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暑假作业反馈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暑假作业反馈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31 12:38:32

文档简介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暑假作业反馈试卷
一、基础默写(20分)
1.按要求填空
(1)熊咆龙吟殷岩泉,   。(《   》)
(2)诵明月之诗,   。(《赤壁赋》)
(3)《诗》可以兴,可以观,   ,   。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过秦论》)
(5)《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   ,   。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7)《过秦论》中,写秦始皇采用愚民政策的句子是:   ,   ,   。
【答案】(1)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2)歌窈窕之章
(3)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6)离骚者;犹离忧也
(7)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1)重点字:栗、巅
(2)重点字:窈、窕
(3)重点字:迩
(4)重点字:报
(5)重点字:迩
(6)重点字:犹
(7)重点字:焚
故答案为: (1)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游天姥吟留别
(2)歌窈窕之章
(3)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6)离骚者 犹离忧也
(7)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句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要熟背诗句,并默写。默写时注意诗句中的易错字。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上海,“互联网+”党史学习教育阵地正不断发展壮大。____,____,____,____。
①各级党组织和“网络达人”线下线上齐发力
②从个人到平台、从企业到园区、从区域到全市
③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方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④为互联网党建厚植精神土壤,助燃着青年一代学党史的热情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答案】B
【知识点】句子的衔接
【解析】【分析】该段文字介绍“互联网+”党史学习教育阵地正的发展前面讲"党史学习教育阵地正不断发展壮大”,后面可以讲学习阵容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②讲学习主体范围的扩大,①讲学习方式的变化,③讲~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方法”,与①的“线下线上齐发力”衔接紧密,①在③前面,顺序为②①③。④为总结性语句,讲“互联网+”党史学习的意义和影响等,应该放在最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以从句式,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与上下文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3.下面是一则某校文学社成员草拟的征稿启事。以下4处画线句中,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
《文心》是我校文学社创办的刊物,〔甲〕拟办成全校文学爱好者展现风采的平台。欢迎全校同学积极参与,〔乙〕向贵刊踊跃投稿。具体要求如下:
①稿件以反映高中校园生活为主,〔丙〕内容可以五花八门;
②稿件应是未经发表的文学作品,〔丁〕文学评论作品也可忝列其中;
③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投稿,邮箱wenxin@361.com。
校文学社《文心》编辑部
2021年10月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甲:得体。
乙:贵刊:尊称对方的刊物。此处称自己学校的刊物不得体,改为“本刊’
丙:五花八门:意思是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此处修饰稿件内容,突出丰富,不得体,可以用“丰富多彩”或积极健康”
丁:忝列: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谦辞。此处称“文学评论作品”也可以投稿,对象不当,不得体,把忝列其中”改为“也可以投稿”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修改的能力。病句的类型包括两面对一面、多重否定、中途易辙、缺少句子成分、逻辑颠倒、成分搭配不当等类型。做此类题型,首先明确病句的类型,然后结合选项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一)(13分)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①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曾提出著名的特修斯悖论:航行在地中海上的特修斯之船通过不断更换船体构件来保证其持续航行。由于每个构件的寿命有限,最终船体所有的原构件必然被全部换掉。那么,这艘船是否仍然是特修斯之船?如果不是,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不再是原先的船?许多哲学家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使船的构成材料发生了变化,但其设计和形式未改变,因此它还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提出进一步追问: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的老部件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②在哲学上,特修斯悖论常被用于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用以探讨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同于其所有组成部件之和。有观点认为,所谓的“特修斯之船”并不是指某个构件或某种状态,而是将特修斯之船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含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状态,以及人们对特修斯之船的特殊记忆。因此,这艘船的构件是否被替换已不再重要,人们意识中的这艘船还是他们所认知的那艘船,无论其构件如何被更换,人们在描述它时依旧会称作“特修斯之船”。而用被替换下的旧船板和部件重新组装的船,虽然还保留了原先的结构,但它应被视为另一艘船。
