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晚清时期的选官制度发生怎样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有何新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有何特点与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
北洋政府
(1912.3-1927)
南京国民政府
(1927-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晚清政府
(1840-1912)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废科举
学堂选官
留学毕业生选官
考试选官
考试、甄别
公务员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
一、废旧立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思考1:速读P39,结合材料分析“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科举制度变化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①科举制本身的弊端,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
②西学传播、洋务运动开展
1、原因:
1898
1901
1905
1906
戊戌变法,
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试策论,考时务策
清末新政,
设各级学堂(大、中、小、蒙养学堂)
设学部,
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光绪帝废科举
乡试会试全停,
城乡遍设学堂;
育人取才合于学校
2.变化的过程
思考2:袁世凯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有什么目的?
【史料阅读】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废科举,设学堂,普及新学。
培养新政人才;开通民智,提高国民素质;维护清王朝统治,换取列强支持。
(二).选官制度改革
领域 主要内容 标志性事件
官制改革
选官革新
思考3:速读教材P40,请梳理清末新政中有关官制改革的相关信息。
裁减冗署冗官,
总理衙门改外务部,
设新部门,六部瓦解
学堂选官制度:
考试结果分5等、奖励出身5等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考试结果分3等,奖励出身2等
1904
《奏定学堂章程》
学习聚焦: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宗旨:“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
思考4:观察右图,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
①学制设置制度化、系统化;
②教育分类较为全面;
③重视实业教育;
④由精英教育转向国民教育
⑤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意义:
①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加速科举制的废除,促进教育近代化,顺应世界潮流;
②推动西学传播和思想解放,培养新式人才;
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
年份 1901 1902 1904 1905 1906 1907 1910
人数 274 614 1454 2560 12909 10000 2000
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变化表
清末留日学生名单概览:
黄兴﹑宋教仁﹑邹容﹑陈天华﹑秋瑾﹑陶成章﹑林觉民
胡汉民﹑居正、陈其美﹑朱执信﹑廖仲恺﹑鲁迅﹑陈独秀
思考5:请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中留日人数变化的原因。
“如果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华,准照派出洋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均候置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已被任用,而资鼓舞”。——1901年清政府上谕
甲午战败的冲击;节省开支;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推动。
留日学生革命化威胁清政府统治,因而被限制。
前期剧增:
后期减少:
1、奠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4)
(1)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积极:①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②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局限:当时未能真正实施。
(2)措施:
①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考试权独立)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人事权独立)
(3)评价:
孙中山
“五权”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912-1949)
(1)标志: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内 容
①考试: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②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3)影响:
积极: 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
②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局限:受北洋政府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2、确立:北洋政府时期(1912.4—1928)——考试、甄别制度
背景
措施
评价
①制度基础: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
②指导思想: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③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机构改革: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
①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②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公务员制度
特点
甄别审查:对一般在职人员,也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中西合璧,古今结合;
考试选拔
以立法形式确立
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更开放、更平等
立法确立: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试法》、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
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P41
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3:结合教材P41和材料,分析这一时期文官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⑤具有党派性,政治色彩浓厚。
①允许妇女参加,更具开放性、平等性。
(3)特点:
②中西合璧,古今结合。基于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经验,吸收中国传统监察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④考试内容专业化,选拔方式多样化。
③以法律条文形式确立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使文官制度法律化。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
三、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统一管理
改革开放
完善发展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
分类管理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十八大以来
规范化、制度化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1、干部制度的发展演变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易振龙
材料二: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①为干部的晋升和降职提供有效的依据
②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提高公务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③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政治保障
思考:
干部制度的原则与意义?
2006年
发展完善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公务员“凡进必考”。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993年
初步形成
2005年
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法规
◎2017-2021公务员考试招录数据
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报考公务员人数不断增多
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
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扩大
录用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思考2: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何在?建立公务员制度有何意义?
意义:
独特性:
意义:
①政治立场明确
②坚持党管干部
③不搞“两官分途”
④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
①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②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克服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
③提升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为国家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④公务员队伍的严格管理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法定范围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 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 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 “两官分途” 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政治原则 坚持“政治中立”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服务对象 服务政府 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