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0-31 19:0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产生地震这种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直射 B.地壳运动 C.人类活动 D.大气运动
2.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下列属于多地震的省是( )
A.浙江省 B.江苏省 C.台湾省 D.安徽省
3.地壳变动有时十分缓慢,难以被人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下列现象中,
不能证明地壳曾变动的是( )。
A.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 B.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古河道
C.东非大裂谷在不断地加宽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4.下列有关火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火山有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种类型
B.我国目前发现的大部分火山是活火山, 小部分是死火山
C.火山喷发可引起地震,污染环境
D.火山活动也可给人类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及硫黄等有用矿物
5.下列现象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 )
A.(1)(2)(3) B.(1)(2)(4) C.(1)(3)(4) D.(2)(3)(4)
6.下图为大西洋中脊山脉及其周围约 100 千米范围内海底岩层年代分布的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岩层距
离现在的年数。这一现象支持了( )
A.板块是运动的
B.地球是一个球体
第 1 页(共 10 页)
C.生命是不断演化的
D.海水对地形具有侵蚀作用
7.下列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B.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都是不利的
C.火山和地震的分布是没有规律的
D.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8.2018 年 5 月 12 日是我国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其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 ”。对
我国而言, 地震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下列避震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 在室外的人应迅速躲在建筑物的墙脚或屋檐下
B.在楼底的人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
C.在高楼层的人可选择浴室等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险
D.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
9.杭州有诸多的景点, 以下景点主要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飞来峰 B.南宋皇帝“躬耕” 的八卦田遗址公园 C.瑶琳仙境溶洞 D.西溪湿地
A .A B .B C .C D .D
10.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和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在高层应乘电梯快速下楼
B.在房屋倒塌前迅速进入室内救援他人
C.从室外跑进坚固的楼内躲避
D.若在底楼, 可快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
二 、填空题
11.地震发生时,在震中附近,先感觉到大地在 ,然后 。破坏性的地震会
第 2 页(共 10 页)
造成 或崩落,大地 ,地面隆起或 。海底地震还会引起 。
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于地球 的力量使地壳产生变形 、 而造成的。
12.(1)甲图中, 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 把铅笔的笔头竖直朝下, 分别由 A 向 B 和由 C 向 D 移动,通过此模拟实验的实验结果, 我们可以推测海面上归来的船只, 桅杆比船身先出现的原因
是 。
(2)如图乙, 用铝盆、海绵、蜡烛和水等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 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 (填“碰撞”或 “张裂“)其中上升的水流类似 上涌,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现象是 (填“山脉”
或“大洋”)的形成。
13.2017 年 8 月 8 日四川省九寨沟发生 7.0 级地震,震碎了那个风景如画, 山水奇幻的地方。
(1)此次地震主要是由于 和亚欧板块碰撞引起的。
(2)地震发生时, 选择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 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室外的跑到楼内躲避 ②注意保护头部 ③快速跑入面积较大的房间
④避开高大建筑物 ⑤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三 、实验题
14.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 的作用下, 发生 或 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 500 万余次,但这些地震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
第 3 页(共 10 页)
(2)地震的发源地称为 ,一般位于地表以下 0~300 千米处,它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称
为 ,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
(3)发生地震时, 要冷静不慌乱,要迅速地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
余秒钟,可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 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
四 、解答题
15.说一说,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逃生?
第 4 页(共 10 页)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B
【解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
块交界的地带, 有的张裂拉伸, 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发生地震火山的主要原因是地壳变动。
故答案为: B.
2.C
【解析】板块交界处地震、火山活动较为活跃。
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C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3.D
【解析】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海 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变成海洋。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台湾海峡原来是陆地; 由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由于板块的张裂, 东非
大裂谷在不断地加宽,这些都是海陆变迁的例证, 即地壳变动。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为土质疏松干燥, 极易渗透;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过度放牧、不断
开荒种地等人类活动加剧,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加剧不能证明地壳变动, 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4.B
【解析】根据火山的特点分析即可。
火山活动也可给人类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及硫黄等有用矿物, 火山喷发可引起地震,污染环境。火山
有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种类型, 我国除了活火山还有休眠火山,B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地球表面的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解答】解: 高山上的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是海陆变迁、地壳上升的结果;峭壁上岩层断层的
第 5 页(共 10 页)
裂痕,是地壳变动造成的;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是地壳运动导致弯曲的变现;风蚀的岩石是风力侵
蚀的结果, 不是地壳变动;故选项 A 符合题意。
故选: A.
6.A
【解析】图中显示大洋中脊山脉在不断抬升, 古老的海床向两边移动。所以不是海水侵蚀的作用。
大洋脊处于板块与板块的生长边界。说明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故选 A
7.D
【解析】 地壳上地幔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产生部分熔融,熔化的岩浆通过孔隙或裂隙向上运移, 并在一定部位逐渐富集而形成岩浆囊。随着岩浆的不断补给, 岩浆囊的岩浆过剩压力逐渐增大。当表 壳覆盖层的强度不足以阻止岩浆继续向上运动时, 岩浆孔隙或裂隙喷出地面,从而形成火山喷发。地 震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 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
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 这就是地震。
A. 发生地震时禁止乘电梯逃离,应该走楼梯,A 错误;
B. 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都是不利的, 错误,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等养分可以滋养农作物生长,
错误;
C. 火山和地震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大都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周围海域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错误;
D.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正确;
故答案为: D.