③悖论中的特修斯之船与文物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由某个特定时代的一定人群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等需要,运用所能得到的材料和掌握的技术制造出来的。但文物与特修斯之船也有不同之处。特修斯之船作为一艘航行、载货的船只,无论在哪个时代,它的价值都在于其使用价值,只要还能航行,它就依然具有存在价值。而文物则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大多已丧失了其原本的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些价值通常体现在文物的制作材料、工艺,以及使用痕迹的真实性和由这些真实性构成的完整性上。
材料二:
①船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只要满足制造或者使用者的要求,任何同类的产品都有相同的使用价值。故对于使用者来说,器物的身份辨识并不成问题。而“特修斯之船”的要害之处在于,它并非任何一条同类的船,它是有历史的。
②当然,强调物的变化或历史性,也可能被当作否认其存在同一性的论据。在否定者看来,质料与形式都无法作为同一性的判别标准。针对这种观点,霍布斯认为,对于变化的事物而言,从发生或运动的开端所作的命名,可以作为其身份认同的依据。但霍布斯没把人与物区别开来。人之所以为人,与肉身的质料或形式都不相关,而是由心灵状态决定的。“特修斯之船”正是与此相关。
③当希腊人对特修斯之船进行维修保护时,那条船就成为他们的纪念物。纪念物不再作为原来的工具起作用,而是为特定目的而成为被观赏和思索的对象。不是任何一条同类船只都可充当这一角色,特修斯之船在历史中留下过不一般的痕迹。相传雅典国王伊吉斯的儿子特修斯在国家危难时自愿同其他平民一起被送到克里特岛作人质,后来历尽艰险,乘船成功逃回家园,成为新国王。对于事件相关者及其后人而言,这一纪念物可以唤起对国王和他同伴英雄事迹的记忆,而对于隔代之后的雅典人来说,这一纪念物便成为文物。那条船的存在,就像一个历史的老人坐在那里,随时可以向世人讲述岁月的沧桑。这是一种人格的化身。人的一生,肉身(质料)与容貌(形式)甚至能力都处在变化中,但是我们不会将其分割成不同的人。一条饱经风霜的老船,不能因为它有脱胎换骨的维修,就将其在不同时期运载过的人与事,说成发生于不同船上的故事。
④故事或传说为很多名胜古迹增添了魅力,使它们声名远播,因此人们不仅努力维修,甚至在被毁灭的废墟上反复重造。在重建者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古物的化身。
4.下面哪句话与材料二第②段提到的“否定者”观点最接近?(  )
A.一切确定的皆可以否定 B.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D.万物的始基不是可感的具体物
5.若为材料二第④段找一个例证,以下哪个实例最合适?(  )
A.北京市政府规划修建了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
B.湖南常德、湖北恩施、贵州正安、重庆酉阳等许多地方都有“桃花源”景区。
C.岳阳楼建成后曾多次毁于天灾人祸,现存岳阳楼为清代重建,后经多次整修。
D.由中美双方推动的“中国民居”项目在美国南部按原样复建了一座云南民居。
6.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古希腊人用特修斯之船上的老部件建造了一艘新船。
B.善于航海的古希腊人有以国王名字命名船只的传统。
C.对特修斯之船悖论的探讨只是哲学领域的思想实验。
D.形式不变是判断特修斯之船“同一性”的必要条件。
7.把文物残片加以拼接,复原出的文物是否可看作是原来的文物?请结合两则材料,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并简述理由。
【答案】4.B
5.C
6.D
7.文物的价值在于其所承载的特殊的文化、历史信息。由文物碎片重新组合还原的器物,只要在保有原本材料的基础上,恢复了原有的形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与原先器物的相同性,就可以视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物的信息,并能以其所承载的历史唤醒人们的记忆。因此可被视为原先的文物。
【知识点】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论证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无中生有、混淆概念等,考生需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选项,仔细对比比较,分析其不同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学生精读文章,联系上下文明确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或精神,将选项回归文本中,看是否与原文表达一致。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信息理解并运用的能力。做此类题,需从题干中找到重要信息,回归文本中找到满足题目的条件,充分的理解后结合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重点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全文,明确材料论述的重点内容,其次将重点内容圈画,根据圈画内容总结概括。
4.结合“在否定者看来,质料与形式都无法作为同一性的判别标准”可知,在否定者看来,只要特修斯之船进行了更换和修缮,就不是特修斯之船。和本项的意思相同。
故答案为:B
5.结合“故事或传说为很多名胜古迹增添了魅力,使它们声名远播,因此人们不仅努力维修,甚至在被毁灭的废墟上反复重造。在重建者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古物的化身”可知,本项正是重建和维修。
故答案为:C
6.A项,结合: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 霍布斯提出进一步追问: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的老部件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可知,只是提问,没有实现。B项,无中生有。C项,结合”人之所以为人,与肉身的质料或形式都不相关,而是由心灵状态决定的”“故事或传说为很多名胜古迹增添了魅力,使它们声名远播,因此人们不仅努力维修甚至在被毁灭的废墟上反复重造。在重建者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古物的化身”可知,对特修斯之船悖论的探讨不只是哲学领域。D项无误。
故答案为:D
