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登高》课件(共2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0 16:5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登高》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2.掌握七言律诗相关知识。
3.学习诗歌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品味诗歌浓郁悲凉意境。
4.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学习目标
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李白:豪放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沉郁即深沉、郁结之意
顿挫有抑扬曲折、波澜起伏之意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出身于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时二十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别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之职。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期间,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各种病痛,生活困顿。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这一年的重阳,杜甫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律诗:五言、七言律诗
一般八句,超出八句则叫长律或者排律 起承转合
首颔颈尾
对仗
诵读、理解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此诗哪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思考
前四句写悲景,后四句写悲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描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描绘?
猿 渚
沙 鸟
急 高
啸哀 清
白 飞回
鉴赏首联
风 天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几个特写镜头
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鸟儿
鉴赏首联
迅疾的秋风
体会作者心情
急风——
冷(身体、内心)
高天——
天底下的人渺小、孤单
哀猿——
听其叫声,倍感悲凉
飞鸟——
失群的鸟(孤独)
找不到家(漂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鉴赏颔联
颔联勾画了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句中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说明为什么达到了“句中化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状悲之广(范围上)
“不尽”言悲之多(数量上)
这两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木叶飘落,俯视江水奔腾,“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气势磅礴,沉郁悲凉。
鉴赏颔联
鉴赏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
客居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都是全家一起去的地点一般是在自己家乡。
八可悲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
苦恨:
新停:
鉴赏尾联
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刚刚停止。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鉴赏尾联
思考: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尾联的意思是......
前一句写了......
后一句写了......
由此可以看出杜甫......
诗歌结尾集中表达了诗人 ....之情。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鉴赏尾联
思考: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尾联的意思是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前一句写国势艰危,自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已经使自己“白头搔更短“了。后一句写因疾病缠身,不能再喝酒,已经把酒戒了。由此可以看出杜甫心中的万般愁绪无以排遣。诗歌结尾集中表达了诗人伤时抒怀的愤懑之情。
小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悲秋,悲己,悲国。
诗人由:
内心伤悲 登高遣悲 触景生悲 借酒消悲 无处消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
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醉里眉攒万国愁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艺术成就
诗一开头就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1.对仗工整,音调铿锵。
2.情景交融
这首诗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之样的静态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动态的描写,整句属于动静结合的写法;而 “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颔联两句中 “萧萧”写出了秋风扫落叶的声态;“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慷慨低沉情感更加苍凉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