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1 14:0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往情深深几许 诗情化作豪情语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4课《诗词三首》之一,诗中传达了刘禹锡在经历了二十三年的贬谪后,仍然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当遇到逆境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也与单元主题相契合。
《新课标》要求在古诗教学中,初中阶段要达到让学生“提高欣 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教学从语言着手,引导学生欣赏其中 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触摸古诗中的情感基调。古诗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要有效利用诵读、想象等手段,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备课。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积累,基本词汇、常见修辞等等都有了较为自如的把握,但对于诗文体的情感把握还不够精准到位。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口语表达及拓展的环节,学生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围绕语文课程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3.体味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以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五、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谈话、讨论法、PPT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将学生带进语文学习的氛围中来。我借鉴央视科教《中国诗词大会》答题形式——从12个字中选取一句诗,以作者刘禹锡作结,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酬答诗当中的“答”,其中内容与赠诗是相关的,所以我会在简单介绍刘禹锡生平之后,用对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赠诗,并稍作讲解。掌握背景知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才立体、完整。
三、板块一:以读悟诗
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苏轼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朗读可加强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感受,可加强语感;默读可加强学生对文章框架的整理能力,可训练学生的逻辑性,尤其是诗词这类非常富余音韵美的文体。
字正腔圆地读
明确:字音准确、吐字清晰、调值读满、发音饱满。
(男女生分组朗读,同学点评,师评。)
有板有眼地读
明确: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尽量读出意蕴。
(指名朗读,同学点评,师总结。)
有情有味地读
明确: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联内容;
抓关键词结合背景明确情感;尝试着有情有味地朗读。
(同学讨论合作,3分钟后展示,师评。)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对诗文内涵有了整体上的把握,为我们下一步从细节上深入做好了准备。
逐联明确情感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通过“凄凉地”“弃置身”两个关键词,并结合诗人背景感受渲染刘禹锡心酸悲凉的心境。
资料:公元 805 年,34 岁的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被贬为朗州司马。
公元 815 年被召回朝。
公元 815 年,因题诗触犯了执政者又再度遭贬 12 年。
公元 826 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回洛阳。
颔联:怀旧空人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明确用典手法,通过“向秀作赋”“王质烂柯”体味诗人怀念友人的怅惘及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感。
资料:刘禹锡(772年—842年),与白居易同年,与柳宗元同年进士,又一并参与了王叔文变法,人生同起同落,同进同退。变法失败顺宗被迫让位;王叔文被赐死;一同参与变法的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当他50多岁,再次奉召回京的时候,自己的母亲已离世,好友柳宗元也在被贬多年之后愤愤去世。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修辞生动:“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感受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借景抒情: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表现诗人身处逆境仍积极进取、豁达洒脱的人生观。
哲理深刻: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新生事物按着规律发展;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照应题目,直抒胸臆,点明酬赠的题意是“长精神”,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再读诗歌强化
教师范读,读出“辛酸—怅惘—豁达—昂扬”情感起伏变化,并着重强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学生再读,直至读出饱满的情感。
四、板块二:以诗解诗
通过引用已学过的、人们熟知的、意思相近、境界相通的诗句来解读一首新诗的意蕴。联读比较,以诗解诗。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注】①微之、敦诗、晦叔:即元稹、崔群、崔玄亮,三人都是白居易的好友,情分很深。②闻琴泪尽:《晋书 王徽之传》载,王徽之听说其弟王献之(字子敬)死讯,前往吊唁,取出王献之的琴弹奏,久不成调,直呼“鸣呼子敬,人琴俱亡”。
本诗颈联广受后世称道,其中蕴含怎样的哲理?
明确: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是客观规律,老一辈必然要让位给后继者。新旧之间相互包容,彼此渗透,辩证统一。体现了刘禹锡的哲学思想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对于文学性比较的文章,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情感升华。因此我会在回顾了内容和知识点之后,进行情感上的总结。
人生道路上,我们都可能遭遇挫折、痛苦,甚至是磨难,我们鳞伤的心需要抚慰。世事沧桑人生易老,面对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常常会感到无奈和茫然,失落的心需要寄托。
读刘禹锡的诗,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少一份不平和抱怨,多一份旷达和乐观。在生命的长河中,扬帆起航!
六:作业设计
作业课程实践性地拓展延伸,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C类: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B类:背诵并默写全诗 搜集10句有关乐观豁达态度的诗句
A类:拓展阅读刘禹锡的哲理 并结合所学为他写百字推荐语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