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 2.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3.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4.通过学习三国鼎立局面,让学生认识到分立是暂时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官渡之战
★学习聚焦:了解官渡之战的经过及作用。
1.背景:①曹操在政治上,把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②经济上,用屯田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
(2)双方:袁绍与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4)影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知识拓展】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1)客观方面:袁绍骄傲轻敌;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2)主观分方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
二、赤壁之战
★学习聚焦: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
1.背景:
(1)曹操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孙权和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
(2)双方:曹操(20余万)与孙刘联军(5万人)。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军溃败。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学习聚焦:了解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1.背景:
①曹操:经营并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②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③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形成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魏国 220年 洛阳 曹丕
蜀国 221年 成都 刘备
吴国 229年 建业 孙权
3.统治举措: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对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拓展】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1)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软弱,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为全国性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和社会的进步。
(3)因此,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常考点】1.背景:曹操准备统一全国。2.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曹军大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典故: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周瑜打黄盖等。
【常考点】1.三国的建立:魏,220年,曹丕建立,都城在洛阳;汉,221年,刘备建立,都城在成都;吴,222年,229年孙权称帝,都城在建业。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当时统一的经济基础和力量对比条件尚未成熟。3.三国经济发展情况: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4.特别提醒: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1.简述在纸发明之前,人们用的书写材料及其缺点。
提示: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
2.识记我国发明和改进造纸术的概况。
提示:(1)西汉时期,人们己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3.简述造纸术的传播的历史意义。
提示: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4.简述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和地位。
提示:(1)成就: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状,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提出“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2)地位: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5.识记华佗的医学成就。
提示: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
6.简述道教兴起的概况。
提示:东汉末年,道教在我国民间兴起,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早期道教的派别主要包括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7.识记佛教的创立。
提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断除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
8.简述佛教传入中国的概况。
提示:(1)传入: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发展: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3)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9.简述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
提示:国家的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中外交流频繁;古代科学家吸收、继承、发扬前代成果等。
一、单项选择题
1.赤壁之战的主要影响是( )
A.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 B.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
2.下表中的相关史实,空缺处应填( )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① 200年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②
A.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B.①巨鹿之战②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C.①巨鹿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D.①官渡之战②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3.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东汉政权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4.“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与这段文字描述的史实无关的是( )
A.发生在公元4世纪 B.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C.地点在今安徽境内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当时的台湾被称为( )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6.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分析,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据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分裂倾向的加剧 B.均衡局势的打破
C.区域经济的发展 D.局部范围的统一
7.在历史课上,同学们就三国鼎立的史实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其中一项有误的是( )
A.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B.三国鼎立中的三国指的是魏国、蜀汉、吴国
C.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三国鼎立形成后,都注重发展经济
8.东汉末期,曹操势力之所以能在北方崛起,其经济方面的重大原因是( )
A.挟天子令诸侯 B.烧毁袁军军粮 C.发展海外贸易 D.行屯田解生计
9.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 )
A.公元200年,发生在河南的官渡之战 B.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的巨鹿之战
C.公元383年,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D.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之间的赤壁之战
二、材料分析题
10.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中国从分裂逐步走向局部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遣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1)曹操这首诗描绘了东汉末年的什么社会现象?
