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1 09:3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黄袍加身,陈桥兵变
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出自《宋史》
课堂导入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2.北宋的统一
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
第一原则: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第三原则:崇文抑武
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北宋建国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
(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一原则: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削实权 (行政)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 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重文轻武
制钱谷(经济) 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 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收精兵 (军事)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强干弱枝
(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二原则: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分散机构权力,使之相互牵制 中央 行政 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副相)
军政 枢密院:有调兵权, 不掌管军队
三衙:有统兵权,掌管军队
财政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计相)
地方 四监司 平行的路级机构,从各方面监控各州
通判 州一级增设,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三原则:崇文抑武(重文轻武)
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形成文官政治
目的 措施
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重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
4.发展科举制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
材料: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描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僚机构,官更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利: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
(2)弊:
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②兵将分离,训练废弛,在边疆战争中频吃败仗。
③导致“三冗”,形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
1、宋辽关系:
战争: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协议: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一)边防压力: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2)宋夏关系:
战争: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和议: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一)边防压力: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正确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p51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1)不可取、战:议和体现了北宋政府贪图苟安,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岁币”加重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
(2)可取、和:战争造成社会动荡,带来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议和后边界贸易兴旺,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二)财政危机:
(1)冗兵: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北宋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冗兵
冗官
(2)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二)财政危机:
(3)冗费: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冗费
边防压力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
庆历和议
财政危机
积弱:军事战斗力低,军力衰弱不振。
积贫:三冗即积贫,其中冗官、冗兵为因,冗费为果
庆历新政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一次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三、王安石变法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积贫积弱,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②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③庆历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归于失败。
2、开始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3、原则: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4、目的:富国强兵
5、措施:
(1)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 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三、王安石变法
积贫局面的改善
名称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
税法
市易法
理 财
征收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政府贷款或物给农民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增加政府收入
稳定物价和商品交
流,增加政府收入,
打击大商人
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军事 保甲法
将兵法
教育 改革 科举
整顿 太学
编组保丁,进行训练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为取消募兵制作准备
充实力量
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名称 内容 作用
进士科专考经义策论
设三舍法,上舍生成绩优秀者直接做官
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培育人才的地方
定辖区 定训练
积弱局面的改善
材料1: “王荆公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指北宋灭亡和南宋南迁)!” ——邵伯温《闻见录》
材料2:“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也。”
——梁启超《王荆公》
(1)成效:达到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不足:
①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人民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3)影响:敢于冲破旧俗,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不懈,百折不挠, 勇于革新的精神影响后世。
三、王安石变法
★问题探究:近千年来,关于王安石的评价,存在相当大的争议,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小组合作: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1: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1)变法急功近利,措施执行不当,用人不当,吏治不整。
材料2: 新法之重点,无非加速金融经济,便财政商业化。但是要这种政策通行,民间的金融商业组织要成熟,私人财产权之不可侵犯,更要有法制的保障,这样才能重重相因。——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2)利用国家行政手段积累财富, 违背了观经济规律。
材料3:(王安石) 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重出息十二,更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4: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
(3)变法指导思想偏重于开财源, 实行过程中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4)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 反对、阻挠和破坏;
★小组合作: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根本原因: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小组合作: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启示:
①改革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②用认要得当,改革措施得以有效贯彻;
③改革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
④改革进程应循序渐进,点面结合。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不 同 点 背景 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北宋中期面临统治危机
目的 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挽救统治危机
实质 一场封建化的改革 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相同点 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有最高统治者支持;都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措施比较全面,都调整了生产关系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北宋灭亡: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 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2、岳飞抗金
四、南宋的偏安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秉承崇文抑武国策,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绍兴和议
四、南宋的偏安
3、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4、宋金对峙
(1)民族政权并立,
(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对少数民族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输纳“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4)民族融合是主流,
(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分散机构权力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地方:四监司、通判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败因、启示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三大和议)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