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学习目标
1.了解地貌观察的基本顺序。
2.掌握规范记录、描述观察结果的方法。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结合等高线,区别常见地貌, 认识不同的山地类型。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坡度、坡向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地貌观察的学习,能够根据地貌类型描述其与生产生活问题的关系及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地貌观察的学习,能够掌握地貌的观察顺序,学会观察高度、坡度等内容,学会观察一级地貌、二级地貌。
本节要点
1.观察地貌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
2.高度、坡度、坡向等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知识点一 地貌观察的顺序
自主梳理·探新知
1.原则: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_广阔__的地方,按照从_宏观__到_微观__、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顺序
3.辅助观察工具:地形图、_遥感__影像等。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合肥某中学珂珂老师利用国庆节带领本班学生到安徽太极洞周围进行野外地貌观察。下面一组图是他们野外地貌观察后整理的资料。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说明珂珂老师带领学生野外地貌观察的图示顺序。
(2)(综合思维)归纳野外地貌观察的一般顺序。
提示:(1)图示观察顺序:图V→图Ⅳ→图Ⅲ→图Ⅱ和图Ⅰ。
(2)选择一个视野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如河岸、陡崖等。
归纳拓展
1.地貌观察的方法
观察地点 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观察顺序 从宏观到微观
从面到点
一般步骤 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山地、平原)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山岭、河谷)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河岸、陡崖)
辅助工具 地形图、遥感影像
2.识别宏观地貌类型的方法
地貌类型 基本特征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较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
高原 海拔高(1 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 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
海岸线 海拔为0米
典例剖析
例题1 (2023·湖北武汉质检)观察地貌时,应选择最佳的观察地点,按照一定次序观察地貌。右图为“延安宝塔山及其附近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最佳的观察地点是( B )
A.大桥 B.延安宝塔
C.右侧楼房 D.河堤
(2)在最佳观察地点向四周望去,视野内主要的地貌为( C )
A.河流地貌 B.风沙地貌
C.黄土地貌 D.冰川地貌
[解析] 第(1)题,最佳观察地点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处,且四周没有遮挡物。由图示可知,延安宝塔位于山顶,地势高,视野开阔,故B项正确。第(2)题,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上,视野内主要的地貌为黄土地貌,故C项正确。
对点训练 读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B )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丘陵
(2)我们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正确的是( B )
A.①——山坡 B.②——河谷
C.③——山峰 D.④——山脊
[解析] 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起伏大、群山连绵,为山地。第(2)题,图中①为山脊,②为河谷,③为山坡,④为山峰。
知识点二 地貌观察的内容
自主梳理·探新知
1.高度
(1)类型:包括绝对高度和_相对高度__。
(2)请把不同高度类型及其作用连起来:
2.观察坡
表示 影响
坡度 坡度角 划分_坡__的重要标准;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如水土流失、交通建设
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
坡向 阳坡和_阴__坡 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_植物__的生长
迎风坡和_背风__坡
3.高度和坡度组合: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4.其他形态要素:形状、_面积__、空间分布状况。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黄土高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约64万 km2。暑假期间某中学高二年级组织地理研学团队到黄土高原进行研学活动。下面图甲是黄土高原某处的景观图,乙图是该研学团队绘制的黄土高原某地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综合思维)分析按怎样的地貌观察顺序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2)(综合思维)分析右图中b、c坡坡度大小?并分析怎样开发利用这两处坡?
(3)(地理实践力)探讨甲、乙、丙三处哪一处适合建窑洞?
提示:(1)先观察视野内黄土高原整体地貌状况,再观察、描述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黄土沟谷等更小的地貌,并得出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
(2)b坡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实行封坡育林育草;c坡等高线稀疏,坡度小,可修筑梯田加以利用。
(3)主要观察三地的高度、坡度和坡向,可知丙处与甲处相比,丙处位于阳坡,采光条件好;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处与乙处相比,乙处位于沟谷,海拔较低,易积水,故丙处适合建窑洞。
归纳拓展
1.高度和坡度的相关计算
(1)计算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及温差
读出任意两点间的绝对高度(海拔),根据公式:H相=H高-H低,就可计算出两点间的相对高度。可根据对流层气温平均垂直递减率(0.6 ℃/100 m)进一步求出它们的温差,如图中,A、B两点的相对高度=1 000 m-700 m=300 m,温差=0.6 ℃×3=1.8 ℃。
(2)坡度大小表示
用tan α=H/L来表示坡度的大小。H表示垂直距离(相对高度),L表示水平距离。
[方法技巧]
1.判断坡度大小的方法
根据树木与坡面的夹角判断坡度大小
树木的生长都是垂直于地面,在坡面上可以观察树木与坡面之间夹角,判断坡度的大小,如下图所示树木与坡面之间的夹角为60°,那么该坡的坡度为30°。
2.利用等高线图判断坡度大小
(1)同一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
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2)不同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
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具体如下:
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为:C>A>D>B。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③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2.坡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阳坡和阴坡
丘陵、山地中朝着太阳的一坡日照多,称为阳坡,背着太阳的一坡称为阴坡。北半球东西向的山脉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点:
①阳坡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霜冻比阴坡轻。
②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③阳坡热量高,冰川年消融量大,故雪线海拔比阴坡高。
(2)迎风坡和背风坡
迎风坡是指迎着风的来向一坡,另一坡为背风坡。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下:
①对降水的影响
山脉迎风坡,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地形雨。背风坡因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水少,成为雨影区。
②对气温影响
山脉迎风坡因气流被迫抬升而降温,故同一高度,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背风坡这种炎热干燥的风叫焚风。
③对气候影响
因山坡方向对气温和降水产生影响,使气候类型发生改变。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因其位于迎风坡,抬升了来自海洋暖湿的东南信风。
④对自然带影响
迎风坡多地形雨,水分条件优于背风坡,故迎风坡植被丰富且自然带海拔比背风坡高。
3.地形剖面图绘制
4.应用——通视问题
对于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情况,可先作简单判定,然后再画剖面图证明。常见有三种情况:
(1)若等高线上密下疏,则坡度上陡下缓,为一个凹坡,可以通视,如下图1。
(2)若等高线上疏下密,则坡度上缓下陡,为一个凸坡,不能通视,如下图2。
(3)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可能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如下图3。
[拓展延伸]
1.宏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形类型 形态特征 等高线
平原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
丘陵 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较小,等高线较稀疏,弯曲部分比较和缓
山地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形
盆地 四周等高线较密集,且数值较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且数值较小
高原 海拔多在500米以上,顶部为比较宽阔平缓的高地,边缘往往有陡峭的崖壁,等高线四周密集,中间稀疏,数值中部高四周低
2.微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貌类型 表示方法 示意图、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说明
山峰、示坡线 闭合曲线外低内高 四周低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
山脊、山脊线 等高线凸向低值处,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山谷线 等高线凸向高值处,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低洼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 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峭壁、陡崖 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陡崖
典例剖析
例题2 为加强森林监测和防护,我国华北某地在山上设立了观察点。读该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据此完成(1)~(3)题。
(1)居民点与山峰的高差可能为( C )
A.510米 B.550米
C.590米 D.630米
(2)仅考虑土壤水分条件,森林长势较好的地点是( A )
A.甲 B.乙
C.丙 D.丁
(3)若设立两个观察点,最佳的组合是( A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第(1)题,山峰高度为915米,居民点海拔高度在300至400米之间,因瀑布高差为52米,故居民点海拔不会高于348米,计算两地高差在567至615米之间,故C项正确。第(2)题,由图示可知,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地势最低,地形平坦,并且靠近河流,河流沉积作用强,土层较厚,水源充足,适宜森林生长;A项正确。乙、丙处位于山坡,水分条件较差,B、C项错误。丁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山脊为分水线,水分条件差,D项错误。第(3)题,设立的观察点需要视线能覆盖全境,①②两地位置高、组合设点后观察视线不受山峰山脊等阻挡,故A项正确,③④位于河谷两侧,海拔较低,观察视线受山峰山脊等阻挡,故B、C、D错。
对点训练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对图示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图示区域地貌以山地为主
B.该区域坡度平缓,适合发展种植业
C.该地区属我国南方丘陵地区
D.该地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2)下列对该区域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甲山比乙山高24米,这是指的相对高度
B.F地可能有河流经过
C.A地陡崖相对高度可能是35米,适合开展攀岩活动
D.乙山在甲山的东南方向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坡度平缓,为丘陵,A错误;该区域坡度平缓,适合发展林果业,不适合发展种植业,B错误;图中经纬度位置显示,该地区属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C正确;该地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D错误。第(2)题,甲山比乙山高24米,这是相对高度,F地中间低两侧高为谷地,可能有河流经过;按照陡崖高差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该陡崖高差在40~80米之间,适合开展攀岩活动;乙山在甲山的东南方向。综合以上分析,C选项叙述错误。
策略指导
1.地形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①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6 ℃。同一山地,阳坡的温度高于阴坡。盆地不易散热,不利于污染空气的扩散,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
②降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如我国天山北坡降水多于南坡,降水从山麓到山顶一般先增后减。
③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④风:高大地形有阻挡削弱风力的作用,山谷垭口可形成狭管效应,增强风力。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①流向:水往低处流。
