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曹刿论战(3课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1曹刿论战(3课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12 09:31:46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1《曹刿论战》同步练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左传》相传是 时期 所作,《左传》原名 或 ,是 ( 21世纪教育网 )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与 、 合称《春秋》三传。
2、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3)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4)必以信: 古义: 今义:
(5)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6)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神情与苏、黄不属
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阅读训练
(一)《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1教育网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
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侧而描写
6、读完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立有间
B. 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 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4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 ( 21世纪教育网 )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21cnjy.com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 ( http: / / www.21cnjy.com )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www.21-cn-jy.com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2)公将鼓之( )
(3)虽千里不敢易也 ( ) (4)今日是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3.下列 ( 21世纪教育网 )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案:
一、基础训练
3、(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利益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4、A
二、阅读训练
(一)
1、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作战前的政治准备
5、C
6、头脑清醒、目光敏锐、见解深刻、有军事头脑的人。
7、D
(二)
3、B
4、(1)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1《曹刿论战》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的:
1、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21教育网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21cnjy.com
二、作品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 ( 21世纪教育网 )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21·cn·jy·com
三、知识链接:
1、“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2、历史散文的三种体例: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如《史记》.
3、时代背景: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 ( 21世纪教育网 )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www.21-cn-jy.com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4、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官渡之战 (曹操 ~ 袁绍) 巨鹿之战 (项羽~章邯)
赤壁之战 (曹操~周瑜) 淝水之战 (苻坚~谢安)
四、预习检测:掌握下列加点字词:
(1) 曹刿(guì)
(2) 又何间(jiàn)焉
(3) 肉食者鄙(bǐ)
(4) 弗(f ú)敢加也
(5) 小惠未徧(biàn)
(6) 小信未孚(fú)
(7) 公与之乘(chéng)
(8) 战于长勺(sháo)
(9) 下视其辙(zhé)
(10)登轼(shì)而望
(11)彼竭(jié)我盈(yíng)
(12)望其旗靡(mǐ)
五、听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六、文意疏通:
1、指名学生读下列语句并理解重点字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21·世纪*教育网
师:军队 伐:攻打 公:鲁庄公 见:拜见 其:他的
肉食者:肉食者即食肉者 指高位厚禄的人 谋:谋划 之:这件事 何:何必
间:参与 焉:反问语气 鄙:目光短浅 远谋:深谋远虑 乃:于是、就
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译文:鲁庄公十年,齐国派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鲁庄公即将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何要参与进去呢?”曹刿说:“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入朝进见。2-1-c-n-j-y
3、男生齐读下列语句并理解重点字词: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 狱,虽不能察,必 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以:凭 安:养身的东西 专:个人专有 以:把 对:回答 惠:恩惠
徧:通“遍”,遍及 从:跟从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帛:祭祀用的丝织品
加:虚报 以:按照 信:实情 信:信用 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以:按照 情:实情判断 之:的
属:类 以:凭借 则:就 从:跟从
4、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译文:曹刿问:“大王您凭什么来作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大家。”曹刿说:“小恩小惠不能普及,人民不会跟从你的。”庄公说:“用来祭神的牛、羊、猪、丝织品等的数目从不敢虚报,对神一定说实话。”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被人神所信服,神是不会赐福给你的。”庄公说:“大的或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清,也会按照实情来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来作战,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七、整体感知: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八、合作探究:
1、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来源:21cnj*y.co*m】
2、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最重视哪一条?为什么重视?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出处:21教育名师】
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三个条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政治远见。【版权所有:21教育】
3、根据第一段课文说说庄公和曹刿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目光短浅,勇于纳谏。
热爱国家、深谋远虑、重视人民的力量。
九、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文意疏通:
1、女生齐读下列语句并理解重点字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之:曹刿 乘:坐车 于:在 将:就要 鼓:击鼓进军 之:音节助词 三鼓:三次击鼓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下:下车 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而:表顺承 之:齐军 遂:于是 逐:追赶
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译文:庄公与他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摆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了阵势。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曹刿说:“现在可以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观察齐军战车的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子前面的横木向远处眺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下令追击齐军。
三、整体感知:
1、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b.选择了有利于出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用原文回答)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用原文回答)
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四、文意疏通:
1、学生齐读下列语句并理解重点字词: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已经 故:原因 一鼓:第一次击鼓 作:振作 再:第二次 衰:衰弱
三:第三次 竭:尽 彼:他们 盈:士气正旺盛 故:所以 测:估计
惧:担心、害怕 伏:埋伏 焉:兼词“于之” 靡:倒下 故:所以
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译文: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原因。曹 ( http: / / www.21cnjy.com )刿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士气就衰弱了,到了第三次士气就衰竭了。齐军士气衰竭,我军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战胜了他们。他们是大国,很难推测他们,恐怕他们有埋伏。我见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旗子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逐他们。  21*cnjy*com
五、整体感知
1、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胜利了,但鲁庄公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了“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可”,制 ( 21世纪教育网 )止了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白。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作战胜利的经验上来。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课文有几条线索?
①事物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课文可分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六、合作探究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否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否定)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取信于民 (肯定)---作战的先决条件
2、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
远 谋(战前--取信于民、战中--捕捉时机、战后—分析胜因)
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曹 刿:
请见——爱国热情;问战——政治远见;参战——卓越才能;论战——过人谋略
(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紧扣住“远谋”。)
鲁庄公:
第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第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第三取胜而不知胜因。
(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昏庸无能,急躁冒进,紧扣住“鄙”。)
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2·1·c·n·j·y
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2、归纳人物形象:
曹刿:以国事为重,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政治上平庸,不懂军事,但善于纳谏,能用贤
写作手法:对比 衬托
二、主旨探究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www-2-1-cnjy-com
三、写法探究:
1、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战前准备(详写);从战克敌(略写);战后论战(详写)。
有利于展现曹刿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2、分析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2)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四、板书设计:(见课件)
五、知识积累
1、出自本文的成语: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彼竭我盈: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辙乱旗靡: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2、古今异义:
伐 齐师伐我
古义:攻打
今义:砍伐
间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
鄙 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 卑鄙。
牺牲 牺牲玉帛
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加 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信 必以信
古义:实情
今义:书信
狱 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虽 虽不能察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词性活用
神弗福也。 形容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 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4、通假字
小惠未徧。
“徧”同“遍”,遍及。
5、一词多义

