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分析景物意象,感受沉郁悲凉意境。(重点)
3.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学习目标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才子政客,他们满腹的愁怨,一腔的豪情,都抛撒在华夏大地的名山古迹中。或登高抒豪情、遣悲怀;或抒发怀才不遇之悲歌、凌云之壮志,或抒发羁旅之乡情、忧国忧民之国愁……试问人生,何以解忧?唯有登高
导入
原因在于,登上高处,看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无穷,联系自身,极易产生自我的渺小之感:登上高处,也极易感受到周围物体的细微的变化,于是感受到时间的邈远和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流逝,常常让人思古人、追来者,发出生命短暂的慨叹。所以,登临的结果往往是愁思满怀。
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临诗
知人论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感情多为忧国忧民。
主要作品:
《望岳》《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感情悲慨,壮大深厚。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感情表达的起伏低回。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杜甫创作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35岁前。 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 20岁开始漫游,24岁应举,不第,却结识了李白和高适。壮志凌云,仗剑远游,充满希望,如作品《望岳》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
2.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在长安向贵人投赠讨得官职,过着十年辛酸屈辱的生活,不幸的仕途遭遇使他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诗的风格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如《兵车行》《丽人行》等批判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3.战乱流离时期。45-48岁。“安史之乱”爆发,他携家人避难流亡,受冻挨饿。《春望》、“三吏” “三别” 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4.西南漂泊时期。49-59岁。贫困漂泊生活窘迫《屋为秋风所破歌》。
少年:出身名门,裘马轻狂
杜甫生平
中年:困顿十年,入仕无门
晚年:忧国忧民,贫困交加
评:杜甫一生大起大落、落、落、落、落、落……
诗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太宗大历二年,当时杜甫漂泊西南,流寓夔州。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势下,诗人只能继续漂泊于西南天地之间。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独自登高,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不禁心潮澎湃。为了抒发心中深沉的感情,杜甫写下了这首诗。
风急 天高 猿啸哀,渚清 沙白 鸟飞回。
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
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
艰难苦恨 繁霜鬓,潦倒新停 浊酒杯。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啼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在疾风中飞舞盘旋。
四野茫无边际,树叶萧萧飘落,望不到尽头的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多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时事艰难,而自己历尽艰苦,报恨于志业无成而两鬓苍苍,
穷困潦倒,病体日衰才刚刚停止消愁的酒杯。
(肃杀萧瑟)
(时光流逝)
(孤苦之愁)
(惹恨添悲)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4A10246DE0870A15C5620E8E30BFF3F5E73045C4ABB121DEBE7091FC1A7F335EC4C0D54507CDE5E6B21BFB49D73066C28C2C4C1F3EC2EE09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悲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悲伤、凄凉、沉郁、痛苦、凄楚、孤独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所见
(景)
登高所感
(情)
这首诗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划分层次?
品味鉴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急
高
哀
清
白
飞
显得天底下的人渺小孤单。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猿鸣凄切,使人听到它的叫声倍感悲凉。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孤独无依
。
“渚”是江中的小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
“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凄清的画面。
“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意境:肃杀凄凉 雄浑高远
一个“哀”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更是诗人内心的折射,哀伤心绪的反映。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诗人在此运用了哪些写景方式呢?
有声(风声猿声)
有色(清、白)
有动(鸟飞)
有静(天、渚、沙)
有俯(渚、沙、鸟)
有仰(天、猿、鸟)
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俯仰结合
情景交融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生命短暂
宇宙永恒
意境:苍凉而雄浑,沉郁而悲壮
情感: 时光易逝,壮志难酬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有何寓意?
生命的晚秋
时间的无穷
对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评价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
无边:写落叶之多
不尽:言长江无穷
萧萧:写落叶之声
滚滚:状江水之势
空间上:悲之广
时间上:悲之多
精于炼字,叠词、拟声词对用。使整个画面动起来,有千军万马之势
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百年多病独登台百百年多病独登台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常作客万百年多病独登台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即八可悲。(《鹤林玉露》)你能读出几层?
背景补充
国家: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诗人: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这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56岁,飘零的第八个年头了。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
杜甫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他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作客
常作客
悲秋常作客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台
独登台
多病独登台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悲:羁旅之苦
二悲:常年漂泊
三悲:秋景荒凉
四悲:远离故土
五悲:渺小无助
六悲:孤独无依
七悲:多病缠身
八悲:身已衰老
愁苦沉痛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作客他乡、长久漂泊、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八
重
悲
秋
古人云 “悲哉 ,秋之为气 ”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 ,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 ---王实甫《西厢记 》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其遗憾。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新停:刚刚停止,想借酒浇愁却不能
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国
国运之秋
己
生命之秋
景
自然之秋
小结
三秋图
杜甫心
诗人面对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独自在重阳登高。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坎坷里写着豪情万丈,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
这样的诗圣,值得我们去敬佩,去学习!
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最下者埋怨命运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最上者,因其对苦难体会良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甚至在面对别人苦难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依旧坎坷,身份依旧卑微,但是灵魂却因此而不朽。杜甫就是这样的人。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被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