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1 09:3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三国至隋唐文化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唐朝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在很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下列属于唐朝科技发展成就的是( )
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②出现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行的药典
③地动仪 ④提出辨证施治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瓦当是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其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然对唐代瓦当花纹统计,莲花纹占据绝大多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唐代三教并行 B.人们审美观一致 C.唐代佛教盛行 D.手工业水平停滞
3.4世纪以前,中国人的梵语知识匮乏,佛教学说被中国僧人所接受表现在:一方面通过随意的、遗漏的和经常是几乎无法理解的译文,这样改变了原样的中介,另一方面通过使用中国术语所增加的误导,而拥有了广泛的非佛教意蕴。这可用来说明,佛教在华传播过程中( )
A.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冲突 B.被中国的僧人随意地误导
C.适应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 D.冲击了儒家思想主体地位
4.下表是《礼记》与魏晋时期天师道《老君说一百八十戒》部分内容的比较。由此可知,魏晋时期( )
《礼记》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
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第95戒: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
男女不杂坐、不同桃枷、不同巾带、不亲授叔嫂不通问 第164戒:凡男女不得共坐食饮、交手授受。
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第157-159戒:若入他处,必先问贤人善士,当亲依之,不得自负;若入它处,必先问其国所禁忌;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
A.儒学走向了世俗化转型之路 B.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道思想出现了一定的融合 D.儒道殊途同归并无本质上分歧
5.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上表,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楷体汉字 执 王 臣 鼻
甲骨文
A.楷体汉字形态由甲骨文演化而来 B.楷体汉字端正平稳,结构飞舞飘逸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6.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百分之九十是情歌,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或表现爱情的欢乐;或表现相思之苦;或表现生死不渝的爱情。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社会战乱影响广泛 B.正统思想受到冲击
C.北朝民歌成就不足 D.南朝社会治理失控
7.贞观年间,“凡有大燕会,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华夷:一曰《燕乐伎》,二曰《清乐伎》,三曰《西凉伎》,四曰《天竺伎》,五曰《高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安国伎》,八曰《疏勒伎》,九曰《高昌伎》,十曰《康国伎》”。由此可知,唐朝( )
A.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B.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
C.开放包容的文化生活 D.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
8.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下表为唐朝的诗歌成就,这些诗歌( )
杨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李白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杜甫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A.说明唐朝社会危机严重 B.反映出唐朝对外战争的频繁
C.体现了唐代的尚武风气 D.折射出唐朝民族关系的融洽
9.世人公认魏晋书法将理性与激情完美地结合,人们将喜怒哀乐的情绪寄托其中,使书法出现了大大有别于以往法度、思想、情趣的新形式,并形成社会共同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魏晋书法这一特征形成是源于( )
A.政局动荡使政治对文化影响力削弱 B.统治黑暗文人逃避社会现实
C.门阀政治盛行改变了人们审美观念 D.王朝更迭频繁文人不敢言政
10.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一件金栉背,整体器型月牙形,掐丝编制对称卷草纹,主体金珠堆累佩兹利纹样,造型精美。卷草纹来自西域“棕叶”的纹样,佩兹利纹则是诞生于古老的中亚克什米尔地区披肩上的图案。唐代首饰造型说明( )
A.唐文化兼收创新的精神 B.凸显民族融合的基本特征
C.源自唐朝丝绸之路开通 D.地域性文化差异渐趋模糊
11.唐代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唐代自武宗之后的历史记录存在许多错误,很多史料遗留在国外。因此他研究唐诗,并留下了反映唐代历史、制度、风俗习惯等问题的名著《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的研究表明( )
A.唐诗全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 B.唐诗是研究唐史的核心史料
C.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 D.历史研究必须运用文学作品
12.唐朝节度使在京之日,须参与朝廷举行的各种朝会。《通典—宾礼二》记载了唐德宗时规定的文武百官朝谒班序:“节度使、观察使、都团练、都防御使,并大都督大都护持节兼者,即入班,在正官之次。”这反映唐朝( )
A.统治策略礼法结合 B.中央利用礼仪显示权威
C.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D.地方藩镇权力日趋膨胀
