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1 09:3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这说明隋朝(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C.国强民富社会安定 D.南方经济地位上升
2.唐太宗从高昌获取了马奶葡萄的种植和酿酒技术,使中原出现了葡萄美酒;高丽人王毛仲把养马技术发展到极致,使开元、天宝年间的唐朝官马达75万匹的规模;龟兹锦、朝霞锦、桂管布这些周边纺织技术的引人,使中原纺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
A.民族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 B.中原王朝工商业落后
C.唐朝民族政策凸显务实性 D.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3.下图为唐代后期政权图。是①政权的人物是 ( )

A.吉备真备 B.骨力裴罗 C.松赞干布 D.高向玄理
4.唐代安史之乱前,就有由皇帝派遣临时性的“使”(又称“差遣”)专管某事的现象。安史之乱后,各种“使职差遣”更加迅速发展。原来的官职成为虚职,出现“兵部无戎账,户部无版图,官曹虚设,俸禄枉请”的局面,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官职的混乱 B.藩镇割据的强化
C.专制皇权的加强 D.行政权力的下移
5.唐朝统治者具有较为开明的民族思想,坚持“中国既安,远人自服”的民族怀柔政策。在强调“华夷之辨”的中国古代,这种开阔包容的气度更显不易。对周边民族不是一味的武力征服,更多时候谋求的是双方的友好和平。下列关于唐朝“友好和平”的统治方式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②唐穆宗时期与吐蕃进行会盟
③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④唐高宋册封突厥首领怀仁可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隋炀帝大业年间,江南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北方的人口和北方土地可以产出的财富,却不足以供养一个庞大的朝廷。于是隋炀帝决定( )
A.完成南北方的统一 B.开凿大运河
C.兴建东都洛阳 D.远征高丽
7.《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唐朝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B.唐朝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正式确立
C.中原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具有向心力 D.唐蕃互遣使者维持双方友好关系
8.宿卫之职主要是捍卫宫掖,非皇帝亲信者不能任之,享有莫大殊荣。而在解决东突厥降部的安置问题,太宗曰“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由此可知宿卫制( )
A.彻底解决了突厥问题 B.全面提升夷狄的地位
C.以儒家思想教化四夷 D.旨在教化怀柔固统治
9.唐代以前,中国女子衣装严裹,行不露足笑不露齿。到了唐代,作了大胆的尝试,女子开始穿短袖,积极的穿男装、骑马郊游。这说明当时( )
A.社会氛围多元开放 B.少数民族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C.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D.大众审美标准呈现出多样化
10.晚唐诗人皮日休赋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隋炀帝( )
A.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B.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C.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D.不恤民情功过参半
11.唐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突厥、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并于唐朝保持密切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太宗联合回纥俘获东突厥可汗 B.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C.唐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西域管理 D.唐高宗册封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12.2022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曼谷会见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两国领导人此次会面意义非同一般。追溯到唐朝,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有( )
①玄奘 ②鉴真 ③空海 ④僧一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陈寅恪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游牧文明重建了中原文明 B.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开始形成 D.胡汉民族交融促成了大唐气象
14.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这一记载说明( )
A.隋朝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储备 B.南北交通发达利于政府储粮
C.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农业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加速经济发展
15.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战影响内最大的都城之一。如下形势图,按其表征的历史时期代表不同的朝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①朝代采取了“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制度
图②朝代的一位统治者被称为“天可汗”
图③的最终趋势是南方统一了北方
图④朝代开通了“丝绸之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推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并行制”。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 106 年)废除丞相史,“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将天下分为十三州,各设监察刺史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 189 年),各州刺史由朝廷重臣出任,开始掌管一州军民,十三个刺史部才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材料二 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唐玄宗李隆基在关内道长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增置都畿道,并把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江南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形成了十五道的格局。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唐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地方行政区划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的地方行政体制的弊端。
17.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族王朝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对汉文化取得相当深入的了解,同时却逐渐疏远,甚至完全断绝了与其原居地之间的联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北魏。……不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他们与文化上亲缘人群之间的联系总之是断绝了。这种断绝意味着,这些王朝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被征服地的本土资源,也就是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有些时候,甚至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糊了。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材料二:唐朝边疆各族形势图
(1)阅读材料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说明北魏是如何“更多地依赖”“汉文化的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的”,并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扼要概述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分析其影响。
18.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唐王朝经略边疆的相同方式。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帝及其子景帝在位期间,在汉初以来经济恢复的基础上,继续“与民休息”。文帝在一段时期内免征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文帝、景帝自奉节俭,屡次下令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文帝废除秦以来的一些酷刑,景帝又减少笞刑数目。文景时期,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从“存百姓”出发,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唐太宗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其统治时期制定的《唐律》比《隋律》减少160多条死刑条款。太宗主张“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以一己之见埋没人才。太宗对侍臣说:“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史称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举措及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政府和民间的仓库中保存大量粮食和纺织品,反映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社会经济繁荣,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粮食和纺织品贸易,无法得出商品经济发达,排除A项;仓储丰富主要反映国家的物资储备,不能体现百姓富足,排除C项;材料未单独描述和强调南方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的种植、酿酒、养马、纺织技术传入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这说明民族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的技术传入中原,不能说明中原王朝工商业落后,排除B项;唐朝民族政策的开明务实性、丝绸之路的畅通,只是民族交流顺利进行的条件而非本质,排除C、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图中①为西藏地区,唐朝时期,松赞干布曾是该地区吐蕃政权的首领,C项正确;吉备真备是作为遣唐使来华的日本友人,并非西藏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首领,排除A项;骨力裴罗为北方回纥政权首领,排除B项;高向玄理为参与日本大化革新的政治家,并非唐朝时期的吐蕃首领,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各种‘使职差遣’更加迅速发展,原来的官职成为虚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设置临时性的“使”,削弱了原来的官职,这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采取的措施,材料现象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唐代中央官职并不混乱,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唐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是否强化,排除B项;材料显示专制皇权加强,行政权力并未下移,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蕃和亲和亲属于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和平”交往,①正确。唐穆宗时期吐蕃与唐会盟,唐蕃会盟属于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和平”交往,②正确。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属于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和平”交往,③正确。