曹刿请见。 请求
战则请从。 请让我

战则请从。 跟从
民弗从也。 服从

公问其故。 缘故
故克之。 所以
6、虚词

何以战。 凭
必以分人。 把

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小大之狱。 的
公与之乘。 代曹刿
7、句式
⑴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⑵省略句:再而衰。
⑶倒装句:何以战?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1.《曹刿论战》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导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导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导学难点:
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2、学习课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是 时期的 所作,是根据 史编写的 (体)史书。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 的著名战例。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曹刿和 两个人物形象。21教育网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曹刿( ) 又何间焉( ) 鄙( ) 徧( )
玉帛( ) 登轼( ) 辙( ) 盈( )
3、翻译 ( 21世纪教育网 )下列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指出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古: 今:
(2)小大之狱:古: 今:
(3)弗敢加也:古: 今:
(4)必以信: 古: 今:
(5)牺牲玉帛:古: 今:
(6)肉食者鄙:古: 今:
5、、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小惠未徧:
6、、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
二、整体感知: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5、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6、综观全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7、战争过程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
8、“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 ( 21世纪教育网 )删去?(有什么作用?)
9、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三、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四、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无矛盾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
3、(1)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2)第一次击鼓,士兵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全没有了。
4、(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利益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5、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6、(1)神弗福也:名词→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动词。击鼓。
二、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小惠未编,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这属也,可以一战。
3、“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
4、两层,在“彼竭我盈”时进行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进行追击
5、曹刿虽身份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6、a、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作铺垫 b、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 “远谋”二字成为全文的文眼、线索。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不能删。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
9、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
四、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这没有矛盾,二者共同强调了人心所向的重要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5张PPT)
21 曹刿论战
《左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春秋三传”
左传
谷梁传
公羊传
春秋三传
传:注释
作者公羊高
作者谷梁赤
作者左丘明
关于历史散文的体例
历史散文有三种体例.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叙写史实.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
所独创,如《史记》.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官渡之战 巨鹿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曹操~周瑜
苻坚~谢安
曹操 ~ 袁绍
项羽~章邯
掌握下列字词:
guì
jiàn

f ú
biàn

chéng
sháo
zhé
shì
jié
yíng

(1) 曹刿( )
(2) 又何间( )焉
(3) 肉食者鄙( )
(4) 弗( )敢加也
(5) 小惠未徧( )
(6) 小信未孚( )
(7) 公与之乘( )
(8) 战于长勺( )
(9) 下视其辙( )
(10)登轼( )而望
(11)彼竭( )我盈( )
(12)望其旗靡(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
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攻打
深谋远虑
拜见
高位厚禄的人
参与
于是,就
军队
鲁庄公
他的
谋划
这件事
何必
反问语气
目光短浅
译文:鲁庄公十年,齐国派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即将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何要参与进去呢?”曹刿说:“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入朝进见。
肉食者即食肉者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 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跟从
通“遍”,
遍及
个人专有
为人所信服

