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上5.1《平行与垂直》(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上5.1《平行与垂直》(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0-31 09:56:2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 平行与垂直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引导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2、学习内容分析:《平行与垂直》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平行与垂直的原型。学生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本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问题。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类、讨论验证、归纳应用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想象能力,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行与垂直”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2、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关系的界定前提是“同一平面内”。
三、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用谜语导入新课。 任务一:谜语导入。1、出示谜语。无始无终。打一数学概念。( )师:直线有什么特点?指名猜一猜,说一说。师:这是一条直线的特点,如果有两条直线,你觉得它们之间会有哪有那个的关系 板书课题:平行与垂直。 从谜语入手,复习直线的特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教师观察学生的练习参与程度,对积极参加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学习平行的知识。 任务二:学习平行的知识。出示例题1: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 2)和同学对比,说说你的发现。 3、展示汇报。 1) 师:这种互相交叉的两条线,叫做相交。 2)这两组线什么关系? 教师提示:直线是无限延长的,我把它们延长看看。 指名说一说。 生:②也是相交 ⑤ 一直不相交 3)师:老师这样画了两条直线。 这两条直线什么关系? 生:这两条直线的关系是重合。 4、你能把画出的线分类吗? 学生分类,教师指导,总结。 师: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和不相交。 5、学习平行线。 1)出示图片: 师: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提问:什么叫“互相”? 生:a是b的平行线,b也是a的平行线。 2)你知道怎么记录平行线吗? 师:“平行”用符号“∥”表示。 这组平行线记作:a∥b或b∥a 读作:a平行于b或b平行于a。 3)你能把下面两组平行线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4)平行在生活中很常见,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平行的例子吗? 指名说一说。教师总结。 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理解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建立平行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老师对积极参与、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予以表扬,对于学困生及时鼓励。
学习垂直的知识。 任务三:学习垂直的知识。 1、量一量,下面的相交直线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学生测量,教师指导。 师总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a叫b的垂线,b也叫a的垂线。 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你知道怎么记录垂线吗? 提示:“垂直”用符号“⊥”表示。 学上独立写出直线a、b的关系。 这组垂线记作:a⊥b或b⊥a。 读作:a垂直于b或b垂直于a。你能把下面两组垂线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 4、垂直在生活中很常见,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垂直的例子吗? 指名说一说。 5、下面各组直线,哪一组互相平行?哪一组互相垂直 指名说一说。 通过测量,引导学生理解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垂线。建立垂直的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迁移运用 任务四:课堂练习基础题:1、我是大法官,对错我来判。(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平行线。( )两条直线相交,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如图 ,直线b叫垂线。 ( )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2、填一填。1)如图,线段a和线段b互相( ),线段a和线段c互相( )。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 )。在长方形中,相邻的两条边( ),相对的两条边( )。4、下列两条直线是平行、垂直还是相交?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分层挑选学生的作答,及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效果,收集本节课学生知识吸收的反馈信息。
提高题:5、想一想,填一填。左图中有( )组线段互相平行,有( )组线段互相垂直。
拓展题: 6、已知AC∥BD、AB∥CD,量一量四个角的度数,说说你的发现。 ∠A=( )° ∠B=( )° ∠C=( )° ∠D=( )° 我发现:( ) 教师巡 视,指导学困生。
课堂小结 任务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生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通过师生回顾全课,说说本课所学内容,总结知识,升华认识。 对于听课认真,积极参与的同学进行表扬。
作业设计 知识技能类1、填一填。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 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 )。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 )。2、在下面图形中找出一组平行线和一组垂线。 ( )∥( ) ( )⊥( ) 3、判断对错。(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互相垂直。( )平行的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 )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4、选一选。   1)9时,分针和时针互相( )。 A. 平行 B. 垂直 2)右图中有( )组平行线。 A. 2 B. 3 C. 4 选做题:这两条铁轨是平行的,对吗?为什么? 综合实践类:6、在身边找一找平行线和垂线,比谁找得多。
板 书设 计 平行与垂直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
平行与垂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类、讨论验证、归纳应用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想象能力,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平行与垂直”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新知导入
猜 谜 语
无始无终。
打一数学概念。( )
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直线
直线有什么特点?
新知讲解
垂直和相交
新知讲解
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
1、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
2、和同学对比,说说你的发现。
新知讲解
展 示 汇 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这种互相交叉的两条线,叫做相交。
新知讲解
这两组线什么关系?
② ⑤
直线是无限延长的,我把它们延长看看。
也是相交。
一直不相交。
新知讲解
这两条直线什么关系?
老师这样画了两条直线。
这两条直线的关系是重合。
新知讲解
你能把画出的线分类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相交
不相交
新知讲解
温 馨 提 示
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和不相交。
新知讲解
什么叫“互相”?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b
a
a是b的平行线,
b也是a的平行线。
新知讲解
b
你知道怎么记录平行线吗?
a
这组平行线记作:a∥b或b∥a
读作:a平行于b或b平行于a。
“平行”用符号“∥”表示。
新知讲解
你能把下面两组平行线表示出来吗?
c
d
e
f
记作:c∥d或d∥c
读作:c平行于d或d平行于c。
记作:e∥f或f∥e
读作:e平行于f或f平行于e。
新知讲解
平行在生活中很常见,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平行的例子吗?
新知讲解
量一量,下面的相交直线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110°
50°
90°(直角)