7.结合“与使用价值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些价值通常体现在文物的制作材料、工艺,以及使用痕迹的真实性和由这些真实性构成的完整性上”可知,文物的价值在于其所承载的特殊的文化、历史信息。“纪念物不再作为原来的工具起作用,而是为特定目的而成为被观赏和思索的对象》对于事件相关者及其后人而言,这一纪念物可以唤起对国王和他同伴英雄事迹的记忆,而对于隔代之后的雅典人来说,这一纪念物便成为文物”,由文物碎片重新组合还原的器物,只要在保有原本材料的基础上,恢复了原有的形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与原先器物的相同性,就可以视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物的信息,并能以其所承载的历史唤醒人们的记忆。因此可被视为原先的文物。
三、现代文阅读(二)(12分)
现代文阅读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邦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就匆匆赶来报告噩耗,以显示他是一个多么关心人、能够体贴入微的朋友。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口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就像那哭着哭着睡着了的小孩,做梦还在抽噎。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上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
⑥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说不清、道不明。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⑦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张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的神情、恐惧的神情。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⑧她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种邪恶的快感控制着她。她现在头脑清醒,精神亢奋,她根本不认为会有这种可能。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交叉着的双手时,等她见到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⑨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强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⑩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爱情这还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朱赛芬跪在她关着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开开门!求求你啦,开开门——你这样会得病的。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
“去吧。我没把自己搞病。”没有,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悄悄地做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生命长久一些。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了。她紧搂着她姐姐的腰,她们一齐下楼去了。理查德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在用弹簧锁的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雷特里·马拉德,略现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美国十九世纪女作家。
8.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第④段。
9.本文结尾一段颇有意味,请加以赏析。
10.小说作品往往表现了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特点。请将本篇小说与教材中《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装在套子里的人》《变形记》(节选)中的一篇相联系,结合各自主题写一则150字左右的读书札记。
【答案】8.第④段以限知视角(马拉德夫人的视角)展开,通过描写她看到的窗外的充满活力生气的美景,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她此刻内心的愉悦;这与前文以全知视角(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冷静地陈述她听闻噩耗时“大哭”“哀伤”“精疲力竭”的悲痛表现形成巨大的反差,具有鲜明的讽刺效果。同时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9.人们对马拉德夫人的误解和马拉德夫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识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合乎常情,无可挑剔却又荒谬绝伦的对马拉德夫人死因的误解),突出了马拉德夫人命运结局的悲剧性(增加了作品的讽刺性),暗合第一段“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使结尾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小说戛然而止,使作品令人回味。
10.示例:本篇小说叙述了马拉德夫人因听说丈夫的死讯而引发了一系列心理活动与表现并最终因极度高兴致死的故事,表现了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渴望,讽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又用悲剧性的结局揭示了女性追求自由解放道路的坎坷;《变形记》同样借叙述主人公变为甲虫后遭受各种不公待遇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对人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两篇文章都通过虚构小人物的悲剧故事批判当时的社会问题,表达对美好人性的渴望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赏析文本的内涵;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分析小说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情节的妙处,可以从构思技巧、吸引读者、叙述情节、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等角度分析。
