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1 09:3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唐朝初期租庸调制规定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缴纳绢布代役;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这一变化( )
A.使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时间 B.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
C.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D.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下表为唐代各道科举人才的分布统计情况。这说明当时科举制( )
关内道 河南道 河北道 河东道 淮南道 山南道 江南道 岭南道 剑南道 陇右道 合计
隋 2 1 3 2 8
初唐 49 44 41 29 12 5 4 2 2 188
中唐 61 49 50 34 31 12 7 4 1 1 250
晚唐 33 46 20 16 14 2 7 138
合计 145 140 114 81 57 17 13 11 3 3 584
A.人才选拔受多种因素影响 B.录取依据缺乏公平
C.导致了门第制度彻底瓦解 D.实行阶层固化制度
3.解释唐代士族衰弱的原因时,许多学者认为是由于科举的兴起所致。然而美国的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认为,这是倒果为因。虽然进士举越来越重要,但是旧的家族娴熟地掌握了这种考试,以至于进士举成为大家族确保自身永久地位的一条新途径。不同于后来中国朝代科举以笔试为主、考官无从知晓答题人身份的规定,唐代的科举要求主考人和应试者之间、应试者们自身之间一种广泛的、遵照礼仪的互动。科举过程中强烈的社会因素也总是优惠士族的子孙。关于这一史学争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历史研究虽然鼓励百家争鸣,但不必立异以为高,应诉诸公论
B.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新的历史解释不能脱离新史料的发掘
C.历史学追求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家国情怀却常影响价值判断
D.历史学家需要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4.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唐玄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 B.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C.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D.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5.《唐摭言》载,唐高祖“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唐贡士之始也”。由此可知,唐高祖时期( )
A.实行分科取士 B.州官可自主选拔下属 C.创立了科举制 D.在基层恢复了察举制
6.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
A.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B.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同化 D.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7.唐朝两税法规定“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租庸调、杂徭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这反映出两税法( )
A.固定了赋税的征收时间 B.实现了向货币征税的过渡
C.简化了税收的名目数量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8.780年“炎建议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调整( )
A.为实行租庸调制奠定了基础 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保证了农民充分的生产时间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9.在朝代更迭之际,往往会有一些士人对新生政权采取敌视态度,然而一旦看到科举复兴,看到了只要寒窗苦读,他们仍然可以金榜题名,大展宏图,由布衣而将相,这些人便沉浸在对“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不懈追求之中。这说明科举制( )
A.能够调和新旧政权之间的矛盾 B.选拔人才的标准发生变化
C.旨在消除士人对新政权的敌视 D.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稳定
10.宋人钱彦远上书称:“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天下称便”的主要原因是两税法( )
A.加强了人身控制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缩小了征税范围 D.降低了赋税税率
11.景龙二年(708年),节愍太子初立,韦皇后因其非己所生,便让唐中宗下诏收回给太子的赏赐,让其与藩王一样每年定量领取物品。门下省给事中卢则认为太子身为储君,按传统制度其用度与君主一致,一应物品所需,可从库藏中广为支取,无须同于藩王,并以此封驳了诏令。该事件反映出当时( )
A.门下省处于决策中枢的地位 B.政治决策的民主色彩浓厚
C.国家治理严格遵循传统制度 D.专制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
12.唐朝中期,为应对统治危机,政府进行税制改革,“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这一赋税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两税法 D.租调制
13.与秦汉不同,唐代宰相是一个集体,三省的首长均为宰相,其他官员也可由皇帝指派参决大政。这反映了( )
A.中央权力加强 B.宰相制度相对完善
C.相权趋于弱化 D.唐代官僚机构膨胀
14.白居易的《赠友》咏道:“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卖粟与麦,贱贸丝与绵。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白居易意在强调两税法( )
A.造成了贫富差距拉大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加大了民众生活负担 D.导致了官吏贪赃严重
15.唐太宗整顿国家机构,建立起“皇权专制——三省分权——政事堂集议”三者结合的中央集权新体制,将君主个人专制与宰相集体议决这种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由此可知( )
A.专制皇权遭到了严重破坏 B.君相矛盾得到了真正解决
C.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D.形成了权力交锋的缓冲区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授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额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有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所取代。
——摘编自钊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室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额,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推行的基础,并分析租庸调制废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 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 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 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 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 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
材料二:建中元年正月,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正式颁布两税法,规定:“唯以资产为宗……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两税法以地税、户税为基础,把其他各种杂税吸收进来,统统以两税的形式来征收,其中明确规定租、庸、杂徭等全部省掉,不再另行征收。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固定的收税模式,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政府征发徭役也以“和雇”为主,松弛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农业的产业经营具有了选择的空间。
