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盛世滋生图(局部)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时空框架】
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即公元14世纪到公元19世纪)
1、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1644年明亡。
2、清朝: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1)从中国自身发展看,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2)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由开放转向封闭、由领先转向落后,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
【阶段特征】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作物品种增加,粮食产量提高:明朝中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经营方式多样,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3)农业生产区域分工的出现,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1.农业领域
①表现
③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意义
(1)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农业的发展,推动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丰富了百姓的物质生活,改变了食物结构;
(3)促进了土地的开放与利用,增加了耕地;
(4)推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专业化;
(5)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新航路的开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力水平提高,精耕细作农业的继续发展
(3)政府调整政策,鼓励垦荒,赋税征银。
②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④明清赋税制度的调整。
(1) 明代“一条鞭法”
A. 时间:明神宗,1581年张居正推行改革
B. 内容:将赋税、徭役合并为一条,按征收银两。
C. 评价: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b. 推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c. 减轻农民的负担,缓和矛盾;
d. 促进了白银的货币化;
f.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系有所松弛。
标志着赋税制度由繁到简、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② 清代“摊丁入亩”
A. 时间:清 雍正年间
B. 内容:康熙,以1711年人丁数为标准征收丁税,“后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
C. 评价:
a. 废除了人头税;
b.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c.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人口增加。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① 制瓷业:清康熙年间,粉彩瓷;雍正时期,达到顶峰。
② 纺织业:棉纺织业发展,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③ 技术: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彩色印刷品,分工更细
(2)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① 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民间私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紧密,不断改善经营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手工业进步。
②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③明清的工匠:明清时期,废除匠户制度,工匠获得人身自由。
2.手工业领域
〖典例剖析〗
(2020·全国Ⅱ卷高考·)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D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明代传统的工匠制度逐渐瓦解,以银代役这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思维拓展:工匠制度发展变化
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是指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开设工场,开始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的生产关系。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点:江南
条件:1、有足够的货币组织大规模的生产的商人或包买主
2、失去生产资料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
基本特征:
1、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2、雇佣关系
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实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早期工业化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王家大院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①货币白银化: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会馆,地域性商人的活动场所。
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
3.商业领域
商帮:明清时期是以血缘和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群体)。
朝 代 ■商业都会的崛起■
战 国
汉 代
新 朝
唐 代
宋 代
明 清
城市出现商业区,如邯郸,郢都,临淄
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如:长安)
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五都:洛阳、邯郸、临淄、成都)
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南方:扬一益二
东京和临安
北京、江苏、扬州等商业中心
商业市镇兴起(苏州、盛泽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归纳:古代“城市”发展特征?
归纳:古代“城市”发展特征?
①分布:
②布局:
由集中中原(北方)向南方、沿海转移
早期严格的市坊制度和时间限制。
后期市坊制度被打破,时间不受限制。
早期的“市” 依赖于“城”而存在,即经济中心依赖于政治中心而存在。
后期经济中心不再依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明清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③职能:
④数量:
数量增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新的农作物引入中国;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南方行业中出现开设工场的新经营手段。
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
商帮形成;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变在农业品种,变在经营方式。
变在手工业经营方式。
变在货币、商人、商路、市场。
出现近代化因素
小结: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之变
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4.社会发展的局限性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社会发展的局限性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资本积累
自由劳力
重农抑商、安土重迁思想,农民局限于土地
农民极端贫困
小农自给自足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经济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影响了社会进步。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国内市场
阻碍
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
国际市场
阻碍
阻碍
阻碍
国家政策
重农抑商,高额地租
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中国社会缺乏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环境
1.经济上:在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
2.政治上:封建统治根深蒂固,封建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封建国家重农抑商;(束缚劳动力、束缚思想)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影响国际市场)
3.文化上: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束缚百姓。(束缚思想)
4.社会上:农民受剥削重极端贫困,无购买力;(影响国内市场)
地主和商人赚钱买房置地,(资金没有投入,影响扩大再生产)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经济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影响了社会进步。
小结: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早在明清时期的江南等地稀疏出现,但始终没有为新兴经济形态并最终取代封建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原因在于:
明清“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概念:
禁止中国人(私人)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人到中国来贸易。
(2)原因:
①经济:传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②政治:明代倭患严重;清代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③思想:“天朝上国”思想、传统夷夏观根深蒂固。
(3)表现
明初,明太祖下令,“片板不得下海”。
清代,广州一口通商,“十三洋行”。
(4)评价
①一定程度维护了国家主权,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使对外贸易萎缩,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④中断了中外正常的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局限:使中国以极端保守和落后的面貌走向近代世界。
1、原因
经济
政治
思想 文化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专制统治走向腐朽,其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一方面,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传统的继承与批判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王守仁
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对传统的继承与批判
2、继承:明朝中后期:陆王心学
(1)背景: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代表人物:
陆九渊、王守仁
(3)王守仁的思想主张:
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理论
“良知”就是“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4)评价: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比较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世界观
哲学范畴
方法论
道德观
相同点 本质 内容 影响 哲学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发明本心”,“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都是唯心主义哲学
3.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明朝后期:李贽“离经叛道”
揭露统治阶级鱼肉百姓
材料六: 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做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焚书》
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个性发展,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提倡个性,主张男女平等。
材料三: 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莲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材料四:……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材料五: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