13.如表所示为某同学搜集的学习材料,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奈良时代(710—794年)的日本文献中关于茶的记载极其少见。
从630年到894年,日本共遣使赴唐15次。
平安时代前期(794—930年),人们开始种茶、制茶、饮茶、咏茶,茶文化之风大盛。
815年,嵯峨天皇临朝时,入唐法师空海上书《献梵字及杂文表》云“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震旦(梵文‘中国’的音译)之书”。
A.遣唐使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传播 B.唐朝实行“厚往薄来”的外贸方针
C.唐文化对东南亚国家具有巨大吸引力 D.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14.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15.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养牛马驴骡》篇中,重复了范蠡所说的“欲速富,当畜五牸(雌性的牲畜)”,还加注:“牛、马、猪、羊、驴五畜之牸。然畜牸则速富之术也。”这说明( )
A.《齐民要术》的内容缺乏创新 B.贾思勰主张农民放弃种植业
C.北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 D.贾思勰肯定商品生产和贸易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羁縻的第三点要义,在于因俗而治,正所谓“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即用制度、文化和技术引导并逐渐改变夷狄,而不直接对其进行统治。在这方面,唐朝尤为成功,通过广泛建立羁縻府州制度,极大地扩大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影响。唐朝近三分之二的地区为羁縻府州,这是羁縻政策的制度性发展。羁縻州府的设置,将许多民族首领纳入府州的地方制度之内,并授予他们官职。当然,羁縻府州同州郡还有显著区别,其首领担任的官职可以世袭,其也保持相当的独立性。
——摘编自韩昇《东亚世界形成史论(增订版)》
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前,由于唐朝在西域的经略,通往西域的交通大开,形成了自汉代以来东西陆路交通的极盛高潮。当时中西交往空前繁荣,亦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唐朝与西方的交通,除了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盛,这一时期因此也被称为“丝路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武斌《丝绸之路全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府州设置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前期被誉为“丝路的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并列举该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事例。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隋唐首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东方世界最大的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长期居住于长安的就达万家以上,许多人广置田宅,生儿育女,有的还被唐朝授予官职。波斯的摩尼教、大秦的景教等都在长安扎了根,不同宗教和睦相处、互不冲突的现象,在世界史上罕见。中亚、西亚人来到长安不仅带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将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引入长安,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清新的气息,推动了唐代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道路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唐代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评析。
18.自古以来,中国在开展对外交往、推动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时,始终秉承和平、和睦的理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是以此为中心展开,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中国的国家机构建制及其运作,规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对于各国而言,重要的是学习此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
——摘自堀敏一(日)《隋唐帝国与东亚》
材料二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古代东亚国家向中国学习的主要方式,并概述古代东亚国家向中国学习的制度成果。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是哪一年?指出这一重要思想回答的是什么重大问题,说明中国政府是如何率先身体力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画家在数量上不分上下。南方画家集中于南朝统治的重心,即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东地区;北方的画家分布在较为集中的陈郡、荥阳、济南、琅琊、乐安、彭城等郡分属青、徐、兖、豫所辖之地。
墓室壁画继承发展了汉代表现方式,经过整理与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墓总计一百三十二座,其中北方地区有一百一十二座,南方仅有二十座。壁画墓年代在曹魏至十六国时期,出土地点几乎均位于河西走廊一带。十六国时期,河西成为北方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佛教美术的充分发展是魏晋南北朝绘画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南朝有壁画的寺院有三十八座,而北朝只有十座,建康和江陵两地寺院总和已经超过整个南方的半数。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遗址在全国总计有五十九处,北方就占了五十三处,而南方仅有六处,目前留有壁画的十八处石窟则均位于北方,这与寺庙壁画的分布形势刚好相反。佛教由西北陆路传入中国,石窟寺最先在西域、河西地区出现,进而传入中原与北方各地。河西走廊与祁连山脉沿线成了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西起敦煌的莫高窟、西千佛洞,东至永靖炳灵寺与天水麦积山,都有大量石窟壁画遗存。河西走廊是佛教东传的必经之路,因而这里较早接触佛教,石窟寺也随之兴起。北方其他地区少有石窟壁画的遗存,而从石窟的分布来看,也主要集中在北朝时期的都城与比较重要的城市,如当时的平城、洛阳、邺地。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的石窟仅见于南京附近与四川北部的广元地区。