②流速:地势起伏越大,流速越快。
③水系形态:山地:放射状水系;盆地:向心状水系;山脊:分水岭;山谷:集水区。
④水能:水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⑤流程长短:山地紧逼海岸,河流流程短。
(3)地形对生物的影响:垂直自然带的变化。
(4)地形对土壤的影响:坡度缓,土层相对稳定,土层深厚,反之,土层较薄。
2.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1)地形对农业生产类型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合发展林业,丘陵地区因坡度和海拔有所不同,可发展立体农业。在分析地形对农业生产类型的影响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地形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利于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发展,农业发展规模会受限制,如我国西南地区。
(3)地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坡度较大的山地和比较崎岖的丘陵地区修建梯田,会破坏植被及原来稳定的地形结构,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地生产力下降,减少当地生物的多样性。
考题展示
某地理学习小组对我国江南某区域进行野外考察。读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学习小组绘制由图中的a到d处的地形剖面图,以下四幅正确的是( B )
(2)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 B )
A.371米 B.420米
C.380米 D. 500米
(3)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当地政府计划将图中a、b、c、d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从方便生活,利于发展角度考虑,最合适的地点是( A )
A.④ B.②
C.③ D.①
[解析] 第(1)题,结合a-d剖面线主要控制点判断地势起伏状况,并结合此级控制点主要高程判断具体答案。第(2)题,读图知,该等高线图中等高距为20米,其最大高程为500-520米,最小高程为100-120米,据此计算出相对高度为380-420米,即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420米。第(3)题,结合图示比较四地可知,④地地势低平、开阔,且临近河流,利于聚落的建设和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某校地理研学小组计划沿图中虚线进行地貌考察。据此完成1~2题。
1.考察线路没有经过的地貌是( A )
A.山脊 B.山顶
C.河谷 D.鞍部
2.此次地貌观察记录表的项目可能有( D )
A.河谷的坡度;河谷的蒸发量
B.河谷的水深;河谷的蒸发量
C.河流径流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D.河谷的坡度;河谷的相对高度
[解析] 第1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由大向小方向凸出为山脊,根据图中虚线以及等高线信息可知,考察线路没有经过山脊,A正确。在②附近经过山顶,在河流附近经过河谷,B、C错。鞍部为两山之间相对平坦部位,读图可知,该考察线路经过了鞍部,D错。故选A。第2题,注意此次是地貌观察,主要观察的内容包括高度、坡度、坡向等内容,所以观察记录表的项目可能包括河谷的坡度与河谷的相对高度,D正确。河谷的蒸发量、河谷的水深、河流径流量以及堆积物粒径大小不属于地貌观察的内容。故选D。
规模较大的地貌由次一级地貌组合而成,地貌观察时,一般先观察视野内的大的地貌,再观察次一级地貌。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表示的大的地貌类型是( B )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
4.关于图示次一级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A的海拔高于1 000米
B.B处可能发育河流
C.C处河流由北向南流
D.D处为人工运河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等高线数值在大多在500米—1 000米之间,地形起伏大,以山地为主,B正确;高原海拔高度一般在1 000米以上(也有海拔500米左右的),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A错误;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较稀疏,C错误;盆地是盆状地形,主要特征是四周高(山脉或其他山地隆起带)、中部低(平原和丘陵),D错误。故选B。第4题,由图示信息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0米,A地处于山顶,海拔在900到1 000米之间,A错误;B处等高线凸向高值为山谷,可能有河流的发育,B正确;C处等高线凸向低值,为山脊,无河流发育,C错误;D处有多条等高线在此重合,表示陡崖,D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锥。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陡崖的海拔( C )
A.大于400米 B.小于350米
C.约为370米 D.等于330米
6.若登临该火山口考察,宜选择的线路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5题,图中陡崖位于两条350米等高线之间,根据图中示坡线位置可知,中间350米以内、外围350米以外均低于350米,则两条350米等高线之间高于350米,该图中等高距为50米,因此陡崖的海拔应大于350米,低于400米,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第6题,若登临该火山口考察,为了省力和安全,宜选择坡缓的线路行进。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四条线路中,②线路穿过的地方等高线最稀疏,平均坡度最小,登临线路最佳。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二、综合题
7.读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用实线在图中画出长度最长的一条山谷,并说出该山谷的延伸方向、坡度大小状况、山谷的最低海拔。
(2)与丙地相比,描述丁地的坡度和坡向特点。
(3)图中甲附近陡崖_D__(选择填空)。
A.相对高度大于30米
B.位于山谷中
C.底部海拔最低为860米
D.崖顶海拔可能为870米
(4)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地貌观察顺序,写出图示范围内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地貌形态的层次 图示区域的地貌形态特征
宏观大地貌特征描述 ①
次一级地貌特征描述 ②
微观地貌特征描述 ③
(5)基于前面的问题,归纳读等高线图描述地貌特点的一般方法,基于样例,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地貌)特征
读等高线的数值及其计算 ①
读等高线的疏密 判断坡度大小
读等高线的弯曲形状 ②
读等高线的数值递变特点 ③
读等高线的空间组合 判断地形类型
[答案] (1)绘图见下图。
延伸方向大致为西北—东南方向,坡度较大,最低海拔在790~800米之间。
(2)坡度较大;坡向朝南,阳坡。
(4)①高原;②东、西部各有一座山峰;中部有一条大致呈西北—东南向分布的山谷;③山峰的坡度较小;山谷的坡度较大;有两条北向陡崖,分布在图示地区的西北部和东北部。
(5)①判断各点海拔和相对高度;②判断山脊、山谷;③判断山峰和谷地。
[解析] 第(1)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谷两侧等高线较高,且发育处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故在该图中,山谷从西北侧发育,延伸向东南一侧,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整个山谷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较大。该图等高距为10米,最低海拔高度在790~800 m之间。第(2)题,与丙地相比,丁地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该图无指向标,为一般地图,遵循上北下南的指向规则,则丁地坡向朝南,该地为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山地南坡为阳坡。第(3)题,图中甲处附近的陡崖高度范围应该在860~879.0 m之间,则相对高度最大小于20 m,A项错误。该处陡崖位于山峰附近,B项错误。底部海拔最低略高于860 m,没有与860 m等高线重合,不可能为860 m,C项错误。根据陡崖高度范围,崖顶海拔可能为870米,D项正确。故选D。第(4)题,观察地貌要从宏观到微观。先从宏观来看,图示区域海拔在500米以上,且主要部分等高线较为稀疏,地势起伏较小,地貌为高原地形。次一级地貌来看,东、西部各有一处山峰,中部有一条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的山谷。微观来看,两处山峰坡度较小,而山谷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在图中有两处陡崖,均朝向偏北方向,分别分布于图中的西北和东北部。第(5)题,读等高线的数值及计算,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差值即等高距是一样的,可判断图中各点的海拔和相对高度。读等高线的弯曲形状,凸高为谷,凸低为脊,可用于判断山体中山谷和山脊部位。根据等高线的数值递变特点,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峰,谷地两侧等高线较高,可用于判断山峰和谷地。
[合格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北京市东城区期末)《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这段游记中关于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角度有( A )
①地貌形态 ②植被状况 ③地貌颜色 ④地貌成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图中四幅景观照片中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地貌类型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这段游记含义是“此处的山小而峻峭,或孤峰耸立,或两三座山相连相接,如同串起来的珠子和并立生长的竹笋,座座山上岩石尖峭嶙峋,草木摇曳飘舞,在山间曲折地朝上走或往下行,如同置身在纷乱的云层和重叠的波浪中,令人茫然,辨不出方向”。可知描述的是地貌形态和植被状况,选A。第2题,游记中描述的景观是喀斯特地貌,故②符合,选B。①是西北的雅丹地貌,③是沙丘,④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广东省肇庆市美丽的七星岩仙女湖畔,有一座长达1 000多米的天然石山,酷似一尊卧佛。七星岩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形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的景致。每年国庆节前后,傍晚时候,太阳徐徐从卧佛口中落下,形成“卧佛含丹”的地理奇观。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观察“卧佛含丹”奇观,最佳位置是( C )
A.攀登卧佛观察 B.乘坐游艇观察
C.特定角度远眺 D.山脚向上仰望
4.七星岩属于地貌层级中的( B )
A.宏观地貌—山地 B.次级地貌—喀斯特地貌
C.微观地貌—溶洞 D.次级地貌—河流地貌
[解析] 第3题,观察“卧佛含丹”奇观,宜选择较远距离,正对卧佛观察。第4题,据材料信息“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可知,七星岩属于喀斯特地貌,为地貌层级中的次级地貌,故B项正确。
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实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下图为学生实习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得知的是( B )
A.溪谷的坡度、溪谷的蒸发量
B.溪谷的坡度、堆积物粒径大小
C.溪谷的蒸发量、溪流的水深和流速
D.溪谷的台风降雨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6.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是( B )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戊
[解析] 第5题,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实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溪谷的蒸发量、台风的降雨量、溪流的流速是不能用肉眼观测出来的,A、C、D错。只能通过等高线图,分析溪谷坡度的大小,通过观察比较堆积物粒径的大小,B正确。所以本题选B。第6题,学生观测的地点是位于溪谷处,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凸低为脊、凸高为谷”的判读规律可知,甲、丙两处是溪谷,B正确。乙、丁、戊处位于山脊没有河流,不能观察溪谷,A、C、D错。所以本题选B。
八达岭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中非常雄伟壮观的一段,而穿行该区的京张铁路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筑的第一条铁路,其“人”字形的设计更是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读图,完成7~8题。
7.从图中可以看出,长城的走向特点为 ( B )
A.沿等高线 B.沿山脊线
C.沿山谷线 D.连接聚落
8.图中“人”字形铁路线的设计目的是 ( C )
A.避开河流,节省建设桥梁的成本
B.尽量平行等高线,缩短运输距离
C.既方便停靠车站,又可降低坡度
D.绕过山岭,减少开挖隧道的成本
[解析] 第7题,据图可知,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定律可知,图中长城的走向基本沿等高线凸向海拔低值区部位,即沿山脊线,故选B。第8题,据图可知,图中铁路沿线谷地中未显示有河流,故A错误。与等高线平行,可以实现的目的是降低坡度,但运输距离会变长,故B错误。该地多山地,图中“人”字型路线基本沿等高线来修筑,虽路线较长,但既方便停靠车站,又可降低坡度,故C正确。“人”字型铁路线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坡度大的问题,而不是绕过山岭,减少开挖隧道的成本,故D错误。
二、综合题
9.(2023·山东日照青山学校月考)读我国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条支流中,流速较快的是_a__;该地区的山脉走向大致为_西北—东南__;该地区居民点分布主要受_河流或地形__的影响。
(2)某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对该地区的高度数据进行采集,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C )
①该地区的最高海拔为500米
②A处陡崖的相对高度为520米
③该地区陆地上的最大高差大于500米
④图中山峰的海拔不超过600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某游客在该地旅游时计划观赏海上日出,指出A、B、C、D四地中最佳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4)该地区计划在F处建一小型水库,请你说明选择在F处修建大坝的理由。
