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一盘人类文明结晶的——大盘鸡
宽面——小麦——西亚
土豆——南美
辣椒——中美洲
油料:
花生——美洲
油菜——欧洲
大豆——中国
花椒——四川
八角——广西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
人口迁移
物种交流
疾病传播
商品世界性流动
√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
交流物种较少;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
——农史学家石声汉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课前导言,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番麦
粟米
玉蜀黍
番麦
玉麦
包谷
六谷
玉米逐渐传入,为人所知的过程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起初仅供观赏)
16世纪中期在南欧广泛种植
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
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
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明朝时传入,先在边疆或丘陵地区种植后逐渐拓展到平原地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
《神雕侠侣》(南宋) 第6回:“他(杨过)自幼闯荡江湖,找东西吃的本事着实了得,四下张望,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物种 传入地区 传入途径 推广
马铃薯 甘薯
番茄
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
辣椒
传入途径与玉米相似
由西班牙人带入欧洲
(起初仅供观赏)
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经过改良培育,18世纪末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15世纪传入西班牙
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
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西南、中南地区气候潮湿,辣椒较为流行。
明万历年间传入,长期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传入后推广较为缓慢。
明朝时传入中国,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欧洲
亚洲
(中国)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趣事展台
“狼桃变美味”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据刘小方《可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形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关于甘薯传入中国,以上两则史料的说法有什么异同点。
异:材料一: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
材料二:万历十年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
同:都是明朝万历年间,通过海外贸易从东南亚传入中国;
结合课本和《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谈谈物种在北美推广状况?
类别 物种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类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黄瓜、甜瓜、豌豆
甘蔗等
用途 物种
用于役畜 牛、驴、骡
用于食用 猪、羊、鸡
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等禽畜传入了美洲,这些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植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思考: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有什么特点?
提示:内容、范围、时间、交流、结果方面
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 范围具有全球性; 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
内容具有丰富性; 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人口增长: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课堂探究】根据课文和材料,分析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世界经济: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
北美和俄国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场;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
——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 ——《哥伦布大交换》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我们想以比较长远的眼光望去,至少就某种程度而言如此——也就是以生命史学家,而非以人类本身建制的角度观望世界。
——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另一种视角看待历史,观望世界
食物本身不具有阶级属性,但是当食物有限,一部分人掌握更多食物资源的时候,食物就成为阶级的标识和衡量社会等级的尺度。因此,饮食等级分化与人们的社会等级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香料从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的变化、咖啡的流行都是典型的例子。
又如变种小麦使欧洲的杂面包里增加了白面的分量,白面包不再是富人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的奢望。
食物物种交流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矣。
——清人袁景晖《建始县志》
环境变化: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板书设计
新
航
路
开
辟
后
的
食
物
物
种
交
流
分
散
走
向
整
体
移居新世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旧世界的农场
——美洲作物的外传
交流交融,命运与共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双向
互补
世界经济
人口增长
日常生活
环境变化
玉米、红薯、番茄、辣椒….
小麦、水稻、咖啡、禽畜…
2020-9-16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7分)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8分)
2020-9-16
2020-9-16
20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