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课件(共6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古诗三首》课件(共6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0 20:1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古诗三首
五年级 语文 上册
同学们,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古诗三首。
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或其他方法读准字音,圈出
生字词;
2、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说说诗的大意。
3、边读边想: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
不同的地方?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会写
祭奠


康乃馨

nǎi

xūn
熏陶

háng
杭州

shì
恃强凌弱

āi
哀叹

hài
己亥
拘束



jué 发觉
jiào 睡觉
多音字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北宋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了,把先皇宋徽宗、当时皇帝宋钦宗一齐俘虏到北方去,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建小朝廷,历史上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可悲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上中原,收复失地,却向金屈膝投降,自称臣子、儿皇帝,苟且偷安,只求保住半壁江山,就心满意足了。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当85岁高龄的陆游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为一件事死不瞑目,这首诗是他重病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遗言。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解释古诗
句意: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元:同“原”,本来。
但:只。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同“统”,统一。
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
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
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句意: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定:收复、平定。
中原:泛被金军占领的失地。
家祭:家里祭拜祖先。
乃翁:你们的父亲。
全文诗意: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同学们学习完这首诗,说一说从这些诗句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




示 儿
遗恨深深
不见九州同
强烈愿望
北定中原
深情期盼
收复失地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主旨概括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主要作品有《题临安邸》、《长相思》、《洞仙歌》等。
作者简介
题临安邸
临安:南宋的京城,今杭州市。
邸:高级官员的住所。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解释古诗
句意: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山外青山:重重叠叠的青山。
楼外楼:鳞次栉比的楼台。
西湖:杭州著名的风景区,也叫西子湖。
几时:什么时候。
休:休止,停止。
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质问那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统治者:你们在西湖边所过的听歌看舞的荒淫生活,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表达了诗人极为愤慨的心情。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句意: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暖风:暖洋洋的风。
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醉:陶醉。
直:简直。
汴州:河南开封,北宋的京城。
“暖风”“游人”两词分别指什么呢?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痴,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题临安邸
虚假的繁荣景象
青山 楼外楼
无尽的隐忧
极大的愤怒
歌舞 几时休
淫靡的精神状态
暖风 游人醉
杭州 作汴州
荒淫腐化
醉生梦死
板书设计
  诗人通过描绘西湖边歌舞升平的景象,揭露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主题归纳
《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
《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同学们想一想,《示儿》和《题临安邸》这两首是有哪些不同之处?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 没落的清政府 ,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 。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著有《定庵文集》。
作者简介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解释古诗
句意: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依靠。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终究,毕竟。
这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句意: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天公:造物主,这里指皇帝
抖擞:振作精神
降:降生
感悟写法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万马齐喑
希望改革现状期待人才辈出
政治昏暗
不拘一格降人才
殷切期待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同学们说一说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都是关于爱国的古诗。
一、读拼音,写词语。

家( )
háng
( ) 州
hài
己( )
nǎi
( )翁
shì
( )风雷





xūn
( )陶

随堂练
二、 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 )几时休,
暖风( )得游人醉,直把( )作( )。
汴州
杭州

歌舞
三、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课文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三首诗表现了这三个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陆游、林升、龚自珍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