[答案] (3)A地 距离海洋较近,海拔较高,视野宽阔
(4)F地处峡谷地区,施工量小,建设成本低; F上游为洼地(或盆地),水库的储水量大。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与b河相比a 河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所以a河流速快。在地形图上找到山峰的位置,将这些山峰点相连的连线就是山脉的走向。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山谷,河流及沿海附近,所以居民点分布受地形或河流影响。 第(2)题,①图中海拔最高的等高线为500米,但不是最高的海拔,最高海拔介于500米至600米之间,①错误,④正确;②根据陡崖相对高度公式:(n-1)d≤H<(n+1)d计算得出A处陡崖相对高度为300≤H<500,故②错;③图中最高海拔在500~600米之间,最低在0~100米之间,两者高差为400~600米,故最大高差超过500米,故③正确。选C。第(3)题,观赏海上日出,需要满足海拔高,近海的地方,比较四地,A处比较适合。 第(4)题,水电站建设从水量、河流落差、工程量大小、技术条件和能源需求等方面分析。从建设水库有利方面,库容量(口袋型),河流落差(等高线F处比较密集),工程量大小等分析。
[等级考过关练]
一、单项选择题
某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周末对学校附近某地进行地貌考察。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该地地貌简图。据此完成1~3题。
1.观察图示地区地貌,最佳观察点为( B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示区域内的宏观地貌为( A )
A.高原 B.山地、高原
C.丘陵、平原 D.盆地、山地
3.图示区域内次级地貌是( D )
A.山峰、海岸地貌 B.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
C.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 D.山峰、喀斯特地貌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乙山峰海拔最高,且位于图示区域中部,为最佳观察点,B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等高线稀疏,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 m左右,山峰与周围地区相对高度小,故宏观地貌为高原。A项正确。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内山峰较多;溶洞和石林较多,溶洞和石林均属于喀斯特地貌。D项正确。
下图示意地貌观察者的视野范围。据此完成4~6题。
4.选择在丙地观察地貌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B )
A.海拔最高 B.视野广阔
C.海拔最低 D.起伏较小
5.与丙地相比,乙地( D )
A.为阴坡 B.海拔低
C.为阳坡 D.海拔高
6.与甲地相比,丁地( D )
A.海拔低,坡度大 B.海拔低,坡度小
C.海拔高,坡度大 D.海拔高,坡度小
[解析] 第4题,观察地貌时,应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判断地貌形态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第5题,读图可知,乙地比丙地海拔高;据图示信息无法判断阴坡和阳坡。第6题,由图可知,丁地比甲地海拔高,坡度小。
下图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7~8题。
7.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D )
A.地形 B.水源
C.植被 D.坡向
8.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B )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分别布局在河流两侧的山坡上。甲地处于阳坡,采光较好,而乙地处于阴坡,采光较差,D项正确。二者地形相差不大,都位于山脊一侧,有一定坡度,并且都靠近水源和植被,因此A、B、C项错误。第8题,靠近N一侧,也就是建筑物海拔相对高的一侧,改造后的等高线相对原来的等高线变得更加密集,而在建筑物海拔相对低处变得稀疏,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靠近M一侧,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因此变化后的地形剖面图应当是先陡坡再缓坡再陡坡,地势整体下降。改造后建筑物南侧坡面等高线向低值方向凸出,说明新坡面高于旧坡面。故选B项。
二、综合题
9.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并说明判断依据。
(2)图中①地与②地的地形坡度有何差异?说出判断依据。
(3)一地理学习小组晚上计划在③地露营。请你分析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 (1)自西北向东南流。从等高线分布来看,该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2)①地坡缓,②地坡陡。
依据:①地等高线稀疏,②地等高线密集。
(3)不合理。③地位于山谷出口处,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暴雨时容易发生山洪等水文灾害。
[解析] 第(1)题,判断河流流向的依据一般有两个:一是等高线弯曲方向;二是总体地势的分布。在本题中要特别注意指向标。第(2)题,地形坡度主要看等高线的疏密差异。第(3)题,野外露营地的选择应主要从安全方面考虑,③地位于山谷出口处,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山洪等水文灾害。
章末整合提升
专题一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
1.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类型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干旱、半干旱地区(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 形成溶洞及石钟乳、石笋、石柱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2.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 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典例展示
例题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宁夏平原形成的外力作用。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其原因。
(3)分析图中从出山口往湖泊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
[解析] 第(1)题,本题应注意强调的是外力作用。第(2)题,AB段等高线向河流上游方向凸出,与侵蚀作用有关;CD段等高线向下游凸出与该处的流水堆积作用有关,冲积扇中轴区域海拔略高于两侧。第(3)题,沉积物颗粒大小与流水搬运作用强弱有关,影响流水搬运作用强弱的主要是流速,其次是水量,图示河流往下游地形趋于和缓,流速降低,搬运作用减弱。
[答案] (1)黄河带来的泥沙以及贺兰山的洪积物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
(3)特点: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成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专题二 地形特征的判读
1.地形的判断及地形特征的描述
2.地形特征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3.地形特征类试题规范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地形类型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①地形以××××为主;②主要分布在××地区
地势 ①地势××高××低、地势自××向××倾斜;②地形崎岖(平坦)或地面起伏大(小)
海岸线 ①海岸线平直;②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
特殊地貌 喀斯特地貌发育、冰川地貌发育
典例展示
例题2 (2021·浙江卷1月)阅读下图,完成问题。
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答案]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海岸线曲折。
[解析] 描述地形特征需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起伏、海岸线特征、特殊地貌等角度分析作答。
1.(2022·浙江卷)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下列四幅照片,属于此次拍摄的是( B )
[解析] 据材料,图中拍摄的是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观察4幅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新月形沙丘地貌,B是高山地区,山顶覆盖积雪冰川,有宽广的U形谷地,谷中可见大小不一的石块,可推断为冰川槽谷,C是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石林景观),D是我国西北地区雅丹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18·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2~3题。
2.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
A.T0 B.T1
C.T2 D.T3
3.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解析] 第2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砾石无法在此沉积。第3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
(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4~6题。
4.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C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5.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B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B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 第4题,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第5题,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第6题,据图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山地高差大,坡度陡,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土壤较少,土层浅薄。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众多,河流较多,水源丰富;据图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所在地区海拔接近,贺兰山东麓为迎风坡,其南部和北部降水、光照条件相差不大。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学习目标
1.了解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的含义和分布。
2.通过景观图、示意图等资料,总结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的特征。
3.能够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异同,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差异。
4.能够评价不同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地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综合思维:能够根据地貌的相关资料分析地貌的特点及成因;不同地貌的演化过程。
人地协调观:分析各种地貌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实地考察地貌,分析典型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本节要点
1.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峰林、洼地、溶洞。
2.河流地貌主要有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曲流。
知识点一 喀斯特地貌
自主梳理·探新知
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_可溶性__岩石的物质溶于_水__并被带走,或重新_沉淀__,在地表和_地下__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_广西__、_贵州__、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
(1)喀斯特_溶蚀__地貌: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
(2)喀斯特_沉积__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
4.常见喀斯特地貌及景观特点
名称 形成或景观特点
溶沟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_石质__沟槽
石芽 凸出于溶沟之间的_石脊__
峰林 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_陡峭__,相对高度可超过100 m,远望如林
孤峰 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_平原__或岩溶盆地中
溶斗 ①又称喀斯特漏斗,口大底小的_圆锥__形洼地;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_天坑__;②平面轮廓为_圆__形或_椭圆__形,直径一般不足百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③下部常有_落水洞__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
钙华 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_CaCO3__沉积,形成钙华,包括钙华坝、钙华湖
溶洞 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
5.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
地表可溶性岩石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是世界自然遗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石刻。在桂林山水中又以漓江流经阳朔的那一段最为美丽,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美誉。下图为广西地形图和桂林山水景观图。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区域认知)桂林喀斯特地貌广布的条件有哪些?
