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同步练习
朗读《故都的秋》,解释下列词语。
(1) 椽:
(2) 落寞:
(3) 秋士:
(4)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5) 平平仄仄:
查找作者资料,完成填空。
郁达夫(1896—1945),小说家、散文家。1913 年赴日本留学,饱受屈辱和歧视。1921 年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文学团体“ ”。同年 10 月,第一部小说集《 》问世,产生巨大影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9 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 年第一本散文集《 》出版,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文笔独树一帜。
郁达夫、朱自清的散文用字讲究,试填写下面的空格,品味这一特点。
(1)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之中,租人家一□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的天色,听得到□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数着一丝一丝□下来的日光,或在□壁腰中,□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分的秋意。
(2)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下面问题。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⑥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⑦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⑧“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⑨“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⑩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1) 第①段中,作者认为“故都的秋”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2) 第②段中,为了突出“故都的秋”,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试简要分析。
(3) 第③—⑩段分别描写了哪几幅故都秋景图?试以小标题拟出。
(4) 以第③段为例,分析作者调动不同感官来描写故都之秋的写景特点。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下列各小题。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釆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 请结合作者的心理活动,分析“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且”字的表达效果。
(2) 作者描写的六朝时的釆莲场景有何特点?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六小题。
扬州的夏日(节选)
朱自清
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的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可以挟妓或打牌。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某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小划子”虽然便宜,却也有些分别。譬如说,你们也可想到的,女人撑船总要贵些;姑娘撑的自然更要贵啰。这些撑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说过的“瘦西湖上的船娘”。船娘们的故事大概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据说以乱头粗服,风趣天然为胜;中年而有风趣,也仍然算妤。可是起初原是逢场作戏,或尚不伤廉惠;以后居然有了价格,便觉意味索然了。
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下河”总是下午。傍晩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1) 文章开头说“北方大雨”“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的水“太平衍了”,“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 对“沿河最著名的风景”,作者是侧重什么角度来写的?举其中一例说明。
(3)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A. 作者说“‘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其中的“瘦”字是一语双关。
B. “以后居然有了价格,便觉意味索然了”中“居然”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此不满的态度
C. “——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前后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D. 文章题目为“扬州的夏日”,但是却没有采用直接描写的方法。
E.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添了浓浓的文学色彩。
F. 文中对“扬州的夏日”基本上没有直抒胸臆的语言,然而流溢于纸面的全都是关于扬州之水的情韵。
(4)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5) 从全文看,作者是如何写“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的?
(6) 本文与《荷塘月色》相比较,在文章描写的线索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模仿《故都的秋》中的第三段,以“故乡的秋”为题,写一段描写性文字。(200 字左右)
答案
1. 【答案】
(1) 本指放在房檩上架着屋面板和瓦的木条。这里作量词。
(2) 冷落,寂寞。
(3) 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4) 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就能预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势。
(5) 平声和仄声,古代诗词中用字的声调,这里指推敲字的声韵。
2. 【答案】创造社;沉沦;背影
3. 【答案】
(1) 海;椽;浓;碧绿;青;细;漏;破;静;十
(2) 田田;亭亭;缕缕;密密;脉脉
4. 【答案】
(1) 清、静、悲凉。
(2) 运用对比的手法,借南国之秋的温、润、慢衬托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势,表现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将秋与“名花”“美酒”比较,进一步强调了故都之秋要“赏玩到十足”。
(3) 晨院感秋、落槐知秋、残蝉唱秋、凉雨话秋、枣熟恋秋。
(4) 视觉方面,天是“碧绿的”,牵牛花有“蓝色”“白色”“紫黑色”“淡红色”;听觉方面,“驯鸽的飞声”正是北平特有的风景,其声忽寂忽响,不仔细听难以察觉,正写出了秋的静。整段描写极具感染力。
5. 【答案】
(1) “且”字所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作者希望能借助欣赏荷塘月色,暂且忘却现实的苦闷;另一方面,作者也明白忘却只能是暂时的,短暂的宁静自由之后,现实中的种种忧愁又将重新降临。
(2) 六朝时的采莲场景热闹美丽,富有生命活力。作者借助这些描写,表达了对自由无忧的生活的向往;同时,这种描写也与现实生活的苦闷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失落与孤寂。
6. 【答案】
(1) 为后文写扬州的水的曲折、幽静以及船的多姿多态等特征作了铺垫(衬托、对比)。
(2) 侧重作者那种“文人雅士”式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小金山: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法海寺:挥汗吃红烧猪头,倒也不坏的;五亭桥: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
(3) A;D
(4) 挣脱日常束缚的心灵的悠闲和精神的自由。(意思对即可)
(5) 先逐次介绍沿河的各著名景点的特色,再花较多笔墨写水上的“船”的花样种类,最后写北门外的水边的“茶馆”的风土人情(买卖特色)。
(6) 相同:都是以情感为线索。
不同:《荷塘月色》的情感线索是起伏变化的:不平静——片刻的平静——失落。《扬州的夏日》的情感线索是前后一致的:对扬州夏日的赞美。
【解析】
(3) A.“瘦”字不是一语双关,是特殊含义。D.是直接写“扬州的夏日”,写“夏日”下扬州,看到的风土人情。
7.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