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1.区域认知: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家发展的区域差异性。2.综合思维:从政策沟通、设施互联、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3.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地理实践力: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说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实践意义。
知识点一 “一带一路”
1.“前世”
(1)“丝绸之路”自古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和经贸合作的通道与桥梁。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中国与中亚地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经济交往。
(2)“海上丝绸之路”在唐朝中后期兴起。
2.“今生”
(1)含义:“一带一路”即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走向”
①
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思考] “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丝绸之路”自古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和经贸合作的通道与桥梁,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中国与中亚地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经济交往。“海上丝绸之路”在唐朝中后期兴起,中国与这些地区久远浓厚的历史联系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知识点二 “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1.地缘上的联系性
(1)“一带一路”范围:整个欧亚大陆及非洲部分地区,联通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沿线合作国家已达60多个。
(2)“一带一路”地缘优势:地缘的临近性和联系性增强了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的流通,有效推动了国家间的协作发展。
(3)“一带一路”的差异:途经地区地形、气候类型多样,自然地理环境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文化、宗教等也存在空间分异,对国家及地区间的协作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资源禀赋的互补性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基础。各国资源条件差异产生的供需矛盾,促使各国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3.交通通信的联通性
交通运输与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是支撑国际合作的基础条件。国际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
4.经济发展的互助性
“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共性问题;但同时在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性。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互助和互补性,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
[思考] 泛亚铁路的起止点在哪里?
提示:泛亚铁路有三条线路。东线由新加坡经吉隆坡、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到达昆明。中线起于中老边境的口岸磨憨,向南依次经过老挝境内的孟赛、琅勃拉邦、万荣,至老挝首都万象。西线经瑞丽穿过缅甸,最终均到达新加坡。
知识点三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区域 深远意义
全球 有利于塑造安全文明、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有利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区域 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沿线国家 加强了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为沿线国家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
我国 有助于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思考] 中亚五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国,那么中亚五国在搭乘中国发展“快车”的过程中应如何把握机遇?
提示: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本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势,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吸引外资,扩大国内外市场。
探究点 “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2022年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说:明年,中方将考虑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亚太和全球发展繁荣注入新动力。
“一带一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探究]
(1)描述“一带一路”的走向。
(2)分析“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
(3)分析“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
提示:(1)“一带”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贸易增长缓慢,各种不稳定事件频出,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质疑的声音逐步增强。
(3)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促进相关国家的共同繁荣。
1.“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2.“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内容
“一带一路”国际协作根据相关国家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的现状,提出重点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加强合作。具体分析如下表:
项目 主要作用 基本内容
政策沟通 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订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设施联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
贸易畅通 投资贸易合作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 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形成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推动新兴产业合作,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资金融通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
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3.“一带一路”产生的影响
要素 影响
资源 和沿线国家形成资源互补,沿着“一带一路”进行资源的全球配置,加强我国的资源能源安全
交通 通过我国交通网沟通东北亚与东南亚,形成亚洲南北向的交通大通道,“一带”主要对接的是西部广阔的腹地,将在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上发力。“一路”在国内,可以以上海和泉州等港口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工业 我国和沿线众多国家的工业合作,有利于建立健全双赢机制
