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好的故事
课前导入
大家都听过许多故事,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故事呢?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鲁迅先生,看他笔下好的故事究竟是什么故事。
(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毛泽东曾评价他:“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
作者简介
学习目标
1.会读写13个生字词,反复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
生字学习
搁 综 澄 萍 藻 漾 焰 削 瞬 凝 骤 掷 陡
词语积累
预告 烟雾 昏沉 错综 澄碧
荡漾 解散 退缩 瘦削 浮动
瞬间 凝视 骤然 凌乱 陡然
【预告】 事先通告。造句:这场大雪预告了来
年小麦的丰收。
【昏沉】 暗淡。
【幽雅】 幽静而雅致。
【错综】 纵横交叉。
【澄碧】 清而明净。
词语释义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参差】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不一致。造句:这排铅笔的长度参
差不齐。
【瘦削】 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泼剌】 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骤然】 突然;忽然。 造句:掌声骤然像暴风雨般响起来。
【陡然】 突然。
时代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第一部分(1-3):
写现实中的环境。
第二部分(4-10):
记叙“我”梦见的好的故事。
第三部分(11-12):
写“我”在清醒回来后再次回到现实。
“好的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中产生的?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环境描写
点明时间
外部环境
热闹
屋内环境
昏暗
作者内心
孤寂
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灯光昏暗,夜色昏沉,既是当时作者书房的环境特征,也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影射。渲染出窒息、沉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当时的苦闷。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
先总写。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为什么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得纷繁复杂,几乎没有规律可言?
这些景物都来自江南水乡,为什么鲁迅会梦到这些景物?
“我”的梦境中为什么都是水中的倒影?
(恰恰表现了梦境的变幻无常。)
(这些景物都是他童年熟悉的美的人和美的事。)
(寓意美的人和美的事只是在梦中、在水中的虚幻场景,还没有实现。)
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和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影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
怎样理解这句话?
作者坚信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会驱散黑暗。
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此处描写的景物非常多,试着把它们圈出来。
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景物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想一想,文中的这些景物有何特殊意义?
乌桕新禾野花
代表新的事物
丛树枯树
代表旧的事物
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
此段描写了与前文相同的景物,也出现了前文没有的色彩,试分析意蕴。
一丈红
比喻
缕缕的胭脂水
红锦带
“一丈红”立于枯柳下,看似瘦削无力,但也是新力量的出现,思想上的升华。
文章描写的景物为何都是写的倒影?
一是鲁迅先生坐在船上,这些景物是他在水面上看到的;二是河水中的倒影是变化的,而不是生活中的一成不变,这样描写景物是动态的、变化的。即新思想可能会被旧势力粉碎,但如水中的倒影一样,当水面风平浪静时,又会重现景物,不会消失。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首尾呼应
1.表现了作者对好的故事的孜孜追求;
2.把美好的理想和黑暗的现实进行强烈对照;
3.倾注自己对理想执着的爱、对现实切齿的恨。
课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总结全文
昏沉的夜 昏昏入睡
板书设计
看见好的故事
昏沉的夜 总记得见过
梦境:拉长交织的一切事物
好的故事
美的人,美的事:美丽 优雅 有趣
回忆:江南水乡 山野风光
农夫村妇 河中倒影
水中的萍藻游鱼 诸景诸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