——摘编自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的时间大约在唐朝末年,①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②正确,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动仪是中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③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提出辨正施治的原则,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但是在唐代,莲花纹是瓦当设计中的主流,而莲花纹与佛教密切相关,这说明当时佛教盛行背景下,瓦当设计受到了佛教因素的影响,C项正确;唐代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并不能凸显出佛教在瓦当设计中的独特性,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常识,排除B项;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手工业得到了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使用中国术语”、“拥有了广泛的非佛教意蕴”,这些因素会导致佛教的不断本土化,促使佛教以中国姿态出现,并融人中国文化中,C项正确;冲突、误导与史实不符,A、B两项是对材料错误的解读,排除A、B两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且儒家思想的主体地位并未被动摇,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礼记》与魏晋时期天师道《老君说一百八十戒》部分内容存在相似性,如不随意杀生、男女有别以及尊重他国别地的礼仪习俗等等,反映了儒道思想出现了一定的融合,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儒道思想出现了一定的融合,未体现儒学走向了世俗化转型之路,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儒道思想出现了一定的融合,不能说明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B项;儒道两派思想在本质上存在分歧,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由图可以看出甲骨文的文字图形已经具备了当今汉字的某些特征,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熟的文字之一,D项正确;汉字的演化过程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可知楷书由隶书转变而来,排除A项;由图可知,楷书比较工整规范,飞舞飘逸的是行书的特点,排除B项;甲骨文是当时的书写符号,是可识读的刻画符号,而且现在人们也已经能够识读大部分甲骨文,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朝时期,由于佛道思想的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表达爱情的民歌得以流行,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相对安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朝民歌,没有涉及北朝民歌的成就,排除C项;材料内容为南朝的情歌较多,与社会治理失控没有直接联系,且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整体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凡有大燕会,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华夷”,“《燕乐伎》《清乐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高昌伎》《康国伎》”,说明唐王朝对中外各种音乐文化的兼收并蓄,是当时文化生活开放的表现,C项正确;据材料“凡有大燕会,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华夷”,说的是唐朝凡有大型的宴会,必设十部伎用以欣赏,无法体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及豪华奢靡的宫廷生活,排除AB项;“十部伎”是宫廷歌舞音乐,无法反映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1出自《从军行》,意思是宁愿做一名军队里的低级军官去杀敌保国,也比整天舞文弄墨高谈阔论者强;诗句2出自《少年行四首》,意思是侧身坐在马鞍上,从容调配好弓箭,箭射出去,敌方的许多头目纷纷落马;诗句3出自《塞下曲》,意思是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诗句4出自《登楼》,意思是圣朝就像北极星永保气运,盗寇侵河山只能徒劳兴叹。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体现了唐代的尚武风气,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边患危机的严重,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唐朝对外战争的频繁,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魏晋时期(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士人为了逃避现实,将个人情绪寄托在书法当中,形成了魏晋书法的独特性,B项正确;政治对文化的影响力减弱并不一定会导致魏晋书法出现“将理性与激情完美地结合,人们将喜怒哀乐的情绪寄托其中”的特征,排除A项;门阀政治强调规则法度,显然与题干中魏晋书法的特征不符,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朝代更迭下,文人中不乏敢于言政的人,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首饰造型吸收借鉴了西域“棕叶”的纹样和中亚克什米尔地区披肩上的图案,反映了唐文化兼收创新的精神,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唐文化兼收创新的精神,未涉及民族融合,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唐文化兼收创新的精神,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地域性文化差异依旧存在,并不会渐趋模糊,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诗歌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陈寅恪通过研究唐诗,留下了反映唐代历史、 