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学案(含答案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学案(含答案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31 10:38:11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学习目标
1.理解地震、震级、烈度等相关概念。
2.掌握地震灾害的分布和危害。
3.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4.掌握滑坡和泥石流带来的危害。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能够通过区域分布图,了解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和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区域。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关联性,说明地质灾害的变化过程。
人地协调观: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地理实践力:学会并演练地质灾害的逃生措施。
本节要点
1.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形成自然灾害。
2.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
3.一种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多种灾害,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知识点一 地震
自主梳理·探新知
1.概念:地壳中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_断裂__或错位,使长期积聚的_能量__急剧释放,并以_地震波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构造
(1)图中C为_震源__、B为震中、BC为_震源深度__、AB为震中距。
(2)D位于_等震线__上,等震线是指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是_地震烈度__。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_震源深度__、震中距、_地质构造__、建筑物的坚固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3.危害
直接影响 造成房屋倒塌,破坏_道路__、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_人员伤亡__和财产损失
诱发_崩塌__、滑坡、泥石流、火灾、_海啸__等灾害
间接影响 破坏当地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 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损害灾区人们的_心理__健康
4.分布
(1)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_环太平洋__和_地中海—喜马拉雅__地震带。
(2)我国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有_台湾__、新疆、_西藏__、_青海__、云南、四川等。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是我国近70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两次地震灾害。尽管两次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差不多,但是两次地震造成的损失却相差很大。汶川地震死亡人数远远小于唐山地震,而直接经济损失却远远大于唐山地震。
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及灾害的比较
唐山地震 汶川地震
震级里氏 7.8级 8.0级
震源深度 12 km 14 km
震中烈度 11度 11度
死亡或失踪人数 24万多人 8.7万多人
直接经济损失 30亿元左右 8 000多亿元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综合思维)分析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地理实践力)探讨材料中两次地震灾害的损失差异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1)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从而形成地震。
(2)汶川地震死亡人数少于唐山地震,说明人们防震减灾能力提高;汶川地震经济损失大于唐山地震,说明随经济发展,经济密度增大。
归纳拓展
1.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2.震级和烈度
(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能有多个烈度。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级和烈度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震级 烈度
定义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等级 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单位 级 度
影响因素 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分类依据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根据人们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2)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
3.分布: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原因如下:
典例剖析
例题1 2023年1月30日7时49分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读某同学绘制的等震线图,完成(1)~(2)题。
(1)若甲地为震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
C.在②处比在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甲地地震烈度最大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D )
[解析] 等震线是烈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震中是地震烈度最高区,一般情况下,震中距越远,烈度越小;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因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对点训练 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地震,多地建筑被夷为平地,土耳其、叙利亚已超过1.7万人遇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距离震中一样远的地方,地震烈度都相同
B.地震发生时,地面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震级升高两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增加两倍
D.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2)下列关于地震破坏程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C )
①震级越大,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②震源越深,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③震中距越大,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④断层越发育,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主要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和地面建筑结构,震源越浅,地震破坏程度越大,震中距越小,地震破坏程度越大。
知识点二 滑坡和泥石流
自主梳理·探新知
1.滑坡和泥石流形成及危害: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山体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_重力__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_冰雪消融__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形成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_植被覆盖__度较差 _地形陡峻__、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危害 破坏或淹没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_河道__,造成人员伤亡 摧毁_聚落__,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造成人员伤亡
2.我国的滑坡、泥石流:
(1)特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
(2)分布:以_西南__地区最为多发。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材料一 2022年8月19日,四川绵阳多地的强降雨引发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综合思维)根据材料一,说明泥石流发生多与何种天气有关?
(2)(区域认知)对比图中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3)(综合思维)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提示:(1)强降水天气或连续性的降雨。
(2)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3)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归纳拓展
1.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滑坡 泥石流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区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2.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拓展延伸]
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自然灾害种类较多,许多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有助于理解自然灾害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1)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例如旱灾引发的次生自然灾害:
地震引发的次生自然灾害:
(2)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例如:
旱灾→淡水短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地震→滑坡、崩塌→堰塞湖→洪灾
典例剖析
例题2 (2023·山东邹城高三期中)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芬兰湾是波罗的海东部的大海湾,其以北陆域几乎没有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该地森林覆盖率为75.3%。下图示意欧洲区域图(局部)。
分析芬兰湾以北陆域很少出现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自然原因。
[解析] 芬兰湾以北陆域,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境内年降水量稳定;芬兰湾以北陆域平原广布,地势起伏和缓;芬兰湾以北陆域植被覆盖率高,远离板块边界,地质条件稳定。
[答案] 境内年降水量稳定;(平原广布),地势起伏和缓;植被覆盖率高;(远离板块边界),地质条件稳定。
对点训练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时会掩埋、摧毁道路,严重影响交通正常运行。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铁路线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是( C )
A.京广线、京九线 B.石太线、石德线
C.成昆线、宝成线 D.包兰线、兰新线
(2)在修筑铁路时,为防止泥石流或滑坡发生,在设计中应注意( A )
A.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
B.大量开挖坡脚,以增加铁路周围的宽度
C.驱散积雨云,减少暴雨洪水的发生
D.发射卫星及时监测灾害,进行卫星导航
[解析] 第(1)题,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铁路干线有宝成线、成昆线,C符合题意。第(2)题,根据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修筑铁路时,应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策略指导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分析
1.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及危害
地质灾害多发区 西南地区;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严重的省区
因素 地质、地貌、气候等综合作用
危害 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威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
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考题展示  
下图所示区域地处我国四川西部断裂带。2021年夏秋季节,该区域出现多次降雨。图中虚线所示范围为降雨过后某种地质灾害边界范围。
分析图示地质灾害的成因并指出其对图中河流的危害。
[答案] 山地地形,坡度大,地势陡;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雨水下渗和冲刷,诱发岩体下滑,形成滑坡。 岩体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洪水灾害的隐患增大。
[解析] 该地质灾害分布在陡峭的山坡上,应是滑坡。成因结合图文中坡度、断裂带、多次降雨等信息回答即可。河流位于山坡位置,滑坡会造成河流水流中断,形成堰塞湖,在降雨多的情况下易出现洪水灾害。
一、单项选择题
北京时间2022年1月22日0时8分,日本九州岛(32.75°N,130.80°E)附近发生了6.6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下图为“此次地震震源附近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日本此次地震( A )
①位于板块交界地带
②位于环太平洋地带
③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④地壳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此次地震可能( C )
A.导致大阪工业生产全部停产
B.诱发九州岛雪崩
C.威胁附近核电站安全
D.诱发强烈的台风灾害
[解析] 第1题,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第2题,此次地震位于九州岛,距离大阪工业区有一段距离,不一定会导致其工业生产全部停产,九州岛纬度较低,4月份积雪已融化,不会诱发雪崩;地震会威胁附近核电站安全,地震会诱发海啸,但不会诱发台风。
读“醉林”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原因是( B )
A.泥石流 B.滑坡
C.水土流失 D.地震
4.下列地形区,最有可能存在此景观的是( D )
A.内蒙古高原 B.准噶尔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云贵高原
[解析] 第3题,图中发生“醉林”现象的地点,有大量堆积物,边缘坡度较陡,判断是坡体岩层沿坡面下滑堆积形成的,因此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原因是滑坡。第4题,最有可能存在此景观的地形区是云贵高原,其地形坡度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量大,易发生滑坡灾害。
下图为“北京市泥石流危害区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甲、乙两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最大差值可达 ( C )
A.49 B.99
C.149 D.199
6.依据泥石流的发生条件,推测乙地区 ( B )
A.地势平坦,降水丰富
B.地势陡峻,降水丰富
C.降水丰富,植被茂密
D.地势平坦,植被稀少
[解析] 第5题,图中相邻两条等降水量线的差值为50,则甲地降水量为700~750 mm,乙地降水量为800~850 mm,两地差值为50~150 mm,故选C。第6题,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势陡峻、降水丰富、植被稀疏的地区,图中显示乙地区是泥石流危害重点区,故乙地区地势陡峻,降水丰富,故选B。
二、综合题
7.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受南亚西南季风影响的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灾害事件,其中,位于波密县境内的古乡沟,是发育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冰川边缘地区的一条大型冰川泥石流沟,自1953年以来,这里泥石流频繁暴发,古乡沟是帕隆藏布江的一条支流,泥石流规模大,暴发频率高,曾两次阻断帕隆藏布江,形成堰塞湖。下图是古乡堰塞湖位置。
(1)推测古乡沟冰川泥石流多发的季节,并简述其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
(2)描述古乡沟堰塞湖形成过程。
(3)为减轻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答案] (1)夏秋(夏)季节。夏秋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雨季,降水集中;地形陡峭,汇水速度快;地表物质疏松,堆积物丰富。
(2)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降水较多,洪水携带大量泥沙碎石沿河谷奔腾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冲出山口,流速减慢,在沟口形成堆积扇,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3)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通河道(在堰塞湖堤坝上开挖泄洪槽);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受南亚西南季风影响的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西南季风为夏季风,可推测出泥石流多发季节为夏季。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产生条件是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夏秋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该地区为山区,地势起伏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地表多疏松堆积物。第(2)题,结合材料“泥石流规模大,暴发频率高,曾两次阻断帕隆藏布江,形成堰塞湖”可分析出,堰塞湖是泥石流阻断河流形成,先描述泥石流形成过程,再描述堰塞湖形成过程。结合图中古乡沟流域前的沟口堆积扇和古乡堰塞坝可推测出,该地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洪水携带大量泥沙碎石形成泥石流,泥石冲出山口后流速减慢,在沟口形成堆积扇,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第(3)题,堰塞湖一旦形成威胁,必须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时以人工挖掘、爆破、拦截等方式来引流或疏通河道,使其汇入主流流域或分散到水库,以免造成洪灾。
[合格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表显示两地同年出现的地震的有关资料。读表完成1~2题。
地点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震中距(千米) 地震发生时间 震级 死亡人数
X地(美国西部) 200 5.8 10?25 am 7.4 8
Y地(印度中部) 500 2.5 4?00 am 7.1 1 820
1.根据资料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的能量大于Y地
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两地的地震均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
2.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D )
A.人口密度较大
B.震中距较小
C.地震发生在凌晨
D.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解析] 第1题,根据表格数据分析,X地地震的震级高,所以释放的能量大;两地都不位于震中;两地的地震均有人员伤亡;表格中未出现震源深度的数据,所以无法判读震源深度。第2题,根据表格数据分析,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有人口密度较大,震中距较小,地震发生在凌晨。Y地为印度中部,不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D符合题意。
北京时间2021年8月11日20时29分,海地(18.35°N,73.45°W)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此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B.距离震中越近震感越强烈
C.此次地震只有1个烈度
D.对岩石圈没有任何影响
4.针对地震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A )
①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应急逃生演练
③地震时高层住户应迅速坐电梯逃离至底层