(2)(综合思维)你是如何理解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美丽画卷的?
(3)(区域认知)桂林地下暗河众多的原因是什么?
(4)(地理实践力)喀斯特地貌对桂林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提示:(1)桂林夏季高温多雨,河流众多;该地区石灰岩广布。
(2)桂林山地和丘陵众多,植被覆盖率高,所以“山青”;该地区降水丰富,河流众多,含沙量小,河水清澈,所以“水秀”;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且广布,地下多溶洞景观,所以“洞奇”;桂林石刻始于东晋,它以山水为依托,与甲天下的秀丽山水互相映衬,拥有众多的名人佳作,所以“石美”。
(3)地表水通过喀斯特漏斗进入地下溶洞,溶洞相连形成暗河。
(4)有利:独特的地貌形态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不利:喀斯特地貌区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不利;该地貌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归纳拓展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体成分及溶蚀力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体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2.喀斯特地貌类型及成因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
地貌类型 地貌特征 图示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 地表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呈长条状或网格状
石芽 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有些形体高大的石芽常高数十米,称为石林
洼地 分布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底部宽阔而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峰丛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
峰林 峰丛被溶蚀形成的浑圆状成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
孤峰 孤立存在的石灰岩山峰
残丘 孤峰进一步被溶蚀残留的孤立石峰,比孤峰规模更小、更平缓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 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洞穴,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地下暗河 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形成的地下河
石钟乳 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
石笋 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溶洞底部向上发育的形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连接在一起形成石柱
石幔(或石帘) 岩溶水沿洞壁或倾斜的洞顶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有弯曲的流纹,形如布幔
[方法技巧]
各种喀斯特地貌发育之间的关系
3.喀斯特地貌的应用
立体农业 利用坝子发展农耕业,利用丘陵发展林业
旅游 利用喀斯特地貌的奇特景观发展旅游业
地下水应用 地下水出露会形成泉水,干旱时期可抽取地下水解决灌溉问题
典例剖析
例题1 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A )
A.流水溶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2)关于该地貌发育的石钟乳和峰林成因关联正确的选项是( C )
A.石钟乳——侵蚀作用 峰林——侵蚀作用
B.石钟乳——侵蚀作用 峰林——沉积作用
C.石钟乳——沉积作用 峰林——侵蚀作用
D.石钟乳——沉积作用 峰林——沉积作用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图中有溶洞和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说明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第(2)题,石钟乳是地下喀斯特地貌,是化学沉淀物沉积形成,峰林属地表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对点训练 云贵高原某石灰岩洞穴(下图)为一著名景点。当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洞内CO2浓度降低,导致碳酸钙沉积;当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受到抑制,洞内CO2浓度升高,溶蚀作用加强。据此完成(1) ~(3)题。
(1)自然状态下,该洞穴溶蚀作用最明显的季节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上图中箭头示意空气流动的方向和范围,能反映4月晴天洞内外空气交换状况的是( C )
(3)国庆黄金周期间,该景点营业时间为8?00~18?00,洞穴内CO2浓度最低的时段为( A )
A.7?00~8?00 B.13?00~14?00
C.18?00~19?00 D.23?00~24?00
[解析] 第(1)题,当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时,洞内外空气交换受到抑制,洞内CO2浓度升高,溶蚀作用加强。自然状态下,该洞穴溶蚀作用最明显的季节应该是洞外气温最高的季节夏季。第(2)题,4月晴天洞内外空气交换状况是白天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洞内外空气交换受到抑制;晚上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洞外气温低,气流下沉,地面气压高,气流从洞口底部流入,洞内气温高,气流上升,气流从洞口上部流出。第(3)题,由材料可知,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洞内外空气交换活跃,洞内CO2浓度降低,日出前后是洞外气温最低的时间,且该景点营业时间为8?00~18?00,则7?00~8?00还没开始营业,此时洞内还没有游客,洞穴内CO2浓度最低。
知识点二 河流地貌
自主梳理·探新知
1.河谷地貌
(1)位置:河流流经的_山区__。
(2)成因: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_V__”形河谷。
(3)形态特点:“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_较陡__,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_卵石__。
2.冲积平原
(1)位置:河流流经的_平原__地区。
(2)成因: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_堆积__而成的。
(3)形态特点:河谷呈_宽而浅__的槽形;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_粗__;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_细__,湖沼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3.河曲
(1)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2)形态特点:河道呈“_S__”形。 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_牛轭湖__。
4.三角洲
(1)位置:河流入海或_入湖__处的河口段。
(2)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3)形态特点:形态多种多样,平面形态近似_三角形__;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由河口向海变细。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材料一 毛泽东“橘子洲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材料二 荆江,中国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360千米。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综合思维)橘子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地理实践力)鱼翔浅底说明河床有什么特征?
(3)(地理实践力)下荆江“九曲回肠”,对水流有何影响?
