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01 09:3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由此可知,科举制在北方推行( )
A.解决了各民族之间矛盾 B.加快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C.传播了“大一统”思想 D.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 )

①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②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
③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 ④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3.元朝在建立行省制度的基础上,为“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在全国共设驿站1500余处,加上西域、西藏等边缘地区共1600多处,达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的效果。据此可推知,元朝驿站的设置( )
A.充分发挥了汉人的核心作用 B.适应了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
C.促使民族矛盾得以有效解决 D.维持了各族间经济发展的平衡
4.公元988年,辽圣宗在辽朝全境推行科举制,但严格禁北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只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辽统治者此举旨在( )
A.推动中原文化的传播 B.加强契汉之间的民族交融
C.保持契丹的民族特性 D.实行蕃汉分治的民族政策
5.周、汉、隋、唐等朝代推行过两都制,即一个为政治中心,一个为经济中心。而元朝的两都则都是政治中心,上都是连接漠北的咽喉,大都则是遥控中原之要地,元朝皇帝常巡幸于两都之间。据此可知,元代两都制( )
A.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政治传统 B.缘于经济发展落后于前朝
C.意在巩固大一统政治格局 D.保留了浓厚的草原民族习俗
6.元朝在中央实行一省制,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元朝中央的“一省”和地方的“行省”分别是( )。
A.中书省、行中书省 B.尚书省、行尚书省
C.尚书省、行台尚书省 D.直隶省、行台尚书省
7.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C.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9.墨锭是文房四宝之一。下图为金朝人使用的某一墨锭上的图案。图中女真文字内容为《尚书》“明王慎德,四夷咸宾”。这( )
A.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的状况 B.反映了科举制在北方的推广
C.体现了“大定之治”的繁荣 D.体现了“猛安谋克”的发展
10.史载,耶律阿保机建国不久,就围绕国家祭祀对象展开廷议,众臣下“皆以佛对”。耶律阿保机说“佛非中国教”,而孔子是“万世所尊”,于是,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耶律阿保机此举( )
①意图树立本朝法统地位 ②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转型
③体现了华夏认同的意识 ④促进了北方地区儒学的复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武溪集·契丹官仪》记载,在少数民族地区任职的官员穿胡服,称为契丹官,枢密、宰相则称为北枢密、北宰相。在燕云地区任职的官员,尽管是胡人也要穿汉服,执政官称为南宰相、南枢密。由此可知辽朝( )
A.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B.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
C.未能做到因俗而治 D.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
12.“捺钵”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在一年之中都要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活动,即“春水”“秋山”“坐冬”“纳凉”,形成了“四时捺钵”体制。捺钵时,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辽朝实行“四时捺钵”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承契丹族尚武精神 B.强化对地方的监督管理
C.扩大游牧文明的范围 D.增强各部族的政治认同
13.如图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几个政权并立的形势图。据图推断( )

A.①和③为“兄弟之国”,双方间边境基本保持安定
B.①对④称臣,每年向④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C.②向③称臣,但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D.④实行“猛安谋克”制,先后灭掉了②和③
14.元朝统一后,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管辖地方乃至边疆事务,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这一制度( )
A.加强了地方诸侯的势力 B.加速了士族阶层的衰落
C.破解了藩镇割据的难题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5.金世宗时期,先后创立女真字学、女真国子学和女真太学,学生都使用女真文儒家经典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女真进士科,正式确立了女真、汉人分科取士的制度。世宗特“以女真字《孝经》,分赐护卫亲军”学习。据此可知,金世宗的改革意在( )
A.推动女真族全面汉化 B.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C.提高女真官员的文化素质 D.沿袭北宋的崇文抑武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和治安等事,绝大部分都是由乡里官吏们直接承担的……秦统一全国后,普遍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紧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县下所设的基层组织,并概括其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行省制的历史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元昊(1003﹣1048年),小字嵬埋。李元昊是西夏开国皇帝,性雄毅,多大略,励精图治,勇于革新。继位后,他把国防军编成擒生军(即主力军)、地方军和侍卫军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体制,既利于防卫,又利于进攻,既利于镇压国内反叛力量,又利于机动作战。《西夏纪》记载野利仁荣提出:“商鞅峻法而国霸,赵武胡服而兵强”,主张发扬党项羌族的传统,“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改革一切衰败腐朽的制度,都被李元昊采纳并付诸实现了。元昊还任用野利仁荣仿照汉字创造了西夏文字,尊为国书。重用杨守素等汉人,仿照中原王朝的礼仪制度,建立了中书、枢密、御史台、三司,进一步推进了党项社会内部的封建关系。李元昊还通过刺血盟誓团结了蕃部首领,在自己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其中有“主谋议”的嵬台守全、张陟等,有“典文书”的杨守素、钟鼎臣等,有“主兵马”的成逋、克成赏等。
——摘编自《重创齐丹君的战略家李元昊——历史悲剧与辉煌业绩》
(1)根据材料,概括西夏李元昊革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元昊革新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正是得益于这个郡县制,中国的国家形态才具备了逐步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到了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起统一的秦王朝之时,功不可没的郡县制更是全面取代了分封制而成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的坚实根基。
——摘编自宋亚平《郡县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石》
材料二 某学生在学习汉朝历史时所作思维导图局部
材料三 元世祖朝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和半固定化行省分沿用金行尚书省和蒙古国燕京断事官二模式,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军事需要。世祖末成宗初,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元行省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官府体制。行省普遍设置,有确定的辖区范围(相当于金朝一两个路),宰执衔撤销和群官负责制的形成,兼领军民和不定期迁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起源与演化述论》