新知讲解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a叫b的垂线,
b也叫a的垂线。
b
a
.
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新知讲解
你知道怎么记录垂线吗?
这组垂线记作:a⊥b或b⊥a
读作:a垂直于b或b垂直于a。
“垂直”用符号“⊥”表示。
.

a
b
新知讲解
你能把下面两组垂线表示出来吗?
记作:c⊥d或d ⊥ c
读作:c垂直于d或d垂直于c。
记作:e⊥f或f⊥e
读作:e垂直于f或f垂直于e。
d
c
.
f
e
.
新知讲解
垂直在生活中很常见,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垂直的例子吗?










新知讲解
做一做
下面各组直线,哪一组互相平行?哪一组互相垂直
互相平行
互相垂直
课堂练习------基础题
1、我是大法官,对错我来判。
(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平行线。
( )2)两条直线相交,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3)如图 ,直线b叫垂线。
( ) 4)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
×

课堂练习------基础题
2、 填一填。
1)如图,线段a和线段b互相( ),线段a和线段c互相( )。


a
b
c
垂直
平行
课堂练习------基础题
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 )。
A 相交
B 平行
C 不相交就平行
C
课堂练习------基础题
在长方形中,相邻的两条边( ),相对的两条边( )。
A 互相垂直
B 互相平行
C 互相穿插
A
B
课堂练习------基础题
4、下列两条直线是平行、垂直还是相交?
( ) ( ) ( ) ( )
相交
垂直
相交
平行
课堂练习------提高题
左图中有( )组线段互相平行,
有( )组线段互相垂直。
5
7
5、想一想,填一填。
课堂练习------拓展题
6、已知AC∥BD、AB∥CD,量一量四个角的度数,说说你的发现。
A B
C D
∠A=( )° ∠B=( )°
∠C=( )° ∠D=( )°
我发现:( )
120
60
60
120
∠A=∠D ∠C=∠B
∠A+∠B=∠D+ ∠C=180°
课堂总结
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
a
b
a
b
记作:a∥b或b∥a
读作:a平行于b或b平行于a。
记作:a⊥b或b⊥a
读作:a垂直于b或b垂直于a。
作业布置
要认真完成呦!
作业布置------知识技能类
1、填一填。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
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 )。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 )。
平行线
互相平行
互相垂直
垂线
作业布置------知识技能类
2、在下面图形中找出一组平行线和一组垂线。
( )∥( )
( )⊥( )
AB CD
BA AD
作业布置------知识技能类
3、判断对错。
(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互相垂直。
( )平行的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
( )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
×