④户外避震应选择在墙脚处蹲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第3题,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错误。震中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距离震中越近、震感越强烈,B正确。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C错误。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因此地震对岩石圈影响很大,D错误。故选B。第4题,地震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极大,因此需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震应急逃生演练,①②正确。地震发生时如果停电,电梯会将人关在里面;地震时的振动会令一部分开关接触不良,致使电梯故障;楼体的振动,变形,倒塌会使电梯发生变形。因此地震发生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③错误。在墙脚处蹲下,容易造成砸伤或墙壁倒塌将人压伤,④错误。故选A。
(2022·吉林延边期末)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及灾害链图”,完成5~6题。
5.在上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A )
A.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
D.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6.如果发生滑坡,受灾最严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 D )
A.甲村 B.乙村
C.丙村 D.丁村
[解析] 第5题,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形成与暴雨无关,因此①为地震,排除B、D。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因此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直接原因,④为泥石流;地震会使地表变得破碎,易造成崩塌和滑坡。故选A。第6题,滑坡多发生在陡坡地区,丁村位于陡崖之下,如果发生滑坡,受灾害情况最严重,故选D。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7~8题。
7.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D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8.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D )
A.地势起伏大 B.位于山区
C.植被覆盖率低 D.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解析] 第7题,泥石流、地震多发地带为我国的西南地区,该地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加上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该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壳活跃,岩石破碎,这些原因造成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该地区纬度低,气候湿润,气温日较差小,D不合理。故选D。第8题,位于山区,地势起伏大,地表裸露,植被覆盖率低,坡体不稳是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相同条件。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不是滑坡的必备条件,D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
9.(2022·北京朝阳高一检测)北京市气象局等部门于2018年8月11日12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未来3天,北京市山区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请注意防范。”据此和相关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地区降水预报
日期(8月) 雷阵雨 雷阵雨转中雨 雷阵雨转小雨 多云
5~6日 √
7~8日 √
9日 √
10~11日 √
13~15日 √
(1)结合图,说出北京最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的地区。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京市发布此次黄色预警的主要依据。
[答案] (1)西部、北部的山地(中山地区)。
(2)山地,地势起伏大;前期降水较多,土壤含水量大;8月11~14日,北京降水量大(多日连续降水),易诱发泥石流等灾害。
[解析] 第(1)题,滑坡、泥石流多出现在山区,从图中可知,北京西、北部多山地。第(2)题,从表中看出,8月5~8日,北京连续降雨。8月11日发布的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未来3天,即8月14日前,这期间多连续性降雨。
[等级考过关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某年5月各省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统计表,据此完成1~3题。
省份 广西 广东 湖南 四川 湖北 江西 浙江
数量 91 44 21 20 16 9 7
省份 甘肃 山东 辽宁 云南 重庆 福建 青海
数量 6 5 5 5 4 3 3
省份 山西 新疆 黑龙江 贵州 西藏 其他省份
数量 2 2 1 1 1 0
1.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除上述19个省份外,其他省份从没有发生过地质灾害
B.5月份地质灾害造成广西91人死亡
C.我国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且相对集中
D.我国的地质灾害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
2.按发生数量看,广西多于广东。但是从造成经济损失看,广东远大于广西,其主要原因是( C )
A.广东地势低洼,受灾严重
B.广东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侵袭,受灾严重
C.广东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D.喀斯特地貌可以减缓地质灾害的影响
3.地质灾害之间往往具有关联性,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C )
A.台风—干旱—泥石流 B.泥石流—地震
C.地震—滑坡 D.水土流失—洪涝
[解析] 第1题,材料只表明该年5月份其他省份没有发生地质灾害,而不是从没有发生过,A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是指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不是死亡人数,B项错误。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是分布范围广且相对集中,C项正确。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山东等省份均位于第三级阶梯上,且地质灾害发生次数较多,所以地质灾害并非只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D项错误。第2题,广东遭受的经济损失大于广西,原因是广东经济发达,人口稠密,C项正确。第3题,题干信息为“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地震诱发滑坡”表述正确。故选C项。
(2020·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C )
A.由北向南 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北向西南
5.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D )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解析] 第4题,根据图中滑坡边界的形态、古河道以及现今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结合滑坡掩埋的河流阶地以及古堰塞湖的位置等相关信息可推测,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注意图中的方向指示标),阻塞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故选C。第5题,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图中所示序号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D。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读“山地灾害过程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显示发生山地灾害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B )
A.植被茂盛 B.地势陡峻
C.工程建设 D.河流流经
7.据图可判断( D )
A.①区域易发生涝渍灾害
B.②区域受流水侵蚀最强
C.③区域是泥石流物源区
D.④区域经济损失最严重
[解析] 第6题,由图可知,该地区植被稀疏,且没有大型工程建设;河流流经不是引发山地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地势陡峻,地质结构不稳定,在多雨环境中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第7题,①区域地势较高,坡度较大,不易发生涝渍;②区域坡度较小,流水侵蚀较弱;③区域为泥石流输移区,而物源区在泥石流的形成区;④区域有居民点、公路和农田等,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严重。
二、综合题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小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干流沿断裂带发育,泥石流灾害频繁,有“泥石流自然博物馆”之称(图1)。2018年某地质队在小江干流某处选取横向剖面(图2),沿剖面自西向东选择甲、乙、丙、丁四地垂直向下钻探,获得了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的有关数据(下表)。该地质队考察中发现,当地人利用人工阶梯改造河床微地貌形态,使河道纵向呈现一系列阶梯状,形成“人工阶梯—深潭系统”,该系统有效地减少了泥石流灾害,并改善了生态环境。
地点 甲 乙 丙 丁
海拔(米) 2 500 1 500 1 500 2 500
某沉积岩岩层埋藏深度(米) 1 500 750 0 1 250
(1)请在图2中标注甲、乙、丙、丁四个勘探点的位置,并绘制沉积岩层在地下的分布示意图。
(2)分析小江流域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地形和地质原因。
[答案] (1)绘图数值说明:甲、乙、丙、丁位置正确,对应沉积层位置正确,能够正确表明断层。
(2)小江流域地处山区,多沟谷,地势起伏较大;断裂发育,地质不稳定,岩石破碎,导致泥石流灾害多发。
[解析] 第(1)题,由表格的数据可知,首先找出甲乙丙丁的海拔对应点,再根据该点同岩层的深度找出对应的点(需要理解埋藏深度是该沉积岩层距地表的深度),另外需要注意该河谷是“沿断裂带发育”,因此在河谷两侧该沉积岩层不连续。如图所示:
第(2)题,地质原因:位于断裂带,地质不稳定,岩石破碎,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容易导致泥石流的发生。地形原因:地处山区,河流沟谷发育,加上地势起伏大,容易产生泥石流。第三节 防灾减灾
学习目标
1.了解防灾减灾的手段。
2.掌握防灾减灾工作的具体内容。
3.了解自救与互救内容。
4.掌握自救与互救的具体方法。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自然灾害分布图,明确不同区域主要防避的自然灾害类型。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各种自然灾害类型的特点,分析不同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
人地协调观:通过各种自然灾害的防避,分析灾后减灾救灾措施。
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各种自然灾害,学会灾害中自救、互救的方法。
本节要点
1.防灾减灾工作主要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多个方面。
2.面对自然灾害,掌握自救与互救措施至关重要。
知识点一 防灾减灾手段
自主梳理·探新知
1.指导方针:“以_防__为主,_防抗救__相结合”的工作指导方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2.工作内容
手段 内容
灾害监测 建立由人造卫星、_气象站__、水文站、 地震台 、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_孕育__、发生、_发展__和致灾_全过程__进行动态监测
灾害防御 修建_水库__、堤坝、_防护林__等防灾工程;施行防灾减灾的_法律法规__,开展减灾教育
灾害救援 与救助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_应急__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应急_预案__,调动救援物资和_人员__,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_心理__援助
灾后恢复 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并促进灾区_经济__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人民日报北京2月19日电 2019年1月以来,青海省多地连续发生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造成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严重雪灾。根据灾情发展,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向青海省雪灾区派出工作组,实地查看灾情,指导和协助地方做好救灾工作。据青海省应急厅报告,截至2月19日17时,玉树州直接经济损失6 548万元。省、州、县各级累计安排救灾资金6 500余万元,通往各受灾乡村的道路已基本打通,灾区草料储备相对充足,农牧民基本生活均有保障。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区域认知)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的行动属于防灾减灾的哪一个环节?
(2)(综合思维)减轻雪灾对玉树的危害,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3)(综合思维)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大幅提高,为什么?
(4)(人地协调观)从地理角度,你对青海玉树灾后恢复有什么建议?
提示:(1)灾害救援与救助。
(2)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快速实施灾中救援与救助;积极稳妥地安置灾民;通过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积极防御自然灾害;加强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提高当地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救助能力。
(3)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程,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积极实施各种防御措施;经济水平提高,救灾物资充足;技术水平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提高,防灾意识加强。
(4)加强灾害成因调查,为灾后重建进行科学规划;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恢复不能等同于恢复原貌;对灾害造成的环境变化,寻求新的利用方式;对灾后环境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新的保护方案和灾害防御措施。
归纳拓展
1.防灾减灾的工作方针和措施
2.灾害监测的系统组成和内容
3.灾害防御的措施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2)工程性防御措施
含义 就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三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途径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减轻自然灾害 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
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人口和财产安全
建立护坡、挡墙等阻拦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耕地
改变财物特征,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修水库、电机井等工程配套设施,防洪抗旱
加固房屋,增强抗震性能
[拓展延伸]
1.干旱灾害的防御措施
(1)技术措施:人工增雨;循环用水,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污水资源化。
(2)工程措施: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
(3)生物措施:农林牧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选择耐旱作物,选育耐旱品种;改进耕作制度。
(4)管理措施:重视灾情预报;优化农业布局。
2.洪灾防御措施
项目 内容
监测和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对于防御洪水、减轻洪灾的损失有巨大作用
防洪措施 工程 措施 ①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③疏浚河道,提高泄洪速度;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河道,降低洪水水位
非工程 措施 ①增强人们对洪涝灾害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②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③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将防灾减灾纳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中;④建立统一的防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
典例剖析
例题1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灾害防御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是( A )
A.颁布《洪水灾害防御法》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加固防洪大堤
D.修建水库,蓄水防旱
(2)在干旱地区修建水库可以起到减灾的作用是( C )
A.改变地表环境,提高灾害强度
B.控制灾害与人口的直接相遇
C.改变水循环,提高抗灾能力
D.消除旱灾灾情
(3)下列措施中,能起到改变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的作用的是( C )
A.加固房屋 B.修建防洪大堤
C.植树造林 D.挖掘机井
[解析] 第(1)题,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范畴。第(2)题,修建水库可以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饮水、用水,提高抗灾能力。第(3)题,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灾能力;加固房屋、挖掘机井属改变财物特性;修建防洪大堤属阻隔灾害与人口、财产的直接相遇。
  对点训练 堰塞湖是由于火山喷发、地震等原因引起山体岩石崩塌从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下图示意某堰塞湖的形成。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图中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 )
A.滑坡 B.地震
C.火山喷发 D.洪涝灾害
(2)当地政府应对堰塞湖危害的最佳措施是( C )
A.加固堰塞体
B.一次性摧毁堰塞体
C.开挖泄洪通道
D.撤离堰塞湖下游居民
[解析] 第(1)题,由图中等高线可知,堰塞体形成以前的西侧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形成以后,坡度变缓,表明西侧发生了滑坡,形成了堰塞体,题中无地震、火山喷发、洪涝灾害等信息。故选A。第(2)题,加固堰塞体会使湖水水位不断升高,没有解决溃堤危险,A错误;一次性摧毁堰塞体,会使湖水大量涌出形成洪涝灾害,B错误;开挖泄洪通道可疏通湖泊,彻底解决堰塞湖溃堤带来的危害,C正确;撤离堰塞湖下游居民,只是减少了堰塞湖溃堤后带来的损失,没有彻底解决堰塞湖的危害,D错误。故选C。
知识点二 自救与互救
自主梳理·探新知
1.灾前准备
灾种 措施
较准确预测的自然灾害 _洪涝__、_台风__等 及时关注天气_预报__及灾害_预警__信息
较难准确预测的自然灾害 _地震__、滑坡、泥石流等_地质__灾害 以地震为例,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防灾_应急包__,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_应急避难__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_演习__活动,树立_防震__意识
2.灾中救助
将灾害与逃生方法连起来。
3.灾后自我保护
(1)洪灾过后,不吃洪水浸泡的食物,要喝煮沸的_热水__,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_消毒__,待电器_干燥__后再使用。
(2)地震过后,往往还有_余震__,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_广告牌__、_电线杆__等危险区域。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材料 在强烈地震或大地震发生之前的10~20秒,常会有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等先兆出现。如果没有刮风、打雷,更没有放炮等情况,出现“呼呼”“轰轰”或“咚咚”的声响,就可能是地声;如果天边出现蓝、白、红、黄各种颜色的带状、片状、球状和柱状闪光,就可能是地光。一旦有地声、地光和微震出现,10~20秒后就会有地震发生。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地理实践力)在10~20秒的时间之内,你应该怎样正确地防避地震呢?
(2)(地理实践力)地震发生后,如果被埋压在废墟下,应该如何自救?