(1)材料一中“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在商代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思考,郡县制对比分封制的最大优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AB所代表的制度是什么?为加强对地方控制,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行省制形成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发展的趋势。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演变特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夏、金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制,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强化“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这说明科举制推动了文化认同,传播了“大一统”思想,C项正确;解决了各民族之间矛盾说法过于绝对,当时民族并不能彻底解决,排除A项;这一时期文化重心在南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王朝的科举制,与经济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中国)。依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制度是元朝的行省制度,它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据结论可知②④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 ,据结论可知 ①③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材料中提到“在全国共设驿站1500余处,加上西域、西藏等边缘地区共有1600多处”“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见元代驿传的设置,将全国各地、各民族通过四通八达的驿传网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密切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关于元朝的驿站,汉人是否发挥了核心作用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C项中“有效解决”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夸大了史实,故排除。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只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可知,辽朝统治者因担心让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会影响契丹族历来强调的尚武骑射精神,从而削弱契丹族子弟的战斗力,故从设立科举之初就严格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C项正确;A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A项;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蕃汉分治是政策,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蒙古族兴起于蒙古草原,而后灭亡南宋,建立了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元朝皇帝常巡幸于两都之间,是为了同时加强对草原故地和中原地区的控制,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C项正确;元代两都制具有不同于前代汉族王朝的特点,材料不是强调继承而是强调有所改变,排除A项;元代的两都制是由元朝政府面临的统治环境决定的,元朝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非没有经济中心,排除B项;元代两都制与之前的朝代不同,原因是元朝时期的国情不同,并非草原习俗决定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元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A项正确;BC是金朝实行的,排除BC项;直隶省隶属中书省,而不是行台尚书省,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金元夏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所以这些制度均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A项正确;这些制度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创设的,“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排除C项;“四等人制”造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激化了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可知,钱穆的叙述是在谈论元朝的行省制度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元代的行中书省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秦朝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金朝的墨锭上有用女真文字书写的儒家典籍《尚书》中的句子,体现了汉族文化对女真的影响,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的状况,A项正确;材料与科举制的推广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12世纪后期金世宗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寓兵于农、兵农一体的“猛安谋克”制度有所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于是,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可知,通过建立孔庙,意图树立本朝法统地位,同时向中原文化学习,也体现了华夏认同的意识,①③正确,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辽朝,应是契丹族,并不是女真族;仅从建立孔庙,并不能促进北方儒学的复兴,②和④错误,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治理契丹的官员穿少数民族服饰,执政官称北面官,治理汉人的官员穿汉族服饰,执政官称南面官,说的是辽国的南北面官制,B项正确;对契丹人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没有沿袭唐宋制度,排除A项;它以汉制治理汉人,以契丹风俗治理契丹人,体现了因俗而治,排除C项;南北面官制度是因俗而治,不是差别对待不同民族,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中“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朝实行“四时捺钵”体制,是基于契丹游牧民族本身的特点形成的,可以通过不断迁徙,加强对辽阔统治疆域内各个区域的监督,其主要目的是得到各民族部众的政治认同与支持,以维护自己的统治,D项正确;“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活动”有利于传承契丹游牧民族的尚武精神,保持民族战斗力,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B项包含在D项里面,B项表述片面,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B项;“四时捺钵”体制,是基于契丹游牧民族本身的特点形成的,辽朝实行这一制度主要不是为了扩大游牧文明的范围,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地图信息可知,②为西夏,③为金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但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C项正确;图中①为南宋,③为金朝,结合所学,1141年,南宋对金称臣,此后南宋对金地位稍有提升,称为“世为侄国”,排除A项;图中①为南宋,④为蒙古部,双方此时没有接壤,关系相对和睦,排除B项;④为蒙古部,实行“猛安谋克”制是③金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元朝统一后,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元朝在全国推行行省制,没有分封诸侯,排除A项;科举制加速了士族阶层的衰落,排除B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基本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难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主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根据“先后创立女真字学、女真国子学和女真太学,学生都使用女真文儒家经典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女真进士科,正式确立了女真、汉人分科取士的制度。”可得出金世宗通过兴办教育,创新考试制度,推动社会重学之风,从而提升官员的文化素养,C项正确;“全面”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改革并不是针对儒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宋代政策的沿袭,也不是改革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基层组织:乡、里、亭等。