(4)(综合思维)如果洪水泛滥,对下荆江河道形态会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1)湘江下游泥沙堆积而成的江洲风景区。
(2)说明河床宽浅。
(3)会造成流水不畅。
(4)洪水泛滥,河水可能冲毁河道颈部,导致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归纳拓展
1.流水侵蚀地貌
(1)河谷的发育过程
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经历了由沟谷到V形河谷、再到槽形河谷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2)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它们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关键影响 伸长 加深 展宽
(3)河谷在不同河段的表现
2.流水堆积地貌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江心洲和三角洲,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类型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貌类型 示意图和位置 地貌特点 形成
冲积扇洪积扇 以谷口为顶点成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冲积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称为洪积扇
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在枯水期出露,洪水期被淹没 河流中下游地区下蚀作用减弱,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增大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江心洲 四面环水,如崇明岛、橘子洲 由河流挟带泥沙沉积而成
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河流挟带泥沙流经平原,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降低,泥沙堆积而成
[方法技巧]
(1)河流流水沉积的差异
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水的流速、流量的变化以及碎屑物本身大小、形状、密度等的差异,会导致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一般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因此,在不同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砾石、沙、粉沙、黏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层。
(2)河流侵蚀岸(陡坡岸)与堆积岸(缓坡岸)的判别方法
①河流平直河段,根据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判断(南左北右)侵蚀岸与堆积岸。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平直河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南半球反之。
②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河流流经弯道时,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3)河曲、牛轭湖
①位置:地势平缓地区,河道弯曲处。
②成因: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的河道,即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河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典例剖析
例题2 读长江沿岸地貌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地貌从源头到入海口排序正确的是( A )
A.④①②③ B.④②③①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
(2)主要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B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有利于人类居住的是( B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读四幅景观图可知,图④景观显示的是雪山和高原,且河道窄,水流少,可判断为河流源头;图①景观显示的是高山和峡谷,且河道窄,可判断为上游河段;图②景观显示的是广阔的平原,且河道弯曲,可判断为河流中游河段;图③景观显示的是河汊纵横,且有海洋,可判断为河流下游河段的入海口,故图中地貌从源头到入海口排序为④①②③,故A正确。第(2)题,由图示可知,②③河段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故B正确;①④河段为流水侵蚀地貌,故A、C、D错误。第(3)题,图①地处山区,聚落呈条带状或点状分散分布,聚落规模小,人口少;图②为河流的中游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聚落分布密集;图③位于河流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图④地处河流的源头,地处高原地区,这里的海拔高,高寒气候,不适宜人类的居住,这里的人们居住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的河谷地带,但聚落规模小,人口少。综上分析,图中所示四地区中,最有利于人类居住的是图②③。所以B正确。
对点训练 读地中海沿岸某河流中游河谷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地貌类型为( C )
A.喀斯特地貌 B.河流侵蚀地貌
C.河流堆积地貌 D.冲积平原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布局居民点的是( D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信息“河流沉积物”可知,四地的地貌类型为河流堆积地貌,A、B错误,C正确;结合图中“谷底”“谷坡”等信息可知,图示四地地貌不属于冲积平原,D错误。第(2)题,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宜布局居民点的是丁地,丁地地形平坦开阔,地势较高,不受洪水危害,D正确;甲地地域面积小,A错误;乙、丙两地洪水位时被淹没,B、C错误。
策略指导
河流水系图的判读
[信息提取]
提取三大信息:①地势的高低;②地形类型;③地形区。
[方法总结]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
河流总是在重力作用下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且河流总是沿山谷发育,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常根据河流分布判定山谷,然后再确定河流地貌。
2.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定地形类型
水系的特征与河流支流的汇入直接相关,而支流的发育与形成受地形限制。
(1)若水系为向心状,该地形为盆地。
(2)若水系为放射状,该地形为山地。
3.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1)含沙量大,说明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2)结冰现象,说明该区域冬季气温低于0 ℃,在我国应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3)汛期
①若出现两次明显的汛期,一次春汛,一次夏汛,则说明该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
②若汛期与多雨期一致,则说明该区河流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③若河流汛期与气温变化一致且流量较小,则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4.根据河流的河床宽度与横剖面形状可判断地形
(1)河床较宽阔,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以侧蚀和堆积为主,且河道比较弯曲,其横剖面一般呈“U”型。
(2)河流河床深且窄,说明该流域向下侵蚀强烈,一般是分布在高山峡谷中的河流,其横剖面一般呈“V”型。
考题展示
(2020·江苏卷)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4 200 km,流域面积210万km2,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 下图为“尼日尔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图”,下表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
水文站 马西纳 迪雷 尼亚美 洛科贾 奥尼查
年径流量(km3) 41 30 27 73 182
年输沙量(万吨) 177 100 350 1 290 5 800
(1)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尼日尔河“水塔”,请分析原因。
(2)说明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概述尼日尔河迪雷—洛科贾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
[答案] (1)年降水量大;地势高;流域面积较大。
(2)径流量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减小;输沙量减少。河湖多,调节能力强;蒸发强;下渗多;地势平缓,流速减小,泥沙沉积。
(3)径流量先减后增;含沙量增大。
[解析] 第(1)题,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尼日尔河“水塔”的原因主要从富塔贾隆高原对尼日尔河水源补给量大的角度分析,在分析富塔贾隆高原对尼日尔河补给量大的原因时主要从气候(年降水量)、地形和流域面积等角度分析。由图可知,富塔贾隆高原所在地区年降水量大于1 500 mm,丰沛的降水为尼日尔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富塔贾隆高原位于尼日尔河的上游,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形成“水塔”;富塔贾隆高原河段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较大,集水区域广,为尼日尔河提供充足的水源。第(2)题,对比表中内陆三角洲上游的马西纳和下游的迪雷水文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数据可知,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径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大,流经内陆三角洲后径流量和含沙量减少。进一步分析可推测,内陆三角洲的调节作用会使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原因主要从内陆三角洲地区河湖的调节作用、蒸发、泥沙沉积等方面分析。第(3)题,结合图表可知,迪雷—洛科贾河段的尼亚美水文站上游河流流经地区年降水量较少,蒸发旺盛且支流少,因此径流量不断减少;河流流经尼亚美水文站之后,流域内降水量增加,汇入的支流增多,河流的径流量不断增加。由表的统计数据可知,迪雷—洛科贾河段输沙量不断增加。
一、单项选择题
(2023·湖北武汉市期末)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溶洞景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a、b、c、d地貌类型及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C )
A.a为石笋 流水侵蚀作用
B.b为石钟乳 流水溶蚀作用
C.c为石柱 流水淀积作用
D.d为孤峰 风力侵蚀作用
2.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D )
A.地表水不易渗漏,利于当地农业生产
B.地质条件稳定,利于交通建设
C.冬凉夏暖,不利于居住
D.作为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解析] 第1题,图中a、b、c、d地貌分别为喀斯特地貌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笋,其成因为流水的淀积作用,C正确。第2题,喀斯特地貌地表水易渗漏,不利于当地农业生产,A错误。喀斯特地质条件不稳定,不利于交通建设,B错误。冬暖夏凉,利于居住,C错误。该地貌可作为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D正确。
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 km。猴子沟风景区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如下图所示)。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 A )
A.云贵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4.与图示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发育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B )
A.岩石、光照 B.岩石、水文
C.土壤、地形 D.气候、土壤
[解析] 第3题,由材料知,该风景名胜区位于贵阳市附近,结合图中峰林、峰丛、天坑、溶洞等的存在,推断这是喀斯特地貌,我国云贵高原上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因此该地位于我国云贵高原,A正确。故选A。第4题,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因此判断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一是要有石灰岩,二是要有水的溶蚀,因此B正确,排除其他三个选项。故选B。
(2023·江西九江市月考)金沙江蜿蜒于四川、西藏、云南三省,从青海省玉树地区的直门达到四川省宜宾市,河流落差达三千多米。下图为“金沙江河谷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示金沙江河谷形态与所处位置对应正确的是( A )
A.“V”形——河流上游 B.“V”形——河流下游
C.“U”形——河流入海口 D.“U”形——河流出山口
6.图示金沙江河谷地貌( A )
A.山高谷深 B.河道平直
C.底部平坦 D.水流湍急
[解析] 第5题,“河流落差达三千多米”说明经过的地区地势落差大,应位于河流上游,由于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不断下切河谷,故河床呈“V”形,A正确;河流下游由于地势较为低平,水流速度较慢,河谷呈“U”形,B错误;河流入海口处,河谷呈现出三角洲的形态,C错误;河流出山口处河谷形态为冲积扇状,D错误。第6题,从图中信息,结合材料可知,金沙江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山高谷深,A正确;河道平直、水流湍急不是地貌特征,B、D错误;从图中看出,图示河谷地势底部不平坦,C错误。故选A。
在地势平缓地区,常常看到呈“S”形弯曲的河道,即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毁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B )
