三妹------
越发觉得奇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
都觉得满足
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
好奇心
争强好胜之心
纯洁美好的童心
“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奶奶是一个我们寻找美的过程中的引导者的形象
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
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
奶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将他们的心灵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话 说 奶 奶
月亮是什么
月亮给人以美的享受
月亮是一个美好的事物
月亮寄托着孩童纯真的愿望
月亮是
5.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证明作用
我拥有月亮、
我拥有天空、
我拥有宇宙
6.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
月亮的变化轨迹
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
一切美的印迹
寻月过程 寻月所见 孩子的心理
镜中看月
院中望月
河中寻月
眼瞳见月
沙滩议月
月 迹
长腿
圆
亏
消失
失望
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
争执
哪一处水里都有
处处都有
每个人眼瞳里都有
竟是这么多
月亮是我们的印章
满足
童 心 升 华 之 迹
追求美的过程
课堂练习
( )写月亮的圆;
( )写月光的白;
( )写桂树的壮;
( )写枝叶的稀;
( )写花朵的多。
2.请你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富有儿童特色的语言进行赏析。
叠词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充满童趣。
1.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满满的
银银的
粗粗的
疏疏的
累累的
2.填写与月亮相关的古代诗句:
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 。
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 。
杜甫的诗句: ,月是故乡明。
苏轼的诗句:但愿人长久, 。
王安石的诗句: ,明月何时照我还?
天涯共此时
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
千里共婵娟
春风又绿江南岸
3.请运用补句法,借助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你心中的那轮明月。
圆圆的月亮像一颗大珍珠。
弯弯的月亮像一条银亮的小船。
月亮像一面精致的铜镜。
月亮像一位魔术师,一会儿圆得像玉盘,一会儿弯的像一把弓,一会儿又像小船,真是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啊!
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大多是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的主题,多是伤感之作。
本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不同之处:
(1)首先在于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是在祖辈的引导下共同赏月。
(2)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泪、积极向上的,而不是伤感、悲凉的。
(3)作品有意识的把赏月和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让其在寻月的过程中有一种心灵的升华。
在成人眼里月亮代表的是什么?
代表团圆、思念。用月亮的圆缺来代表人的离合。
本文通过一件小事——中秋节孩子们寻找月亮的情景,告诉人们一个简单平凡却又重要的道理:
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本文小结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