农业 深化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增加农产品的进出口及农业技术交流
商贸文化 与沿线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往来,扩大人文交流
下图为我国企业在巴基斯坦重大投资项目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企业投资的项目主要集中于( )
A.采矿和制造业
B.金融和零售业
C.交通和能源
D.教育和医疗
(2)影响我国企业投资项目地域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数量
B.区位和资源禀赋
C.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D.政策和文化传统
[思维导引]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项目主要有火电站、煤田、风力发电、公路设施、港口建设、轨道交通等,主要集中在能源和交通部门。第(2)题,由上题可知,我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和交通部门,能源项目的投资主要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而交通及其他项目的投资则要依据当地不同的区位特点布局相应的投资项目;巴基斯坦经济落后,市场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恶劣,文化传统与中国差异大,这些都不是吸引中国对巴基斯坦投资的因素;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低,也不能吸引中国对巴基斯坦投资;政策优惠是主要影响因素,但不是最主要因素。
答案:(1)C (2)B
课堂小结
本节核心要点 宏观把控
1.“一带一路”的走向。2.“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知识点 “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是经济互补之路,是文化融合之路,是创新圆梦之路。据此回答1~3题。
1.“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 )
①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加强对外合作 ②西部经济发达,需要引进大量人才 ③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 ④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新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自东向西依次经过的世界文化圈是东亚文化圈与( )
A.伊斯兰文化圈、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
B.东欧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西欧文化圈
C.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
D.伊斯兰文化圈、东欧文化圈、西欧文化圈
3.上海科研人员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巧妙“嫁接”,大幅度降低了海水淡化的成本。这一成果将惠泽“一带一路”上严重缺水而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 )
A.大洋洲、西欧 B.东欧、东南亚
C.中亚、西亚 D.东亚、南亚
1.A 2.D 3.C 解析:第1题,“一带一路”连接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明显,互补性强。我国处于东部,是著名的“世界工厂”,产能大,需加强对外合作以输出过剩产能。中亚地区是全球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石油资源依赖国际市场。南亚地区因人口稠密,对粮食需求量大,是粮食的进口区域。欧洲经济发达,受老龄化严重影响,需引进国际劳工,不一定是高素质人才。 故选A。第2题,“新丝绸之路”自东向西依次经过东亚、中亚、西亚、东欧、中欧和西欧。中亚与西亚地区人口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为伊斯兰文化圈,在欧洲依次经过东欧文化圈和西欧文化圈。故选D。第3题,中亚因深居内陆、西亚因常年受副高控制,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故选C。
伊朗是“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重要区域,是中东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2004年,我国C汽车公司与伊朗企业合作,向伊朗出口成套散件组装汽车,并在德黑兰等重点城市建立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成为伊朗最大的外资汽车企业。2016年,C汽车公司伊朗工业园扩建,致力于打造以整车为龙头的产业基地,吸引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装备和服务等相关企业入驻,从而形成区域化制造产业集群。据此完成4~6题。
4.C汽车公司在伊朗建立工业园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组装成本
B.提升研发水平
C.开拓国际市场
D.提供就业机会
5.C汽车公司伊朗工业园扩建,形成区域化制造产业集群,其目的不包括( )
A.促进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
B.避免企业间的相互竞争
C.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D.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
6.中伊汽车产业合作对伊朗汽车工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有( )
①加快技术引进,促进伊朗汽车工业的优化与升级 ②有利于我国汽车企业“走出去”,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 ③推动汽车相关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④扩大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规模,出口欧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C 5.B 6.A 解析:第4题,伊朗是中东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汽车需求量较大。C汽车公司在伊朗建立工业园的主要目的应是开拓国际市场,降低组装成本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伊朗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不高,C汽车公司的研发部门主要在我国国内。提供就业机会是其作用,而不是目的。第5题,扩建工业园,形成区域化制造产业集群,可以吸引相关产业入驻,各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便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但会增加入驻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故选B。第6题,②所述是对我国汽车企业的影响,与题目设问要求不符,应排除。目前,欧美地区是世界上汽车核心零部件的主要出口地,排除④。故选A。
课时规范训练(十四) 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
[基础自测]
2020年11月15日,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等15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下图反映了2019年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往来情况。读图,完成1~2题。
注:贸易差额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正值代表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负值代表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
1.结合图示信息,推测2019年我国( )
A.对东盟各国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
B.从澳大利亚进口大量矿产品
C.从新西兰进口大量光学医疗器械
D.与文莱之间几乎无贸易往来
2.自贸区的建设对该区域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优化各国进口结构,增加消费成本