评价: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1)政治: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继承先秦民本思想)
②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③主张设立监察机构——学校,限制君权。
黄宗羲——守住心学的阵脚
(2)经济: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评价: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反专制斗争
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梁启超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进步思潮
材料一: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享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日知录》
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材料三: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gōng)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③批判理学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提倡实践和真知
②区分亡国与亡天下,提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梁启超概括,强调社会责任感
顾炎武—朱学五世传人
①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反对独治
④经济: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
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雁南、雁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
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治学方法: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
●思想观念:立足现实、学以致用
①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断变化,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唯物主义,世界本原为气
3.王夫之
②认识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是可认识的;提出“行先知后”。
③辩证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政治: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循天下之公
经济:重视工商业
评价: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但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政治: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是一股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冲击了重农抑商思想。
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5、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影响:
从内容看,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
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
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
积极:
消极:
实质: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还提出男女平等和“童心说”“真心”
反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这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顾炎武提出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变在对传统主流思想的反思与批判。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是如何在批判、继承儒家的思想基础上促进其发展的?
批判: 抨击君主专制 批判重农抑商 批判脱离实际的学风
继承: 继承先秦民本思想 继承积极入世、关注现实的儒学传统
发展: 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倡导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的进步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思想文化上:反对理学八股,提倡经世致用。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新的经济形态”指什么?分析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面临着哪些“时代性的缺陷”?
新的经济形态: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政治: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压抑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思想文化:旧的伦理纲常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文化专制盛行。
结合材料分析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明清之际的民主启蒙思想与西欧启蒙思想的区别
明清之际的民主启蒙思想 西欧启蒙思想
背景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程朱理学和文化专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专制王权和宗教特权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迅速;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推动
性质 仍属地主阶级的封建思想范畴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主张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发展工商业和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构建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自由平等
地位 不成熟,未占主流地位 成为17~18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
影响 推动儒学的新发展;但未推动社会转型 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
西汉
明清
孔子创立儒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反封建早期民主思想
创立发展
成为正统
进一步发展
批判继承
宋朝
明朝
演变规律
随着时代特征、社会形势的变化和统治者的需要而不断改造自身、发展完善。
①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形成了要求表现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
②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③社会识字率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④印刷术的成熟和出版业的发展。
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三、文学艺术---小说与戏曲
1、小说与戏曲发展的原因
名称 作 者 特 点
小 说 《水浒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 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三国志通俗演义》 (元末明初) 罗贯中 《西游记》 (明)吴承恩 神话小说
《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 讽刺小说
《红楼梦》 (清)曹雪芹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
戏 曲 传奇 (明)汤显祖 (清)孔尚任 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昆曲 发源:江苏昆山一带 在戏曲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京剧 形成:清朝道光年间 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话本
志怪小说
传奇
魏晋
唐朝
明清
宋朝
小说
明清小说内容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
①反映了平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社会心理。
②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要求个性解放
变在内容,进一步走向市民阶层、世俗社会。具有反封建反传统的思想。
明清文学的通俗化、平民化、生活化、社会化演变发展趋势
结论:
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传统科技:处于成就总结阶段,未转化为近代科学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分别记载了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知识。
(2)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李时珍
《本草纲目》书影 《农政全书》书影 《天工开物》书影
四、科 技——集传统科技之大成
科技之变:变在内容,对传统的总结,对西学东渐成果的吸收
2.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
(1)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2)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局部)书影 《四库全书》(局部)书影
【知识链接】
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
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3.西学东渐: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的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
(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利玛窦
①引人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了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开国了中国人的眼界,使当时的国人见了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土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影响
①重经验: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西方重实验)
②重综合: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重分析)
③重实用: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重理论)
④重农业: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重工业)
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科技
1.特点
(5)科学家的个人努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观因素。
2.长期发达的原因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央集权国家的强大组织力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外的广泛交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这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①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②政治因素: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③文化因素: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与越来越严酷的文化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意识。
归根到底,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3.后来走向衰落的原因
明清时期社会转型:
旧传统 新因素
政治 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经济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文化 理学主导束缚人性; 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传统科技大成; 西学东渐开始;
产生早期启蒙思想;
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承古
萌新
明清之际中西对比
中国 西方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对外关系
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资产阶级代议制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闭关锁国
对外殖民扩张
顽固守旧、妄自尊大
文化专制
人文主义、重视科技,开放进取
农业文明,日薄西山。
工业文明,如日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