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通过课文信息的筛选,读懂事理说明文。
2.学会梳理课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3.体会科普文章的写作特点,感悟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 精神。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人生难道还有什么事,会比寻找答案更令人感到振奋?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
学生交流预习所得(作者、文体知识等方面)
二、检查预习,培养习惯
1.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南极大陆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在地球其他大陆南极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说明 。
三、筛选信息 读懂事理
2.“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也就是说,恐龙 (能/不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因为1: 。
因为2: 。
“恐龙无处不有”
不能
恐龙无法适应南极寒冷的气候
恐龙生活在热带和温热带的环境里
快速默读课文,筛选重要信息,做好竞答准备。
3.可是在南极地区确实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那么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答案只能是: 。
也就是说,恐龙原本生活在 ,后来随着 而 漂移到世界各地。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泛大陆上”
“泛大陆”分裂
4.本文说明的科学道理是什么?想一想,完成下面填空。
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是 领域的新发现,“板块构造”学说是 领域的科学理论,这两个科学领域通过 。 建立了联系,因而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联系是 。
文中点明这一科学道理的两处句子是 和 。
古生物学
地质学
恐龙化石的分布
紧密相连的
第一段
最后一段
追溯原因
得出结论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泛大陆分裂带走了恐龙
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
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科学发现
产生质疑
南极的恐龙来自哪里
(2-3)
(4-7)
(8-12)
(13-15)
现象
本质
四、梳理思路,理清顺序
2.重点研读8-12自然段,如果把这部分内容移到开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失去了神秘感、失去了探究的热情,不能给读者留有深刻的印象。
现象
质疑
探究
结论
无论是学习、生活,都要不畏浮云遮望眼,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五、猜想标题,明确对象
创设活动:学校组织参观地质博物馆,在展馆中发现了《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放在这里不合适,有的同学说很合适,也有同学说,如果能换个标题就更好了,你是怎么认为的
通过恐龙无处不有的现象,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板块构造理论”新证
恐龙化石分布与“板块构造理论”
六、品味写法,感受趣味
(1)“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 鸟臀目 恐龙”。
体现了科普文章的知识性特点。
(2)“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 漂移 而不是恐龙自己在 迁移。”
(3)“板块背上 驮 着许多大陆。
1.仔细体味词语的妙处。
体现了科普文章的科学性特点。
体现了科普文章的趣味性特点。
2.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体现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请再读课文,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不远”“一小片”“非常”准确、严密地写出了发现恐龙化石的地点,加强了示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
3.结合《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有》两篇课文,想一想,科普文章有什么特点?
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必做: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梳理《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进一步体会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并比较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的异同。
选做:课后搜集“板块构造理论”的其他例证,试着写成小短文,在班级交流。
七、巩固所学,拓展应用
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