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6.2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人教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数学下册 6.2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人教版(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0-31 08:4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4页。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加和整十数加一位数,而这些已在前一课时学习过,所以,这节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它也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某种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形成经验,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学生已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加、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也就是说学生能类推出本节课的计算方法,但是学生对于枯燥的计算并不感兴趣,所以,赋予课堂生动的讲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成了教师的难点。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索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算理。
2.建立数位的概念,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教学突破:
在教学时,多让学生口述算理算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小棒、口算题卡、习题卡等。
教法学法:
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复习旧知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爱做游戏,于是就想在课前和大家玩一个“问答游戏”,老规矩,我来问你来答,看一看咱班谁的反应快,说的对,大家准备好了吗
幻灯片出示:
1.填空:
(1)42里有( )个十和( )个一。
(2)一个数个位上是7,十位上是6,这个数是( )。
(3)89里有( )个一和( )十。
(4)一个数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7,这个数是( )。
(5)35十位上是( ),表示 ( );个位上是( ),表示( )。
2.口算练习:
40+40= 20+7=
60+30= 40+5=
20+50= 30+8=
我们班的同学反应可真快,口算小能手可真多呀!你们的口算能力这么强,不知道你们的观察能力怎么样 老师再来考考你们(幻灯片出示)仔细观察这两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指名回答。
若学生说不出来,及时引导:以40+40为例,40就是4个十,那么40+40就是4个十加4个十等于8个十,也就是整十数加整十数时可以直接把十位上的数相加;以20+7为例,20就是2个十,7就是7个1,那么20+7就是2个十、7个1和在一起,就是27,即几十加几就得几十几。
过渡:大家不仅口算能力强,而且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老师希望大家运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和聪明的大脑能够自己探索出本节课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幻灯片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和同桌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指名答)
【设计意图:创设写字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到学习中。】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那你能根据你所得到的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可以同桌交流)哪位小老师来提问 (指名答)
谁能解答这位小老师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列式)
同学们可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好的一个数学问题,旁边的女同学着急了,她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条数学信息,大家瞧,她说“我才写了20个字”,你们能根据它提供的数学信息,再来提一个问题吗 (给学生时间考虑)哪位小老师想好了,请提问 (指名答)谁能解答这位小老师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列式)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二)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讨论算法
1.两位数加一位数
(1)布置活动任务:“25+2”的结果是多少呢 该怎么算 请同学们选择你所喜欢的方式算一算,可以利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利用计数器拨一拨,算完之后请与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好的解决办法,开始吧!(同学们活动交流)
(2)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计算的好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学生台前演示)
交流展示:(预设)
①摆小棒,理解口算的方法。
(先摆25根小棒,再摆2根,一共有27根小棒)
②拨计数器,理解口算的方法。
(先拨出25,再在个位上拨2个珠子,表示7个一,结果是27)
③用分成图理解口算的方法。
(把25分成20和5,先算5+2=7,再算20+7=27)
④从25往上数2个,等于27。
(3)引导发现: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经过你们自己的努力计算出了25+2=27,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我们在计算时都有一个相同点,你们发现了吗 都是先算5+2(幻灯片演示),为什么5和2要加在一起呢 然后再算20+7(幻灯片演示)。
(4)形象转为抽象,数形结合
不摆小棒你能说说25+2的计算过程,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或者与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到补充,通过聆听他人的意见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5)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方法:25+2=27,25是两位数,2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那么在计算两位数数加一位数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过渡:刚才你们运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已经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第二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2.两位数加整十数
(1)布置活动任务:这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5+2我们已经会计算了,那么,25+20又该如何计算呢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算一算,算完以后,同桌间交流一下你的计算好方法
(2)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计算的好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学生台前演示)
交流展示:(预设)
①摆小棒,理解口算的方法。25用2捆5根表示,20用2捆小棒表示,先算2捆+2捆=4捆也就是40根,再算40+5=45)
②拨计数器,理解口算的方法。
(先拨出25,再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表示2个十,结果是45)
③用分成图理解口算的方法。
(把25分成20和5,先算20+20=40,再算40+5=45)
(3)引导发现:同学们又经过自己的努力计算出了25+20=45,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我们在计算时又都有一个相同点,你们发现了吗 那就是先算20+20(幻灯片演示),为什么20和20要加在一起呢 然后再算40+5(幻灯片演示)。
(4)形象转为抽象,数形结合
不摆小棒你能说说25+20的计算过程,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5)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方法:25+20=45,25是两位数,20是整十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那么在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
3.观察比较,小结算法
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跟同桌说说。
25+2是先把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加再跟十位上的数加;第二个算式是先把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加再跟个位上的数加,也就是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两个算式的算法过程中,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运算区别,从而更好地进行运算。】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这两个算式在算法上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即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
三、知识运用,内化提高
同学们真聪明,对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算法很快就学会了,下面就让我们应用学会的本领去解决问题吧!
