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望海潮》《扬州慢》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望海潮》《扬州慢》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1 07:3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望海潮》《扬州慢》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词常识,理解词作题材和写作缘由。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宋词的声韵美。整体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比较词人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并探究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体会城市的人文历史和精神魅力。
【教学重点】
赏析两首词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异同,探究点染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研读赏析两首古诗词,品味咀嚼其中丰富的意蕴,明确城市兴衰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家国情怀。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演示法。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通过两首长调慢词——《望海潮》和《扬州慢》来了解文学记忆中的两座城市——杭州与杨州。《望海潮》是“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所创,相传金国皇帝完颜亮公元1158年听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传言无可考据,但柳永之词无疑是一张绝好的城市名片。1161年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曾占领扬州,造成严重破坏。词人姜夔1176年冬至日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创作了《扬州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掀开文学记忆下的两座城市的面纱。
二、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二)研读品味
活动一:整体性阅读,把握题材分组研讨《望海潮》和《扬州慢》的题材和写作缘由。
《望海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干谒词——他日你将杭州美景画出来,回朝后向人们夸耀。表达了对杭州的赞美,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推销自己,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扬州慢》:感慨今昔咏史怀古词——表示怀旧之情、国家残破、山河破碎之痛。可见这首词的主题---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学习活动二:诵读感知,体味声韵美
宋词朗读指导:诗歌有和谐律动的声韵之美,不同的韵脚可以帮助表达不同的情绪。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请找到《望海潮》和《扬州慢》的韵脚,并朗读体会。
(1)《望海潮》压ua韵和a韵,韵脚是:华、花、娃、霞、夸——这些音是直喉音,开口呼,读起来气脉无阻,轻快自如,表达自由、繁华、百姓安乐、喜气洋洋的感觉。
(2)《扬州慢》压ing韵,韵脚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适合表达词人面对劫后孤城的深沉喟叹。
学习活动三:
抓住词眼,把握基调阅读《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圈画关键词语,抓住词眼,整体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学习活动四:
比较意象,体会意境《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所呈现的意境也截然不同。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品味,比较词人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完成下列表格。
(三)技法点拨“点染”艺术点染:
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望海潮》上片中“东南”三句是点,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下片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吟赏烟霞”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描绘。人是景中人,也是景中景。
(四)探究主旨
1、一座城一种记忆,《望海潮》和《扬州慢》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望海潮》中柳永以清新秀丽的诗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杭州居民生活画卷,所表达的是对承平盛世的赞美与歌颂,从中也可窥探柳永的平民意识。《扬州慢》中姜夔运用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传递了兵火劫后的沉痛悲怆,隐含对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
2、《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从历史的真实来看,繁华和灾难是人类进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向前发展的。从文学的表达来说,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
三、当堂检测
一座城市可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人文历史、昂扬的城市精神和独特的城市魅力。城市是我们望得见的山、观得见的水、看得见的记忆,请大家结合今天的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为你喜欢的城市写一篇“城市推介词”。
(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引用至少一句古诗词,150字左右。)
课后反思
从文学的表达来说,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这是关于城市的不同书写和记忆,相互映照,通过比较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词作,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本堂课侧重了两首词在韵脚、感情基调、意象、意境、手法层面诸多不同的比较,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在拓展延伸部分,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城市不同的文化价值。本堂课的设计循序渐进,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分条说一下我对本堂课的课后反思。
1、这节课进行地比较顺利,也基本完成了各级教学目标。
2、这节课当中最令我满意的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回答出恰当的答案,课堂参与也很积极,这说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了解的比较透彻,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3、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了我的期望水平,但是稍有不足的是课程最开始的时候有些学生没有进入状态,课堂参与度不太充分。
4、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并要合理把握好课堂时间,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问题,顺利完成课堂的当堂检测任务。
5、从课后学生作业反馈情况,可以看出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效果是比较好的,大部分学生都充分掌握两首词的情感和内涵,写作练习也完成的不错。
6、听完指导老师点评后,我觉得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把控好课堂环节的时间,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效完成课堂任务。教学是需要设计的,设计是需要智慧的。我将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和创新。
通过这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会继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最后,留给自己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