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最强bug皇帝、”穿越者”王莽输给了他的天敌“位面之子”。
运气爆棚,天选之子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他是如何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的?
导
入
新
课
东
汉
的
兴
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
制作:黎燕琳
扫平全国归一统,光武中兴开盛世
壹
汉武帝过后,我们即将坐上西汉历史的过山车,期间涌现出一大波老司机深深影响着大汉的走向。
话说富不过三代,武帝将汉朝掏空透支后出现了媲美文景之治的昭宣中兴
在霍光的配合下,宣帝大力发展经济建设西汉GDP一个劲地飙升,国力达到鼎盛
西汉后期的社会形势
由于外戚专权,西汉在汉宣帝之后,开始走向衰落·····
宦官作乱
外戚专权,不思进取,大权旁落
汉成帝
喜好酒色,宠信佞臣董贤
之后的两个小皇帝基本是凑数,外戚势力也由此崛起
1
2
3
西汉后期的社会形势
西汉晚期,外戚借助与帝王的特殊关系发展权势,帝王也借助外戚势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外戚一旦羽翼丰满,又与帝王展开权力斗争。元、成、哀、平四朝,外戚、宦官轮流干政,成为西汉晚期最腐败的一幕。——摘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
广 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成帝即位......宦官集团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外戚集团代之而起“。——白寿彝《中国通史》
西汉后期的社会形势
“农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zuó)屮杷土,手足胼胝,已奉谷租,又出槀(gǎo)税,乡部私求,不可胜供”。——贡禹
稻草税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农民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之中?
广 广大农民困苦迭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国家空虚,用度不足。民流亡,去城郭,盗贼并起”——《汉书·鲍宣传》
广 西汉后期,社会危机重重
西汉后期的社会形势
“元始四年(公元4年),“大水”,次年又“大旱”;建平三年(前4年),“大蝗”;绥和二年(公元7年),“大水”,次年又“大旱”。”——《汉书》
将原本肥沃的耕地变得,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蝗虫把能吃的食物、草根全都吃掉,蝗群还会进入屋子里面将里面的纸、木质的桌椅、房梁席卷一空,甚至一些农户家里养的家畜也会被的群而围之,很多家畜被这些蝗群轮番攻击和蚕食。
自然灾害的发生,既加速了西汉政权的衰落,也为农民起义积蓄了条件
蝗灾的危害
西汉后期的社会形势
在皇帝的重用下,王氏集团权倾朝野。
“王氏家族中有十人先后封侯,五人任大司马,长期把持朝政”。——白寿彝《中国通史》
王莽(前45年-23年)
大家好,我是本期的反派。
官二代
公元9年,西汉末代皇帝刘婴把帝位禅让给了王莽,西汉王朝正式灭亡。
王莽夺权
王莽建立新朝,年号“始建国”史称新太祖。
我当皇帝,谁反对?
为了巩固统治,稳定好不容易得到的国家,王莽只有改革一条路可走。
王莽改制
王莽夺权
“王莽改制复古而不切实,烦苛而多扰民,数变而难信守,重税而难尽给,百姓被迫造反”。——郑天挺《中国文史哲大辞典》
王莽改制的结果如何?
王莽改制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国家大乱
“在王莽从居摄到灭亡的二十年间水旱蝗灾和一道道掠民虐民的诏令接踵不断地向民众头上压来”。——白寿彝《中国通史》
天灾人祸
啊,好饿!
”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汉书·食货志》
王莽夺权
起义爆发了
“几年之间,各地义军掀起的反抗浪潮风起云涌,此起彼伏,汇成浩大声势。”——白寿彝《中国通史》
农民起义
刘秀
南阳豪强地主刘縯、刘秀兄弟出身西汉宗室,以恢复汉室的口号,拉起了一支队伍,称“舂陵兵”也加入了绿林军。
23年,绿林军在昆阳打败王莽军队主力,史称“昆阳之战”。
昆阳大战
光武帝刘秀
东汉初疆域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建立政权,延用“汉”的国号史称“东汉”。消灭赤眉军后,东汉基本统一了中原、关中又经过了9年的征战,才重新统一天下。
刘秀得天下离不开各地豪强的支持,东汉的统治阶层也基本都出身豪强,所以东汉本质上是豪强集团的联合政权。
采用儒、道思想治国
东汉建立
政治 经济 民族
根据表格,归纳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势,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样的作用?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增加了劳动力,缓和了阶级矛盾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通过集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通过休养生息使人民安心从事生产,经济得到发展,社会比较稳定,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评价光武帝:“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汉代第一俑”
张口嘻笑,眯缝双眼,露出活泼诙谐憨厚之态,动作夸张。
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光武中兴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共同点
都是为了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
背景和目的
措施上
主要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
结果上
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
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光武帝着重解决用人的纳谏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光武中兴
外戚党政猖獗日,宦官专权朝堂暗
贰
东汉中后期大部分皇帝即位时的年龄都很小,朝政掌握在皇太后手里,皇太后依靠自己的父兄(被称为外戚)来管理朝政,从而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汉和帝
10岁即位
1岁即位
2岁去世
27岁去世
汉殇帝
起跑线即是终点线
汉殇帝
13岁即位
32岁去世
汉顺帝
11岁即位
30岁去世
汉冲帝
2岁即位
3岁去世
汉质帝
8岁即位
9岁去世
汉桓帝
15岁即位
36岁去世
为什么他们的寿命如此之短?
根据数据分析,在东汉的十四位皇帝中,有9人因正常原因死亡,占64.29%;三人幼年夭折,占21.43%;两人非正常死亡,占14.28%。从年龄层次来看,有三人超过40岁,占23.77%;六人在20至39岁之间,占46.15%;有四人在20岁以下,占30.78%。
“少帝在位,母后掌权”
外戚专权宦官专权
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做傀儡,想要亲政,夺回大权。依靠宦官夺回权力,进而造成宦官的专权。
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争权夺利、互相厮杀的局面,东汉的政治日益黑暗。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皇位世袭制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外戚专权宦官专权
皇权的旁落,造成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导致统治集团的矛盾和腐朽。 外戚宦官争先横征暴敛, 加重了人民的灾难,成为东汉后期黑暗统治的重要特征。——许红婴《东汉后期外戚专权与宦官专权之比较》
根据材料,概括外戚宦官专权的影响?
东汉王朝在腐朽黑暗的政治下逐步走向衰亡
外戚专权宦官专权
殊不畏死黄巾军,烽火遍地摧汉廷
叁
“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后汉书·宦者列传》
宦官横行霸道,刑罚严酷,赋役盘剥
黄巾起义
“京师……民多病死,死有灭户,人人恐惧”。又魏文帝与吴质书曰“昔年疾疫,亲故多遭其灾”。魏陈思王说疫气云:“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者。”——《续汉书·五行志》
疫病猖獗
黄巾起义
“起义形势发展很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到处响应起义的队伍,使洛阳大为震动“。——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起义规模浩大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走投无路的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
黄巾起义
朝廷又迅速通知各地自行招兵买马,组织军队。于是,各地的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兵镇压起义。
十个多月的顽强抵抗后,各地起义军相继被朝廷击破。不久,张角病死,张宝和张梁也先后 战死。起义以失败告终。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
起义仓促
缺少战斗经验
缺少严格军事训练
官军和豪强的联合镇压
起义的影响?
黄巾军的主力部队虽然失败了,但是还有小部分力量保存了下来。他们在之后的几年里坚持着与朝廷的斗争,而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在这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的冲击下,也奄奄一息了
黄
巾
起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