8.A
【解析】地震来到时, 千万不要慌张,沉住气冷静采取应对措施, 不能坐电梯, 也不能往高建筑地跑,
应当远离高电压地区,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A.地震到来时不要到高大建筑物、水坝、高压电线旁躲避,A 符合题意。
B、在楼底的人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主震过后,迅速有序地撤离教学楼,在房间里要及时关
闭电源,熄灭炉火等,在室外要到比较开阔的平地处躲避,B 不符合题意。
C、在高楼层的人可选择浴室等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险当地震来临时, 要保持冷静, 就近暂时躲避, 躲在
第 6 页(共 10 页)
卫生间的墙角下,或躲在床铺底下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C 不符合题意。
D、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在教室, 应迅速用书包护住
头部, 躲在课桌下、抓紧桌脚, 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9.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 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 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 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解: 飞来峰是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断裂,形成断层,断层的部分岩体受到力的推移,上覆到原
地岩块上, 再受到强烈剥蚀而形成, 因此,飞来峰主要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A 对。
八卦田遗址公园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由外力作用形成, B 错。
瑶琳仙境溶洞是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形成, C 错。
在太阳辐射弱,降水多,蒸发量少,地势低洼,有利于水流汇集和冻土广布的陆地容易形成湿地,主
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D 错。
故选: A.
10.D
【解析】 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在高层应走楼梯逃生; 在房屋倒塌前不应进
入室内救援他人;从室内跑到空旷的场地上避难;
A. 若在高层应乘电梯快速下楼 ,错误;
B. 在房屋倒塌前迅速进入室内救援他人 ,错误;
C. 从室外跑进坚固的楼内躲避 ,错误;
D.若在底楼, 可快速跑到室外开阔地带, 正确;
故答案为:D.
二 、填空题
11.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山体滑坡;褶皱断裂; 塌陷;海啸;内部; 断裂;错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震发生时引起的情况。
地震发生时,在震中附近,先感觉到大地在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破坏性的地震会造成山体滑坡
或崩落,大地 4 褶皱断裂,地面隆起或塌陷。海底地震还会引起海啸。绝大多数的地震是由于地球的 第 7 页(共 10 页)
力量使地壳产生变形断裂、错动而造成的。
故答案为: 上下颠簸;左右摇晃;山体滑坡; 褶皱断裂; 塌陷;海啸; 内部;断裂;错动
12.(1)通过两个实例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海面是曲面;
(2)根据模拟实验证明地球板块运动形式。
【解答】(1)铅笔在水平板上从 C 点到 D 点,始终能看到全貌,铅笔的长度看上去变化不明显, 在篮 球上移动的铅笔从 A 点到 B 点, 其长度看上去变化明显, 从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海面是曲面,
所以可以推测海面上归来的船只,桅杆比船身先出现。
(2)实验中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 使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 根据海绵向两侧运动,属于板块的
张裂运动, 其中上升的水流类似岩浆上涌,板块张裂会形成大洋或裂谷。
故答案为:
(1)地球是一个球体, 海面是曲面;
(2)张裂,岩浆, 大洋。
13.(1)印度洋
(2)②④
【解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
自然现象。
(1)四川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2)地震发生时容易导致建筑物倒塌,所以发生地震时要迅速撤离建筑或远离建筑,故 ①③⑤错误;
④正确;
地震过程中容易发生墙体等脱落,所以逃生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头部;故 ②正确;
故答案为:(1)印度洋;(2) ②④.
三 、实验题
14.(1)地球内力;断裂; 错位
(2)震源;震中
(3)10
【解析】分析】填空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才能解决。本题应具备的知识点有。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 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
震多达 500 万余次。
第 8 页(共 10 页)
2.震源是地震的发源地, 一般位于地 表以下 0~300 千米处。震中是震源在地 面上的垂直投影处, 一
般受地震的影响最 大。震中距是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如图
3.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要迅速地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在教室 等人多的地方, 如果时间许可, 要有序地快速地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 压、踩踏事故。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 10余秒钟, 如果你所在的 位置是底楼,应该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若是在高楼来不及 逃离, 可根 据你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 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 自救。例如, 伏而待定, 就近选择墙角 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 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如果你在室外, 要远离玻璃幕墙、楼 房、电线 杆、广告牌、高压线等。地震发生时。切记不要进入室内抢救物品和救援 他人, 以免作无
谓的牺牲。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 地球内力 的作用下,发生 断裂 或 错位 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震源是地震的 发源地 , 一般位于地 表以下 0~300 千米处。震中是震源在地 面上的 垂直投
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 大。
3.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大约需要 10余秒钟,
故答案为: 1.地球内力 、断裂 、错位;2.发源地、垂直投影处; 3.10余秒。
四 、解答题
15.地震发生时,要迅速离开房间, 跑到空旷的地方; 如来不及撤离, 则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
底下。
【解析】 一般来说, 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
地壳比较活跃。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 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 500 万次地震(有感地震约 5 万次,破坏性地震 10 多
次),绝大多数都发生在这里;全球现有 500 多座著名活火山, 基本上也都分布在这两大地带。
当地震发生时, 不要惊慌,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快 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 来不及外逃时;双手抱头躲避在墙角或坚实的家具下, 亦可转移到承
重墙较多、面积较小的房间内等。
第 9 页(共 10 页)
故答案为: 地震发生时, 要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如来不及撤离,则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
里或桌子底下。
第 10 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