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张PPT。美丽的东至山水尧城升金湖—豆雁历山金家祠堂历山牌坊 东 至 二 中?尧水碧波毓灵秀,舜山钟气起人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安徽省铜陵市第四中学 齐向东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用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个历史大事件来突出介绍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加剧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及中国人民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而西安事变基本上为国共内战画上了休止符,也为随后的全民族抗战拉开了帷幕,所以本课地位突出,承上启下。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虽然对历史初步形成了分析、判断、理解的能力,但感性认识还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在适当深入分析历史的同时利用好与本课相关的的资料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忧患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因各种因素中日关系前景堪忧,学生通过媒体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能说出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能举例说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如杨靖宇、马占山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能讲述西安事变发生的经过、结果。
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图片和材料及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东北为什么迅速的被日寇占领。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反抗日本侵略成为中华民族及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愤怒。
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胸襟及民族大义。从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
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探究合作法 讲述法 等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参考资料 多媒体等
课时要求:1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法:拉响防空警报音频。(事前告诉大家这不是防空演习,请勿慌乱。)
相信大家对此声音并不陌生,因为在每一年的9月18日都会在校园里、大街上甚至是每一个角落听到它,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九一八事变)是的,在83年前的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为了查清事件的真相,东至二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搜集到了两则极具思考价值的老日记,我很荣幸的邀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查明事件的真相。
同学们在创设的情境中,思考,引燃他们探查历史真相的兴趣,缓缓进入主题。
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场景入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通过东至二中历史兴趣小组的假设,勾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
一、中日矛盾篇——九一八事变
王伟日记(一)PPT显示
1931年9月19日 星期六 晴
今天在《申报》看到一则新闻,心情无比
的沉重,日本昨天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
八事变”,公然发动侵略。
记得我曾在史书上看到过中日两国有悠久的友好交往的历史,但是近代以来日本为什么要屡屡侵略中国呢!
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发生的?日本为什么
要发动这场侵略战争呢?
王伟在日记中提到: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发生的?日本究竟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呢? 请同学们思考
中日矛盾篇——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
此时教师打出理解九一八事变原因的资料,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以前所学的知识理解材料,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
日本制定蓄谋已久的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国共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1—2分钟后请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针对性的做出点评和总结。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九一八事变原因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九一八是怎样发生的呢?
(播放一段2分钟的视频,其中既有过程的介绍又有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态度和结果)看完后请学生简要的讲述。
学生看视频,并形成书面语言表述。若学生表述不清可用PPT显示。
在情感上突出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慨和对蒋介石政府不抵抗的愤怒。
3、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社会各界的态度及结果
PPT 蒋介石和东北军及东北人民的表现。
但是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主张助长了日本人的侵略气焰,很快东三省沦陷。
教师强调,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教师补充:1931年九一八,1932年日本策划东北伪满洲国自制欲将东北分离出中国。1933年占领热河、察哈尔。1935年策动华北事变,侵华步
骤加剧。 用PPT演示地图。
提问:这一系列的侵略行为,表明日本要把中国怎么样? 中日两国关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日本欲灭亡中国,中国人会怎么做,是等待灭亡还是?(学生:反抗) 主要矛盾变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也发生了改变。改变的转折点是什么呢?恰巧在此时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彻底改变了时局。
在东北局部抗战的表现,请学生们自己说说。
通过PPT演示,日本侵华步步紧逼,中国有亡国灭种危机,从而为下一幕西安事变埋下伏笔。
学生的活动实际是对识记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表达的训练。
让学生了解日本步步紧逼,当时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及形势,烘托出中日民族矛盾逐步成为主要矛盾。
二、国共合作篇——西安事变
王伟日记(二)
1936年12月13日 阴
今天看到《西北文化日报》一则重要新闻:
“为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真是大快人心。
可是我很想知道:1、蒋介石不是在南京吗?他去西安干什么?以及张杨对蒋介石去西安的态度?
2、张杨兵谏的具体原因、目的、性质是什么?
3、后面两位将军将如何处理蒋介石呢?
杀蒋?放蒋?抑或是… …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学生看日记,思考王伟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看教材71页。
并解答。
2分钟后,请学生回答。
可以向学生介绍张杨的苦谏、哭谏、跪谏直至兵谏。学生体会两将军爱国的拳拳之心。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分析解答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看书思考的同时,教师可深入学生中去指导他们思考的角度,如何具体的分析史料。)
二、国共合作篇——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日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被广泛的接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推动,苦谏之后的无奈之举。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政策不得人心。
2、西安事变的经过、目的、性质
PPT展示经过 教师讲述即可。
目的:逼蒋联共抗日
性质:爱国性质的兵谏
3、如何解决西安事变?
PPT,张杨兵谏实际就是希望逼蒋联共抗日,怎么才能实现呢? 此时时局已经不受他们控制,各种力量和势力纷纷出来亮明态度。
请同学们为张杨出谋划策,该如何解决呢?