制度、风俗习惯等问题的名著《元白诗笺证稿》,说明诗史互证拓宽了史料的范围,C项正确;文学作品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风貌,排除A项;唐诗是研究唐代历史的史料,但不是研究唐史的核心史料,排除B项;文学作品有助于历史研究,但“必须”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其中,节度使在京之日,须参与朝廷举行的各种朝会,这是唐朝中央利用礼仪显示权威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中央政府可以向地方官员传达政策、法令等信息,同时也可以观察地方官员的表现,以便对其进行评价和调整,B项正确;本题主要关注的是唐朝中央如何通过礼仪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探讨礼法在统治策略中的地位,排除A项;唐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确实得到了加强,但本题主要关注的是中央如何通过礼仪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探讨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排除C项;根据《通典—宾礼二》的记载,唐朝时期地方官员(如节度使、观察使等)在朝会上的地位较低,这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度较大,而非地方藩镇权力日趋膨胀,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些材料涉及的都是古代的日本,是日本在派遣遣唐使后,茶开始在日本流行,说明遣唐使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在日本传播,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不是唐朝的外贸政策和唐文化的吸引力以及唐朝的文化政策,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烧烤方式,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制作蒸馍和烙饼,体现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江南开发在江南地区,材料未体现南方开发的场景,排除A项;政权并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强调“欲速富,当畜五牸(雌性的牲畜)”,重视饲养牛、马、猪、羊、驴五畜饲养对农民致富的作用,说明贾思勰肯定商品生产和贸易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齐民要术》的内容缺乏创新,排除A项;据所学,贾思勰及其《齐民要术》重视农业生产,并不主张农民放弃种植业,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畜牧业的商业价值,并非北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排除C项。故选D项。
16.(1)特点:因俗而治;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首领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积极作用:唐朝统治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行的比较开明而有效的民族政策,有助于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对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主要原因:唐朝政治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在西域的经略,贯通了东西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空前发展;政治统一;经济、文化交流活跃。(任答四点即可)
主要事例:唐朝与大食接触,造纸术等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8世纪起,中国陶瓷开始由海路大量外销,广州成为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回日本。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特点:据材料“羁縻的……要义,在于因俗而治”得出因俗而治;据材料“将许多民族首领纳入府州的地方制度之内”得出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据材料“其首领担任的官职可以世袭,其也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得出首领具有相当的独立性。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羁縻府州政策适应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长远看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主要原因:据材料“由于唐朝在西域的经略,通往西域的交通大开”得出唐朝在西域的经略,贯通了东西陆上丝绸之路;据材料“唐朝与西方的交通……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盛”得出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结合所学,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对外政策比较宽松开明,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主要事例:可结合所学,列举造纸术经阿拉伯人西传,瓷器经海路外销,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事例。
17.(1)特点:海陆并行,辐射范围广;构建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驿路网。
原因:唐代疆域辽阔,推行积极的边疆政策;强大的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繁荣;对外贸易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任答两)示例开放包容推动唐代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
(2)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战乱,重建了大一统王朝;唐代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隋朝修筑大运河和推行科举制也为唐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发展。
思想上,唐代儒学仍然占据正统地位,佛道思想也十分盛行,出现了中国化佛教宗派—一禅宗,此外,波斯的摩尼教、大秦的景教等也都得以流行;文学艺术上,来自西域等边疆地区以及海外的音乐、舞蹈、绘画等引入中原,中外文化交流也为唐诗提供了创作内容,为唐代传奇小说提供借鉴。
