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0 16:4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他研究的“超级稻”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喜看稻菽
沈英甲
千重浪
XIKANDAOSHU
QIANCHONGLANG
3、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1、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4、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梳理文中人物的主要事迹,并思考其中所蕴含的优秀精神品质。
作者简介
沈英甲
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电影文学剧本《冯如》等作品20余部。
祖籍江西德安。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8月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19年的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面教学,一面从事生产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作物育种之路。
袁隆平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人物介绍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走 近 人 物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写作背景
消息
通讯
篇幅:短小
内容:概貌、精简
时效性:强
表达方式:记叙为主
01

详细、过程、细节

兼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02
文学常识:消息VS通讯
同消息一样具有真实性、及时性、新鲜性。
新闻性
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报道立场和情感倾向。
评论性
可以借用文学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使作品更有感染力,但这种文学性首先要确定其真实性,可以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文学性
通讯的三个显著特点
整体感知
从新闻的角度看,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谈谈你对这种体裁的认识。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本文体裁
《七律·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题目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刻骨铭心
义无反顾
力排众议
饥馑
菽(  )馑(  )埂(  )穗(  )蔸(  )蕊(  )籼(  )粳(  )蘖(  )
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shū
jǐn
gěng
suì
dōu
ruǐ
xiān
jīng
niè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饥饿,饥荒。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3
2
1
4
脉 胳 梳 理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整体感知
结合4个小标题,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问题解答:
总共写了四件事: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工作态度和方法:献身事业,勇于实践
学术品格:不迷信权威,敢于创新
道德操守:实事求是,捍卫真理
理想志向:勇攀高峰,造福民生
鉴 赏 文 章 的 三 个 角 度
1.写了什么
2.怎么写的
3.为什么写
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
①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③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⑥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①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一连串的动作突出了人物工作认真、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2.“怎么写的”:作者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1.细节描写
②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这几句话通过袁隆平的目光、行动、心情三个细节,把他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品质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2.“怎么写的”:作者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1.细节描写
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
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2.“怎么写的”:作者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2.具体、典型的事例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工作态度、方法
学术精神
道德准则
个人理想与志向
3.用什么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①小标题
条理清晰、
结构工整、
重点突出、
突出主题、
富于文采、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时不断地穿插议论。
3.用什么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②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其一
其二
其三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分析袁隆平的形象特点,从他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矢志为世界人民作贡献
………………
其四
其五
其六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过文章内容,我们深入地了解了袁隆平的伟大贡献和优秀品质。
袁隆平院士怀揣着让中国及世界人民远离饥饿威胁的伟大梦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用汗水灌溉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往更广阔的未来前进。
KETANG XIAOJIE
最后我们一起聆听送别袁隆平的歌曲《我有一个梦》来缅怀这位德艺双馨的“神农”。
把袁隆平的事例作为论据,可以用在哪些话题的作文?
我国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他为了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视科学为生命。刚开始研究时,许多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坦然回答:“为了大家不再饿肚子,我心甘情愿吃这个苦。”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滇南育种遭遇大地震的威胁、上千次的实验失败,都动摇不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决心。强国必先强农,强农必先强种。袁隆平深谙这个道理。
作文素材

写法小结:
1、选材精当
2、结构清晰
3、细节描写
栩栩如生
新闻性:突显重点
文学性:丰富细节
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
-XIEXIEGUAN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