提示:(1)在这短短的20秒,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①保持呼吸畅通,谨防烟尘呛闷窒息,用毛巾、衣袖捂住口鼻。②保存体力,减少体力消耗,寻找水和食物。③与外界进行联系,等待救援人员。④要有生存的勇气和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归纳拓展
1.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
(1)地震发生时,保障安全的关键三点
(2)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①震前准备
②避震方法
③震后的自救与互救
2.洪水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2)洪水中的救助
①逃脱与否该如何做
②自救和互救
(3)洪灾过后的自我保护
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热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3.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1)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避开山谷,保护好头部。
(2)山区扎营时,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典例剖析
例题2地震是造成我国人员伤亡最大的自然灾害,掌握并选择正确的避震方法能有效降低人员伤亡。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室内避震方法,正确的有( D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选择室内空间大的房间躲避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2)有关室外避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在行驶的汽车上,应迅速下车躲避
B.桥梁一般比较坚固,可以躲到桥底下
C.在百货商场,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躲避
D.高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好,可以选择作躲避场所
[解析] 第(1)题,地震来临时,不同地点应选择不同的避震方式:在家里、教室里,如果不能立刻出去,应选择牢固的遮挡物,“伏而待定”,在人数多的影剧院,不能盲目外出,以防踩踏,应躲在椅下;室内避震应选择物体结实,有支撑的,易于形成三角空间且空间小的地方。第(2)题,在室外行驶的汽车上应等地震过后再下车,应避开高大的建筑物,不应躲在桥下。
对点训练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地震可能会引发( A )
A.滑坡 B.台风
C.潮汐 D.寒潮
(2)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做法是( D )
①尽量用棉被、枕头护住头部
②在空旷地带,要避开高大建筑或桥梁
③带好贵重物品乘坐电梯逃生
④在家可躲在坚固的家具旁、墙角或卫生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1)题,地震会导致山体岩石断裂、破碎,从而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A正确;台风和寒潮属于气象灾害,与地震无关,B、D错误;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形成的,与地震无关,C错误。故选A。第(2)题,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方式包括,尽量用棉被、枕头护住头部,①正确;在空旷地带,要避开高大建筑或桥梁,②正确;在家可躲在坚固的家具旁、墙角或卫生间,④正确;应尽快从楼梯逃生,不要携带贵重物品,也不能乘坐电梯逃生,③错误。故选D。
策略指导  
几种常见自然灾害的自救与预防
(1)龙卷风的自救
(2)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①发生的时间: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
②发生的地点:山区、半山区的村庄。
③自救方法:
a.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
b.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
c.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向山上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
d.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e.扎营时,不要选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3)大雾和沙暴灾害的预防
①灾害特点
大雾和沙暴均属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一方面大雾和沙暴天气使大气污染加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另一方面还会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导致交通阻滞或交通事故发生。
②预防措施
a.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
b.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考题展示  
近几年,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如何防灾减灾也成了人类需要掌握的技能。据此完成(1)~(2)题。
(1)读图判断下列防雷电的方法正确的是( D )
(2)在龙卷风灾害中,下列自救方式合理的是( C )
A.如在室内应将门窗关闭
B.在野外时,应抱住大树
C.在野外时,可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D.在室内时,躲在与龙卷风方向相同的小房间内
[解析] 第(1)题,雷电天气中,在野外游泳、划船,站在大树或高压线下易触电,在教室或家中靠近窗户易遭雷击,应及时关闭电源。第(2)题,在龙卷风灾害中,如在室内,适当将窗户留出一些缝隙,以平衡建筑物内外的压力,并且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蹲下;在野外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线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
一、单项选择题
   为防御自然灾害,减少损失,很多地方均设置有应急避难场所,读图,据此完成1~3题。
1.学校的下列地点最适合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是( D )
A.宿舍 B.食堂
C.教室 D.操场
2.应急避难场所针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 D )
A.台风 B.寒潮
C.干旱 D.地震
3.在防灾减灾中,了解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属于( A )
A.灾前准备内容 B.灾害监测内容
C.灾后恢复内容 D.灾害救援内容
[解析] 第1题,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应急避难场所选择,需要的是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没有较高建筑物的区域,宿舍、食堂和教室都是建筑物,不适宜作为应急避难所,故A、B、C不符合,操场宽大平坦,无建筑物适合作为应急避难所,故D正确,故选D。第2题,根据题意分析,台风来临,我们应该在建筑物较好的地方躲避,故A不选;寒潮导致气温急剧下降,我们只需要在暖和的家里就可以应对,故B不选;干旱主要是缺水,无需避难场所,故C不选;当地震来临时,灾害短时间内发生,破坏性较大,因此设置避难场所非常有必要,可指示人群逃离危险,迅速寻找到避难之地,故选D。第3题,提前了解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属于灾前准备内容,故选A。
某年7月11日,一支由某户外运动网站组织的自助旅游团队,在穿越万州与云阳交界的潭獐峡区域时突遭山洪袭击,35名队员大部分被洪水卷走。此次事故共造成7人遇难,12人失踪。据此完成4~5题。
4.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A )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5.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C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解析] 第4题,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大,雨季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第5题,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有异于一般洪水,应选择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洪水、滑坡和泥石流都是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在遇到这些灾害时,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自救和互救方法,才能在灾害中获得生的希望。据此完成6~7题。
6.关于滑坡和泥石流中的自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B )
A.要向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垂直的高处跑
B.山区扎营,应选择在避风的谷底
C.要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跑
D.不要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洪水中的救助,主要在洪水发生过程中进行,并以自救为主
B.做人工呼吸前首先清除口和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C.洪水与地震灾害有关联性
D.大雾和沙暴会使大气能见度下降,但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解析] 第6题,在泥石流和滑坡中自救时,特别是在山区扎营,切忌在谷底扎营,因为滑坡、泥石流像洪水一样,它们会直接冲向谷底,造成危险,应在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扎营。第7题,洪水中的救助互救更重要,故A项错。洪水一般与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有关联性,与地震灾害无关联性,故C项错。大雾和沙暴使大气能见度下降,且含有大量微小尘粒,可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故D项错。
二、综合题
8.(2023·江苏南通高一期中调研)读“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统计分布图,”完成相关问题。
(1)造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_降水和地形__。分析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人为原因:_围湖造田、破坏植被__。
(2)请从工程性措施、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简述减轻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
[答案] (2)工程措施:兴修水库、退耕还湖、疏浚河道、植树造林、设立分洪泄洪区;非工程措施:加强监测预报、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应急机制。
[解析] 第(1)题,自然因素: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流域内降水丰沛,中下游地势低平,支流众多,当雨天来临,洪水一并涌入长江干流,长江在暴雨季节易引发洪涝灾害,故造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和地形。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水下泄不畅;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的调蓄作用,故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最严重的人为原因: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第(2)题,减轻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可采取以下措施。工程性措施: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退田还湖、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建分洪区。非工程性措施:加强监测预报、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应急机制。
[合格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1年9月16日04时33分,四川泸州市泸县(北纬29.20度,东经105.34度)发生地震。中国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此次地震。下图为手机用户收到的预警信息截屏。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地震预警系统( A )
A.提示地震来临的安全避险措施
B.告知震中位置和地震发生时间
C.可以预测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D.可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现
2.为进一步减轻地震危害,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B )
①发布预警,提醒市民减少出行
②加大应对突发灾害宣传教育
③加强监测,提高地震预警能力
④停止一切日常生产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可知,地震预警系统提示地震来临的安全避险措施,A正确;预测了震中位置和大致地震发生时间,但不能准确告知,B错误;不能预测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C错误;预警系统包括地震监测台网(地震探测仪)、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警报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和预警信息接收终端组成。不包括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错误。故选A。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进一步减轻地震危害,发布预警,提醒市民迅速撤离到空旷安全地带,如果不能迅速撤出,要注意避险,而不是提醒市民减少出行,①错误;加大应对突发灾害宣传,达到避险和自救,②正确;加强监测,提高地震预警能力,③正确;停止一切日常生产生活不现实,会加重社会恐慌,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18年12月1日,一股较强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北方多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下表为新疆乌鲁木齐城区11月30日—12月3日的部分天气信息资料。据此完成3~4题。
11月30日 12月1日 12月2日 12月3日
日最高气温 7 ℃ -4 ℃ -10 ℃ -10 ℃
日最低气温 -3 ℃ -15 ℃ -16 ℃ -16 ℃
风力 6~7级 5~6级转3~4级 3~4级 <3级
天气 晴转中雪 大雪转中雪 小雪转多云 晴
3.此次寒潮来袭,乌鲁木齐形成的灾害性天气不包括( D )
A.低温 B.大风
C.大雪 D.暴雨
4.此次寒潮来袭,乌鲁木齐居民的应对措施是( C )
A.加强监测和预报
B.发布寒潮预警
C.保暖添衣,减少外出
D.制定应急预案
[解析] 第3题,寒潮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但该时段乌鲁木齐气温低,不可能出现暴雨天气,D项正确。第4题,加强监测和预报、发布寒潮预警、制定应急预案是乌鲁木齐市有关部门的工作。市民主要应做到保暖添衣,减少外出,C项正确。
(2022·重庆南开中学期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杜陵叟》中有这样的诗句:“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读此诗句完成5~6题。
5.以上诗句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气象灾害( A )
A.华北地区 B.四川盆地
C.东北地区 D.华南地区
6.为了减轻类似“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的灾情,宜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 )
①兴修水利工程,实行跨流域调水 ②大量开采地下水 ③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④大力发展耐旱作物 ⑤减种粮食作物,扩种经济作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解析] 第5题,诗句的前两句反映出该地区春旱严重,且春季田中长有麦苗,可推断该地是华北地区,A正确。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减轻旱情的工程措施包括兴修水利工程,实行跨流域调水,①正确;要合理开采地下水,不应大量开采,否则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②错误;技术措施包括推广先进的滴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③正确;生物措施包括大力发展耐旱作物等,④正确;减种粮食作物,扩种经济作物并不能解决缺水的问题,⑤错误。故选B。
2007年6月12日,中国气象局公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把台风预警信号分为四级,用不同颜色表示级别高低。据此完成7~8题。
7.台风预警信号中,级别最高的是( D )
A.黄色 B.橙色
C.蓝色 D.红色
8.在野外突遇台风来袭,正确的避灾措施是( C )
A.加固门窗、广告牌等搭建物
B.利用气象卫星对台风跟踪监测
C.立即离开桥梁、陡崖等危险地段
D.注意收听收看台风的有关信息
[解析] 第7题,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红色为台风预警信号的最高级别。第8题,在野外突遇台风来袭,应选择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进行躲避。在野外无法加固门窗、广告牌等搭建物;利用气象卫星对台风跟踪监测是气象部门的工作;立即离开桥梁、陡崖可以避免台风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对人身造成的危害。在野外,注意收听收看台风的有关信息不现实。
二、综合题
9.由于自然灾害导致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下图说明地震后被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
[答案] (1)①不正确。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
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
③正确。发生火灾时地面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逃离火场。
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
⑤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⑥正确。屋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
(2)首先,把上覆块体支撑牢固,以防继续塌落;其次,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迷;再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中内容。第(1)题,①顺泥石流方向跑;②藏在大石后;③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④离开桥梁;⑤抱头屈膝躲在屋梁下;⑥躲避在墙角,头顶棉被。第(2)题,结合图形内容可知,地震发生后若被埋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用木棍支撑、包扎伤口、敲击水管和静卧。
[等级考过关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 A )
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B.类型齐全的特点
C.爆发频繁的特点
D.规模巨大的特点
2.泥石流灾害发生时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C )
A.沿着沟谷向山顶奔跑,寻找制高点
B.朝沟谷下游方向迅速跑到地势低的地方
C.垂直于沟谷方向逃离,尽量逃往地势较高处
D.原地不动,等看清泥石流的准确前进方向再做决定
[解析] 第1题,总体而言,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范围很广,但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A正确。B、C、D选项均不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的最为明显的特点,排除B、C、D。故选A。第2题,应垂直于沟谷的方向向海拔较高处逃跑,尽量逃往地势较高处,泥石流位于沟谷中,沿着沟谷逃跑危险性大,更不能待在原地不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会在关键时刻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可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 B )
①训练爬高能力 ②预备钢制家具 ③收听汛期天气预报 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 ⑤学会游泳 ⑥学会救生演习的知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4.当洪水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不正确做法是( C )
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
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
C.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低处转移
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5.下列洪水互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D )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人员进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解析] 第3题,钢制家具易沉入水中,不适宜防洪。第4题,当洪水来临时,应采取应急措施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第5题,保护自己的同时应对落水人员进行及时救助。
二、综合题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频发地区。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区示意图如下。地震发生后,甲村受到了很大的破坏。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
(1)分析影响图示震区开展救灾工作的不利自然条件。
(2)该震区可以采取哪些抗震救灾措施?
(3)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有专家认为丙村不适合原址重建。说明丙村需要异地重建的依据。
[答案] (1)气候: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寒缺氧。地形地势:地处山地,地势落差较大,地震易引发滑坡。地质构造: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构造不稳定。
(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加强预报,及时预警;制定防震减灾的应急方案等。
工程性防御措施:加固山体,防止滑坡,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
(3)丙村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该地冬、夏季节多为偏南风,在丙村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解析] (1)不利自然条件可以结合区域特征,如气候、地形地势、地质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2)抗震救灾措施可以从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两方面进行思考。(3)灾后重建要增强防御能力,减少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可能性。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遥感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3.了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4.掌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6.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综合思维:能够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差异。
地理实践力: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获取自然灾害信息,分析处理地理信息。
本节要点
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显著作用。
知识点一 遥感技术(RS)
自主梳理·探新知
1.定义:利用装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_远距离感知__的地理信息技术。
2.优点:探测范围_大__,获取信息速度_快__、周期短、信息量_大__,受地面条件限制_少__等,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3.防灾减灾应用
(1)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_形成过程__,进行准确的_预报__、 预警。
(2)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_影响范围__,并对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据俄罗斯媒体2019年4月16日报道,目前全球共有438颗地球遥感卫星在轨,中国拥有最多的大型遥感卫星,合计有84颗。遥感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下图为遥感技术工作示意图。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综合思维)遥感技术要借助飞机、飞船、卫星等运载工具,试分析运载工具的运行高度会对遥感结果产生哪些影响。
(2)(综合思维)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监测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1)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的范围、速度、周期、分辨率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运载工具飞得越高,探测的范围越大,获得资源的速度越快,周期越短,但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
(2)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和反射电磁波,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
归纳拓展
1.遥感技术的工作流程
如图所示:
2.影响遥感探测效果的因素
3.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应用方向
资源普查 矿产资源 有许多蕴藏矿产的地方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发现矿产 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划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
生物资源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数据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部门服务
环境和灾害监测 环境监测 监测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 利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灾害监测 监测旱情、洪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 利于防灾减灾
典例剖析
例题1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为了满足中国气象预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而建设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据此完成(1)~(2)题。
(1)“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在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时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数字地球
(2)“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与人工探测相比,具有的优点不包括( D )
A.探测范围大 B.受地面限制小
C.速度快、周期短 D.全球性、连续性
[解析] 第(1)题,环境与灾害监测是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第(2)题,遥感技术的特点是探测范围大、受地面限制小、速度快、周期短,全球性、连续性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
对点训练 为监测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数字地球
[解析]  通过对不同时期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即可监测其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
知识点二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自主梳理·探新知
1.定义:是一种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
2.组成:由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组成。
3.应用和特点
(1)提供精密的_三维坐标__、速度和_时间__。
(2)具有_全球性__、_全天候__、连续性、实时性的特点。
4.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5.防灾减灾应用:精确定位,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信报文通信能力。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2011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试运行服务。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综合思维)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综合思维)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防灾减灾还需要哪些地理信息技术支持?