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8.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D )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解析] 第7题,牛轭湖是地势平缓地区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湖泊,最可能出现在东北平原,选B。第8题,牛轭湖形成后,由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以及植被发育覆盖使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选D。
二、综合题
9.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貌上看图甲是_洪(冲)积扇__,图乙是_三角洲__,二者都是河流_堆积__地貌。
(2)若图甲、乙中两地貌在图丙中有分布,则其对应为图甲地貌在_B__处分布,图乙地貌在_A__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图甲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C )
A.黏土、砾石、粉砂 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 D.砾石、黏土、粉砂
(4)判断图甲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B )
[解析] 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图甲为洪(冲)积扇,图乙是三角洲,两者都是河流堆积而成的堆积地貌。第(2)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确定图中C、B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B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可能会形成洪(冲)积扇;A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第(3)题,图甲中由A到B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第(4)题,由景观示意图可以看出从洪(冲)积扇的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合格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乐业县位于广西西北部,石灰岩广布,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天坑群。白洞天坑是当地有名的天坑,底部生长着大量的植被;冒气洞口窄,洞内十分宽敞。冒气洞与白洞天坑相距不到500米,地下相互连通。白洞天坑坑内气温与外界气温相近,冒气洞气温常年保持18 ℃左右,某季节会出现白洞天坑坑口吸气,冒气洞洞口冒气(白烟)的奇观。下图示意白洞天坑与冒气洞的垂直剖面。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乐业县天坑群的主要作用是( B )
A.流水堆积 B.流水溶蚀
C.海浪作用 D.风力作用
2.冒气洞冒气(白烟)的奇观多出现在( D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 第1题,此处为喀斯特天坑,形成其主要作用为流水溶蚀作用,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由于白洞天坑坑内气温与外界气温相近,冬季时,坑内气温低,气压高;而冒气洞气温常年保持在18 ℃左右,洞内气温高,气压低。白洞天坑的冷空气通过地下岩溶通道进入冒气洞,在冒气洞形成上升气流,受附近地下河影响,空气中水汽充足,当气流流出洞口时遇冷(冬季时,地面气温低于冒气洞内气温),水汽凝结,形成“白烟”,D正确;春秋季节时洞内外温差小,不易形成该现象,A、C错误;夏季时大气温度高,白洞天坑温度高,气流上升,冒气洞内气温低,气流下沉,不会出现冒气洞洞口冒气的奇观。B错误。故选D。
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
A.流水沉积 B.风力沉积
C.冰川沉积 D.海浪沉积
4.下列不属于喀斯特地貌的是( C )
A.峰林 B.天坑
C.U形谷 D.钙华湖
[解析] 第3题,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组成钙华梯田的岩石是石灰岩,岩石类型按成因属于沉积岩。石灰岩遇二氧化碳和水,形成可溶解的碳酸氢钙,当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水体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分解,导致碳酸钙沉淀,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钙华梯田等喀斯特沉积地貌。所以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与风力沉积、冰川沉积、海浪沉积无关,B、C、D错。所以本题选A。第4题,峰林、天坑、钙华湖属于喀斯特地貌,U形谷一般为冰川侵蚀或河流侧蚀作用较强形成的地貌,不属于喀斯特地貌,C符合题目要求。故本题排除A、B、D三项,选C。
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扇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下图示意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四幅图中与扇三角洲形成的原因相同的是( D )
6.下列关于扇三角洲面积进积增大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C )
A.河流水量大 B.沉积物丰富
C.河流与水体的高差小 D.沉积物颗粒小
[解析] 第5题,据图可知,A图是风蚀蘑菇,属于风力侵蚀地貌,B图是峡谷,属于流水侵蚀地貌,C图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属于流水侵蚀地貌,D图是河流冲积平原,属于河流堆积地貌,扇三角洲也是流水堆积地貌,故D正确,A、B、C错。第6题,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中的冲积扇,河流与水体的高差较大,故C错,符合题意。河流水量大,侵蚀搬运作用强,沉积物丰富,自扇顶到扇缘沉积颗粒逐渐变小,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都能促进扇三角洲面积进积增大,故A、B、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
下图为某河流平面图,图中河段可常年通航。读图,完成7~8题。
7.该河段位于( A )
A.河流中下游 B.河流上游
C.干旱地区 D.峡谷地段
8.图中边滩( D )
A.越靠近深槽其沉积物颗粒越小
B.河流上游发育快于中下游
C.其位置由河流流向决定
D.河流枯水期利于改善通航条件
[解析] 第7题,河流浅滩、边滩属于沉积地貌,多发育在流速较缓、地形平坦的河流中下游地区。第8题,越靠近深槽,水流速度越快,沉积物越大;边滩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上游水流快,沉积作用弱,中下游流速变缓,沉积作用增强,中下游发育快于上游;边滩通常在凸岸形成,与流向无关;枯水期,边滩出露水面起到束水作用,将河道收窄,保持水深,利于船只通过。
二、综合题
9.(2022·山东夏季合格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水是地表常见的外力作用形式。流水塑造的地貌,称为流水地貌。下图为河流地貌示意图。
(1)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骤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形成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的地势逐渐_降低__,组成物质的粒径逐渐_变小__。
(2)河流流经甲处时,因地形_平缓__,受河岸限制少,形成弯曲的河道。当河曲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_截弯取直__,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_牛轭湖__。
(3)河流注入海洋时,流速减缓,所挟带的泥沙在乙处沉积形成河口_三角洲__。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河流地貌的发展,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类型的流水地貌。在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物质的粒径逐渐变小。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容易发生侧蚀,形成牛轭湖。在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等级考过关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2·辽宁3月重点中学模拟)双河洞位于我国贵州省北部,是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白云岩是一种浅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白云岩溶蚀和堆积的双向转化过程对洞穴水的酸碱度(pH值)变化反应灵敏。某科研队多次进入双河洞内取样,收集洞穴水并检测酸碱度。下图示意两个取样点收集到的洞穴水酸碱度变化图。读图,据此完成1~3题。
1.推断双河洞形成过程中,地质作用环节顺序正确的是( B )
A.地壳下沉—海洋侵蚀—地壳抬升—流水沉积
B.地壳下沉—海洋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C.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地壳下沉—海洋沉积
D.地壳抬升—海洋沉积—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2.据图推测洞内最潮湿的时间是( C )
A.4月1日 B.5月1日
C.8月1日 D.9月1日
3.与2号取样点相比,1号取样点( D )
A.空气流动性较差 B.水温季节变化小
C.白云岩沉积更好 D.水量季节变化大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双河洞是白云岩洞穴,而“白云岩是一种浅海相沉积岩”,说明应先有地壳下沉,该地区沉入海中,海洋沉积作用形成白云岩,现在双龙洞位于陆地,说明后期经历了地壳抬升,由“白云岩溶蚀”和“洞穴水”可知白云岩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洞穴。第2题,由材料“白云岩溶蚀和堆积的双向转化过程对洞穴水的酸碱度(pH值)变化反应灵敏”及“两个取样点收集到的洞穴水酸碱度变化图”可知,洞穴水pH值从4月1日至8月1日呈下降趋势,8月1日至9月1日呈上升趋势,但溶液均呈弱碱性,pH值越接近7,碱性越弱,结合化学知识,溶质是碳酸氢钙,洞穴中水量越大(洞内越潮湿),碳酸氢钙的浓度越低,碱性越弱,pH值越接近7,故洞内最潮湿的时间应是8月1日。第3题,根据上题的结论,洞穴水的pH值受到洞内潮湿度的影响较大,1号取样点洞穴水pH值变化明显大于2号,故1号取样点水量季节变化大。
下图是我国南方地区某河流干支流(局部)略图。图示区域内河漫滩形成速度较快。读图,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河流干流的水文特征是( C )
①流速较快 ②无结冰期 ③含沙量大 ④水位季节变化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该河流支流入口处没有形成河漫滩的原因是( A )
A.流速快,侵蚀作用强 B.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D.汛期水量大
6.科考队绘制样本区域等高线(等高距0.5米)图,研究干流南北两岸的地形差异。与乙区相比,甲区等高线( C )
A.排列稀疏 B.数值向南递增
C.数值向北递增 D.平直
[解析] 第4题,图示河流位于我国南方,河道弯曲,有宽阔的河漫滩形成,说明干流的流速较慢,无结冰期,①错误,②正确;河漫滩形成速度较快,说明河流含沙量较大,泥沙沉积量大,③正确;我国南方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丰水期出现在夏季,④错误。故C项正确。故选C。第5题,该河流支流入口处没有形成河漫滩,主要是因为该支流入口处位于干流凹岸,侵蚀作用强烈,支流的入口处可能落差大,流速快,不利于泥沙沉积,A正确;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水量大与该河流支流入口处没有形成河漫滩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第6题,图中甲区域位于河流凹岸处,河岸较陡;乙区域位于凸岸处,坡度较缓。与乙区相比,甲区等高线排列密集,数值向北递增,等高线比较弯曲;乙区域等高线较稀疏,且向南递增,两地等高线数值递增方向不同,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7.图1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2是某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所示地貌景观的名称是_峰林__,属于_喀斯特__(地貌类型),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图一中地貌类型界限以_东__(填方位)区域;该区域在地下可能出现的地貌景观是_溶洞__。
(2)在我国_西南__地区,该类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_石灰岩(可溶性岩石)__,并且气温_较高__,降水总量_大__,具备了该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3)分析该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4)分析该地貌区修建水库的不利条件。
[答案] (3)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4)喀斯特地貌区多溶洞、漏斗和暗河,地基不牢固;水库区容易渗漏,导致水库区水量减少,水库存水作用减弱;水库、大坝安全性相对较差,威胁着河流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解析] 第(1)题,图二中群峰竞秀,因此为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峰林景观。山峰在等高线地形图表现为等高线闭合,中心海拔高于周围,分布在界限以东区域,喀斯特地貌地下部分的景观主要为溶洞。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地区形成的,气温高、降水总量大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第(3)题,从地形、土壤肥力、可耕地面积多少来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第(4)题,从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分析修建水库时的地基、蓄水量、安全性等方面的不利条件。第2课时 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学习目标
1.了解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含义和分布。
2.通过图片,总结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特征。
3.根据资料,能够分析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
4.能够评价不同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区域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条件。
人地协调观: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地理实践力:观察并模拟地貌的演化。
本节要点