在继承魏晋以来南北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兴盛,呈现出独有的盛唐气象,不仅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等海外国家,形成了中国主导的儒学文化圈,也为宋代文化的兴盛创造了条件,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观察“唐代道路交通图”可知,包括陆路和海路,整体的辐射范围广基本涵盖唐朝的疆域,此外,这些道路以都城长安为中心,构建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驿路网。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发达的道路交通的原因可以从唐代疆域辽阔,推行积极的边疆政策;强大的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繁荣;对外贸易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等角度进行说明。
(2)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唐代(中国)。设问要求对唐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评析,在评析时可以从唐代文化发展的背景、表现和评价三个角度进行说明。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文化发展的原因有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战乱,重建了大一统王朝;唐代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外交政策;隋朝修筑大运河和推行科举制也为唐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文化发展的表现有思想上,唐代儒学仍然占据正统地位,佛道思想也十分盛行,出现了中国化佛教宗派—一禅宗,此外,波斯的摩尼教、大秦的景教等也都得以流行;文学艺术上,来自西域等边疆地区以及海外的音乐、舞蹈、绘画等引入中原,中外文化交流也为唐诗提供了创作内容,为唐代传奇小说提供借鉴。在对唐文化发展的评价上,在继承魏晋以来南北文化交融的基础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兴盛,呈现出独有的盛唐气象,不仅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等海外国家,形成了中国主导的儒学文化圈,也为宋代文化的兴盛创造了条件,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
18.(1)方式: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学问僧。
成果: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律令。
(2)时间:2017年
重大问题:中国追求建设什么样的世界
说明: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东亚。
方式:结合所学,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
成果:据材料“学习此律令,引入律令所规定的各项制度”得出律令;结合所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时间:根据所学,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重大问题:根据所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的是“中国追求建设什么样的世界”这一重大问题。
说明:结合所学,可列举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设立丝路基金,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
19.(1)特点:画家和壁画作品分布较广泛;壁画有河西走廊、黄河中下游、江南地区等几个集中分布区;其中河西走廊绘画发展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沿黄河中下游分布有大量墓葬壁画;江南地区以寺院壁画为主。
(2)原因: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民族间商品贸易较为兴盛,且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绘画历史悠久;黄河流域民族交融较为频繁。江南地区政治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兴盛;统治者修建大量寺院。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
据材料“南方画家集中于南朝统治的重心,即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东地区;北方的画家分布在较为集中的陈郡、荥阳、济南、琅琊、乐安、彭城等郡分属青、徐、兖、豫所辖之地”可知,画家和壁画作品分布较广泛,壁画有河西走廊、黄河中下游、江南地区等几个集中分布区;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墓总计一百三十二座,其中北方地区有一百一十二座,南方仅有二十座。壁画墓年代在曹魏至十六国时期,出土地点几乎均位于河西走廊一带......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遗址在全国总计有五十九处,北方就占了五十三处,而南方仅有六处,目前留有壁画的十八处石窟则均位于北方”可知,其中河西走廊绘画发展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据材料“壁画墓年代在曹魏至十六国时期,出土地点几乎均位于河西走廊一带。”可知,沿黄河中下游分布有大量墓葬壁画;据材料“南朝有壁画的寺院有三十八座,而北朝只有十座,建康和江陵两地寺院总和已经超过整个南方的半数”可知,江南地区以寺院壁画为主。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
据材料“河西成为北方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佛教由西北陆路传入中国,石窟寺最先在西域、河西地区出现”和所学可得出,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民族间商品贸易较为兴盛,且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据材料“北朝时期的都城与比较重要的城市,如当时的平城、洛阳、邺地”和所学可得出,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绘画历史悠久,黄河流域民族交融较为频繁;据材料“南方画家集中于南朝统治的重心.......建康和江陵两地寺院总和已经超过整个南方的半数”和所学可得出,江南地区政治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兴盛,统治者修建大量寺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