材料二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七律·赞曹公孟德》
(2)据材料三,指出曹操为完成北方统一奠基的军事行动。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3)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三国鼎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1.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项正确;长平之战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排除A项;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B项;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与赤壁之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和袁绍展开官渡之战,最终获胜,为他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进行了赤壁之战,结果曹操战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赤壁之战没有使全国趋向统一,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朝末期项羽的起义军和秦军主力的交锋,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使秦朝的灭亡成为定局,排除BC项。故选D项。
3.D【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可知,这体现的是208年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D项正确;官渡之战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曹丕推翻了东汉政权,五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ABC项。故选D项。
4.D【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由材料“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东晋与前秦之间发生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期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赤壁之战,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公元前383年,苻坚不顾一切反对,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发动淝水之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淝水之战的地点在今安徽境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C【详解】根据可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当时的台湾被称为夷洲,C项正确;清朝称台湾,宋代称流求,楼兰在新疆,排除ABD项。故选C项。
6.C【详解】根据“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可知,材料认为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导致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形成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材料强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经济根源,A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项。
7.A【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而不是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选择A项;三国鼎立中的三国指的是魏国、蜀汉、吴国,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该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魏重视农业生产,除民屯和军屯外,当时还有为数众多的自耕农。吴国在孙权统治时期,经济有显著发展,推行了屯田制度,并分为民屯、军屯。吴国的屯田和水利建设使江南地区的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说明三国鼎立形成后,都注重发展经济,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8.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曹操在经济上推行屯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其崛起奠定经济基础,D项正确;“挟天子令诸侯”是其政治口号,排除A项;烧毁袁军军粮是其军事措施,排除B项;发展海外贸易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9.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在赤壁进行大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A项;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役,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
(1)社会现象: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符合题意即可)
(2)取得官渡之战胜利。
(3)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答出一个即可)
【详解】
(1)社会现象:由材料“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可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
(2)结合所学知识,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影响:由材料“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可知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由材料“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可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
01
目标任务
02
预习导学
03
常考图片
04
体系构建
05
问答式记忆清单
06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 2.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3.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4.通过学习三国鼎立局面,让学生认识到分立是暂时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官渡之战
★学习聚焦:了解官渡之战的经过及作用。
1.背景:①曹操在政治上,把 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②经济上,用 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2.概况
(1)时间:公元 年。
(2)双方: 与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迅速歼灭 主力。
(4)影响:为以后 打下基础。
【知识拓展】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1)客观方面:袁绍骄傲轻敌;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 展的趋势。
(2)主观分方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
二、赤壁之战
★学习聚焦: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
1.背景:
(1)曹操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 。
(2)孙权和 联合迎战曹军。
2.概况:
(1)时间:公元 年。
(2)双方:曹操(20余万)与 (5万人)。
(3)结果: 以少胜多,曹军溃败。
(4)影响:为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学习聚焦:了解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1.背景:
① :经营并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② :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③ :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2.形成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魏国 年 洛阳
蜀国 221年 刘备
吴国 229年 孙权
3.统治举措: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 。
(2)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对外贸易;230年,孙权派 率船队到达 (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国:发展经济,改善 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拓展】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1)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软弱,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为全国性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和社会的进步。
(3)因此,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常考点】1.背景:曹操准备统一全国。2.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曹军大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典故: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周瑜打黄盖等。
【常考点】1.三国的建立:魏,220年,曹丕建立,都城在洛阳;汉,221年,刘备建立,都城在成都;吴,222年,229年孙权称帝,都城在建业。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当时统一的经济基础和力量对比条件尚未成熟。3.三国经济发展情况: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吴国造船业发达,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4.特别提醒: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
1.简述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
提示:(1)政治上:把汉献帝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各种人才。
(2)经济: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2.简述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
提示: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曹操以少胜多,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简述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提示: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在赤壁打败曹操军队,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简述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
提示: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来自北方,远道奔走,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孙刘联合,采用火攻等正确战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5.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示:(1)地理原因:地理形势造成了三国的相对隔绝。
(2)经济原因: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的存在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军事原因:赤壁之战说明三方各自的军事实力不足以消灭其他势力。
6.简述孙吴开发江南的史实。
提示:(1)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7.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提示:(1)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软弱,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混战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2)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魏、蜀、吴三国建立后,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从这一角度说,人民安居乐业,社会趋于稳定,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赤壁之战的主要影响是( )
A.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 B.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
2.下表中的相关史实,空缺处应填( )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① 200年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②
A.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B.①巨鹿之战②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C.①巨鹿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D.①官渡之战②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3.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东汉政权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4.“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与这段文字描述的史实无关的是( )
A.发生在公元4世纪 B.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C.地点在今安徽境内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当时的台湾被称为( )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6.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分析,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在无数割据者角逐的混乱局面中,出现了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据此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分裂倾向的加剧 B.均衡局势的打破
C.区域经济的发展 D.局部范围的统一
7.在历史课上,同学们就三国鼎立的史实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其中一项有误的是( )
A.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B.三国鼎立中的三国指的是魏国、蜀汉、吴国
C.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三国鼎立形成后,都注重发展经济
8.东汉末期,曹操势力之所以能在北方崛起,其经济方面的重大原因是( )
A.挟天子令诸侯 B.烧毁袁军军粮 C.发展海外贸易 D.行屯田解生计
9.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 )
A.公元200年,发生在河南的官渡之战 B.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的巨鹿之战
C.公元383年,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D.公元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之间的赤壁之战
二、材料分析题
10.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中国从分裂逐步走向局部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遣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1)曹操这首诗描绘了东汉末年的什么社会现象?
材料二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七律·赞曹公孟德》
(2)据材料三,指出曹操为完成北方统一奠基的军事行动。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3)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三国鼎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01
目标任务
02
预习导学
03
常考图片
04
体系构建
05
问答式记忆清单
06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