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识字单元”整体学习任务设计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识字单元”整体学习任务设计一、学习主题和内容(一)学习主题快乐的汉字灯谜(二)学习内容第一单元:《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猜字谜》;口语交际《听故事,讲故事》;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谣和儿歌》。二、学习目标和课时安排(一)学习目标1.基于真实情境,激发识字兴趣,认识“霜、吹、落”等44个生字和8个偏旁。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及插图、字谜、形声字规律等识字。2.会写1个笔画,了解全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3.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受形声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尝试运用汉字构字规律猜字谜、编字谜,关注汉字思维,感受传统文化。4.阅读有关猜谜书,对童谣和儿歌产生兴趣了,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书籍。(二)课时安排10课时。三、学习情境生活情境:开学正值春节、元宵节刚过,孩子们还沉浸在快乐的节日气氛中,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从放假的状态过渡到学习正轨上。创设单元情境: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情境,以“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形式。本单元教学创设“快乐的汉字灯谜”单元大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四、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设计如表1所示。表1 一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设计
核心任务 子任务 学习内容 课时安排
快乐的汉字灯谜 任务一:初猜字谜,收获猜谜一法——课文《猜字谜》第一则 (一)创设情境,开启任务1.师:亲爱的小朋友,今年的元宵节,有的同学吃了汤圆,有的同学和家人一起去赏花灯,还有的同学玩了猜灯谜的游戏,可有意思啦!老师也准备了几则谜语,我们一起来猜猜吧!2.学生猜谜语。3.师:接下来,我们将一起走进奇妙的汉字世界,在不同的任务活动中一边认识汉字,一边发现汉字字谜的秘密,并学着猜字谜和编字谜,在最后的汉字灯谜活动中大显身手!(二)灯谜活动主要流程任务一:初猜字谜,收获猜谜一法《猜字谜》的第一则谜语课文《猜字谜》的第一则谜语——“秋”,是体现合体字的特点,根据字形和字义组合猜出。可概括为“组合法”。活动1:读通课文知大意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课文,做到有节奏地朗读好第一则谜语,整体感知大意。活动2:随文识字明句意出示句子,随文识字,借助情境表演、联系生活、字理识字、偏旁表义等方法识记“相遇、喜欢、怕”等生字,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意思,为猜测谜底做准备。活动3:试猜谜语说理由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句子的理解猜测谜底,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不断推测,探究谜底。活动4:提取信息得方法在学生互相探究、推测中,知道提取信息的重要性,并在提取信息中猜出谜底,收获成功的喜悦时,老师小结猜谜的一法:组合法。活动5:猜一猜巩固生字活动6:一手好字我来写按生字结构分类导书写。让学生先观察字形,发现同结构两个字的异同,说书写要点。如:“左右”两字,同为半包围结构,“左”字的第一横要写短,三个“横”间距相等,长短不一;“右”的第一横要写长,要遮住里面的“口”,“口”要写得扁一些。 2课时
任务二:学“青字族”,再获猜谜一法——课文《小青蛙》和《猜字谜》第二则 任务二:学“青字族”,再获猜谜一法课文《小青蛙》和《猜字谜》第二则课文《猜字谜》第二则字谜,每一行中分别藏着一个汉字(请、情、晴、清,勾连《小青蛙》中“青”字族生字),猜出每行所藏汉字后,再找出共同包含的部分“青”。可概括方法为:包含法。活动1:读《小青蛙》,圈出带“青”生字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儿歌后,让学生圈画出“青”字的兄弟姐妹,请学生自己观察,说发现。老师适时进行归纳:它们都是青字家族的成员,被称为“青”字族,它们的韵母和“青”的韵母相同,所以右边的“青”就表示他们的读音,让学生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这些字的特点。活动2:选字填空,了解形旁表义特点先出示“睛”字,引导学生思考偏旁与字义的关系,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原来左边的偏旁,代表着这个字的意思。再延伸到另几个“青”字族的字,从而让学生感受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接着,借助课后习题,从而进一步巩固形声字的识字和理解,把识记、理解、运用,进行有机地贯通,从而使学生,在认识汉字的过程中,感悟到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掌握这种识字构字的规律,为接下来的猜字谜做好准备。活动3:读《猜字谜》,理解四字词大意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过谜语后,指导学生读好停顿,通过创设情境、借助图片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互相尊重、万里无云、纯净透明”等词语的意思。活动4:提取信息,试猜谜语得方法让学生读读谜面,想想意思,猜猜每句话的字谜,并说说理由,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推测谜底,渗透四个汉字中形旁表义的特点。最后发现这四个字都有相同的部件——“青”,从而猜出谜底“青”,总结猜谜方法:包含法。活动5:一手好字我来写按生字结构分类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青、清、情、请、晴”5个生字。后四个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引导学生观察两个部件这间的高低宽窄。以便更好地让学生比较、迁移。 2课时