实情
虚报
信用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养身的东西
回答
恩惠
祭祀用的丝织品
按照
赐福,保佑
译文:曹刿问:“大王您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大家。”曹刿说:“小恩小惠不能普及,人民不会跟从你的。”庄公说:“用来祭神的牛、羊、猪、丝织品等的数目从不敢虚报,对神一定说实话。”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被人神所信服,神是不会赐福给你的。”
公曰:“小大之 狱,虽不能察,必 以 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明察
案件
即使
按照
实情
判断



跟从
译文:庄公说:“大的或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清,也会按照实情来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来作战,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2、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最重视哪一条?为什么重视?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三个条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3、根据第一段课文说说庄公和曹刿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热爱国家、深谋远虑、重视人民的力量。
目光短浅,勇于纳谏。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
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击鼓进军
追赶
大败
车轮轧出的痕迹
车前的横木
驱车(追赶)
于是
曹刿
坐车

就要
音节助词
三次击鼓
下车
表顺承
齐军
译文:庄公与他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摆开了阵势。庄公将要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曹刿说:“现在可以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观察齐军战车的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子前面的横木向远处眺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下令追击齐军。
1、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b.选择了有利于出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3、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用原文回答)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用原文回答)
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
再而 衰, 三而 竭。 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 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埋伏
振作
已经
衰弱
所以
倒下
原因
第一次击鼓
第二次
第三次

他们
士气正
旺盛
所以
估计
担心,害怕
兼词“于之”
译文: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原因。曹刿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士气就衰弱了,到了第三次士气就衰竭了。齐军士气衰竭,我军士气正旺盛,所以我们战胜了他们。他们是大国,很难推测他们,恐怕他们有埋伏。我见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旗子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逐他们。
1、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胜利了,但鲁庄公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了“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可”,制止了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白。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作战胜利的经验上来。
2、课文有几条线索?
3、课文可分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两条)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
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
取信于民
×
×

作战的先决条件
远 谋
战前
战中
战后
取信于民
捕捉时机
分析胜因
2、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
1、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曹 刿
请见——爱国热情
问战——政治远见
参战——卓越才能
论战——过人谋略
鲁庄公
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远谋

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紧扣住“远谋”。
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昏庸无能,急躁冒进,紧扣住“鄙”。
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三﹑取胜而不知胜因。
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2、归纳人物形象:
以国事为重,深谋远虑,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上平庸,不懂军事,
但善于纳谏,能用贤。
写作手法:
对比 衬托
曹刿:
庄公: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详略安排
战前准备(详写)
从战克敌(略写)
战后论战(详写)
有利于展现曹刿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1、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2、分析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2)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
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战前准备
战争经过
战后总结
取信于臣
民弗从也
取信于神
神弗福也
不可以战
取信于民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重视人民力量
齐人三鼓
齐师败绩
下视登望
遂逐齐师
善于把握
作战时机
彼竭我盈 故克之
辙乱旗靡 故逐之
深谋远虑
1、出自本文的成语:
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2、古今异义:
伐 齐师伐我
古义:
今义:
间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攻打、讨伐。
砍伐。
参与。
中间。
鄙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牺牲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鄙陋,目光短浅。
卑鄙。
指猪、牛、羊等祭品。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加 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信 必以信
古义:
今义:
虚报,以少报多。
增加。
实情。
书信。
狱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虽 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
案件。
监狱。
即使
虽然
再 再而衰
古义:
今义:
忠 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第二次
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尽力做本分的事
忠诚
3、词性活用
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形容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小惠未徧。
4、通假字
“徧”同“遍”,遍及。
5、一词多义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

公问其故。
故克之。
请求。
请让我。
跟随。
服从。
缘故、原因。
所以。
6、虚词

何以战。
必以分人。

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


代词,指这件事。
助词“的”
代词他,指曹刿。
7、句式
⑴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⑵省略句
再而衰。
⑶倒装句
何以战?
作战(是靠)勇气的。
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
凭借什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