(3)(地理实践力)你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中将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1)由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组成。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2)定位、导航。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3)交通导航、紧急救援、地震监测。
归纳拓展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防灾减灾
典例剖析
例题2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及时间数据。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发生火灾时,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C )
A.交通导航 B.绘制地图
C.灾情跟踪 D.通信联络
(2)救灾物资空投,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为了( B )
A.减少人力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B.提高空投精确度,让救灾物资尽快投入使用
C.缩短空投距离
D.减少人员伤亡
(3)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监测的对象主要是( C )
A.海陆分布的变化
B.地球内部岩浆的活动情况
C.地壳的运动状况
D.灾情的发展
[解析] 第(1)题,由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及时间数据,因此森林火灾发生时,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用于火灾跟踪、人员救生等诸多方面。第(2)题,救灾物资空投,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是为了提高空投精确度,让救灾物资尽快投入使用。第(3)题,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对地震监测主要是监测地壳的运动状况,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
对点训练 2020年6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5颗北斗卫星,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集卫星定位、短信报文、精密授时于一体,能够高效、快捷地实现信息传递。据此完成(1)~(2)题。
(1)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相比,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的特殊功能是( D )
A.区域导航 B.空间定位
C.精密授时 D.短信报文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宜广泛应用的领域是( C )
A.农业估产 B.矿产探测
C.野外考察 D.灾害预测
[解析] 第(1)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般都具有导航、定位、授时等主要功能,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的特殊功能是短信报文功能。第(2)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导航定位功能,因此最宜广泛应用的领域是野外考察活动,C项正确。农业估产、矿产探测、灾害预测属于遥感或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范畴。
知识点三 地理信息系统(GIS)
自主梳理·探新知
1.定义:对_地理数据__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功能:空间查询与分析,数据_叠加__分析。
3.防灾减灾应用: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_情况__,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_提供依据__。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万安县地处赣中偏南,是著名的优质早稻和脐橙产区。该县根据气候、地形和土地利用等因素,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气候区划方法,对早稻和脐橙种植区进行综合气候区划(下图),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综合思维)万安县脐橙种植区划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哪些功能?
(2)(综合思维)除气候要素外,你认为该农业区划数据库的建立还需要哪些地理图层?
提示:(1)分析、模拟与统计功能。
(2)地形图层、水文图层、土地利用图层和土壤图层。
归纳拓展
1.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
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2.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3.地理信息系统解决的基本问题
名称 解决的问题
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解决与“地点”和“状况”有关的查询
趋势分析 能通过了解某地物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分析该地物的发展趋势
模式问题 通过模式分析,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模拟问题 利用已掌握的规律建立一定的模型,模拟某个地方如果具备某种条件时将出现的结果
典例剖析
例题3 读某日四川气象干旱监测图,完成(1)~(2)题。
(1)要持续监测该地区的旱情,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C )
A.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
(2)该气象干旱监测图的绘制主要是依赖( B )
A.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
[解析] 第(1)题,遥感技术可用于自然灾害监测,能够持续监测旱情发展。第(2)题,该图的绘制需对多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对点训练 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B )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NSS)
D.北斗导航系统(BDS)
[解析]  遥感(RS)技术可监测堰塞体的动态变化,但不能确定会淹没的居民点有哪些,故排除A项;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利用数据模拟预测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范围、危害程度,给受灾人员、财产的安全有效转移提供决策依据,B项正确;全球定位系统(GNSS)和北斗导航系统(BDS)只能确定堰塞体的位置,不能分析和确定淹没区域和需要转移的人口区域,故排除C、D。故选B。
策略指导  
地理信息技术的选取方法
1.用“点”与“面”区分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工作对象——“面”。选取地理信息技术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技术或地理信息系统,看其是突出监测方面还是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如监测森林火灾则选用遥感技术,在某城市为大型商业中心选址则选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2.用“想”与“看”区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择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是人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尤其是对于大范围、大面积、人不易观测的地物信息的获取,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择遥感技术。
3.用关键词判断地理信息技术
(1)遥感技术:电磁波特征差异、获取、监测、普查、勘探、动态监测、卫星影像。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导航、三维坐标、地理位置、高程、深度、时间、速度。
(3)地理信息系统:查询、统计、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储存、图层(叠加)、趋势分析、模式分析、模拟模型。
考题展示  
下图为“地理信息”(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图中①③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的功能,②⑥表示提供影像数据的功能,④⑤表示提供定位信息功能。据此完成(1)~(4)题。
(1)某年,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持续大范围干旱,部分省级行政区遭受严重旱灾。为快速准确获得受灾面积状况,适宜采用的方式是( C )
A.甲 遥感技术
B.乙 地理信息系统
C.乙 遥感技术
D.丙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获取干旱信息资料后,要分析干旱趋势、制定抗旱计划和估算灾情,需用到( A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
(3)为使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地到达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需要利用哪种技术提供该地区精确位置( D )
A.甲 遥感技术
B.乙 地理信息系统
C.乙 遥感技术
D.丙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4)“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相互重叠,综合应用。下列事例中,属于乙和丙综合应用的是( D )
A.获取矿床露头信息、确切位置,并分析其种类
B.获取灾区的动态信息并分析受灾损失
C.确定运钞车的位置并监测其行驶路线
D.获取火势蔓延方向并对其进行精确定位
[解析] 第(1)题,①③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甲为地理信息系统;②⑥表示提供影像数据的功能,乙为遥感技术;④⑤表示提供定位信息功能,丙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获取地面事物的影像数据是遥感技术的基本功能,故选C。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利用基本数据分析干旱趋势、制定抗旱计划和估算灾情,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故选A。第(3)题,定位和导航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故选D。第(4)题,乙表示遥感技术,丙表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获取矿床露头信息需应用遥感技术,获取确切位置需应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分析其种类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A错误;获取灾区的动态信息并分析受灾损失属于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应用,B错误;确定运钞车的位置并监测其行驶路线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的应用,C错误;获取火势蔓延方向并对其进行精确定位需应用遥感技术的监测功能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功能,D正确。
一、单项选择题
(2021·浙江1月)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完成1~2题。
1.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滑坡属于( D )
A.气象灾害 B.生物灾害
C.海洋灾害 D.地质灾害
2.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 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 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第1题,滑坡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属地质灾害。第2题,GPS主要应用于定位、导航,雨量信息采集与之无关;BDS作为定位导航系统可监测滑坡体位移数据;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模拟滑坡动态过程需GIS。
读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图,完成3~4题。
3.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B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4.根据观测站的分布特点判断,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 C )
A.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和预报
B.大地高程测量
C.地震监测和预报
D.为电离层研究、气象预报提供数据
[解析] 图中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的基准站、基本站与区域站在我国分布的范围较广,但又相对集中在我国地震多发地区,显然是通过对地壳运动的精确观测,判断各站点的位移距离,进而进行地震监测和预报,各站点位移距离的监测需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读某地理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完成5~6题。
5.叠加甲与乙图层,最可能应用于预防( A )
A.泥石流 B.地震
C.台风 D.寒潮
6.若利用GIS制定水污染突发应急预案,需要叠加的图层有( D )
A.甲与乙 B.丙与乙
C.丙与丁 D.乙与丁
[解析] 第5题,甲图层为地形图层,乙图层为河流图层,叠加地形与河流图层,可能应用于预防泥石流。第6题,水污染主要考虑水域和人口居住区,与公路和地形关系不大,若利用GIS制定水污染突发应急预案,需叠加的图层有乙与丁。
二、综合题
7.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环境一号”C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穿透力,特别适合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应用。它将与之前在轨运行的“环境一号”A/B卫星,组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该星座可对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和灾害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监测,及时反映生态环境和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生态环境和灾害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快速预测、评估,为紧急救援、灾后救助和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与地面监测手段相结合,提高环境和灾害信息的观测、采集、传送和处理能力,为提高减灾和环境保护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1)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有何优点?
(3)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评估中有何作用?
[答案] (1)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主要应用于旱灾、水灾、沙尘暴、台风、暴雨、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方面。
(2)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遥感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3)地理信息系统可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以及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解析] 卫星遥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探测范围广、速度快等方面,卫星遥感在减灾方面的作用可以联系实际作答。
[合格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种地理信息技术。读图,据此完成1~3题。
1.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了地理信息技术。下列能给外出远程旅行者直接提供旅行路线帮助的是( C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2.关于甲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传感器运载工具飞行的高度越大,其探测范围越小
B.传感器运载工具飞行的高度越大,其对地物的分辨率越高
C.森林火灾的监测主要采用近地遥感方式
D.航空作业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
3.关于丙技术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能有效地动态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
②可对各种灾害的影响范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径
③可根据人口、交通及其他商场的分布进行大型商场选址的市场潜力分析
④可为城市交通事故、道路拥堵的应急处理提供详细的基本事实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甲为遥感,乙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丙为地理信息系统。能给外出远程旅行者直接提供旅行路线帮助的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第2题,由上题可知,甲为遥感,结合相关知识可知,传感器运载工具飞行高度越大,其探测范围越大,对地物分辨率越低;近地遥感有利于准确监测地面状况,对森林火灾的监测主要采用近地遥感;航空遥感受领空限制,跨越国界需要得到相关国家的同意。第3题,丙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可对各种灾害的影响范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救灾物资调配的最佳路径,②对;可根据人口、交通及其他商场的分布进行大型商场选址的市场潜力分析,③对;能有效地动态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的是遥感技术,①错;地理信息系统无法提供详细的基本事实,④错。
2021年7月17日河南省郑州等地暴发了持续性强降水天气,暴雨引发的洪涝和次生灾害造成河南省灾情严重,面对突发的险情,国家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各种预案和救援。据此完成4~5题。
4.灾情发生后,监测灾情和确定灾害发生地点分别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
A.RS和BDS B.BDS和RS
C.RS和GIS D.BDS和GIS
5.当个人面对洪水时,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 )
A.在室内时,要躲在地下室等待救援
B.被洪水包围时,要设法尽快寻求救援
C.离家之前,要关闭煤气阀、电源等
D.突遇山洪时,要尽快向较高地方转移
[解析] 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RS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是监测功能,监测灾情用到了RS技术;BDS的功能是导航和定位,确定灾害发生地点用到了BDS技术,A正确,B错误;GIS主要是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并提供对人类实践有用的信息,不符合题意,C、D错误。故选A。第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被洪水包围时,要设法尽快寻求救援;离家之前,要关闭煤气阀、电源等;突遇山洪时,要尽快向较高地方转移;B、C、D合理;在室内时,要尽量待在地势高的地方等待救援,A不合理;依题意,选择不合理的,故选A。
2022年2月9日16时00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县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预计48小时内呼中区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 ℃以上。结合下图,据此完成6~7题。
6.此次寒潮给华北地区造成的灾害天气有( C )
①大风、降温天气 ②扬沙、沙尘暴天气
③暴雨洪涝天气 ④干旱天气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7.为了分析此次寒潮造成的损失,采取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D )
A.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数字地球
C.遥感
D.地理信息系统
[解析] 第6题,寒潮会带来大风降温天气,而冬春季的华北地区,由于空气干燥,降水又少,又有沙源,往往产生沙尘天气,①②正确;不可能产生暴雨现象,干旱是由于降水少,蒸发量大造成的,不是寒潮造成的,③④错误。故选C。第7题,为了分析此次寒潮造成的损失,需要获取地面的信息,然后对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D正确;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数字地球、遥感不能够满足分析寒潮损失的需求,A、B、C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8年8月10日,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考船到达(76°42′N,151°4′W)设立短期冰站进行科考作业,这标志着此次北极科考的冰站作业全面展开。
材料二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向北极前进过程中想要随时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全球卫星导航系统__,该项地理信息技术具有_全球性__全天候__、_连续性__、_实时性(答出三个即可)__等特点。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像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目前遥感技术在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列出卫星遥感技术的三个应用领域及相关的课题名称。
序号 应用领域 课题名称
例 防灾减灾 长江流域洪水动态分析
1
2
3
(3)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熊的生存带来了影响,请设计一个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北极熊生存状态的具体方案。
[答案] (2)(课题名称合理即可)
序号 应用领域 课题名称
例 防灾减灾 长江流域洪水动态分析
1 资源普查 野生藏羚羊种群数量及分布
2 农作物估产 江淮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分析
3 工程建设及规划 青藏铁路选线分析
(3)给北极熊佩戴装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信号发射装置的项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信号发射装置每天都向卫星发送信号;科研人员利用互联网查询、记录项圈的移动轨迹。
[解析] 第(1)题,全球定位系统能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第(2)题,可从防灾减灾、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工程建设及规划等方面设计研究课题。第(3)题,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时对北极熊的行踪进行监测,可了解北极熊的生存状态。
[等级考过关练]
一、单项选择题
墨西哥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2021年9月7日晚墨西哥西南部格雷罗州发生7.1级地震。下图为墨西哥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中抗震防灾可以运用( C )
A.GNSS技术确定地震震级和烈度
B.RS技术统计人员伤亡数字
C.GIS技术设计救援的路线和方案
D.RS和GNSS技术定灾区重建计划
2.能正确表示墨西哥地形形成过程的示意图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GIS技术能显示数据的空间分布,并具有强大的空间查询、分析、模拟、统计和预测等功能,可以设计救援路线和方案,C项正确;GNSS主要是定位和导航,对地震位置进行定位,不能确定震级和强度,A项错误;RS获取的是地物影像信息,可大致观测受灾范围,无法统计人员伤亡数字,B项错误;灾区重建计划需要对受灾状况进行分析、评估、统计,需要用到GIS技术,RS与GNSS只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D项错误。故选C。第2题,从地图中可看出墨西哥西高东低,这样的地形是由于西侧的大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东侧的大陆板块美洲板块下,使地形抬升形成高大山脉,B符合,甲、丁两图的两个板块都是大洋板块,A、D错误;丙图的两个板块都是大板陆块,C错误;故选B。
(2021·1月浙江卷)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滑坡属于( D )
A.气象灾害 B.生物灾害
C.海洋灾害 D.地质灾害
4.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
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
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第3题,滑坡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第4题,GPS主要应用于定位、导航,雨量信息采集与之无关;BDS作为定位导航系统可监测滑坡体位移数据;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模拟滑坡动态过程需要GIS。
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小学附近剖面图,当地多发滑坡,对小学以及附近公路产生威胁,当地政府为了减轻滑坡威胁,做出多方面努力。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为了获取该地的滑坡位移信息,提前预警灾害,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C )