——摘编自张琦《浅析“两税法”改革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简述两税法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制的兴起有其内部与外部的深层逻辑。就内部而言,它是人类人才选拔活动内在发展规律驱动的必然结果,即由“推(选)举——推(选)举并考察——规范化考试”的不断追求科学、公平与效率的历史选择……到隋朝再次一统天下时,在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来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另一方面又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的措施,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由此,经济基础的变化与发展,为供养大批脱离生产的官僚队伍提供了物质可能。而为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吸纳寒族俊才进入统治集团,彻底改变领主经济统治时代世家大族垄断仕官途径的时机已经成熟,符合地主经济发展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应时而生。因此,可以说,科举制是“在士族门阀庄园经济衰落、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摘编自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
材料二中国古代社会在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国家官吏的尝试之后,发现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围绕官本位争夺权力这一政治中轴展开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冲突。虽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比世袭制更进一步,选官以后天资格取代先赋资格,但久而久之,就会加剧地方望族大姓和地方士族势力的膨胀,加上其他政治和社会原因,最终引发了汉末三国鼎立的百年大乱和魏晋南北朝的大乱。但自隋唐之后,中国人把科举考试推上解决政治和社会冲突的舞台后,使得围绕官本位展开的政治和社会冲突走向了有序、规范并可以调控的道路。此后,中国约1300年的政治冲突转变为一种在公正、公开、公平旗帜下展开的考试竞争冲突。
——摘编自张宝昆《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科举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举制的政治贡献。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以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征税标准由人丁向资产和田亩过渡,这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这一变化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未体现使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时间,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出现新的经济因素,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这一变化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并不会严重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录取名额分配以首都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少,基本集中在关内道、河南道等黄河流域,来自北方地区的进士人数占绝对优势,南方地区处于劣势,北方靠近京畿,是大部分世家大族聚居的地区,也是当时的文化中心,这说明科举制选拔人才依然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以及文化、经济等因素影响,A项正确。科举制注重才能,通过考试的方式实现公平公正,排除B项;材料强调门第制度对科举选官制的影响,导致了门第制度彻底瓦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促进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唐代士族衰弱与科举制的关系,陆威仪结合当时隋唐时期的相关社会环境得出结论,说明历史学家需要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D项正项;陆威仪的认识不属于“立异以为高”,排除A项;新的角度也能够提供新的历史解释,“新的历史解释不能脱离新史料的发掘”说法错误,排除B项;“历史学追求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家国情怀却常影响价值判断”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A项错误,符合设问,选A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BC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唐贡士之始也”可得出唐朝的科举制实行科举制制,分科取士,A项正确;根据“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可得出材料与州官选拔下属无关,而是为国家选拔人才,排除B项;隋朝创立了科举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而不是察举,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科举考试以才能选官,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主要作用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D项正确;A项也是科举制的影响,但与材料强调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科举制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中“消除”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两税法每年夏秋两次征收,两税之外不得征收其它杂税,反映出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方便赋税征收,C项正确;固定征收时间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且不能反映本质,排除A项;一条鞭法实现了向货币征税的过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两税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租庸调制在两税法的之前,两税法不可能为实行租庸调制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这一调整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保证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材料信息显示,在朝代更迭之际,新生政权如果实行科举制,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士人的支持,这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稳定,D项正确;新生政权实行科举制度与调和新旧政权之间的矛盾没有因果联系,排除A项;新生政权实行的仍是科举制,不能说明人才选拔的标准发生变化,排除B项;实行科举制可以缓和士人与新生政权的矛盾,但不能说明科举制的目的就是消除士人对新政权的敌视,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税收名目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官员对农民的盘剥,B项正确;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两税法只是按人丁和资产收税,并未缩小范围,排除C项;两税法并未降低赋税税率,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中宗虽然下诏收回给节愍太子的赏赐,但卢则粲以太子为储君,其用度应与君主一致,可从库藏中广为支取等理由封驳了该诏书,这反映出当时皇权受到一定的制度制约,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规定,门下省掌审议职权,而非决策,排除A项;此时处于封建专制时代,尚未建立民主制度,与史实相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在制度约束下皇帝被迫遵循传统,且唐朝违制现象较为普遍,与史实相悖,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是两税法,唐朝的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井田制是土地制度,而非赋税