B.拓宽市场空间,提高产品附加值
C.促进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增加就业机会
D.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
1.B 2.C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我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的贸易差额为正值,应存在贸易顺差,A错误;我国每年从澳大利亚大量进口铁矿石等矿产,澳大利亚也被称为“坐在矿山上的国家”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B正确;新西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乳畜业发达,我国每年从新西兰大量进口乳制品,光学医疗等精密仪器产业在日本、德国、美国等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比较先进,C错误;从图中看出来我国与文莱是有贸易往来,D错误。第2题,各国的进口商品结构是由各国的实际需求决定,且增加消费成本不是对区域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A错误;自贸区的建设有利于各国拓展市场空间,但对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没有直接影响,B错误;图中贸易种类为传统产业,没有体现出高新技术产业,因此不能优化生态环境,D错误;区域自由贸易以区域内各国的产业优势为基础,分工合作,寻找区域内更大的市场,并扩大出口,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C正确。
2019年,从安徽合肥发车,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已突破百列。下图为我国丝路班列出境与海上丝路出港部分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与海上丝路货运方式相比,丝路班列( )
A.运输时效高 B.单次运量大
C.单位运价低 D.绕行路程远
4.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将有助于安徽省( )
A.完善交通网络 B.做强能源产业
C.改善环境质量 D.增加就业岗位
3.A 4.D 解析:第3题,与海上丝路货运方式相比,丝路班列运输速度快,运输时效高。单次运量小;单位运价高;绕行路程短。故选A。第4题,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将需要更多的务工人员,有助于安徽省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发展。故选D。
公元8世纪开始,基尔瓦逐渐成为非洲东海岸的商贸中心。15世纪初郑和船队曾从不同航线到达基尔瓦。17、18世纪随着世界贸易格局不断改变,基尔瓦商贸地位逐渐衰落。1981年基尔瓦所在地的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郑和船队航海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公元8世纪基尔瓦作为商贸中心兴起时,其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是( )
A.阿拉伯海沿岸 B.南海沿岸
C.几内亚湾沿岸 D.地中海沿岸
6.公元17、18世纪基尔瓦商贸地位逐渐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枯竭 B.风沙影响
C.气候变暖 D.航道变迁
5.A 6.D 解析:第5题,公元 8 世纪航海技术主要以帆船为主,航行距离较近,因此该时期基尔瓦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是离基尔瓦较近且经济较为发达的阿拉伯海沿岸,A正确;南海沿岸、几内亚湾沿岸和地中海沿岸离基尔瓦空间距离较远,B、C、D 错误。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基尔瓦位于阿拉伯海沿岸,而随着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造成了航运中心的变化,最终原有的商贸地位的下降。故选D。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构建的优先和重点领域。下图示意某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之间的国际航空运输联系及比重。读图,完成7~8题。
7.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区域联系的客运航线中占比最高的为东南亚地区,主要原因是东南亚地区( )
A.经济发达 B.旅游业发达
C.航空业领先 D.劳动力短缺
8.中国与蒙俄地区的货运航线比重最大,中国向蒙俄运输的货物最可能是( )
A.煤炭 B.木材
C.服装 D.钢材
7.B 8.C 解析:第7题,东南亚地区主要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A错误;东南亚旅游业发达,我国到东南亚旅游人口数多,与其他地区相比客运航线中占比最高,B正确;东南亚经济不发达,航空业也不是主要运输方式,C错误;东南亚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D错误。第8题,俄罗斯主要发展重工业,煤炭、木材、钢材运输量都比较多,蒙古工业不发达;中国服装工业发达,价格较低,中国向蒙俄运输的货物最可能是服装,故选C。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2021年9月10日,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开幕,会议由中国商务部和东盟10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
(1)分析此次会议选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召开的原因。
(2)比较南宁所在的两广地区和雅加达所在的爪哇岛两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相同之处。
(3)结合中国和东盟地理环境差异,推测中国与东盟之间商贸往来过程中东盟向中国出口的货物类型。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宁地处我国南部,地理位置上靠近东盟,且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通比较便利;广西南宁是我国省级中心所在地,城市等级较高,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第(2)题,读图可知,两广地区在北纬25度以南,我国的南部沿海地区,爪哇岛在南纬10度附近的海域,两区域均位于低纬度的沿海地区;我国两广是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爪哇岛是热带雨林气候区,两地都是夏季高温,年降水量大;我国的两广地区处在两广丘陵地形区,爪哇岛上多山地,二地都是山地、丘陵所占比重大,地势起伏较大等。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和亚热带,热带面积小,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对热带经济作物需求量大;而东盟各国位于热带地区,适合热带经济作物种植,盛产橡胶、咖啡、热带水果等农产品,因此东盟可能向中国出口橡胶、咖啡、热带水果等农产品。中国工业发展快,能源需求大,中国已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家,东盟石油等能源资源充足,东盟石油消费量小,需要大量出口,因此东盟可能向中国出口石油等能源资源。
答案:(1)南宁地处我国南部,地理位置上靠近东盟,且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通比较便利;南宁城市等级较高,基础设施比较齐全。
(2)两区域均位于低纬度地区、沿海地区;夏季高温,年降水量大;山地、丘陵所占比重大,地势起伏较大等。(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3)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和亚热带,热带面积小,而东盟各国位于热带地区,适合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因此东盟可能向中国出口橡胶、咖啡、热带水果等农产品;中国工业发展快,能源需求大,东盟石油等能源资源充足,因此东盟可能向中国出口石油等能源资源。(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能力提升]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至2002年止,东亚和东南亚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其地区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增长最快。读图,回答10~11题。