(2)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尾的基本能力。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章线索、思想主旨和表现手法等角度来分析。
(3)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8.结合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口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可知,第④段以限知视角(马拉德夫人的视角)展开,通过描写她看到的窗外的充满活力生气的美景,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她此刻内心的愉悦;结合“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可知,这与前文以全知视角(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冷静地陈述她听闻噩耗时大哭”“哀伤”“精疲力竭”的悲痛表现形成巨大的反差,具有鲜明的讽刺效果。同时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9.结合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可知,人们对马拉德夫人的误解和马拉德夫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识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合乎常情,无可挑剔却又荒谬绝伦的对马拉德夫人死因的误解),“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突出了马拉德夫人命运结局的悲剧性(增加了作品的讽刺性),“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暗合第一段“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使结尾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小说戛然而止,使作品令人回味。
10.本题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结合“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张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
了!’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的神情、恐惧的神情。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可知,本篇小说叙述了马拉德夫人因听说丈夫的死讯而引发了一些列心理活动与表现并最终因极度高兴致死的故事,表现了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渴望,讽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又用悲剧性的结局揭示了女性追求自由解放道路的坎坷;《变形记》同样借叙述主人公变为甲虫后遭受各种不公待遇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对人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两篇文章都通过虚构小人物的悲剧故事批判当时的社会问题,表达对美好人性的渴望。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湘夫人祠①
杜甫
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
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
晚泊登汀树,微馨②借渚蘋。
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③。
【注】①湘夫人祠:传说中,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南下追思,溺湘水而死,后人立湘夫人祠(又名湘妃庙)以祀。这首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②馨:香。③筠:竹。
11.下列可能收录这首诗的一项是(  )。
A.《五言古诗选》 B.《五言律诗选》
C.《五言排律选》 D.《五言绝句选》
12.以下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碧水春”一景,不仅映衬湘妃庙的四壁萧条,更含蓄道出诗人天地无情的感喟。
B.“虫书”与“燕舞”写实,“玉佩藓”与“翠帷尘”写虚,虚实结合,寓意深婉。
C.“蘋”是一种香草,第六句“借渚蘋”有馨香,继承了“香草美人”的书写传统。
D.五、六两句宕开一笔,转而叙晚泊凭吊,七、八两句复从庙中咏叹,得开阖之美。
13.诗歌首句“肃肃”与《蜀相》次句“森森”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
【答案】11.B
12.B
13.示例:“肃肃”表现了湘夫人祠萧条的特点,“森森”表现了武侯庙周边柏树茂盛繁密的特点,虽然表现的环境特点不同,但借助叠词的语言形式均渲染了冷肃森严之意,开篇摄人心魄,既表达对后世冷落先贤的忧伤,又隐含对自己受冷落际遇的共鸣/湘夫人和诸葛亮的敬仰。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文章体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本题要明确律诗,绝句,排律和古诗的概念。
(2)本题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不对,语言的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诗歌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11.结合诗歌的特点都是五言八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可以判定是五言律诗。
故答案为:B
12.B“'玉佩藓’与'翠帷尘’写虚,虚实结合,寓意深婉”表述有误。“玉佩藓”“翠帷尘”写实,自成对比,凸显湘妃庙的颓败与荒凉。
故答案为:B
13.“肃肃湘妃庙”句中的“肃肃”表现了湘夫人祠萧条的特点。“锦官城外柏森森”句中的“森森”表现了武侯庙周边柏树茂盛繁密的特点,虽然表现的环境特点不同,但借助叠词的语言形式均渲染了冷肃森严之意,开篇摄人心魄,既表达对后世冷落先贤的忧伤,又隐含对自己受冷落际遇的共鸣,表达了对湘夫人和诸葛亮的敬仰。
五、文言文阅读(一)(16分)
文言文阅读
