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8.2《登高》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8.2《登高》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0 16:4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出身于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望岳》
《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咏怀》
《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
(涉世不深)
(忧国忧民)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所做,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抢夺地盘,国家仍然一片混乱。
写作背景
学习活动二:吟诵感悟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激情朗诵
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变化分为“二二一二”。
律诗:平仄对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诗 歌 赏 析
这首诗主要抒写杜甫面对肃杀的秋景而引发的悲秋情绪,故诗眼是


你认为诗眼是哪个字?
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
凄楚
悲伤
痛苦
孤独
[首联]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
哀鸣的猿啼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
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冷(心灵的悲凉)
人渺小,孤独
悲凉
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无家可归,漂泊沉沦
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
雄浑高远
肃杀凄凉
“猿啸哀”为什么用“啸”,而不用“啼”?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啼、鸣
——郦道元《三峡》
——岳飞《满江红》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白《早发白帝城》
悲中有壮,悲中有愤
——郦道元《三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该联体现了杜甫诗歌语言上的什么特点?
意象 特点 情感 语言特点
落木 萧萧 生命短暂,韶光易逝 沉郁
(深刻、真实)
顿挫
(句式对仗工整)
长江 滚滚 时间永恒
颔联
颔联:
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探究情感
意象及特点:落木,落叶飘零,生命短暂
长江,一泻千里,时间永恒
无边、不尽——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时间的永恒,更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情感: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把“落木”改成“落叶”,行不行?为什么?
“落木”更加沉重,“木”给人干枯之感,树叶早已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衰败的。无边无际的落叶从空中飘零,营造出更加悲凉的氛围。
联想到诗人飘零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活。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字词 情感 字词 情感
万里 空间之远 亲人相隔 百年 人生过半
迟暮老矣
悲秋 秋季伤怀 倍感凄凉 多病 百病缠身
身心俱疲
常 时间之久 悲上加悲 独 独自一人
凄凄惨惨
作客 漂泊他乡 身世坎坷 登台 登高望远
心愁难消
颈联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
“多病”----衰疾也;
“登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南宋评论家罗大经认为此联抒发了杜甫的八大悲愁
(远离家乡之悲)
(秋色凄凉之悲)
(漂泊异乡之悲)
(漂泊长久之悲)
(英雄迟暮之悲)
(疾病缠身之悲)
(思念家乡之悲)
(孤独无依之悲)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艰难”指的是什么艰难?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
这种苦难经历,绝非诗人的个案,而是那个时代所有人都在遭逢的苦难。以764年为例,那年户部统计人口,十年战乱之后,人口减少十分之七,只剩一千九百六十余万。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尾联“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
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
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总结:造成杜甫悲愁的原因有哪些?诗歌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国难
安史之乱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家愁
家道艰辛之苦
羁旅异乡之忧
年老多病之愁
好友相继辞世
孤独
秋景
萧瑟之景触发悲凉之意
感时伤怀
忧国忧民的
爱国诗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