10.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产值的分布变化呈现出( )
A.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值持续下降
B.全球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C.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产值持续下降
D.全球制造业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
11.东亚、东南亚地区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增长最快的主要产业最有可能是( )
A.纺织工业 B.钢铁工业
C.信息产业 D.石油工业
10.B 11.A 解析:第10题,图示表示的是制造业产值比重分布的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产值的分布变化呈现出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值比重下降,不能表示产值持续下降,A错误;全球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B正确,D错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产值持续上升,C错误。第11题,东亚、东南亚地区劳动力丰富、廉价,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增长最快的主要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最有可能是纺织工业,A正确;钢铁工业、石油工业需要的技术、资金较多,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B、D错误;信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C错误。
作为对外投资的新方式,海外园区已成为探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海外园区建设一般采用共商共建模式,但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仍面临诸多困境。下图示意高水平海外园区具备的关键优势。据此完成12~14题。
12.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面临的最大困境是( )
A.产业规划不合理 B.融资渠道不畅通
C.人才培养不到位 D.政治经济风险大
13.中国海外园区建设采用共商共建模式,有利于( )
①均摊建设成本 ②构建多方协调机制
③降低投资外部风险 ④消除文化制度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引导入园企业快速融入当地生产经营环境的关键优势是( )
A.政策协调机制 B.信息和资源共享
C.投资软硬环境 D.集聚经济效应
12.D 13.C 14.B 解析:第12题,根据材料信息,海外园区的关键优势在于政策支持、良好的投资环境、共享信息和资源及集聚经济效应,中国海外园区建设采用的是共商共建模式,产业规划合理,A错误;园区实行信息和资源共享,得益于集聚经济效应,融资渠道畅通,B错误;人才培养属于投资软环境,是海外园区的优势,C错误;对外投资面临着制度和文化的差异,所以建设高水平海外园区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政治经济风险大,D正确。第13题,海外园区建设属中国在外投资建厂,中国出资,外国提供优惠政策、便利设施和专业服务等,不属于均摊投资建设成本,①错误;文化制度差异无法消除,④错误;共商共建模式有利于构建多方协调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投资外部风险,②③正确。故选C。第14题,根据材料可知,园区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双方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入园企业要想快速融入当地生产环境,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成为关键性因素,B正确;政策协调机制无法减轻文化上的差异,A错误;投资软硬环境无法引导企业快速融入当地的生产经营环境,C错误;集聚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主要作用是减少生产成本和促进生产分工合作,对融入当地生产经营环境无关,D错误。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R&D是指“研究与开发”。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R&D起着关键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竞争的性质,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生产要素和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的基础。在“一带一路”政策下,我国新建海外R&D机构数量快速扩张。H公司作为我国跨国企业的代表,目前H公司在海外建立了14个研究学院、36个研发中心、45个培训中心、37个技术支持中心,其海外R&D机构发展之路不仅是自身的成功,也给我国的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下图表分别示意1999年至2016年H公司海外R&D中心的国家分布比例和部分海外R&D中心的建立情况。
时间 地点 主要任务
1999年 印度班加罗尔 成立研发中心,为母公司各产品线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服务
2006年 德国波恩 成立网络研发中心,为德国及客户提供定制化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
2014年 英国布里斯托尔 成立新研发中心,其成果服务于全球140多个市场的客户
2016年 南非约翰内斯堡 成立创新中心,将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和设备引进非洲,帮助当地消除数字鸿沟
(1)简述影响我国企业投资建设海外R&D机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说明H公司海外R&D机构的空间布局特点,并分析原因。
(3)总结H公司海外R&D机构的发展战略在时间上的演化过程。
(4)简述H公司海外R&D机构的设立为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中走向全球化带来的经验启示。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R&D是指“研究与开发”。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R&D起着关键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竞争的性质,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生产要素和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的基础。影响我国企业投资建设海外R&D机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利用国外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第(2)题,读1999年至2016年H公司海外R&D中心的国家分布比例图可知,H公司海外R&D机构的空间布局特点是集中布局在欧洲,零散分布在亚洲、美洲和非洲。其原因是,一直以来欧洲都是H公司重要的市场,也是H公司R&D国际化扩张的中心;为了充分利用和开发欧洲成熟的信息技术以及高水平的工程师力量;H公司将欧洲作为其R&D国际化的主要阵地。 第(3)题,读1999年至2016年H公司部分海外R&D中心的建立情况表可知,H公司海外R&D机构的发展战略在时间上的演化过程是从面向国内市场到面向当地市场,再到面向全球市场,最后是面向当地市场的技术转移的演化过程。第(4)题,H公司海外R&D机构的设立为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中走向全球化带来的经验启示是产学研全球化思维和布局;科技、创新、发明是核心竞争力;与各国合作共赢,共享发展成果。
答案:(1)利用国外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2)布局特点:集中布局在欧洲,零散分布在亚洲、美洲和非洲。原因:一直以来欧洲都是H公司重要的市场,也是H公司R&D国际化扩张的中心;为了充分利用和开发欧洲成熟的信息技术以及高水平的工程师力量;H公司将欧洲作为其R&D国际化的主要阵地。
(3)H公司海外R&D机构的开发与研究的战略按时间顺序经历了从面向国内市场到面向当地市场,再到面向全球市场,最后是面向当地市场的技术转移的演化过程。
(4)产学研全球化思维和布局;科技、创新、发明是核心竞争力;与各国合作共赢,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