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时空线索-(三阶段)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南宋与金、西夏并立
元朝的统一
国家第三次分裂走向大一统:少数民族入住中原一统天下。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巩固和定型—元明清。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或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一个太太平平的统一政府, 正如犯上了肺痨, 虽无大病, 却日就死路, 这是宋朝的一个绝症。”
宋朝到底是怎样的呢?
导入新课
“利弊相生,物极则反”—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治国理政)
一、防弊:三策并举-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集权
分权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 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夺其权
制钱谷
收精兵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
四监司
制衡
“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苏洵:《审势》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防弊之策1: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思考2:据所学,分析防弊之策的影响。
一、防弊:三策并举-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度支
盐铁
户部
中书门下
政事堂
侍卫马军司
殿前司
侍卫步军司
台谏
(统兵)
(调兵)
三司
二府
财政
行政
军事
监察
枢密院
三衙
皇帝
防弊之策2: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加强君主专制】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一、防弊:三策并举-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观察此图,结合教材52页第三段,归纳宋朝中央官制的特点?会有何影响?
增设机构,分散牵制。
分割-财政军监分,内部再细分。
牵制-参知政事、三司和枢密牵制宰相;枢密和三衙相互牵制;台和谏。
积极:加强皇权,防止专权,有利于安定。
官冗-低效,腐败,无能。
杯酒释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分散军权
材料1 “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时代 时间(年)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人) 平均每榜(人)
唐朝 290 268 7448 28
宋太祖 17 15 188 13
宋太宗 21 8 1487 186
宋真宗 25 12 1760 147
宋仁宗 41 13 4561 351
唐与宋初科举次数和录取进士人数基本情况简表
抑武
崇文
《神童诗》
(宋)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防弊之策3: 抑武崇文
一、防弊:三策并举-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2 (宋太宗语)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
材料4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材料5 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材料3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
3.防弊之策: 双重影响
思考:据材料,分析防弊之策的影响。
影响:
(1)积极方面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消极方面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宋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尽量预想到可能导致动乱的各种因素,对需要预防的各种隐患都制定了完善的制度,而并非考虑如何使国家机器最有效、合理的发挥作用。这样,对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边防压力,对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财政危机。
一、防弊:三策并举-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二、新弊:三冗两积-边防败局与财政危机;
二、新弊:三冗两积-边防败局与财政危机;
冗官
冗兵
冗费
材料6 范仲淹从整顿官僚机构,完备官僚制度入手,进行广泛的政治改革。他与富弼联名向皇帝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涉及官僚政治的许多方面......改革科举考试专以辞赋、墨义取士的旧制,改为注重策论(政治实务)与经义(政治理论)等等。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7 这次新政实质上是要求进一步限制贵族和高官享受的各种特殊利益,......而新政的“明黜陟”和“抑侥幸”措施,矛头直接对准他们,损害到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朱瑞熙《新兴的官僚地主阶级首次全面改革尝试——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
1.解弊之策1:庆历新政
思考:庆历新政主要侧重在什么方面?
为何失败什么?
内容:整顿吏治、改革科举。
原因:直接触犯了大官僚的利益。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解弊:熙宁变法-范仲淹改革与王安石变法;
三、解弊:熙宁变法-范仲淹改革与王安石变法;
类别 王安石变法内容 目的
理财类 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之际贷款给农户,称“青苗钱”。秋后农民还款(缴纳利息)。 既救农民生产之急,又压抑高利贷势力,同时为政府增收。
募役法:可服役,也可向官府交免役钱,政府雇人充役。官僚地主也要交免疫钱。 既保障农时,又为政府增加收入。
农田水利法:地方集资兴修水利。 开发农业生产。
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按数量质量交税。 核查隐匿田产以增加税收。
均输法:政府采购降低成本,调解物价。 节省采购开支。
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司,平价收购商人滞销货物,在市场有需求时赊贷给商贩贩卖。 平抑物价,政府增收。
思考:变法对谁有利,对谁不利?主要出发点是什么? 摊派贷款;
摊派收费;
摊派集资;
扰乱市场;
与民争利。
主板书
三、解弊:熙宁变法-范仲淹改革与王安石变法;
类别 王安石变法内容 目的
强兵类 保甲法:村民成保,保内互相监视,犯罪承担连带责任。农闲训练,维护治安。 稳定社会,控制百姓。
将兵法:将和兵固定组合训练。 增强军队战斗力。
保马法:雇农民养马,优奖劣罚。 为军队提供战马。
育才类 改科举:废除诗赋、帖经,代以考察时务、律学、明法等实用科目。 为推行新法培养更多实用人才。
统儒典:王安石编《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思考:士、绅(地主)、兵、农、工、商对变法会有何态度?
增民负。
增民负。
坏祖宗之法。
三、解弊:熙宁变法-范仲淹改革与王安石变法;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司马光
安石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奸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朱熹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梁启超
利:卓有成效-
变法实施之后,征缴上来的钱粮绸帛实在太多,不得不新建52个大仓库。通过推行农田水利法,兴建了大量的水利灌溉工程粮食产量较前期大有增加。
弊:问题丛生-法之过,人之祸?
均输法使衙门到处与民争利,低卖高卖,强买强卖;市易法垄断市场,物价飞涨;青苗法大搞摊派,利息翻倍;募役法强迫收钱;保马法农民叫苦不迭;保甲法剥夺农时。天旱,郑侠上《流民图》,安石被免,天降大雨。
干扰民生;
激化矛盾。
所用非人;
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地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隅,史称“偏安江南”。
辽:岁币
夏:岁赐
金:岁贡
1.南宋抗金
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2.宋金和议
绍兴和议:划界;南宋对金称臣;“岁贡”。
3.南北对峙
此后,又发生几次宋金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四、南宋的偏安
物极则反-两宋治国理政之得失
五代十国
前弊-三乱祸国
防弊之政:收权-分割-重文-三管齐下
藩镇之弊
稍夺其权
君弱臣强
强干弱枝
收权-知州
理财
权臣之弊
武将之弊
防弊-三策并举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分割牵制
崇文抑武
收财-转运
收兵-禁军
二府三司台谏
路设四司
通判
释兵权-用文官-倡科举-养兵募兵
强化集权
安定统一
经繁文盛
低效腐败积贫积弱
冗官
冗兵
冗费
宋辽议和
宋夏议和
少旧弊,生新弊-三冗两积
庆历新政
整顿吏治
安石变法富国强兵
解弊-无力回天
循弊-积重难返
强兵
强官
增收
增负
争议
北宋灭亡
南宋因循
岳飞抗金
宋金议和
物极则反-两宋治国理政小结---
一个中心: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弊得失。
两场改革: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范仲淹和王安石)。
三大政策:强干弱枝、分散牵制、崇文抑武。收精兵、夺官权、制钱粮。
王安石变法三大内容:理财、强兵、育才。
宋朝对外三次议和:宋辽兄弟国岁币、宋夏君臣国岁赐、宋金侄叔国岁贡。
中央四大机构分割: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分行政;枢密院和三衙分军事;三司度支、户部、盐铁分财政;御史台和谏院行监察。
地方四路收权:安抚司收兵、转运司收财政、提点刑狱司司法、提举常平司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