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1 09:2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现代史 1949-1978)
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文革” (1966年--1976年)
两年徘徊(1976年—1978年)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国民经济恢复(50-52)
一化三改(53-56)
民族主义革命:
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
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
历史概念辨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1956年)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建国筹备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地点:
(2)参会对象:
1949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在中南海合影
特点:广泛性 、民主性
(3)内容:
①国名:
确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国歌: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②国都:
定于北平,将北平改为北京。
④国旗:
以五星红旗为国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⑤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⑥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内容: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地位: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代行人大职能
(1).标志: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天安门广场
(2)新中国成立意义: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改变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
民主主义社会
毛主席走到麦克风跟前,庄严而兴奋地宣布: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
2.【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
四川军阀
国民党残军
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政权有何国内外的压力 又如何面对?
稳定物价
抗美援朝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国内
①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在各地,还有200万武装土匪。
②占全国人口2/3的新解放区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③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国际
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台湾当局联合对我进行经济封锁、政治打压和军事威胁。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镇反剿匪
土地改革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土地改革
背景:
3.过程:
4.意义:
巩固政权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粮食产量提高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2/3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经济:
内容:
在新解放区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所有权:地主私有→农民私有
(二)稳定物价
背景:
措施:
结果: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国家财政困难
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造成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抢购物质,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
物价趋于稳定;
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1949年6月,上海市
经济:
实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领导权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战争。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美军在仁川登陆后,向北长驱直入,鸭绿江边的安东市遭到美军飞机轰炸。
军事:
(三)抗美援朝
1.背景
1950年6月25日
朝鲜内战爆发
美武装干涉,侵犯台湾海峡和东北
1950年6月底
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1950年10月初
1950年10月
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1953年7月27日
(三)抗美援朝
◎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板门店签字仪式
军事: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者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9.12)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民族凝聚力增强,
锻造抗美援朝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奋斗。
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重要里程碑。
巩固政权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军事:
(三)抗美援朝
④意义:
三、开创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绿色是新兴独立或谋求民族独立的国家
国际:①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冷战)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国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百废待兴,亟需获得国际认可和帮助。
外交:
新中国成立之后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怎样的?
1、外交方针
外交方针 解决的问题 内容 影响
“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国民党政府的外交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相对于旧的外交关系而言
相对于帝国势力而言
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独立自主”与“一边倒”并不矛盾
三大外交方针
新中国初期
1954.06
1954.04
1955.0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确定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新进展
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求同存异”
2、外交过程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总结: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国家利益
国家实力
国家性质(意识形态)
国内外形势
决策者
民意
(决定因素)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经济: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特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项目(单位:亿元) 1952年 1957年 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 484 537 10.9%
工业总产值 343 704 105%
轻工业总产值 221 374 69%
重工业总产值 122 330 170%
国民收入 589 908 54.1%
基本建设投资总额 43.6 138.3 217%
——《中国统计年鉴1981》
中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基。
一五计划成就图
长春
沈阳
鞍山
钢铁公司
三大工厂
第一汽车制造厂
第一机床厂
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一五计划
(1953年-1957年)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个体经济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三大改造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个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 合作社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改造后性质 集体所有制 国营经济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1953-1956)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 社会主义原则
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
政治制度体系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 ①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
政治:
五四宪法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共成立至
国民革命
萌芽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
形成与成熟时期
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时期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做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思想:
提供稳定的
国内政治环境
建立新政权
巩固
新政权
政协会议
开国大典
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独立,自主,和平
五项原则 两次会议
国内
国外
建设
新政权
奠定一定
经济基础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经济: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
政治:五四宪法
三大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课小结
经济
军事
外交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