A.RS B.GIS
C.BDS D.数字地球
6.为了稳固岩层土层而采取的措施中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A )
A.植树种草 B.建抗滑挡墙
C.排水 D.清除土方减载
[解析] 第5题,为了获取该地的滑坡位移信息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BDS,即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作用是提供高精度位置和高程信息,对应题目中的位移信息,C项正确。RS,即遥感系统,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系统,不能够获取位移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处理的系统,不是信息获取系统,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数字地球是由计算机网来进行管理的系统,也不能进行信息的采集,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6题,读图可知土层滑动面是基岩表面,植树种草只能增加土层重量,对稳固岩层土层没有效果或效果最不明显,A项符合题意,选A。建抗滑挡墙,利于阻止土层下滑,利于稳固岩层土层,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排水可以减轻土层重量,预防下滑,与题意不符,排除C。清除土方减载,可以减轻重量,减少下滑,与题意不符,排除C。故选A。
二、综合题
7.图层叠加分析法有助于对复杂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可操作性等优点。结合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
材料二 某图层叠加流程图。
(1)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材料一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_丁__。理由是_丁地区距断裂带较远,地震破坏程度较弱,次生灾害发生频率较低,最适宜城市重建__。
(2)材料二中,进行叠加分析时,需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GIS__,通过叠加分析处理,图示选址最适合建设_自来水厂__。
[解析] 第(1)题,对比三幅图,适宜城市重建的地点宜选择在距断裂带较远,地震破坏程度较弱,次生灾害发生频率较低的地区。第(2)题,图层叠加主要借助GIS技术,该选址人口稀少,植被保护好,地质条件适宜,特别是水质状况良好,因此最适合建设自来水厂。
章末整合提升
专题一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自然灾害 成因 我国的时空分布 危害 防御措施
气象灾害 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主要发生在夏半年的南方和北方 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破坏基础设施,有时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 加强暴雨的监测和预报;防洪要做到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台风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每年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 产生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调整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的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北方到南方逐渐变弱 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受到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地质灾害 地震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剧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各季节均可发生,主要分布在断裂构造发育、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区 在地震波的冲击下,建筑物被损坏或倒塌,并由此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有时引发水灾和疫病蔓延 加强灾害研究和预报,实施预防措施,开展关于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
滑坡 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土体沿滑动面下滑 降水量大、植被覆盖状况差、地势起伏大的山区 破坏、掩埋农田和建筑物
泥石流 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 集中在西南山区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典例展示
例题1 下图所示圆圈为台风系统,该系统分成四个区域,短箭头表示风向,长箭头表示台风整体移动方向。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是四艘轮船的逃生路线,比较合理的是哪条路线,请说明理由。
(2)台风普遍带来暴雨和大风,但在不同地区,还会形成其他自然灾害,请举例说明。
(3)试分析广东、福建等地多台风的原因,并列举两项预防台风的措施。
[解析] 第(1)题,台风的危害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组成,台风的危害性极大。台风逃生应远离台风的控制区域,远离台风中心位置,不能和台风的移动方向一致。图中台风移动的方向为自东南向西北移动,丙沿着台风移动的方向,甲、丁向着风力最大的台风中心附近方向,都极具危险;乙路线远离台风中心,比较合理。第(2)题,注意不同灾害发生的关联性和具体条件。台风带来的灾害在沿海地区形成风暴潮,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峻和暴雨的冲刷力强易形成泥石流和滑坡,在地势低洼处易积水形成内涝(涝灾)。第(3)题,广东、福建多台风的原因,需从广东和福建的位置进行分析作答。加强监测预报、及时远离台风区可减轻台风灾害的损失。
[答案] (1)乙路线。乙路线远离台风中心,利于脱离危险;甲、丁向着风力最大的台风中心附近方向,丙沿着台风移动的方向,均不利于逃生。
(2)在沿海地区形成风暴潮,在山区易形成泥石流和滑坡,在地势低洼处易形成内涝(涝灾)。
(3)原因:广东、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离台风源地较近。措施:利用卫星和雷达加强监测、及时发出警报;远离台风登陆经过的地区;紧闭房屋门窗。
专题二 地理信息系统叠加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明确地理信息系统图层是由哪些专题图层叠加而成的
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层为基础,不同的专题图层用图形、符号、文本等反映不同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常见的图层有水系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居民点分布图、地形图和土壤分布图。
2.分析不同的专题图层反映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
如从水系图中可找到河流的上游地带,河流的上游往往是山地;在地形图中则常反映为等高线较为密集,有一定坡度等特征。
3.判断不同图层叠加以后反映的地理要素特征
不同图层叠加之后会形成一个可反映多个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新地图,在这幅新地图中的某个位置上,我们可综合考虑各个要素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场所进行选择评价。
叠加图层 新生(应用)主体
坡向分布、岩石倾斜 滑坡易发区
河流分布、坡度分布、土石分布 泥石流易发区
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土壤 耕地的分类和评价
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土壤、水文地质、区域规划 深埋垃圾场的选址
人口密度与交通线路及规划图 新建商业中心选址
人口密度、行政区划、行政区人口基数 行政区人口增长率
例题2 (2023·山东胶州高一期中)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防灾减灾中的频率越来越大。读“GIS分层图”,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上图可推断出,正在分析的地质灾害最可能为( A )
A.滑坡 B.泥石流
C.火山喷发 D.地震
(2)一位年轻研究员不小心把完整的图层弄丢了,现在需要制作出完整的图层,它需要填补的甲最可能是( B )
A.坡面起伏状况 B.坡向
C.坡面侵蚀状况 D.地层厚度
[解析] 第(1)题,通过资料图层和阶段成果图可知,该地质灾害和坡度陡缓、地层倾斜方向、活动断层密切相关,最有可能是滑坡。故选A项。第(2)题,由图示可知,由甲和地层倾斜状况能得出“顺向坡面”的结论,则甲最可能是坡向。故选B项。
(2022·湖南卷)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A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2.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A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3.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利于当地( C )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
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③抑制土壤盐碱化
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符合题意;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如果降水大但不集中,也不会引发山洪,排除B;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A。第2题,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故a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B、C,A符合题意。故选A。第3题,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当地土壤盐碱化不明显,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大,③错误。故选C。
4.(2022·浙江1月)下图为遥感平台及传感器信息采集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甲和乙都属航空遥感
②甲为被动式遥感,可全天候监测地表
③甲和乙都可重复监测
④乙为主动式遥感,可全天候监测地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结合题干和图文分析可知,甲需要靠云层和地面物体反射或者折射采集信息,没有主动发射辐射源,应为被动式遥感,但由于只能发生在电磁辐射红外、紫外和微波波段,不能全天候监测地表,但可做重复监测;乙主动发射出人工辐射源,采集信息,记录数据,为主动式遥感,可全天候反复监测,故②错,③④正确;航空遥感多用在飞机等使用的传感器运载工具,因此甲乙都不是航空遥感,故①错。故选D。
5.(2022·浙江1月)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 图中甲地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其畜牧业以圈舍饲养方式为主,冬春季节雪灾频发。
(1)分析甲地雪灾频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2)评价冬春季节暴雪对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 (1)冬季风迎风坡,降雪量大,降雪日数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时间长。
(2)不利影响:牲畜冻伤、冻死,牲畜圈(棚)舍受损或倒塌;饲草供给困难。有利影响:积雪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牧草产量。
[解析] (1)由图示可知,甲地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影响,降雪量大,时间较长;由于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积雪难以融化,积雪时间较长。
(2)结合上题结论可知:不利影响:冬春季节暴雪覆盖,温度较低,且时间较长,会冻死冻坏牲畜,材料二显示畜牧业以圈养为主,长时间冷冻会使圈舍破坏或倒塌,造成财产损失,同时饲养起来困难重重,交通堵塞,饲草供给困难。有利影响:来年回暖之际,积雪融化,导致土壤疏松,且水源充足,提高牧草产量,进而提高牲畜产量。
6.(2022·浙江6月)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 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
(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干热风灾害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省的西北(北)__、_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__。
(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
(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 (2)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
(3)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解析] (1)从图中可知干热风等值线数值较大位置集中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或西北部地区,其中安徽西北部地区是干热风年平均日数最大值地区,其干热风日数等值线变化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由材料可知,干热风一般是受东移的高压控制,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晴天多;五六月份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运动,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受高压控制,其以晴天为主,气温上升速度快,温差进一步增大,气压梯度力增大,风速较大,地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低湿天气。
(3)由材料可知,4~6月份是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拔节至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需水量较大,若此时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防治干热风,会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易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同时冬小麦生长期怕湿涝,大水漫灌会影响冬小麦生长期品质,造成冬小麦减产;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是一种出现时间较短的灾害,受灾时间短,大水漫灌易造成地表存于大量积水,在短暂的干热风之后,排水工程量较大;同时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地表多大风,蒸发旺盛,大水漫灌易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上升,加剧该地盐碱化。
7.(2021·山东)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解析] (1)由材料“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可推测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为高山寒带峰脊区的冰碛物和寒冻风化碎屑物,河谷区沟道两侧的滑坡体;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中段,板块运动较多,地震多发,坡体结构不稳固,流域内多破碎的岩土体。
(2)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AB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判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提供了充足势能;BC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堆积物分布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CD段等高线密集弯曲,可判断出沟道呈“V”型,坡度较陡,为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通道。
(3)泥石流严重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冰雪融水、泥石流物质来源和地势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该地山体海拔高,有永久冰川存在,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滑坡、地震,固体碎屑物多,泥石流物来源多;山地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山地上部的泥石流发生较为隐蔽,一旦到达下部危害严重。第1课时 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
学习目标
1.理解洪涝灾害的概念、分布,并掌握其带来的影响。
2.理解干旱灾害的概念、分布,并掌握其带来的影响。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分析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综合思维:掌握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多发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人地协调观:通过资料,理解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的分布、形成原因及危害。
地理实践力:结合熟悉的洪涝灾害、干旱灾害,调查其危害和有效的防御措施。
本节要点
1.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形成自然灾害。
2.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洪涝、干旱。
3.一种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多种灾害,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知识点一 洪涝灾害
自主梳理·探新知
1.形成
[易错提醒]
洪水≠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可能是由洪水造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洪水都能造成灾害。只有当洪水发生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时才可以称之为洪涝灾害。
2.分布
从气候因素看 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_温带季风气候区__、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 沿河、沿海_地势低洼__地区
3.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破坏_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__,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_水土流失__等生态问题。
(3)洪涝灾害过后易发_疫情__,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_东部季风__区各大江大河的_中下游__平原以及广大山区。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材料一 2020年8月18日,山西省朔州市、忻州市的部分县市区遭遇特大暴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导致超175万人受灾,1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84万亩农作物受灾,1.7万余间房屋倒塌。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区域认知)结合材料,总结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2)(综合思维)我国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1)时间分布: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或夏秋季)。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2)自然原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是造成我国多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夏季风活动异常,雨带停留时间偏长,形成持续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台风活动产生的暴雨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形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
归纳拓展
1.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
因素 主要影响
流域状况 气象因素 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
河道堵塞 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堤坝溃决 各种因素造成堤坝溃决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快,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 植被覆盖率低,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河道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慢,易形成洪水
河谷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 入海口狭窄
(2)人为原因
因素 主要影响
破坏流域内植被 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 一定程度上抬高洪水水位
围湖造田 湖泊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降低河道排水速度
占用分洪区 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
2.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多发、严重的原因:
3.洪涝治理措施的分析方法
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
(1)工程措施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但对黄河的治理措施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的治理措施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2)非工程措施
①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②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的土地管理;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
典例剖析
例题1 (2023·浙江衢州市统考)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B )
A.气候、植被 B.气候、地形
C.植被、土壤 D.地形、土壤
(2)从水循环的角度看,上图中与洪涝灾害的形成直接相关的环节有( B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洪涝灾害形成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影响较大的自然因素是气候和地形,降水量大且集中,地势低平,易发生洪涝灾害,B正确。植被、土壤对洪涝灾害的形成影响较小。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降水量大,下渗少,形成的地表径流多,易发生洪涝灾害;图中①是水汽输送,②是陆地降水,③是地表径流,④是地下径流,所以与洪涝灾害的形成直接相关的环节有②③,B正确。
对点训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A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关于洪水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洪水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不能称为灾害
B.洪水是洼地积水不能排除的现象
C.洪水就是洪涝
D.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印度尼西亚境内易发洪水
[解析] 第(1)题,图示地区是我国长江的荆江河段,从图中可以看出,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该地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第(2)题,自然异变只有对人类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才能称为自然灾害。洼地积水不能排除的现象是涝渍,洪水和涝渍同属于洪涝灾害;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印度尼西亚境内易发生干旱。
知识点二 干旱灾害
自主梳理·探新知
1.形成
2.主要分布
(1)世界:非洲、_亚__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_非__洲最严重。
(2)我国:东部季风区
(3)危害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材料一 2021年中国区域性气象干旱此起彼伏。江南华南出现秋冬连旱、台湾遭遇56年来最严重干旱、云南出现秋冬春夏连旱、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西部出现夏秋连旱、华南气象干旱反复发生。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区域认知)我国的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2)(综合思维)为什么这些地区易形成干旱灾害?