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隋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隋炀帝为了把南方财富运送到北方都城,他决定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B项正确;隋灭掉陈朝,实现了南北统一,而不是开凿大运河,排除A项;洛阳在北方,高丽在朝鲜半岛,因此都不能能连接南北,排除C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藏族希望通过通婚的方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实际上体现了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吐蕃的吸引力,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没有形成有效的管辖,唐政权与吐蕃政权之间,是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且唐朝也没有形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使臣觐见求婚的场景,并非互相派遣使臣的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宿卫之职非皇帝亲信者不能任之,享有莫大殊荣。但在解决东突厥降部的安置问题,唐太宗曰大胆启用其酋长,使入宿卫,目的就是教化怀柔以巩固统治,D项正确;彻底解决了突厥问题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体现了唐太宗在解决东突厥降部的安置问题上的魄力,并未全面提升夷狄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唐太宗在解决东突厥降部的安置问题上引用了一下孔子的思想,并未有用儒家思想教化四夷,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唐代女性在服饰方面相对开放,而且走出家门,穿男装、骑马郊游,比唐代之前明显开放,这说明当时社会氛围多元开放,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得出男女地位平等,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大众的审美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作者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强调大运河功在千秋,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认为隋炀帝不体恤民力,功过参半,D项正确;作者并不是一味强调隋炀帝的过失,排除A项;作者从功过两方面评价隋炀帝,并不是只强调功,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隋炀帝并没有轻徭薄赋戒奢从简,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B项正确;唐高宗联合回灭西突厥,排除A项;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和空海来长安求法推动了中日之间的交流,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取经,没有涉及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但没有推动中日文化交流,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盖取塞外野蛮精恽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邀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知,胡汉民族经过长期交融,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相互影响和渗透,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呈现大唐盛世气象,D项正确;材料“盖取塞外野蛮精恽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反映的是中原文明吸收了游牧文明的优点,而不是游牧文明重建中原文明,排除A项;隋唐时期的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不断发展的,C项表述不准确,排除。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表明这些都是隋朝的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表明隋朝的仓库储粮丰富。这一记载说明隋朝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储备,A项正确;材料说明隋朝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储备,未体现南北交通对政府储粮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说明隋朝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储备,未说明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农业发展,排除C项;材料说明隋朝政府十分重视粮食储备,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加速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说法。①为西周分封示意图,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①不符合题意。②为西汉形势图,唐代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②符合题意。③ 为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最终趋势是北方统一了南方,③符合题意。④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1)特点:从西汉初的郡(国)县两级制到汉武帝时州一郡一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
原因:汉高祖接受秦朝灭亡教训,分封同姓王,从而形成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并推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2)弊端:管辖范围广,权力集中,在中央权威受损时,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导致国家的分裂和社会动荡。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刘邦建立西汉之后,推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并行制’”“各州刺史由朝廷重臣出任,开始掌管一州军民,十三个刺史部才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可知,从西汉初的郡(国)县两级制到汉武帝时州一郡一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王,从而形成郡国并行制;根据材料“‘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将天下分为十三州”可知,汉武帝时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并推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2)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弊端:根据材料“在关内道长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江南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和所学可知,管辖范围广,权力集中;根据材料“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唐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和所学可知,在中央权威受损时,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导致国家的分裂和社会动荡。
17.(1)说明: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历史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使鲜卑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变得模糊。
(2)方式:军事征服;和亲;会盟;设置管理机构;册封。
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融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
第一小问说明,据材料一“甚至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糊了”结合所学得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第二小问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得出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据材料一“甚至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也变得有点模糊了”结合所学得出使鲜卑与汉族之间的族类界限变得模糊。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方式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进行做答,包括唐朝灭东西突厥,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进行管理,文成公主进藏与吐蕃和亲,后又与其会盟;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措施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18.(1)举措: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车轨;政治意义:加强边疆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方式:设置机构;开通道路;战争。
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
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可得出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据材料一“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可得出统一车轨。
第二小问政治意义,据材料一“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可得出加强边疆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
第一小问相同方式,据材料二“设四郡”“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可知,设置机构(或设郡);据材料二“遣张骞使月氏”、“使者相望于道”“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可知开通道路;据材料二“霍去病破匈奴右地”“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可知付诸战争。
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遣张骞使月氏”、“使者相望于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基础;据材料二“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可得出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19.(1)背景: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帝景帝的励精图治;社会秩序逐渐稳定;黄老“无为”思想实施。
(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举措:轻徭薄赋;慎用刑法;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基础。(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一“在汉初以来经济恢复的基础上,继续‘与民休息’”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文帝在一段时期内免征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文帝、景帝自奉节俭,屡次下令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文帝废除秦以来的一些酷刑,景帝又减少笞刑数目”可知,文帝景帝的励精图治;据材料一“文景时期,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可知,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结合所学从黄老“无为”思想实施的角度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 材料分析题。时空:唐朝。第一小问是举措,据材料二“不夺农时,轻徭薄赋”可知,轻徭薄赋;据材料二“唐太宗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其统治时期制定的《唐律》比《隋律》减少160多条死刑条款”可知,慎用刑法;据材料二“太宗主张‘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以一己之见埋没人才”可知,知人善任;据材料二“太宗对侍臣说:‘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可知,虚怀纳谏。第二小问是影响,结合所学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基础的角度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