1.风沙地貌主要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沙丘。
2.海岸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滩。
知识点一 风沙地貌
自主梳理·探新知
1.风沙地貌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在_干旱__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_西北地区__。
(2)分类:风沙地貌按其形态和成因一般分为_风蚀__地貌和_风积__地貌。如图A属于_风蚀__地貌,图B属于_风积__地貌。
2.风沙地貌的成因及特征
(1)风蚀地貌:是指地表沙粒在大风作用下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地貌。风蚀地貌一般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_堆积__形成的地貌。风积地貌的形成,与风向、风速有密切关系,如图中新月形沙丘,迎风坡_缓__,背风坡_陡__。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大致_垂直__。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裂隙发育的不够坚实的岩石,受到长期风蚀作用以后,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故称风蚀蘑菇,或石蘑菇。
根据材料和图,探究以下问题:
(1)(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探讨图示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地区的气候特点。
(2)(区域认知)探究图示地貌上下不同位置风蚀作用的强弱。
(3)(综合思维)据图推测该地貌上下不同部位岩石硬度可能存在的差异。
提示:(1)气候干旱,多大风。
(2)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孤突的岩石下部受到风沙的磨蚀较上部更严重。
(3)上硬下软。
归纳拓展
1.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风沙地貌的类型
风沙地貌主要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如下表所示
地貌类型 形成 地貌特征 图示
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 干旱地区,地表多是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而形成 突起的孤立岩石,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风蚀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孤立的石(土)柱
雅丹地貌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相间构成,垄背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风蚀城堡 呈现许多层状墩台,相对高度多为10~30米,墩台的顶部较平坦
风蚀壁龛 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蜂窝状形态
风积地貌 沙丘 沙漠中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堆积而成 多呈丘状或垄状,新月形沙丘较为常见
3.静止沙丘和流动沙丘
沙丘 静止沙丘 流动沙丘
形成 有的沙丘上长有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形成静止沙丘 如果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特点 上下具有层理构造 具有斜层理构造
图示
典例剖析
例题1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写出图示地貌类型并说出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2)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解析] 第(1)题,由图示景观可知,该地貌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地貌。第(2)题,这种景观是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地区,风力携带大量沙粒运行的过程中,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孤突的岩石受到风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而形成风蚀地貌。
[答案] (1)风蚀地貌;风力侵蚀作用。
(2)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孤突的岩石受到风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而形成风蚀地貌。
对点训练 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土层之上、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 )
A.风力侵蚀 B.河流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2)“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D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解析] 第(1)题,图示景观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地貌,A正确。流水沉积形成河流堆积地貌;岩层挤压易形成褶皱等地质构造,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地貌等;B、C、D错误。故选A。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分布广泛,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多的地区植被以草原为主,不一定存在有如图所示的“蘑菇沙漠”,C错误。干旱地区植被稀疏,风力作用明显,易形成“蘑菇沙漠”,D正确。湿润、半湿润地区往往形成流水地貌,A、B错误。故选D。
知识点二 海岸地貌
自主梳理·探新知
1.海岸在_海浪__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图A是岩质海岸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主要有_海蚀崖__、海蚀柱、海蚀拱桥、_海蚀平台__、海蚀穴。
3.海滩、沙坝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如图B为海滩地貌,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海滩地貌可分为_砾滩__、沙滩和_泥滩__。
合作探究·释疑难
问题探究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有丰富的海岸景观,是大自然赐予的珍宝。
根据以上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区域认知)以下文字是对上面四幅图的描述,请你选择合适的景观图片进行匹配。
①在海岸,向南眺望,可见一块突出海面的大块岩石,形似慈祥的老人。
②地处汪洋与大山之间,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直插大海,险峻壮观,令人赞叹。
③大海之滨,泥泞的地面上缓慢流淌着溪流,它带来的有机质滋养出丰富的生态系统。
④一望无际的金黄色沙滩,海浪拍打着岸边,嬉戏的孩子在沙滩上追逐,在海水中畅游。
(2)(综合思维)分别写出形成A、B、C、D四处景观的主导作用。
提示:(1)①—B;②—C;③—D;④—A。
(2)A:海浪堆积,B:海浪侵蚀,C:海浪侵蚀,D:河流堆积。
归纳拓展
海岸地貌的类型
海岸地貌主要包括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成过程 典型景观 景观图 地貌特点
海蚀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 海蚀崖 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台面上基岩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
海蚀穴 海浪冲蚀海滨陆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断续沿海岸线分布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似拱桥
海积地貌 海浪携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堆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海滩、沙坝、贝壳堤 海滩 由松散泥沙或砾石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沙坝 与海岸略成平行的长条状堆积体。未露出水面的称“水下沙坝”;出露水面的称“岸外沙坝”;完全露出水面的称“海岸沙堤”
典例剖析
例题2 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岸,有一处被称作“十二门徒石”的神奇崖壁,其中漂亮的鸡形礁石最为著名,如今鸡形礁石已坍塌,可谓倩影永逝,令人叹息。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促使鸡形礁石坍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
A.海浪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喀斯特作用
(2)下列景观与鸡形礁石成因相似的是( C )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十二门徒石”位于海洋中,受海浪的侵蚀,属于海岸侵蚀地貌中的海蚀柱,鸡形礁石的坍塌是海浪侵蚀作用造成的。第(2)题,“台湾岛女王头像”是在海水的长期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与鸡形礁石成因相似,该题易错选D项,挪威峡湾海岸是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对点训练 恐龙探海景观位于大连市金石滩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周边的海岸线具有独特的地貌、奇绝的礁石形态、丰富的岩层古生物化石(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恐龙探海景观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
A.海浪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海浪堆积
(2)恐龙探海景观中的甲处进一步演化可能形成( C )
A.海蚀平台 B.离岸堤
C.海蚀柱 D.海蚀崖
[解析] 第(1)题,恐龙探海景观位于海边,受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拱桥景观,A正确。海蚀拱桥是基岩海岸常见的海蚀地貌形态;风力侵蚀主要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B错误;流水堆积是河流地貌,C错误;海浪堆积主要形成沙滩地貌,D错误。故选A。第(2)题,未来继续受海浪侵蚀,海蚀拱桥顶部发生崩塌,残存的桥墩成为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体,形成海蚀柱,C正确;海蚀平台分布面积大,此处进一步侵蚀,面积小,A错误;此处拱桥进一步侵蚀后,残存的桥墩形成柱状岩体,不会形成离岸堤,B错误;海蚀崖是大面积的海岸陡崖,此处是向海凸出的一角,不会形成海蚀崖,D错误。故选C。
策略指导
风沙地貌判断风向的方法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沙丘链的延伸方向判断风向。
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垂直,与沙丘链垂直的方向即为主导风向。
(3)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考题展示
沙漠地区的湖泊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水汽输送深刻影响着植物和沙丘的分布。草甸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形成的以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下图为我国某湖泊周边环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是( B )
A.草甸、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
B.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草甸
C.流动沙丘、草甸、半固定沙丘
D.草甸、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
(2)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C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解析] 第(1)题,丙位于湖泊和河流附近,水源较多,应是草甸;乙距离河湖较远,水分较少,应是半固定沙丘;甲距水源最远,缺少植被保护,可能是流动沙丘。故B项正确。第(2)题,图中丙代表的草甸和乙代表的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湖泊的东南方,说明来自湖泊的水汽被大气输送往东南方向的较多,主导风向应为西北风。
一、单项选择题
比拉大沙丘位于法国大西洋沿岸,长3 000米,宽500米,高114米,是欧洲最大的海岸沙丘。该沙丘是在距海岸线约1 000米的沙洲影响下形成的。落潮时,海风将沙洲沙子吹上海岸,沙子逐渐堆积。比拉大沙丘仍处于生长之中,每年大致以5米的速度扩展。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比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D )
A.风力侵蚀 B.海浪堆积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2.比拉大沙丘的扩展方向是( B )
A.向西 B.向东
C.向南 D.向北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海风将沙洲沙子吹上海岸,沙子逐渐堆积”可知,比拉大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故D项正确。第2题,比拉大沙丘是在海风影响下,逐渐堆积形成的。该地位于海洋东侧,风自西向东由海洋吹向陆地,比拉大沙丘会向东扩展,故B项正确。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排列。读图,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B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风力搬运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4.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C )
A.东西向 B.南北向
C.西北—东南向 D.东北—西南向
[解析] 第3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故选B。第4题,雅丹地貌中,隆起的风蚀土墩即垄脊,呈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导风向一致。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图中风口位于乌尔禾魔鬼城的西北方向,可判断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西北——东南向。故选C。
