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30 18:5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祖宗之法---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01
02
03
祖宗之法—宋初的中央集权
积贫积弱---边防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目录
04
南宋偏安
时空框架
宋初中央集权
背景
措施
特点及影响

思考点:指出五代建立者即位前的官职,思考五代十国国家分裂的弊病所在?
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
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
统治者吸取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己。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
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行政
削实权
收精兵
制钱谷
财政
设诸路转运司管地方财政,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军政
地方精兵编入禁军,
定期更换驻地
节度使权力大
收权
加强中央集权
(1)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乃至取消节度使的职权,是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根源。宋太祖首先是从乾德元年(963年)攻占荆湘后开始的将新统治区的各府州直属朝廷,继而又于乾德四年命今各地选送精兵给朝廷,编入禁军,而以遗留在地方的老弱军人编为厢军,以削弱节度使的兵权。同年还命令各地的财赋收入除留下日常经费外,全部运送到朝廷,又剥夺了节度使的财权。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又将节度使属下的支郡全部收归朝廷直辖,使节度使成为一州的长官,消除了节度使统治大片地区的局面。以后又将节度使留在京城,而以朝官出任知州、知府,节度使终于成为虚街。中唐以来危害皇权的节度使,从此只是宗室、大臣的荣誉衔。 ——白寿彝《中国通史》
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二府三司制
皇帝
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御前会议
三司使
(计相)
调兵权
统兵权
三衙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范祖禹《范太史集》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2)中央分权制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二府
台谏
2、措施:
主管军务、治安
监管地方财政
主管地方司法
主管地方仓储
文官担任
牵制知州
四监司:
监控和节制各州
2、措施:
(2)地方分权制约,加强中央集权
宋初惩唐五代节镇之祸,收回节度使的兵权,由中央直接统领府、州、军、监。其主要长官分别是知府事、知州事、知军事、知监事,副长官为通判。规定凡正长官批发的公事,要经过“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在至道二年,于府州之上增加路一级行政单位。在路设帅、宪、仓、等司,各司互不统属,直接对中央负责。除此之外,根据政治、经济、军事需要,在某些路中还设有招讨使、招抚使、抚谕使、镇抚使、提举茶马司、提举市舶司、提举坑治司、提举茶盐司等,有的由本路四司长官兼任,有的则由朝廷另行派遣。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四监司直接隶属于中央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结构图
2、措施:
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
(3)实行崇文抑武,提倡文治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的地位。
杯酒释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宋太祖誓碑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严密考试制度,放宽录取名额,优礼进士
宋人殿试图
3、特点
材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a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材料二 凡开物务,尽立规绳。予小子缵绍丕基,恭禀遗训…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规。 ——宋太宗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积极:强化中央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
4、影响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3)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积贫积弱---边防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

二、新弊之生---边防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宋辽 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
1005年辽宋和议“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北宋每年给辽“岁币”绢10万匹,银10万两。
宋夏 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1044年“庆历和议”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重开沿边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影响:边境获得安定,北宋内部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但也带来了财政危机。
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
2、财政危机
冗兵
历史纵横:北宋的募兵政策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希望通过广泛募兵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即所谓“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致使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累增至120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二、新弊之生---边防财政危机
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2、财政危机
冗:多余无用的,闲散的
冗官
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到1063年(嘉祐八年),官吏“十倍于国初”,而且中级以上的官员,待遇极其优厚。宰相、枢密使的正俸,每年铜钱三百六十万文,“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每年禄米一千二百石。单以三百六十万文计算,约等于北宋中期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二、新弊之生---边防财政危机
冗官
冗兵
冗费
岁币开支
皇室用度
积贫(内)
积弱(外)
养官
养兵
岁币(辽)
岁赐(西夏)
岁贡(金)
财政困难
重文轻武
地方贫弱
流民当兵
兵将分离
战斗力弱
军事羸弱
①原因
②表现
③结果
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对内财政出现危机,北宋逐渐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1.庆历新政——改革的尝试
范仲淹
学生阅读教材第55页,思考庆历新政的背景、目的?
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保守,行政效率低下;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得北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目的:整顿官僚队伍,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三、王安石变法
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政府统一采购物资,进行市场化交易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2.王安石变法
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
熙宁六年(1072年)散发的青苗钱回收13,965,459(贯匹石两),利息钱为2,920,000(贯匹石两)…熙宁九年全国共收免役财赋10,414,553(贯匹石两)……熙宁五年(1071年)军队改革,军队总数较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裁减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13,000,000贯有余。《以富国为目的的王安石变法为何没能使北宋强大?》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但此等新法,大体上非长时间缜密推行,不易见效。
他(王安石)新法之招人反对,根本上似乎还含有一个新旧思想的冲突……亦可说是两种态度之冲突。此两种态度,隐约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 ——钱穆《国史大纲》
评价
积极: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②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消极: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发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失败原因:
①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急功近利;
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
④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南宋偏安
南宋的建立
宋金对立

四、循弊之安---南宋偏安江南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2.宋金之间的“战”与“和”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四、循弊之安---南宋偏安江南
从政治角度如何看待岳飞之死?
岳飞之死,象征者宋朝立国以来确立的“崇文抑武”政策的回归。
到南宋绍兴时,宋金战争已经持续了10余年之久,宋金战争对峙的局面逐渐形成,南宋小朝廷已无流亡之虞。赵构君臣手中有些与金讨价还价的资本,对于战争中形成的刘家军、张家军、韩家军、岳家军、吴家军,忌惮之心越来越重。认为“诸将权太重”,“天下之权不在庙堂,而在诸将”。此时,赵构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甚至先于忧外。战争旷日持久。再打恐兵连祸结,太阿倒持,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为了收回兵权,办法之一,就是祖宗家法:以文治武…… ——李昌宪《也谈岳飞之》
本课小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
地方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冗兵冗官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败因、启示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
课后思考点:两宋只有积贫积弱这一面吗?
一直有两种互相对立的看法,一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一是积贫积弱,保守因循,屈辱投降。这两种看法各有其事实依据,其实是着眼点不同,看待历史的角度有别。造极说更多地是从经济文化着眼,强调的是两宋经济繁荣,思想进步,科技发达,社会稳定。贫弱说,更多地是从政治军事和对外关系着眼,强调的是财政紧张,军力孱弱,保守拖沓,因循苟且。
——邓广铭《辽宋夏金史讲义 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