(3)(综合思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灾主要发生在什么时间?为什么?
提示:(1)我国有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分别是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这些地区属季风气候,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这些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量少的季节或年份,易形成旱灾。
(3)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灾主要发生在7、8月份。7、8月份随我国雨带的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形成伏旱。
归纳拓展
1.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旱灾的自然原因
2.干旱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1)危害
①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②影响畜牧业,如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③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④诱发次生灾害,如沙尘暴、森林火灾、虫灾。
(2)治理措施
①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②改进耕作制度,发展节水农业;
③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
④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
⑤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
[名师点拨]
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华北地区位于季风区,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且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易发生持续性干旱。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典例剖析
例题2 (2023·广东珠海期末)2021年初,在持续干旱天气的影响下,我国台湾地区水情告急,岛内多个水库蓄水率仅为10%左右,水量严重不足,面临56年来最大干旱。下图为“台湾岛地形图”。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台湾岛水情告急最严重的地方最可能位于( A )
A.西部平原 B.中部山地
C.东部沿海 D.南部地区
(2)此次台湾岛面临56年以来最大干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B )
A.降水量严重不足
B.水利设施年久失修
C.工农业用水量大
D.地表水下渗量较大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台湾岛西侧地形平坦,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且位于夏季风背风地带,降水少,故此次台湾岛水情告急最严重的地方最可能位于西部平原,A正确。第(2)题,降水量严重不足和地表水下渗量较大属于自然原因,A、D错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会导致水库储水困难、输水过程中浪费严重,导致缺水,B正确;工农业用水量大是一直存在的现象,不是此次台湾岛面临最大干旱的原因,C错误。
对点训练 读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干旱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 B )
A.东北地区 B.黄淮海平原
C.云贵高原 D.四川盆地
(2)上述地区干旱表现为( C )
A.以伏旱为主 B.全年干旱
C.春旱和春夏连旱 D.冬春连旱
(3)下列灾害中与干旱相关联的是( D )
①地震 ②森林火灾
③蝗灾 ④泥石流
⑤水土流失 ⑥荒漠化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⑥
[解析] 第(1)题,根据我国干旱频次分布图可知,干旱频次越高的地区干旱灾害越严重,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干旱频次最高,干旱灾害最严重,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黄淮海平原地区,由于降水变率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常出现春旱和春夏连旱,C正确。伏旱发生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长江中下游地区,A错误。黄淮海平原地区夏季降水较多,冬季农业用水量少,冬旱及夏旱不易出现,B、D错误。故选C。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地震属地质灾害,与干旱没有关联,①错误;干旱导致草木枯黄可能诱发森林火灾,②正确;干旱导致蝗虫滋生可诱发蝗灾,③正确;泥石流属地质灾害,一般是暴雨等多重因素诱发,与干旱关系不大,④错误;水土流失是由于植被破坏等因素导致,⑤错误;干旱致使土壤水分长期缺失,易导致土地荒漠化,⑥正确。故选D。
策略指导
区域洪涝灾害成因的分析方法
1.分析区域地理背景条件:主要从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特征、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
2.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分析汇水快和排水慢的主要因素。
3.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分析承灾体特点及区域人类活动对汇水和排水速度的影响。
以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为例,如下所示:
考题展示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年,我国天气异常,极端灾害天气多发,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发生洪灾。
材料二 下图为淮河流域图。
(1)分析长江、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2)你认为如何解决长江、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答案] (1)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大,暴雨多;地势低洼,河流排水不畅;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造成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淮河缺少天然入海口。
(2)技术措施:通过卫星监测,及时预报暴雨的发生和水情状况;生物措施:在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工程措施:修建水库蓄洪、开挖分洪渠道。
[解析] 第(1)题,长江、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的形成要从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及植被破坏等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作答。第(2)题,解决洪涝灾害的措施要从技术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
洪灾是世界上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国家中,洪灾频率最高的一组是( A )
A.印度、孟加拉国 B.加拿大、美国
C.俄罗斯、印度尼西亚 D.泰国、沙特阿拉伯
2.下列气候区易发生洪灾的是( A )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②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③温带季风气候区 ④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印度、孟加拉国和泰国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量大,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洪灾频率最高;沙特阿拉伯属热带沙漠气候,基本不会发生洪灾;印度尼西亚和美国洪灾频率较高,加拿大和俄罗斯洪灾频率较低。第2题,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不易发生洪灾。
历史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现代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实行联产责任制,家家户户屯满粮。”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从自然角度看,“十年就有九年荒”中的“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出现时间是( B )
A.洪涝—7、8月 B.洪涝—6、7月
C.干旱—4、5月 D.台风—7、8月
4.现今凤阳“家家户户屯满粮”得益于( C )
A.全球气候变暖 B.红壤的改良
C.大力兴修水利 D.大量施用化肥
[解析] 第3题,“十年就有九年荒”中的“荒”是指粮食减产,安徽凤阳地处淮河流域,兼有南方地区降水量大和北方地区降水变率大的特点,6、7月份进入雨季汛期,加上淮河水系北侧发育程度高,各大支流同时进入汛期,6、7月份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导致粮食减产形成灾荒。第4题,凤阳“家家户户屯满粮”得益于大力兴修水利,治理了洪涝灾害。
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虽居西南,但旱灾多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90%以上,地质灾害多发。下图为贵州万峰林照片。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贵州旱灾多发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C )
A.降水稀少 B.河流稀少
C.地表水缺乏 D.地下水缺乏
6.对于图示区域地貌形态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
A.可溶性岩石多
B.与雅丹地貌成因相同
C.和黄土高原成因相同
D.气候干燥
[解析] 第5题,贵州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故A错误;贵州有赤水河、南盘江、北盘江、都柳江、净水江、乌江等众多河流流经,河流众多,故B错误;贵州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溶洞,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难以储水,地表水缺乏,故C正确;地下水丰富,故D错误。故选C。第6题,图示地貌形态为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形成,是否有可溶性岩石是能否形成的关键,贵州形成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由于可溶性岩石多,故A正确;雅丹地貌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形成的典型地貌,故B错误;黄土高原形成于风力沉积,与喀斯特地貌成因不一致,故C错误;贵州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故D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
7.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1年7月河南中西部地区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7月20日6时至17时郑州市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 mm。据统计,河南省此次暴雨农作物受灾面积44 209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55亿元,并导致51人遇难。
材料二 左图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右图为郑州此次暴雨受灾图。
(1)结合材料,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郑州此次洪灾发生的原因。
(2)试从减灾角度提出河南省农业抗洪涝的措施。
[答案] (1)夏季风影响,降水多;西部地形坡度大,地表径流汇水速度快;东部地形平坦,排水速度慢;城市大量路面硬化,排水系统建设落后,下渗速度慢。
(2)加强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放水腾库工作,提高防洪能力;修建防水堤坝;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及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组织排水降渍(或清理疏通排水沟渠,确保排水通畅)。
[解析] 第(1)题,由材料“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 mm”可知,受夏季风影响,区域降水量大,且持续时间长;由图示可知,郑州中西部地区等高线较密集,地形坡度大,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快;郑州附近地势较平坦,地表径流速度慢,排水不畅,致使水位上升速度快;城市路面硬化,下渗减少,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落后,导致此次郑州洪灾严重。第(2)题,农业抗洪涝一是要加强排水减轻涝灾,如组织专业人员及时疏通沟渠,加强排水。建设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二是要加强监测预防,如加强区域气候监测,提高监测的精度,做好应急预案。三是要借助水利工程设施提高抗洪能力,如水库在雨季来临前提前泄水腾出库容,加强河流堤坝建设。
[合格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云南元阳一中高一开学考)2022年6~7月,南方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造成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持续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据此完成下题。
1.南方多地发生洪灾的原因主要有( B )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
②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
③农业用水少
④城市地区排水设施落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持续的强降雨天气是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同时城市地区排水设施落后加剧了洪涝灾害。
读下面“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完成2~4题。
2.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A )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3.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对应,正确的是( B )
A.甲——7、8月 B.甲——3、4、5月
C.乙——5、6月 D.乙——12、1、2月
4.图中丙区域此类灾害出现频次大于周边地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C )
A.降水集中,多暴雨
B.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受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D.气温高,蒸发量大
[解析] 第2题,此灾害在东部地区多发,可能是由雨带移动异常而造成的干旱灾害。第3题,甲为华北地区,一般在3、4、5月出现严重的春旱,乙在江淮地区,在7、8月易发生伏旱天气。第4题,由于西南地区石灰岩广布,地表水容易下渗,该地区易出现干旱灾害。
读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示意与水位变化情况图,据此完成5~6题。
5.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为( B )
A.3月到5月 B.6月到9月
C.10月到12月 D.12月至次年2月
6.下列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C )
A.完善抗洪排涝系统 B.培育推广耐涝作物
C.改变农作物生长期 D.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与3~5月、10~12月、12月~2月相比,6~9月湖泊水位最高,且长江的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湖泊排洪不畅,因此6~9月是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第6题,完善抗洪排涝系统,有利于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A不符合题意;培育推广耐涝作物,可以减轻滨湖农业区涝灾的损失,B不符合题意;改变农作物生长期,需要改变熟制和土地利用方式,错过适宜作物生长的时期,影响产量,对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影响不大,C符合题意;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当地农民应对涝灾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D不符合题意。故选C。
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下表为“我国部分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根据图表,完成7~8题。
城市 4~5月 7~8月 全年
开封 0.47 0.35 0.20
武汉 0.27 0.56 0.19
7.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C )
A.纬度 B.气温
C.降水 D.河流
8.开封发生旱灾的最主要季节是( A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开封发生干旱次数较多,开封位于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少,武汉位于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多,发生干旱的次数比开封少,C正确。第8题,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读表可知,开封的降水相对变率在4~5月份最大,说明春季发生旱灾次数最多,A正确。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众多支流多为扇形网状水系结构,洪水集流迅速。
材料二 12世纪以前,流域洪涝灾害记载较少,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改变了自然生态平衡,河系历经变迁,洪涝灾害不断发生。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500年里,淮河流域发生较大水灾350次,不足两年一次。下图为淮河流域示意图。
(1)据图描述淮河的水系特征。
(2)从灾害学意义上讲,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其降水具有北方地区_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__的特点和南方地区_暴雨历时长,强度大__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一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气候:_6、7月间淮河流域降水强度大,时间长__;
地形:_淮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速度慢__;
水系:_扇形网状水系,洪水集流迅速,泄洪不畅__。
(4)历史上淮河流域出现过多次洪涝灾害,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建议?
