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1.理清文章结构与内容。
2.梳理所写景物,分析地坛意义。
3.把握文章的线索,理解作者思想的变化经过。
知人论世(结合步步高大本P209页)(1分钟)
1998年初史铁生因为尿毒症不得不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近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北京的地坛公园。
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这些都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
自学指导与检测一 (7分钟)
(参考步步高大本P210页填导图)
1.理清文章结构与内容。
2.思考本文前后两部分内容上有何联系。
1 2 3 4 5 6 7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地坛
“我”
母亲
“我”
荒芜
生机
残疾自伤
走出阴影
理解
希望
追忆、怀念
感悟、认识
思考追寻
感悟解答
人生的意义
明线:人与景
暗线:人与人
2.思考本文前后两部分内容上有何联系。
地坛是史铁生感悟生命的地方。
主题思想上,二者都对鼓舞作者生活起了很大作用,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自学指导与检测二 (7分钟)
在文中找一找描写地坛的相关句子,总结地坛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得到了什么启示?
第三段、第五段、第七段
完成大本p211表格一
段落 景物 特点 “我”的感悟
第3段
第5段
第7段
1 2 3 4 5 6 7
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
古老、荒芜、冷落、沉寂
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竞相生长
荒芜但并不衰败(生机)
园子虽然荒芜,但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
落日余晖、雨燕高歌、苍黑的古柏、孩子的脚印、清纯的青草泥土的气味、秋风里的落叶
充满生命的激情
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
递
进
作者为什么喜欢到地坛去?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我和地坛在遭遇上有着共同点。我是痛苦的,被遗弃的;地坛是荒凉的,被冷落的。
总结
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地坛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个可以包容自己、允许自己滞留在此的收容之地。
地坛是作者的精神的庇护所、生命的启迪者,是他生命的导师。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 (6分钟)
阅读第七段,选择两句话进行品析,你读出哪些生命力量?并进行总结。
1 2 3 4 5 6
阅读第七段,选择两句话进行品析,你读出哪些生命力量?(品析意象的作用)
灿烂的坎坷——
雨燕高歌——
雪地里孩子的脚印——
古柏——
草木和泥土的气味——
落叶秋风——
人生的苦难造就了人生
超越困境的勇气和胸怀
生命的活力和印记
生命的成熟凝重、从容刚毅、坚强不屈、执著忠诚
生命的蓬勃
坦然迎接生命的终结,眷恋生命、顽强乐观的生存意志。
即使外在环境恶劣,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改变的。
虚写和联想
作者得到的启迪
①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传递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②个人在时间的伟力、宇宙的浩渺面前微不足道,故应冷静乐观豁达地对待生命。
③地坛中万事万物都有生命的印迹,启示作者对人生应持有一种有所作为的坚定信念。
当堂训练(7分钟)
品读语句,体会其哲理及表达效果。
步步高大本P212页二、1.本文语言极富哲理性,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试赏析下列语句及表达效果。
1 2 3 4 5 6 7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1.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细腻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感悟作者由“生”到“死”的复杂情感,体会“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自学指导与检测一(8分钟)
完成步步高大本P212页
二、品读佳句体会其哲理
及表达效果
1.本文语言极富哲理性,
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作
者对生命的思考。试赏析
下列语句及其表达作用。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特点。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动词本身含有一种力度,作者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语动词提前,更强化了动作,更有了力度。
连用构成排比,强烈地表达出时间的无情与自然风雨的力量。
短句与上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句子结构是一致的。构成了一种呼应关系。同时也让残缺不全的“我”和残败不堪的地坛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而前面所谓的“宿命”,作者见到地坛后的“惺惺相惜”,通过这种表达也就有了着落。
连用三个“找不到”有何表达效果
2.两条腿残废后的最近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反复,连用三个“找不到”,强调作者声明突然被逸出轨道的不知所措和迷茫
试分析“不幸”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3.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 。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后者将两个人两种不同的不幸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
既表现了母亲对儿子不幸的无奈和痛苦,也突出了儿子对母亲痛苦心理的感受。
对母亲深沉的爱,对母亲深切的理解,以此来揭示母子之间各以对方为重的纯真感人的深厚情意,极具感染力。
自学指导与检测二(6分钟)
作者在园中关于“生”与“死”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1 2 3 4 5 6
作者在园中关于“生”与“死”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关于死的事
上帝交给我们这个事实(出生)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为什么要出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怎样活
第三个问题是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了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他的母亲。
重点
当堂训练(7分钟)
本文是通过哪些表现方式来展现母爱的深挚的?在文中找一找。(第10段)
1 2 3 4 5 6 7
本文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展现母爱的深挚的?在文中找一找。
行动描写。写母亲默送儿子去地坛、翘首伫望、焦急地寻找以及一时找不到“我”时的步履茫然而急迫……在这重复多年的无声行动中,显示母爱的伟大,使人难以忘怀。
心理描写。借“我”之口,直接写母亲的心理活动,她对残疾儿子不断地“暗自祷告”“自我安慰”,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这些直接的心理描写,把深挚的母爱写得感人肺腑。
侧面烘托,文中反复抒写“我”对母亲的思念、痛悔之情难以遏制,从侧面烘托出母爱动人的力量。
乡土中国
史铁生
史铁生
谢谢观看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