制度,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它规定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排除B项;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丁男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征收标准是人丁,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唐代宰相数量增加,这分散和削弱了相权,C项正确;相权分散有利于君主专制加强,而非中央集权加强,排除A项;唐代增加宰相数目,是削弱相权而非完善宰相制度的措施,排除B项;宰相数量虽然增加,但人数毕竟有限,仅此一项不足以导致官僚机构膨胀,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和所学知识可知,白居易批评两税法,这是因为两税法改革盲目决定采取货币税,未能考虑改革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导致币值波动程度较大,实际上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重了农民的税负,C项正确;材料强调两税法的弊端,未体现贫富差距拉大,排除A项;材料强调两税法加大了民众生活负担,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白居易意在强调两税法加大了民众生活负担,未体现官吏贪赃严重,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皇权专制——三省分权——政事堂集议’三者结合的中央集权新体制”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完整的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同时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对皇权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三省六部制成为皇权和相权的权力交锋的缓冲区,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6.(1)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尊崇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
(2)名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分析,得出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据材料“儒术”,得出思想上,尊崇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据材料“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得出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得出三省六部制;据材料“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得出科举制。
17.(1)基础:均田制。
原因:租庸调制与均田制日益脱节;租庸调制长期僵化;逃税避税现象严重。
(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变化: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税收明目简化;收税对象增加;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
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租庸调制推行的基础是均田制。
原因:根据材料“丁男一人,授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额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有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可知,租庸调制与均田制日益脱节;租庸调制长期僵化;根据材料“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可知,逃税避税现象严重。
(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
背景:根据材料“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室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等方面分析。
变化:根据材料“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税收明目简化;收税对象增加;根据材料“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额,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可知,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
18.(1)创新:确立三省六部制;改行州县两级制;创立科举制。(答出二点即可)
(2)变化: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为财产(资产)为主。
影响: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对后代赋税制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隋初的制度创新根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得出是确立三省六部制;根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得出是改行州县两级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初还创立了科举制。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变化根据“唯以资产为宗……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得出是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为财产(资产)为主。影响根据“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固定的收税模式,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政府征发徭役也以“和雇”为主,松弛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农业的产业经营具有了选择的空间”得出是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对后代赋税制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19.(1)原因: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专制集权的需要;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地位上升。
(2)政治贡献:为中央君主集权专制政治的运行和稳定创造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创立了一种通过非暴力考试手段实现安邦治国的政治模式;创立了一种权力配置公开、公平、公正的政治机制;创立了一种以文安邦治国,以文稳定社会的政治途径。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一“就内部而言,它是人类人才选拔活动内在发展规律驱动的必然结果”可知,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材料一“而为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吸纳寒族俊才进入统治集团”可知,专制集权的需要;据材料一“在士族门阀庄园经济衰落、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可知,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地位上升。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二“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就会加剧地方望族大姓和地方士族势力的膨胀……但自隋唐之后,中国人把科举考试推上解决政治和社会冲突的舞台后,使得围绕官本位展开的政治和社会冲突走向了有序、规范并可以调控的道路”可知,为中央君主集权专制政治的运行和稳定创造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据材料二“政治冲突转变为一种在公正、公开、公平旗帜下展开的考试竞争冲突”及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选拔官吏是通过考试的形式,创立了一种通过非暴力考试手段实现安邦治国的政治模式,创立了一种权力配置公开、公平、公正的政治机制;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创立了一种以文安邦治国,以文稳定社会的政治途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