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将相和
了解背景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是最强的一个。课文中的第一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当时秦国正集中兵力攻打楚国,无暇顾及赵国,于是就只能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作家名片: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主要作品:《史记》。
作者简介
璧 臣 蔺 强 诺 划 罪 廉
抵 御 辞 辱 擅 卿 削 袍
bì
(和氏璧)
chén
(大臣)
lìn
(蔺相如)
qiǎnɡ
(强逼)
nuò
(允诺)
huà
(划归)
zuì
(请罪)
lián
(廉颇)
dǐ
(抵御)
yù
(抵御)
cí
(辞退)
rǔ
(侮辱)
shàn
(擅长)
qīnɡ
(上卿)
xuē
(剥削)
páo
(旗袍)
字词识记
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本文主要讲了几个故事?
2、几个故事分别是什么,用简短的几个字概括一下。
理清层次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1-10)
渑池之会(11-15)
负荆请罪(16-18)
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1.找出写蔺相如两次立功的自然段。
2.因为什么而立了功?立功的结果是什么?
完璧归赵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
绝口不提15座城的事。蔺相如看出秦王
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请让我指给您看。”
才智过人
随机应变
行动、语言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办法,值得客客气气的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渑池之会
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说文曰: “瓦器也。 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
瑟,汉族拨弦乐器。形状似琴,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唐代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古代文人士大夫都以抚琴鼓瑟为高雅之事。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负荆请罪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蔺相如
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人。
识大体,胸怀宽广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 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秦王没有办法,只
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
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
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说∶“您
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
就跟您拼了!”
廉颇:
能服从赵王的调遣带兵奔赴边界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团结,但知错就改,并负荆上蔺相如府上请罪,性格坦率。此后能和蔺相如一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思考: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
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分别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冲突?你是怎么看待这些矛盾的?
矛盾
表面上
廉颇与蔺相如
个人矛盾
秦国与赵国
实际上
国家之间的矛盾
作业:
1、摘抄本课出现的成语和喜欢的句子。
2、读读《史记》中你感兴趣的人物列传。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长平之战
廉颇失势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