读某地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地貌类型为( D )
A.喀斯特地貌 B.河流地貌
C.风沙地貌 D.海岸地貌
6.甲、乙两处地貌分别为( B )
A.海蚀柱、砾石滩 B.海蚀崖、砾滩
C.海蚀崖、海蚀平台 D.海蚀崖、沙滩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图示地貌位于沿海地区,地貌类型为海岸地貌,故D项正确。第6题,读图可知,甲处为悬崖,应为海蚀崖;乙处较为平坦,为海滩,堆积颗粒较大,为砾滩。故B项正确。
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最高处海拔253 m,植被稀少。该国旅游业发达,著名景点“蓝窗”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但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据此完成7~8题。
7.“蓝窗”景观属于( C )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岸地貌 D.山岳地貌
8.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D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 第7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景点“蓝窗”分布在戈佐岛西北角,海水作用比较广泛,位于岛屿的西北角,受海浪侵蚀作用明显,形成了海蚀拱桥景观,为海岸地貌,C正确,故选C。第8题,“蓝窗”位于地中海中的岛屿,属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海浪较大,海水侵蚀作用较强,破坏最强。故选D。
二、综合题
9.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面部分新疆景观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描述图中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景观特点。
(2)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_风力__(外力)有关,其中,雅丹地貌是该种外力_侵蚀__的结果,沙丘地貌是该种外力_堆积__的结果。
[答案] (1)雅丹地貌:大片高出地表的土(山)丘、沿一定方向排列、形态各异、有层理结构。沙丘:新月形隆起、物质疏松。
[解析] 第(1)题,从图中读取有效信息即可,从形态、结构两方面读取两种地貌的景观特征。第(2)题,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都位于干旱地区,故两种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作用有关,只不过由于风速不同,导致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不同。风力较大的地区表现为侵蚀作用,风力较小的地区表现为堆积作用。
[合格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右图是我国某地景观照片。读图,回答1~3题。
1.以下关于图示地区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岩石坚硬 B.地表植被覆盖少
C.地貌季相变化明显 D.地表形态独特
2.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D )
A.植被 B.土壤
C.地形 D.气候
3.该地最可能位于( C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地区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地貌景观为风蚀地貌,岩石比较坚硬,A不符合题意;植被覆盖少,B不符合题意;地貌季相变化不明显,C符合题意;风蚀地貌形态独特,D不符合题意。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地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风力作用显著,受风力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独特的风蚀地貌。故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气候因素。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地区植被覆盖少,多风蚀地貌,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气候相对湿润,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作用,A、B、D错误。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图示景观最可能位于柴达木盆地。
(2022·哈尔滨六中期中)下图为“新月形沙丘的剖面和俯视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新月形沙丘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可能是( C )
A.降水较为集中 B.风力较弱
C.盛行风强劲 D.降水均匀
5.若图中箭头表示盛行风向,则图示正确的是( C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4题,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西北风强劲。故选C。第5题,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和凸坡,图中只有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
(2023·黑龙江绥化市开学考试)读“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海岸地貌主要为( B )
A.海浪侵蚀地貌 B.海岸堆积地貌
C.风力堆积地貌 D.雅丹地貌
7.图中海岸地带最不可能见到的地貌是( B )
A.三角洲 B.风蚀蘑菇
C.沙滩 D.海蚀崖
[解析] 第6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因此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与海浪侵蚀、风力堆积、雅丹地貌无关,B正确。第7题,风蚀蘑菇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的风蚀地貌,图中海岸地带最不可能见到的地貌是风蚀蘑菇,B正确。海岸附近可以看到三角洲、沙滩、海蚀崖。
下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 D )
A.冰斗、U形谷、角峰 B.U形谷、冰斗、角峰
C.冰斗、角峰、U形谷 D.角峰、冰斗、U形谷
9.有关图中地貌的描述,最贴切的是( C )
A.③地貌属于冰碛地貌
B.②地貌主要出现在两极地区
C.①地貌的形态特点是高耸尖锐
D.该地貌遗迹大量分布在非洲
[解析] 第8题,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②符合;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①符合;U形谷是由冰川过量下蚀和展宽形成的典型冰川谷,两侧一般有平坦的谷肩,横剖面近似U型,③符合;因此,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角峰、冰斗和U形谷,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9题,图中③地貌为U型谷,属于冰川侵蚀地貌,A错误;②地貌为冰斗,是山岳冰川地貌,两极地区为大陆冰川地貌,B错误;①地貌为角峰,特点是高耸尖锐,C正确;冰川地貌遗迹大量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纬度较低的非洲大陆分布少,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10.读某中学学生收集到的地貌景观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岩石是_石灰__岩,图示景观属于_喀斯特__地貌,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是_流水侵蚀(溶蚀)__。该景观在我国位于_云贵__高原。
(2)乙地貌是由_风力沉积__作用形成的,该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西北__地区,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描述该地区的气候特点。
(3)丙图是_海南__省三亚市的“南天一柱”景观,其巨大的岩石形态是_海浪侵蚀__作用形成的。
(4)丁地貌的名称为_风蚀蘑菇__,其形成与_风力侵蚀__作用有关。
[答案] (2)降水稀少,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
[解析] 第(1)题,甲景观为石林,是石灰岩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该石林景观位于云贵高原。第(2)题,乙景观为沙丘,属于风积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该地降水稀少,冬冷夏热,昼夜温差大。第(3)题,丙地貌属于海蚀地貌。第(4)题,丁地貌属于风蚀地貌。
[等级考过关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2·北京朝阳区期末)在自然界,石头经常充当“被欺负”的角色,风霜雨雪、海浪冰冻会把看似坚硬的石头“啃”成“马蜂窝”。读“我国两处蜂窝石景观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处地貌主要分布在( B )
A.甲—云贵高原 B.乙—东南沿海
C.甲—黄土高原 D.乙—四川盆地
2.乙处蜂窝石的形成,解释最恰当的是( B )
A.侵蚀强度的差异 B.岩石硬度的差异
C.侵蚀时间的差异 D.沉积作用的差异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甲处植被稀少,气候干旱,推断应该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乙图位于海岸地带,可以推断位于沿海地区,故选B。第2题,同一个地点,同一块岩石,侵蚀强度、侵蚀时间的差异不大,故A、C错误;同一块岩石也会存在硬度的差异,侵蚀作用下会导致蜂窝石的形成,故B正确;蜂窝石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不是沉积作用形成,故D错误。
海岸地理学家Pikey说:“任何地方,哪里有挨着海岸的一小片平整陆地,适当的沙子供应,能推动沙子或底泥之类的足够海浪,造成弯曲海岸线的海平面上升,哪里就有障壁岛的存在。”下图为障壁岛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最可能形成障壁岛的区域包括( C )
①沙丘广布的海滩 ②大湖湖口 ③波涛汹涌的海岸 ④珊瑚礁众多的远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上图所示障壁岛属于( B )
A.海水侵蚀而成 B.泥沙沉积而成
C.珊瑚虫遗骸堆筑而成 D.火山喷发形成
[解析] 第3题,障壁岛的形成条件包括挨着海岸的一小片平整陆地、适当的沙子供应。沙丘广布的海滩可供应沙子,①正确;大湖湖口的底部较平坦,②正确;波涛汹涌的海岸,侵蚀作用强,不利于沉积,③错误;障壁岛在海岸附近,④错误。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障壁岛是沙子或底泥沉积而成,属于泥沙沉积而成,B正确。
(2022·河南信阳期末)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示意图,完成5~7题。
5.抛物线形沙丘与新月形沙丘( B )
A.两翼均有植被 B.分布区的风向固定
C.迎风坡都较陡 D.不会存在同一地区
6.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B )
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7.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D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解析] 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新月形沙丘是在常年盛行风的作用下沉积而成的。结合材料,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分布区风向固定,B正确。沙丘两翼是否有植被与水分状况有关,若水分缺乏,则不一定有植被,A错误。材料中抛物线形沙丘两翼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图示中抛物线形沙丘迎风坡较陡,而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C错误。两者均为风积地貌,因此可能会存在同一地区。第6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迎风坡平缓前进,背风坡陡呈弧线凸出,结合指向标,该地常年盛行西风。第7题,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背风面,图中的乙、丙在背风面,甲、丁在迎风面。
(2022·浙北G2联合体期中联考)下图示意峡湾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据此完成8~9题。
8.峡湾形成过程的顺序是( B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乙、甲、丙
9.下列地区能看到峡湾景观的是( D )
A.渤海沿岸 B.非洲南部
C.长江口附近 D.新西兰南岛
[解析] 第8题,峡湾的形成过程:在冰期,冰川发育,对应甲图;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对应丙图;后来全球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回灌,形成峡湾,对应乙图。正确的顺序是甲、丙、乙。第9题,高纬度沿海地区如挪威、新西兰,厚重的冰川从陆地伸入海洋,在海岸上侵蚀形成峡湾,D正确。渤海沿岸、非洲南部、长江口附近纬度较低,没有大量冰川侵蚀形成峡湾。
二、综合题
10.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议,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堆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堆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解析] 第(1)题,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会带来大量泥沙,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河床泥沙裸露,风出风口后,M处附近风力减小会导致风沙堆积。第(2)题,冬春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盛行西北季风,图中信息显示,河谷走向和风向大体一致,且河谷地形加剧了风势,故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第(3)题,先表明观点,然后说明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如选择观点A(沙丘群规模会扩大),则要根据材料中沙丘群形成的条件说明理由,即风和河流带来泥沙导致沙源丰富,河床裸露、风力减小导致泥沙堆积。如选择观点B(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则要说明泥沙来源减少的原因,以及限制沙丘群规模扩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