作业布置------知识技能类
4、选一选。
1)9时,分针和时针互相( )。
A. 平行 B. 垂直
2)右图中有( )组平行线。
A. 2 B. 3 C. 4
B
C
作业布置------选做题
5、这两条铁轨是平行的,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
因为这两条铁轨不是直的线。
作业布置------综合实践类
6、在身边找一找平行线和垂线,比谁找的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新课标关于本单元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
内容要求:
1)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2)认识四边形,会根据图形特征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学业要求:
1)能辨认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者垂直;2)能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能说出图形之间的共性与区别。形成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教学提示:
1)结合实际情境,感受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借助动态演示或具体操作,感悟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的差异。
2)引导学生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过程中,感悟这几类四边形的共性和区别。
本单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空间观念、几何直观、集合思想、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分类思想。
课标解读:
“图形与几何”内容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四个方面的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图形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包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本单元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特点,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习了角的度量等内容。结合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提供贴近生活的学习素材,在具体的生活背景中认识图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恰当使用电教媒体手段和学具,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推理与交流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由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部分组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它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在教材里,除教学梯形特征外,还注意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不仅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同时,为学生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奠定基础。
单元学习前后内容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三)学生认知情况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单元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亲身体验图形的特征和变换的规律,获得关于这些图形的权威性经验,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感受几何图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对“永不相交”“同一平面”理解容易发生困难;2)画垂线容易思维定式,只会画水平线上的垂线;3在画高的操作过程中,对两点的确定有障碍,有的学生定势认为高就是竖线;4对于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理解可能会有误区。
二、单元目标拟定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分类、比较、归纳等多种形式,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点以及正方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点,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平行和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本单元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点以及正方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做图”发现特点。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本在编写“认识平行线”时,让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讨论、比较等多种活动,建立“相交”和“平行”概念。通过测量角的度数,抽象出垂直的概念。
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时,通过学生画线、测量,发现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和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学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通过用吸管做平行四边形,拉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不稳定的特点。
(二)强调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本教材在编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都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楼梯、衣架、梯子、台灯等生活原型引入的。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通过分类,增强研究意味。
教材在编写“平行与垂直”的内容时,教材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不相交”两种类型。相交又分为成直角和不成直角,是一种由“面”到“点”的研究。在研究“梯形”时,通过展示各种梯形的特点,对梯形进行分类教学。这样编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便于学生展开探索、讨论,增强研究意味。
五、单元课时规划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5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图形与几何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平行与垂直 1
画垂线 1
点到直线的距离 1
解决问题 1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
认识梯形的特征 1
神奇的默比乌斯带 神奇的默比乌斯带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5.1《平行与垂直》 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任务一:谜语导入。 猜一猜。→任务二:学习平行的知识。 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任务三:学习垂直的知识。量一量,下面的相交直线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1、从谜语入手,复习直线的特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理解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建立平行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通过测量,引导学生理解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垂线。建立垂直的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5.2《垂线的画法》 目标: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正确掌握画垂线的方法。 任务一:复习关于垂线的知识。 关于垂线你记得什么?任务二:学习垂线的画法。 你能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 1.复习关于垂线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2. 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正确掌握画垂线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三角尺画垂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图能力和应用意识。
5.3《点到直线的距离》 目标:通过画、量、比、想的过程,发现点到直线间垂线段最短。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垂线,在画的过程中,通过测量活动,自主发现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任务一;导入新课。 为了交通方便,人们经常修路、架桥。如果遇到大山该怎么办呢?任务二: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特征。任务三:学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1.通过具体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本课内容。2. 引导学生通过画、量、比、想的过程,发现点到直线间垂线段最短。进一步发展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3. 引导学生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垂线,在画的过程中,通过测量活动,自主发现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进一步发展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5.4《解决问题》 目标: 通过画一个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引导学生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任务一:复习长方形的特点。填一填。任务二:学习长方形的画法。 1. 通过填一填,复习垂直的知识和长方形的特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2. 引导学生通过画一个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引导学生掌握长方形的画法。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合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作图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5.5《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目标: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任务一:导入新课。拼一拼。任务二:认识平行四边形。 研究一下,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任务三:学行四边形的高。从M点作CD 的垂线。任务四: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用四根吸管串成一个长方形。 1.通过拼一拼导入新课。2.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6《认识梯形的特征》 目标:
能辨认梯形,知道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会画梯形的高。初步了解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征。 任务一:复习学过的图形的特点。小游戏:我说你画。任务二:梯形的认识。任务三:学习画梯形的高。任务四:认识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 和直角梯形。 1. 通过小游戏,复习学过图形的特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2. 引导学生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体验、观察、比较、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和动手能力。3.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总结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4. 通过观察比较,比较,测量等活动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总结能力。
5.7《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目标:认识“默比乌斯带”,通过操作、思考,发现并验证“默比乌斯带”的特征。 任务一:新知导入。观看视频: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任务二:学习制作默比乌斯带。任务三:学习默比乌斯带的特点。 1. 通过观看视频,初步认识默比乌斯带引入本课内容。2、引导学生认识默比乌斯带,在经历默比默斯带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引导学生画一画,剪一剪,发现默比乌斯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总结能力。
以后学习的相关内容。
五年级上册
·多边形的而面积
五年级下册
·探索图形
本单元学习内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下册
·认识平面图形
三年级上册
·长方形和正方形
活动一:复习直线的特点。
问题1:平行与垂直。
活动二:学习平行的知识。
活动三:学习垂直的知识。
活动一:复习关于垂线的知识。
活动一:复习垂直的知识和长方形的特点。
问题2:垂线的画法。
活动二:学习垂线的画法
问题3:点到直线的距离。
任务一:平行和垂直。
活动一: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活动二: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特征。
活动三:学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1
问题4:长方形的画法。
活动二:学习长方形的画法。
活动三: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高。
活动一:复习学过的图形的特点。
任务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活动二:认识梯形。
活动四:学习特殊的梯形。
问题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活动三:学习默比乌斯带的特征。
活动二:认识平行四边形。
活动四: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问题2:认识梯形的特征。
活动一:引出默比乌斯带。
活动二:学习制作默比乌斯带。
问题:什么是默比乌斯带。
活动一:拼一拼导入。
任务三:神奇的默比乌斯带。
活动三:学习梯形的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