1.开锁游戏
在数学王国里到处都有挑战,你们想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迎接挑战吗 那么就请大家先找到打开数学王国大门的钥匙吧
(幻灯片出示开锁游戏)
4□+20=65 □2+4=36
2.算一算
34+4= 23+30=
42+3= 47+20=
62+7= 64+30=
86+2= 76+10=
幻灯片出示2组算式,学生将答案写在练习卡上,交流汇报计算结果,通过观察每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总结:
(1)左边的题目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要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
(2)右边的题目是两位数加整十数,要注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回忆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上完一堂课,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通过学生的小结,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个认识。】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25 + 2 = 27 25 + 20 = 45
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教学反思:
教学其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和艺术,需要教学者去研究、去创造。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一直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和教学风格。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关键在于设情节,备学生。所以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具有浓厚的数学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才能让学生很好的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才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一开始的主体图入手,情境导入告诉同学一个好消息,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去听一节语文课,同学们想去吗?学生答想,幻灯出示主题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意在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这里面的数学信息。为接下来的顺利解决问题埋下伏笔。再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创设情境时,引入了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图片,并用卡通图片作为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贴图片时,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图片中发现数学信息,整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提出“25+2到底是多少”这一问题后,放手让学生去想一想,再摆一摆手中的学具,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手去做、动脑去想,讨论、交流,探索出计算方法。
在教学25+2时,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利用多种算法作为夯实算理的手段。不论学生出现哪种算法,教师都不断追问:“为什么5和2可以直接相加?”让学生时时处处感知“相同数位的数相加”这一算理。
这节教材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点上真正有所体验,我觉得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不能省。在学生用小棒帮助计算“25+20=”,学生摆出25根小棒时我问:“再加上的20根小棒,应该放在哪合适呢?”生说:“应该和十位的2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又追问:“为什么要和十位的2捆小棒放在一起?”我先让同桌讨论这一问题,接着找同学回答。生说:“拿来的2捆小棒是表示的2个十,所以要和25里面的2个十放在一起”。这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在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处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25+2=”和“25+20=”的算理后,我问:“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1说:“这两个算式里面都有25”,生2说:“第一个算式加的是2,第二个算式加的是20”。我问:“25是几位数?,2是几位数?”,生说:“25是两位数,2是一位数”我说:“那也就是说我们学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和……”学生马上说:“两位数”。我一听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答案,可是又一想学生说的也没错呀,20就是两位数。灵机一动我说:“20是两位数,也是我们认识的两位数里面很特殊的什么数呢?”学生马上想到是整十数。这样在我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完成了本节课的课题。我想这样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概括,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培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让理解算法达到会算,还要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由于有了前面的动手操作和想象操作过程作基础,因此大部分学生能能归纳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而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把十位上得数相加。在此基础上,我问“什么样的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通过引导,学生得语言逐步完整和规范,最后归纳出: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其实,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学生的常规还有待提高,教师还可以更放开一些,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和表现的机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做好学生的课堂常规教育,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实践,、反思,认真做好备课上课工作。并且要把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有一个更大的提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只有不断钻研,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