[答案] (1)扇形网状水系结构,北岸支流长而多,南岸支流短而少。
(4)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库,调蓄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道,分散水流;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解析] 第(1)题,水系特征可从支流数量多少及其水系形状等方面描述。第(2)题,我国降水受夏季风进退的影响,北方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而降水变率大,南方地区受锋面雨及台风雨的影响,暴雨历时长,强度大。第(3)题,从自然原因看,淮河地区多洪涝灾害可从气候、地形、水系等方面进行讨论。淮河流域6、7月降水强度大,时间长;淮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速度慢;扇形网状水系,洪水集流迅速,泄洪不畅。第(4)题,河流的综合治理措施,上、中、下游有所不同。上游要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修水库;中游加固大堤,修蓄洪、分洪工程,退田还湖;下游除加固大堤外,还要开挖入海新河道。
[等级考过关练]
一、单项选择题
旱涝灾害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图甲示意1949—2015年我国洪涝灾害趋势,图乙示意1949—2015年我国旱灾趋势。据此完成1~3题。
1.根据1949—2015年中国洪涝灾害、旱灾趋势,可以确定的是( B )
A.洪涝灾害平均受灾面积与受灾强度指数在时间上呈现同步性特征
B.1949—1968年洪涝灾害平均受灾面积与受灾强度指数具有较强的同步性
C.1969—2002年洪涝灾害受灾强度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D.2001—2015年旱灾平均受灾面积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2.据图,关于我国洪涝灾害、旱灾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D )
A.旱灾平均受灾面积总是大于洪涝灾害平均受灾面积
B.洪涝灾害平均受灾面积大的年份,旱灾平均受灾面积都较小
C.洪涝灾害平均受灾面积总是大于旱灾平均受灾面积
D.有的年份旱灾、洪涝灾害平均受灾面积都大
3.影响我国旱涝灾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D )
A.西高东低的地形 B.植被覆盖率的高低
C.多条大河东流入海 D.夏季风的强弱
[解析] 第1题,根据1949—2015年中国洪涝灾害、旱灾趋势可知,1970—2015年洪涝灾害平均受灾面积与受灾强度指数在时间上明显不同步,A项错误。1949—1968年洪涝灾害平均受灾面积与受灾强度指数具有较强的同步性,B项正确;1969—2002年洪涝灾害受灾强度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C项错误。2001—2015年旱灾平均受灾面积呈现波动下降趋势,D项错误。第2题,我国旱灾平均受灾面积多数年份大于洪涝灾害平均受灾面积,A、C两项错误。1991—1997年洪涝灾害平均受灾面积大,旱灾平均受灾面积也较大,B项错误,D项正确。第3题,影响我国旱涝灾害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的强弱。夏季风强的年份,南旱北涝,反之,南涝北旱。
干旱地区洪水分为冰雪融化型、暴雨降水型和混合洪水型三种类型。2021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生了罕见洪水,阿拉尔市塔里木河河段8月出现了1 35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大大超过警戒流量50立方米/秒。下图是新疆塔里木河流域1号水文站记录的三个不同时间段内洪水过程线。据此完成4~6题。
4.2021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生罕见洪水灾害的原因有( D )
①水利工程设施不足
②受暴雨和冰川融水的影响,水量急剧增加
③人为原因造成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差
④沙漠地区地表物质疏松,下渗快,但涵养水源的能力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有关干旱地区发生洪水的有利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地表水量增加,沙漠地区将变为绿洲
B.缓解土地盐碱化
C.改善生态环境,利于河流下游生态补水
D.解决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
6.下列关于1号水文站的三次洪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冰雪融化洪水过程具有明显规律的日变化周期,洪水涨落缓慢
B.暴雨洪水多陡涨陡落,洪峰出现时间和降水最大强度出现时间一致
C.因叠加效应,混合洪水的洪峰流量和总洪量一般大于融雪型洪水和暴雨型洪水
D.冰雪融化洪水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洪水总量取决气温回升速度和高温持续的时间
[解析] 第4题,水利工程设施不足,导致洪水发生,①正确;该次为混合洪水,受暴雨和冰川融水的影响,水量急剧增加,②正确;塔克拉玛干沙漠植被稀少,对洪水的形成影响很小,③错误。沙漠地区地表物质疏松,下渗快,但涵养水源的能力差,水流汇集速度快,易形成洪水,④正确。故选D。第5题,洪水时间较为短暂,沙漠下渗快,地表难以储水,沙漠地区难变为绿洲,A错误;短期的洪水对缓解土地盐碱化作用不大,B错误;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水量增加有利于向下游输水,增加生态补水,C正确;洪水很快消退,对干旱不能起到长期作用,D错误,故选C。第6题,冰雪融化受气温影响密切,洪水过程具有明显规律的日变化周期,洪水涨落缓慢,A不符合题意;暴雨洪水是由短期强降水所造成的,洪峰滞后于最大降水量,B符合题意;因叠加效应,混合洪水的洪峰流量和总洪量一般大于融雪型洪水和暴雨型洪水,C不符合题意;冰雪融化洪水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洪水总量取决气温回升速度和高温持续的时间,D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综合题
7.干旱灾害是困扰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下面两图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各大流域平均受旱率和成灾率统计情况(单位:%)。其中,受灾面积是指因干旱导致作物减产超过正常产量10%的耕地面积。成灾面积是指因干旱导致作物减产超过正常产量30%的耕地面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受旱率=受旱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100%;成灾率=成灾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1)简述我国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2)分析我国旱灾空间分布特征的成因。
(3)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灾发生的季节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 (1)(空间上)北方地区受旱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旱灾率高于南方地区)。(时间上)除太湖流域和珠江流域外,其他流域受旱率和成灾率均明显上升。
(2)北方地区受旱率高于南方的原因:北方地区人、水、土的矛盾突出(或: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多、耕地面积大);北方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3)差异:黄河中下游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原因:春季雨带还未到达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风未到达北方),而黄河中下游地区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农作物进入生长期,需要大量灌溉水源,故易造成春旱;七、八月份,副高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其影响,中心气流下沉,形成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
[解析] 第(1)题,仔细读图总结我国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从空间上看,北方地区受旱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南方地区,从时间上看,除太湖流域和珠江流域外,其他流域受旱率和成灾率均明显上升。第(2)题,本题要求分析我国旱灾情况形成北多南少原因:我国北方多为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而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的不同导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少于南方,且河流湖泊分布较少,水资源严重不足,但人口总数大,耕地面积大,对水资源的需求多,导致人、水、土的矛盾突出;北方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如果当年降水量少,就会使得北方地区受旱率高于南方。第(3)题,黄河中下游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形成这种差异的成因可分别从气压、降水等方面回答。第2课时 台风灾害和寒潮灾害
学习目标
1.理解台风灾害的概念、结构特点,并掌握其分布和带来的影响。
2.理解寒潮灾害的概念、分布及其影响。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分析台风灾害、寒潮灾害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综合思维:掌握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多发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
人地协调观:通过资料,理解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的分布、形成原因及危害。
地理实践力:结合熟悉的台风灾害、寒潮灾害,调查其危害和有效的防御措施。
本节要点
1.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形成自然灾害。
2.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
3.一种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多种灾害,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知识点一 台风灾害
自主梳理·探新知
1.定义: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_大气旋涡__,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_12__级以上。
2.结构
A:_外围大风区__
B:_旋涡风雨区___
C:_台风眼__
3.分布
(1)世界:_西北太平洋__海域。
(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生于_夏秋__季节。
4.危害:台风常伴随着 狂风、暴雨、风暴潮 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 交通 、通信设施。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_倒灌__。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2022年7月2日15时,第3号台风“暹芭”在广东电白登陆,台风“暹芭”为2022年登陆中国的首个台风以及2015年台风彩虹以来登陆粤西的最强台风,部分地区降水创下历史极值,并诱发了多个龙卷风。因台风“暹芭”失事的“福景001”轮有25人遇难。灾害造成广东、广西、海南、江西4省(区)186.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1.1亿元。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区域认知)分析台风的实质是什么?
(2)(综合思维)台风会造成哪些危害?
提示:(1)台风的实质是热带气旋,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台风带来的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台风带来的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台风带来的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归纳拓展
1.台风形成的条件
(1)有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2)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3)地转参数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合适的纬度,以10°~15°最为合适。
2.台风的利弊
(1)危害
①强风: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②暴雨:导致巨大洪涝灾害;
③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2)有利:缓解旱情、降温消暑、净化空气。
3.台风多发季节、形成源地及影响
台风多发的季节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尤以7~11月最为频繁
台风形成的源地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热带、副热带海域,其中西北太平洋海域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台风灾害特征 台风伴随着狂风、暴雨,来势凶猛,在沿海地区还会产生风暴潮。台风灾害主要是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
台风影响的地区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典例剖析
例题1 台风是广东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下图为广东省台风风暴潮灾害分布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选项中,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岸段位于( C )
A.惠州南部、汕尾南部、揭阳东南部
B.阳江南部、广州南部、珠海东南部
C.湛江东部、中山东部、汕头东南部
D.茂名南部、东莞西部、潮州东南部
(2)下列国家中,受台风、风暴潮危害较小的国家是( D )
A.中国 B.孟加拉国
C.美国 D.巴基斯坦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台风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岸段从东向西有潮州东南部、汕头东南部、深圳南部、东莞南部、中山东部、湛江东部,故C项正确。第(2)题,中国易受来自太平洋台风和风暴潮的影响,孟加拉国易受来自印度洋风暴潮的影响,美国易受到来自大西洋风暴潮的影响,三国受台风、风暴潮危害严重,A、B、C不符合题意。巴基斯坦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少,受台风、风暴潮危害较小,D符合题意。故选D。
对点训练 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这种灾害性天气的名称是( D )
A.寒潮 B.冰雹
C.伏旱 D.台风
(2)这种灾害性天气系统也会给当地工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好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有利于附近海域渔民捕鱼
B.有利于附近盐场晒盐
C.有利于减轻旱情,缓解高温酷暑
D.有利于杀灭害虫,便于第二年农业生产
[解析] 第(1)题,从图示观察,该天气系统中心区气压低、风速小、降雨量小,甚至晴朗无风,中心附近风力大、降雨量大,符合台风特征。第(2)题,台风常伴有狂风和暴雨,盛夏期间台风带来的降水可缓解高温酷暑。
知识点二 寒潮灾害
自主梳理·探新知
1.定义:因_强冷空气__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 ℃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 ℃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_冻害__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
(1)世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_深秋到初春__时节,势力强大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2)我国:冬半年发源于_蒙古、西伯利亚__地区,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3.危害
(1)_剧烈降温__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2)伴随的_大风、大雪、冻雨__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
[易错提醒]
寒潮≠雨雪天气
当寒潮发生时,能否降下雨雪,关键要看暖气团中的水汽含量,若水汽充沛,则会产生雨雪天气;若暖气团非常干燥,不会形成雨雪,会产生大风、冻害,甚至沙尘天气。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大风的天气过程。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8 ℃以上,且最低气温在4 ℃以下,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区域认知)从图中看,我国受寒潮影响频繁的省级行政区有_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__。(至少列举三个省区)
(2)(综合思维)从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为什么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提示:(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山脉多东西走向,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南下的冷空气,所以寒潮对我国西部地区影响较小。
归纳拓展
1.寒潮及其成因
2.寒潮的影响
(1)危害
(2)益处
典例剖析
例题2 下图为“山西省长治市多年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指出形成该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 (1)空间分布特征: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脉以东地区)。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地形。(2)水的比热容大,可减缓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解析] 第(1)题,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读图即可回答,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从纬度位置、地形、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等方面分析作答。第(2)题,可从水的比热容大、温度变化的速度慢等方面分析作答。
对点训练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阿勒泰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处于新疆最北部,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年春、秋季节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多发。
2月10—12日强寒潮期间阿勒泰地区天气现象及气象要素与最低温度情况
项目 10日20:00—11日08:00 11日08:00—11日20:00 11日20:00—12日08:00
地点 天气现象 极大风速/(m·s-1) 最低温度/ ℃ 天气现象 极大风速/(m·s-1) 最低温度/ ℃ 天气现象 极大风速/(m·s-1) 最低温度/ ℃
阿勒泰 阴有降水 4.2 -19.1 多云转晴 3.2 -32.8 晴 2.9 -34.5
(1)简述此次强寒潮期间阿勒泰地区天气现象的变化过程。
(2)阐述此次寒潮过境对阿勒泰地区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危害。
[答案] (1)寒潮侵入初期,风力较大,气温降低,并出现降雪天气;中后期,风力减弱,气温继续下降,天气转晴。
(2)该地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寒潮侵入,导致该地区出现大风、降温、降雪等恶劣天气;大风和降温,可导致牲畜患病;降雪会覆盖牧场,影响牲畜觅食和转移。
[解析] 第(1)题,主要从风力、气温、天气状况对比分析作答。第(2)题,主要从大风、降温、 暴雪天气对农牧业的影响方面分析作答。
策略指导  
1.台风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危害 危害大的原因 防灾减灾措施
台风天气常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①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②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③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①降水量大;②风力强、风速大;③受灾地区人口密度大;④经济发达,如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业、文化娱乐产业产值高、密度大;⑤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弱,各种减灾工程设施较少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②及时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③将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的人员及时转移到安全住所;④有关部门要做好户外广告牌的加固;⑤建筑工地要做好临时用房的加固,并整理、堆放好建筑器材和工具;⑥园林部门要加固城区的行道树
2.寒潮的危害和防御措施
危害 防御措施
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防寒准备;②防冻害:培育耐寒品种,采用技术措施为农作物保暖,为牲畜搭建棚舍降低死亡率;③防雪:及时为交通和电力设施除雪,保障交通和电力的持续性;④防风:加固户外设施,停止出海捕鱼
考题展示  
(2023·重庆育才中学月考)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多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 ℃及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夏秋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较大。2018年9月16日17时,第22号台风“山竹”(强台风级)在广东台山海宴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5米/秒),对途经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材料二 下图分别为台风结构示意图,侵入中国的台风主要路径示意图。
(1)据材料二示意图,描述台风气流运动特点。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其危害主要有哪些表现?
