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9张PPT。堂堂清内容:
1、理清思路,把握情感线索。
2、明确内容,掌握观察方法。
3、品味语言,揣摩表达效果。一、 自主学习
根据导学提纲,自主阅读课文,师友交流,展示预习成果。1、作者简介
2、了解青海湖
3、读准字音1、作者简介冯君莉,女,1955年生,天津人,当代作家。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发表了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作品几十篇。
2、了解青海湖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延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离西宁约200公里,海拔为3200米。它的周长360公里,面积达45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由鸟岛、海心山、沙岛、三块石和海西皮五部分组成。其中鸟岛和海心山岛是著名的旅游圣地。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从古到今,人们向往它的浩瀚、神奇、博大,为它的雄伟、秀丽而赞叹不矣,把它誉为青海高原上的一颗璀灿的明珠。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青海湖地处青海省的西北部,长约500米,宽约150米,栖息着十万余只各类候鸟,称誉为“鸟的世界,鸟的王国”,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每年四月,来自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的班头雁、棕头鸥、赤麻鸭、鸬鹚等十多种侯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秋天,它们又携儿带女飞回南方,国家在岛上设有专门的保护机构。 返回海心山
海心山是青海湖的又一名胜。它位于青海湖湖心偏南,长2.3公里,宽约800米,高出湖面7.8米,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海心山环境幽雅。绿草如茵,轻风薄云,淡水清泉,景色宜人。山上古刹白塔隐存其间。犹如步入仙境一般。攀上海心山的顶端远眺青海湖的全貌,那海阔天空,天水相连,鸥翔鱼跃的壮丽景色,可以使游人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景观,陶冶情操,抒展胸怀。 沙岛,位于青海湖东北部,海晏县境内,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现已成为半岛,表面均由沙砾覆盖,基本无植被,是鱼鸥的栖息繁殖地 。返回扑朔迷离 颠簸 镶着 衔接 涟漪苍穹 伫立 牦牛 摇曳 轮廓 浩瀚 地壳 荡漾
繁衍 彻底 犬吠 深湛 眸子 逶迤 安谧 魅力
潸然泪下 篝火 恬雅 哈达
娓娓动听 脍炙人口扑朔迷离shuò 颠簸 bǒ 镶着xiāng 衔接 xián 涟漪liányī 苍穹qióng 伫立 zhù 牦牛 máo 摇曳 yè 轮廓 kuò 浩瀚 hàn 地壳 qiào
荡漾 yàng 繁衍 yǎn 彻底 chè 犬吠 fèi 深湛 zhàn 眸子 móu 逶迤 wēiyí 安谧 mì 魅力 mèi 篝火 gōu 恬雅 tián 哈达 hǎ
潸然泪下shān 娓娓动听wěi 脍炙人口kuài 二、探究释疑
通读全文,师友共同探究以下几个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讨论文章的线索。
2、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成三大部分,概括段落大意。
3、讨论文章观察景物的方法。
4、讨论作者描写景物的思路,即作者游览的顺序。(先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概括所描写的内容)
1、讨论文章的线索。 明确:从第1题可知,文章是以“梦幻”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景观,再到梦想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遐思,条理十分清晰。2、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成三大部分,概括段落大意。明确: 一(1 ~ 2段):介绍“我”在扑朔迷离的高原梦中上路。
二(3~11段):作者观赏青海湖,介绍青海湖的传说、鸟岛及鱼类。
三(12段): 作者离开青海湖,抒发保护青海湖的美好心愿。3、讨论文章观察景物的方法。明确: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至下)的方法。
“由近及远”:从我的眼前到再顺眼望去可以体现出来。
“由上到下”:从再往上到我的脚下
4、讨论作者描写景物的思路,即作者游览的顺序。(先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概括所描写的内容)1、“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
2、“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
3、“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观赏湖水
4、“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
5、“再往上,就是那雨后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观赏万里晴空
6、“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 褐色的山峦。”——观赏草滩与山峦
7、“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遥遥曳曳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观赏岛屿
8、“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观赏结束
问题深化:问题扩展延伸分析题旨,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并找出文中体现这个词语的句子。1、分析题旨,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并找出文中体现这个词语的句子。
明确:(1)、“梦幻”
(2)、“还有那各种各样的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
“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
“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三、理解巩固研读课文第二大部分,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第二大部分是从哪三个方面描写青海湖的“梦幻”的?
2、作者是怎样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其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青海湖环境氛围清新幽静,优美迷人的?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神奇的鸟岛的?又是从哪些方面写鱼的呢?
1、课文第二大部分是从哪三个方面描写青海湖的“梦幻”的?明确:1、湖水醉人的蓝色(5段)
2、环境氛围的清新幽静,优美迷人(6 ~ 8段)
3、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9段)
2、作者是怎样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其中用了 多种修辞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答:作者首先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 “天空“的蓝作对比。再其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从蒙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返回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青海湖环境氛围清新幽静,优美迷人的?
答:作者从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等方面描写,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返回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神奇的鸟岛的?又是从哪些方面写鱼的呢?返回 答:(1)、作者首先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如:“…….数万至数十百千万只不同种类的水鸟”“那红的、蓝的、花的鸟儿,甚至那洁白的天鹅、美丽的凤头潜鸭、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又是从哪些方面写鱼的呢?返回 答:(1)、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写了夏季与冬季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四、互助提高
深化课文,师友共同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第八段引用古代传说有何作用?
2、文中写到年轻司机的表情“他仍旧那样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3、把握作者的情感(第12段)4、“思考与练习”第二大题
5、“思考与练习”第三大题1、文中第八段引用古代传说有何作用?
明确: ⑴说明青海湖的历史悠久;
⑵增添青海湖的神奇、迷人的景色;
⑶表现了人们对青海湖的美好愿望。2、文中写到年轻司机的表情“他仍旧那样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从侧面体现了青海湖神圣、迷人的美。
3、把握作者的情感(第12段)明确:文章自始至终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幽美的喜爱,那是一种贴近自然后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作者非常希望这样的感受能有更多的人来分享,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种矛盾的心理,也从环境保护的侧面表现出一个有识之士对青海湖的珍爱。水
位
下
降 从1957年至1988年,湖水水位平均每年下降约10cm,湖水含盐量也逐年上升,继鸟岛成为陆岛后,湖滨东缘又出现了两个脱离母体的子湖——尕海和耳海。土
地
沙
化 在湖西北角已被10多平方公里的沙丘包围,鸟岛在20多年前还是一个湖中孤岛,而现在已成为离湖岸几公里的陆岛了。湖南部黄河段草场向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明显,退化面积迅速增加,青海湖周边区域内现有沙漠面积4.3万公顷,天然灌木林由以前的34万亩锐减为现在的14万亩。草
场
退
化 青海湖环湖地区的草地是青海最好的草地,畜牧环境极好。几十年来湖区人口不断增加,目前区域内有10万人左右在从事农副业,开垦耕地34万亩,每年夏天一片连一片的油菜花美丽异常,人们对一望无际的金黄发出赞美之声。油菜地的大片出现,大量的草地被开垦为农业综合开发用地,也成了环湖生态恶化的原因之一。五、共同归纳
本文主旨:本文通过描写青海湖令人心醉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希望保护大自然的迫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