任务三:赏四季图,体验猜谜之乐——课文《春夏秋冬》、语文园地“日积月累” 任务三:赏四季图,体验猜谜之乐课文《春夏秋冬》、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活动1:赏四季图猜词语学生读通课文(《春夏秋冬》和“日积月累”中的八个四字词)、读好停顿后,出示词语(1.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草、红花、鱼出水、鸟入林;2.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百花齐放)图片,让学生猜词,从中借助图画了解词语意思。活动2:你比我说猜猜字一个学生看生字(吹、落、降、飘、游、入)做动作,其他同学猜字,并说说猜出的理由,在交流中感受动作猜谜的快乐。活动3:一手好字我来写按结构分类指导,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上下部分的比例。“春、冬”撇捺要舒展,“雨字头”是横钩,要写长。新笔画“横斜钩”可用口诀记住要点来指导:横要平,斜要缓,滑到下面往上勾。活动4:猜一猜巩固生字 2课时
任务四:读《姓氏歌》,尝尝编谜之趣——课文《姓氏歌》 任务四:读《姓氏歌》,尝尝编谜之趣课文《姓氏歌》活动1:合作读文圈姓氏师生或同桌合作读文,圈出文中出现的姓氏。活动2:你问我答学介绍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介绍姓氏的方法,如:分一分、说偏旁、组词等。活动3:姓氏谜语我来编引导学生根据合据合体字的构字特点编谜语。如:“古时候的月亮——胡”;“一位女生——姓”;“今天多一点——令”等。活动4:一手好字我来写根据结构分类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全包围结构的“国”字,进一步巩固“先外后内再封口”的书写顺序。 2课时
任务五:猜猜“天气”,搜集谜语增见识——语文园地一“识字加油站” 任务五:猜猜“天气”,搜集谜语增见识语文园地一“识字加油站”活动1:读读词语,发现天气词秘密学生借助拼音读准词语读音,并发现天气的词语很多都有雨字或带有雨字头的字。活动2:看图猜词,图片词语找朋友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每张图片所表示的天气,让图片和词语配对好。活动3:猜天气谜,形式多样乐猜谜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动作、图片、文字等不同形式出示谜面,在小组内互相猜谜语,感受猜谜的快乐。活动4:搜集谜语,延伸阅读猜谜书上网查找字谜或阅读有关猜谜的书,搜集自己喜欢的字谜,为开展“猜灯谜”活动做准备。(三)快快乐乐猜灯谜活动1:观看灯谜制作视频,制作灯笼,将自己搜集的或自编的字谜做成灯谜。活动2:在班上开展猜灯谜活动活动3:活动总结,评选“猜谜大王”“猜谜小达人”“猜谜小能手”。任务设计围绕“快乐的汉字灯谜”这一主题情境,从“知猜谜方法——试猜谜语——试编谜语——搜集谜语”层层递进,让学生一直在快乐的猜谜活动中,感受猜谜语的乐趣,汉字的奇妙。同时渗透多样识字方法,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和阅读兴趣。 2课时
五、过程性评价与单元测评过程性评价与单元测评设计如表2所示。表2 一下第一单元过程性评价与单元测评设计
评价类型 内容 评价标准
过程性评价 任务一:初猜字谜,收获猜谜一法——课文《猜字谜》第一则 学习合体字的构字结构,能利用合体字的构字特点主动识字、独立识字。
任务二:学“青字族”,再获猜谜一法——课文《小青蛙》和《猜字谜》第二则 学习带有“青”加偏旁的字族字,进一步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特点,识记生字;学习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任务三:赏四季图,体验猜谜之乐——课文《春夏秋冬》、语文园地“日积月累” 在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图画中,让学生读图识字、动作识字、偏旁识字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意境美。
任务四:读《姓氏歌》,尝尝编谜之趣——课文《姓氏歌》 以问答形式,通过熟字相加、说偏旁、组词等方法介绍姓氏,了解汉字的构字特点,识记生字。
任务五:猜猜“天气”,搜集谜语增见识——语文园地一“识字加油站” 认识关于天气的生字,可以通过归类识字、偏旁识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汉字的构字规律。
单元测评 生字,词语,重点句子语段,日积月累。
六、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鸟的叫声》《春天到》《春娃》《下雨了》(二)工具任务单、词句采集卡、过程性评价表、单元测评卡。七、设计说明把每个任务作为灯谜活动的一个前期部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猜字谜的方法,尝试猜字谜、编字谜,并阅读猜字谜相关的书本,搜集字谜,制作字谜卡,最终开展快乐的汉字猜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再聚焦单一的识字写字的知识点、能力点,而是以真实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发现汉字的奥秘,受到汉字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感叹祖先造字的智慧,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文化归属和文化认同,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