(3)台风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请你为减轻台风灾害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答案] (1)近地面水平方向,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在台风眼壁附近环绕台风眼壁螺旋上升;当上升气流达到一定高度时气流开始向四周散开;云墙顶部气流向台风眼汇聚并沿台风眼下沉。(任意答两点)
(2)强风、暴雨(或特大暴雨)、风暴潮、巨浪、洪涝。(任意答三点)
(3)加强预警预报系统;完善灾后应急系统;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自救能力;完善城市的排涝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排洪能力;相关地区应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次生地质灾害;加固港口设施,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任意答两点)
[解析] 第(1)题,台风气流运动的特点要结合其天气系统描述;台风是强热带气旋,中心气压极低,近地面水平方向,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在台风眼壁附近因气压极低气流环绕台风眼壁螺旋快速上升;当上升气流达到一定高度时气流开始向四周散开;云墙顶部气流向台风眼汇聚并沿台风眼下沉。第(2)题,台风带来的危害表现在台风是强热带气旋,中心气压极低,外围气流快速向中心辐合,形成强风;中心气流快速上升,形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带来洪涝;在海岸带强风形成风暴潮、巨浪。第(3)题,台风是气象灾害,灾害防御要从加强预报、建立预警机制、建立防灾体系、加强防风、防洪、防浪设施建设、全民提高抗灾自救意识等方面入手;加强预警预报系统,及时预报;完善灾后应急系统,应对灾害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能力;完善城市的排涝系统,提高城市防洪、排洪能力,减少洪涝危害;相关地区应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次生地质灾害;加固港口设施,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减少风暴潮影响;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一、单项选择题
形成于热带洋面的台风,登陆时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读“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平均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1981—2010年)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D )
A.台风只在夏秋季节才会形成
B.夏季生成个数多,登陆个数少
C.我国全年均会受到台风影响
D.夏秋季是防范台风的重点时段
2.下列关于台风造成损失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丰沛降水
B.秋季台风使南方水稻受到冻害
C.巨浪摧毁沿岸设施、掀翻渔船
D.大风翻江倒海,吸引鱼群聚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台风在一年四季均会生成,夏秋季较多,A错误;夏季生成个数多,登陆个数也多,B错误;冬季登陆台风个数为0,故冬季我国不受台风影响,C错误;夏秋季台风登陆个数多,是防范台风的重点时段,D正确。第2题,台风主要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巨浪会摧毁沿岸设施、掀翻渔船,C正确;夏季台风带来降水不是台风造成的损失,秋季台风不会带来冻害,大风不会吸引鱼群聚集,A、B、D错误。
下图为“某自然灾害影响路径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自然灾害几乎影响不到的地区是( D )
A.西北地区 B.长江中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青藏高原
4.图示自然灾害对东北地区带来的良性影响可能有( B )
A.阻碍交通 B.减少病虫害
C.农业增产 D.缓解高温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该自然灾害形成的源地在中高纬度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向南侵袭亚洲东部,由此判断该自然灾害应为寒潮。从图中寒潮侵袭路径可以看出,寒潮几乎影响不到的地区主要是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有我国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寒潮很难爬上青藏高原,因此寒潮几乎影响不到青藏高原,从移动路径来看,寒潮对我国西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三角洲都有较大影响,故选D。第4题,由第3题分析可知,图示自然灾害为寒潮,寒潮给东北地区带来一系列灾害,但也有积极影响,寒潮带来的低温天气,有可能冻死病虫害的卵,使得东北地区来年的病虫害减少,B符合题意;寒潮给东北地区带来降雪和冰冻天气,从而阻碍交通,但这不是良性影响,A不符合题意;寒潮带来的低温、冷冻天气,可伤害农作物,因此极有可能导致农业减产,而不是增产,C不符合题意;寒潮出现在冬半年,东北地区冬半年不会出现高温天气,因此缓解高温不是寒潮给东北地区带来的良性影响,D不符合题意。故选B。
有诗云“寒潮滚滚自天来,大地今朝暴雪裁,北国冰封千万里,江南路塞几多垓,……”。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寒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只在冬季出现
B.影响的范围不大,但可能导致多种灾害同时发生
C.会带来低温、大风、暴雪天气
D.在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影响最大
6.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是( A )
A.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
B.随时做好防寒准备
C.海上的船只在寒潮来临时及时回港
D.为牲畜提前准备饲料
[解析] 第5题,寒潮是一种强冷空气入侵所带来的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等的天气现象,在冬半年发生,可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尤以春季和秋季的寒潮对农业造成的损失最大,隆冬季节我国北方很少有农作物生长,寒潮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故选C。第6题,只有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人们才能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减轻或避免寒潮带来的危害,如随时做好防寒准备、为牲畜提前准备饲料等;海上的船只应在寒潮来临前及时回港。故选A。
二、综合题
7.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下图为1929—2019年我国沿海各省台风年均登陆次数统计。
(1)指出1929—2019年我国沿海各省台风年均登陆次数的分布特征。
(2)分析广东省台风登陆次数多的原因。
(3)简述台风给沿海各省带来的影响。
[答案] (1)沿海各省差异明显;主要集中在东南和南方沿海各省;整体上纬度较低省份登陆次数较多。
(2)广东省纬度相对较低,更接近台风源地;广东省海岸线较长,可登陆的地带较多。
(3)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风暴潮会摧毁建筑物,破坏交通通信,影响渔民出海,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利于消暑、抗旱。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1929—2019年,我国沿海各省台风年均登陆次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广西等南方、东南方沿海省份登陆次数更多,偏北方沿海省区登陆次数较少,整体上纬度较低的省份登陆次数更多。第(2)题,一方面,广东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纬度较低,接近台风发源地,台风的登陆次数多。另一方面,广东省面积较大,海岸线较长,台风可登陆的地带多。第(3)题,台风给沿海各省带来的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方面,台风多在夏秋季节登陆,为沿海地区带来了降雨,利于消暑抗旱。不利影响方面,台风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摧毁建筑物,破坏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渔民出海,影响渔民的经济收入。
[合格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台风“梅花”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其中心位于13.4°N,136.1°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1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98百帕。读台风“梅花”移动路径及影响范围示意图,完成1~2题。
1.从26日到29日,对“梅花”的移动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一直向东北
B.一直向西北
C.先向东北,后向西北
D.先向西北,后向东北
2.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一定会带来财产的损失
B.发源于中高纬度的海区
C.台风中心一定是低气压
D.强度一定是随时间减弱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台风中心移动方向是先向西北后向东北。第2题,台风是热带气旋,台风中心一定是低气压;台风多生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区,由弱到强,其强度登陆后会逐渐减弱;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但不是所有台风都一定会带来财产损失。
(2022·河南九师联盟高三模拟)下图示意西北太平洋与我国南海台风逐月生成和登陆我国的频数。据此完成3~4题。
3.台风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月份是( A )
A.7月 B.8月
C.9月 D.10月
4.7月份台风登陆广西危害最大的农作物是( D )
A.小麦 B.棉花
C.油菜 D.甘蔗
[解析] 第3题,西北太平洋形成的台风登陆才会对我国影响较大,图示登陆频数最多的是7月,A项正确。第4题,广西是我国主要的甘蔗种植区,7月份是甘蔗的生长期,台风对其危害最大。故选D项。
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
A.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
B.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低
C.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增强
D.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6.下列关于我国寒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B.秋末和春初发生的频次低,但是强度比较大,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C.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生产的减产一定比较严重
D.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小于南方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判断得出,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第6题,我国寒潮主要出现在冬半年,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冬季由于是北方农业生产的农闲季节,对农业影响较小,南方地区频次低,但喜温农作物所受影响大,故寒潮频次高,农业生产不一定减产严重。寒潮的危害严重与否主要看发生的季节,秋末和春初虽然寒潮频次低,但由于正值秋收或播种、果树开花季节,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
二、综合题
7.下图为我国海南岛过去62年内台风发生频次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海南岛台风频次的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原因。
(2)试评价台风对海南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 (1)分布不均;从东(南)往西(北)影响次数减少;文昌、万宁附近次数最多,中部和西北部几乎不受台风影响。东(南)部离台风源地较近,中部山地对台风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
(2)降雨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农田;大风导致农作物倒伏;风暴潮引起海水倒灌,土地质量下降。
[解析] 第(1)题,因为台风中心主要在海南岛东部的北太平洋洋面上,所以岛屿东部受台风影响较大。加上中部山地的阻挡,中部和西部几乎不受台风影响。第(2)题,台风的危害表现为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强降雨会淹没农田。大风导致农作物倒伏。风暴潮引起海水倒灌,使土地质量下降。
[等级考过关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2·广东江门高三月考)秋台风通常是指9—11月生成的台风,其形不如夏台风那样多,但威力却不容小觑。2018年9月16日至17日秋季强台风“山竹”于正面袭击珠江三角洲沿海,对相关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根据材料完成1~2题。
统计项目 夏季 秋季
生成台风个数 783 755
超强台风个数 128 211
超强台风百分比 16.3% 27.9%
1.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台风强度秋季大于夏季,其最主要原因是( D )
A.地转偏向力减小
B.植被进入落叶期,树木对台风阻力减小
C.地表摩擦力减小
D.低纬度海区海水温度较高
2.虽然台风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假如没有台风,人类将更加遭殃。下列关于台风益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台风能削弱太阳辐射,利于作物生长
B.台风可使河口泥沙淤积,利于湿地的发育
C.台风能促进沿海养殖业发展
D.台风能为人们带来丰沛的淡水资源
[解析] 第1题,夏、秋台风生成的位置差异不大,地转偏向力相差也不大,A错误。台风强度大,植被对台风的阻力可忽略不计,B错误。下垫面差异不大,摩擦力相差不大,C错误。台风生成和发展,需要有温暖的海水提供能量,夏季向秋季过渡时,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造成低纬度地区海水温度偏高,提供给台风的能量更大。故D正确。第2题,台风发生在夏秋季节,降水可以缓解伏旱带来的干旱、高温天气,但削弱了太阳辐射,不利于光合作用,不利于作物生长,故A错误。风暴潮对海岸有较大的破坏,不利于湿地的形成,B项错误。台风带来大风、风暴潮,给沿海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C项错误。台风带来降水,可为人类提供淡水资源,故D项正确。
读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读图可知( C )
A.广州降温幅度最大,说明冷空气自南向北移动
B.北京20日气温回升是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C.18日冷空气到达上海,市民应适当添加衣物
D.此次天气过程三地均应提前做好供暖保障工作
4.图中三个城市之间气温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B )
A.冷空气来源 B.太阳辐射
C.天气状况 D.地势高低
[解析] 第3题,寒潮带来的冷空气自北向南移动,A项错误。北京20日气温回升是由于冷空气过境后,天气转晴,接收的太阳辐射多,B项错误。17—18日,上海降温幅度大,说明冷空气到达上海,C项正确。广州最低气温在15 ℃以上,不用供暖,D项错误。第4题,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纬度差异大,接收的太阳辐射不同,从而导致气温的差异。
(2022·广西南宁期末)读“我国局部地区寒潮路径及寒潮出现频次示意图”,完成5~6题。
5.与长沙相比,成都、重庆受寒潮的影响较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植被 D.人类活动
6.寒潮对甲地农业的不利影响有( A )
A.越冬作物遭受冻害 B.春季干旱加剧
C.农作物病虫害加重 D.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 第5题,成都、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冷空气难以侵入,受寒潮影响小;而长沙以北平原广阔,南下的冷空气可长驱直入到达该地,A正确。第6题,寒潮降温幅度大,易导致冬春季节农作物遭受冻害;寒潮带来大量雨雪,有利于缓解冬春季节的旱情;寒潮带来的低温可大量杀死害虫和病菌,减轻作物病虫害;雪水中氮化物含量高,可提高土壤肥力。
二、综合题
7.(2023·苏州高一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 ℃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 ℃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下图为1951~2020年我国寒潮每月累积发生次数统计示意图。
材料二 2022年11月26日至30日,今冬最强寒潮来袭,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中央气象台11月26日6时发布寒潮预警信号。苏州市气象台于28日6时发布寒潮预警信号。下图为本次寒潮入侵路径示意图。
(1)1951~2020年我国寒潮每月累积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是_11月__,其原因为基础温度较低和_冷空气叠加基础温度的下降,降温幅度大__。
(2)苏州市气象台寒潮预警信号发布的时间比中央气象台晚的原因_苏州市纬度较低,基础温度较高__和_冷空气到达时间晚__。
(3)入侵我国的寒潮对西藏影响较小,其原因主要是_西藏海拔高,冷空气密度大,难以到达__。
(4)寒潮天气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其中,不利的有_产生农作物冻害__和_雨雪使电力中断、交通堵塞__等;有利的有_冻死病虫卵,减少虫害__等。
[解析] (1)根据1951~2020年我国寒潮每月累积发生次数统计示意图可知,图中11月份寒潮发生次数最多。主要是11月份为深秋,基础温度低且不断降低,冷空气增强,叠加基础温度下降,降温幅度大,易达到寒潮降温标准。
(2)中央气象台预警的是全国的,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冷空气强,预警时间早;苏州气象台纬度较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冷空气到达晚,且基础温度高,比北方到达寒潮降温标准要晚。
(3)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北方冷空气密度大,难以爬升到青藏高原。
(4)剧烈的降温,容易冻伤农作物,产生冻害;雨雪天气,易使路面积雪、结冰,且能见度低,容易造成电力中断,交通拥堵。但是低温可以冻死田野里的病虫卵,使来年农作物的虫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