3分钟后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学生探究合作环节。
教师在此环节提出5个紧密相连的问题,供学生探究时参考。讨论探究后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及时的点评与指导。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增长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A、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两党从内战走向合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国从分裂走向合作抗日。
学生结合第三单元国共对峙,理解。
学生的知识不是固定在某一单元,而是相互联系的,历史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
三、未来展望篇
1、中日关系展望
中日两国有悠久的友好交往的历史,希望日本以史为鉴,中日两国既往开来,友好的发展关系。
2、国共两党关系展望
希望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以民族利益为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在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做出突出的贡献。
课堂小结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局部抗战开始了,但随着日本侵华步步紧逼,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从而引发了所有爱国同胞的抗日呼声,张杨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恰恰是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了扭转时局的关键,此后国共两党开启了第二次合作的大门,全民族抗战即将要开始了。到底全民族抗战是如何开始的,中华儿女又是如何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的,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课堂练习:
判断对错:
1、1931年9月18日,日本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开始了。
3、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4、西安事变后,党中央派毛泽东去西安调停。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课下作业:通过互联网、书籍等途径搜集日本在侵略东北期间的罪行,并整理成书面资料,在下一节课上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读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 标志局部抗战开始
(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全民族抗战即将开始
教学反思:(略)
课件25张PPT。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授课人:铜陵市四中 齐向东 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一、中日矛盾篇——九一八事变二、国共合作篇——西安事变三、未来展望篇 中日关系 国共关系王伟日记(一)
1931年9月19日 星期六 晴
今天在《申报》看到一则新闻,心情无比
的沉重,日本昨天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
八事变”,公然发动侵略。
记得我曾在史书上看到过中日两国有悠久的友好交往的历史,但是近代以来日本为什么要屡屡侵略中国呢!
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发生的?日本为什么
要发动这场侵略战争呢?
一、中日矛盾篇——九一八事变1、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一、中日矛盾篇——九一八事变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制定的大陆政策材料二: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2)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材料三:1927—1937年,国共两党进行十年内战,国内一片混乱。(3)国共内战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2、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
一、中日矛盾篇——九一八事变3、中国政府及各界的反应与九一八事变的结果下令:不抵抗 东北军士兵持枪实弹,怒眦欲裂,狂呼若雷,请战,甚有持枪痛哭者,挥拳击臂者蒋介石东北军 面对政府的不抵抗和东三省的沦陷,中国人民并未低头,而是拿起武器同日寇进行斗争。请同学们举例说说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事例。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嫩桥大战之战——东北军马占山领导抗战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东北三省沦陷 华北危急!!!1931年东北沦陷1933年察哈尔热河沦陷1935年1932年日本策动建立伪满洲国。 这一系列的侵略行为,表明日本要把中国怎么样? 中日两国关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要灭亡中国王伟日记(二)
1936年12月13日 阴
今天看到《西北文化日报》一则重要新闻:
“为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真是大快人心。
可是我很想知道:1、蒋介石不是在南京吗他去西安干什么?以及张杨对蒋介石去西安的态度?
2、张杨兵谏的具体原因、目的、性质是什么?
3、后面两位将军将如何处理蒋介石呢?
杀蒋?放蒋?抑或是… …
1、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A、根本原因:中日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B、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C、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的推动。D、蒋介石坚持内战,引起社会各界的反对。西安事变的目的:逼蒋联共抗日二、国共合作篇——西安事变2、西安事变的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性质:爱国性质的兵谏二、国共合作篇—西安事变放蒋?杀蒋?3、如何解决西安事变?二、国共合作篇—西安事变5、中国共产党的态度:1、张学良、杨虎城态度:2、宋美玲(代表了英美利益)态度:3、日本及亲日派的态度:4、社会各界的态度:请共产党出面调节,希望蒋介石抗日希望放了蒋介石,维护英美在中国的利益。希望杀了蒋介石,中国继续混乱和内战,借此,继续扩大侵略中国。站在民族的利益上,放了蒋介石,条件只有一个,联共抗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探究与合作: 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经过多天的讨论和协调,在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后放了蒋介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结果:4、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了,其意义非凡。你能说说,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吗?A、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两党从内战走向合平。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国从分裂走向合作抗日。二、国共合作篇—西安事变三、未来展望篇1、中日关系2、国共两党关系凤凰卫视解析G20峰会习近平与安倍晋三简短5分钟谈话,习主席强调:
1、中国对自去年以来因钓鱼岛问题引起的中日紧张关系的现状感到沉重担忧。
2、日本要正视历史,面向未来。
3、中日双方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日关系展望:中日两国有悠久的友好交往的历史,希望日本以史为鉴,中日两国既往开来,友好的发展关系。国共关系展望: 在中国现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已经有过两次大的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实践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希望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以民族利益为重,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在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做出突出的贡献。本课小结: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加剧导致: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局部抗战开始)(全民族抗战即将开始)判断对错:
1、1931年9月18日,日本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开始了。
3、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4、西安事变后,党中央派毛泽东去西安调停。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课堂练习:课下作业:
通过互联网、书籍等途径搜集日本在侵略东北期间的罪行,并整理成书面资料,在下一节课上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讲给同学听。谢谢您的指导谢谢您的指导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