主要任务:征发赋役;教化和管理民众;维护社会治安。
(2)特点: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行省的主要使命因地区差别而各有侧重;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
历史意义: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
基层组织:根据材料“秦统一全国后,普遍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里、亭等。
主要任务:根据材料“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和治安等事,绝大部分都是由乡里官吏们直接承担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发赋役,教化和管理民众,维护社会治安。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可知,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根据材料“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紧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可知,行省的主要使命因地区差别而各有侧重;根据材料“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可知,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
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度有利于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也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7.(1)主要内容:军事上建立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体制;法制上仿效商鞅实行峻法;政治上建立完整的封建统治机构;文化上仿汉字创建西夏文字。
特点:改革内容较为全面;既学习了汉民族的元素,又保留本民族和文化的独立性。
(2)影响:李元昊的革新有利于壮大西夏的实力;善于利用人才,培植了忠于自己的一大批杰出人才;推动了西夏的封建化、汉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
【详解】(1)主要内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夏(中国)。根据材料“把国防军编成擒生军(即主力军)、地方军和侍卫军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体制”可以得出“军事上建立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体制”;根据材料“《西夏纪》记载野利仁荣提出:‘商鞅峻法而国霸,赵武胡服而兵强’,主张发扬党项羌族的传统,‘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改革一切衰败腐朽的制度,都被李元昊采纳并付诸实现了”可以得出“法制上仿效商鞅实行峻法”;根据材料“仿照中原王朝的礼仪制度,建立了中书、枢密、御史台、三司,进一步推进了党项社会内部的封建关系”可以得出“政治上建立完整的封建统治机构”;根据材料“仿照汉字创造了西夏文字,尊为国书”可以得出“文化上仿汉字创建西夏文字”。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夏(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以分析得出,李元昊的改革体现在了军事、法制、政治、文化等方面,改革的内容较为全面;根据材料“仿效商鞅实行峻法”、“任用野利仁荣仿照汉字创造了西夏文字”、“重用杨守素等汉人”等内容,可以分析得出李元昊学习重用了汉民族的元素;根据材料“还通过刺血盟誓团结了蕃部首领,在自己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可以得出李元昊的改革“又保留本民族和文化的独立性”。
(2)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夏(中国)。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信息提取,可以得知,李元昊结合西夏的实际情况,不断学习汉民族的进步思想和制度,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改革。改革内容体现在军事、法制、政治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改革内容较为全面,可以得出“李元昊的革新有利于壮大西夏的实力”;通过材料中“李元昊还通过刺血盟誓团结了蕃部首领,在自己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其中有‘主谋议’的嵬台守全、张陟等,有‘典文书’的杨守素、钟鼎臣等,有‘主兵马’的成逋、克成赏等”可以得出“善于利用人才,培植了忠于自己的一大批杰出人才”;根据材料可知,李元昊的改革既学习了汉民族的元素,又保留本民族和文化的独立性,有利于促进北方民族的融合,可以得出“推动了西夏的封建化、汉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
18.(1)商代:内外服制度。
优点:加强中央集权。
(2)制度:A.郡国并行制 B.推恩令。
政治措施: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3)特点:走向固定化;具有双重性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权力大而不专。(任答2点)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代和秦朝中国。
商代:结合所学,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优点:结合所学,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
制度:结合所学,汉初汉高祖刘邦“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政治措施: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特点:据材料“有确定的辖区范围”得出走向固定化;结合所学,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双重性质;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体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趋势:结合所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9.(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特点: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元时期(中国)。
唐朝:根据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可知,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根据材料“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可知,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根据材料“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可知,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材料“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可知,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根据材料“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可知,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根据材料“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可知,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至元朝(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