①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②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③十七年,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改)
④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⑤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⑥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擢拜谏议大夫   
②访以政术   
15.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征雅有经国之才(  )
A.平素 B.极 C.大 D.不俗
②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
A.增加 B.更加 C.好处 D.超过
16.对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17.分析第③段中太宗为魏征造屋、赐被的原因。
18.请结合选文,从唐太宗角度梳理探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答案】14.授官;请教
15.A;D
16.B
17.太宗给魏征造厅堂,出于对魏征节俭朴素至极的疼惜、关爱,暗含自省自责自律;“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出于顺遂魏征节俭风尚之意,体现太宗对魏征的敬重。
18.善于任用房玄龄和魏征等各类贤能,知人善任;太宗礼遇大臣,呵护关爱备至;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谏如流;太宗关爱百姓,体贴民情;太宗自律自省,对自己有道德、礼范要求。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4)本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关键语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14.①拜:授官。句意:提升他为谏议大夫。
②访:请教。句意:请教为政之道。
15.①雅:平素。句意: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②加:超过。句意: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
故答案为:A;D
16.句意:皇上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公直”和“忠清”都是“戴胄”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以”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 AC。
“敕令自首”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C。
故答案为:B
17.“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太宗给魏征造厅堂,出于对魏征节俭朴素至极的疼惜、关爱,暗含自省自责自律。
“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出于顺遂魏征节俭风尚之意,体现太宗对魏征的敬重。
18.根据“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善于任用房玄龄和魏征等各类贤能,知人善任。
根据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太宗礼遇大臣,呵护关爱备至。
根据戴胄劝谏,“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根据“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太宗关爱百姓,体贴民情。
根据“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太宗自律自省,对自己有道德、礼范要求。
六、文言文阅读(二)(11分)
文言文阅读
羲风楼记
(清)白胤谦
①庸斋深阒,可以处吾不材之身,据梧而坐,曲肱而眠,无不适□。独其为境隘,不足以游吾目而骋吾足。间用郁邑,则召呼从者走数十武,临高城之上天王台一带,矫首而南望。远山岚气,使环邑之胜,落吾襟抱间。或月明雪霁,秋涛涨发,遵睥睨而东,跻聚奎楼,抵于开福寺前,缓步以归,亦一快也。顾年衰膂力弗强,数往则嫌疲惫而多事。
②偶携儿子登斋之后楼视廪,启北窗,面北山,丹崖苍壁,草树蒙茸,罗列于其下,远风忽至,居然在野。儿进曰:“胡弗日涉于斯?”吾首肯之。儿退后,因命撤廪,障壁为梯,设几席焉。每晨起,杖而上,听黄鸟数声,始还就斋中。午饭后,再上眺观云物,或受凉风,以散熇烝,信足乐也。
③乃反观儿子笑曰:“道在迩而求诸远,非吾向者之谓与?盖圣贤之道,近在于人心者,何以异乎是?故学者之于道,方其未得,虽竭聪明穷昏旦而求之,卒未能益焉。及其来会于吾前也,不越跬步而遇之,是以谓之庸。夫庸者,道之所寓,而□者其体,□者其用。是故子莫执中,违乎时之守也。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应乎中之理也。有孔子之时,而后尧舜相传之中,常存乎于今日。昔陶渊明卧于北窗,清风时至,自谓羲皇上人。以羲皇之去渊明数千岁远矣,而渊明拟之,不啻其近焉。然则渊明之去今,虽又千余岁,今之风犹古之风也,谓独辽邈而莫之亲耶?其孰能信之?”儿不能会,吾复大笑,遂命书之,以羲风名吾楼。
19.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耳 B.者 C.耶 D.乎
20.第①②段中写作者心情几番转变,分析这样写的具体作用。
21.根据文意,第③段空格处应依次填入(  )。
A.中 时 B.时 中
22.第③段写陶渊明自称羲皇上人的典故,试分析其用意。
【答案】19.B
20.作者先写身处庸斋的安适,接着指出不能“游目骋足”的遗憾,引出下文写登天王台、聚奎楼看到美景而感到快乐;接着写因年老体衰不能经常远足而感到遗憾,引出下文写登庸斋后楼赏到美景而感到兴奋。两段之间,作者的心情发生四次转变,为下文“道在迩,不必求诸远”的道理张本。
21.A
22.(陶渊明在眼下的日常生活中体悟相传数千年的“道”。)作者一方面以此阐明上文“道在迩,不必求诸远”“圣贤之道,近在于人心”等观点;另一方面以此作比,暗示作者也能如陶渊明一样在寻常生活中体悟出大道。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类型的题目,在解答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语法结构、对应位置、特殊标志、语气表达等来理解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9.结合原文“据梧而坐,曲肱而眠,无不适口”,这句话的意思是背靠着梧桐树坐着,弯着胳膊作枕头睡觉,没有感觉不舒服的地方。所以此处只有“者”……的地方。应选“者”。
故答案为:B
20.“庸斋深阒,可以处吾不材之身,据梧而坐,曲肱而眠,无不适口”作者先写身处庸斋的安适,“独其为境隘,不足以游吾目而骋吾足”接着指出不能“游目骋足”的遗憾,引出下文“间用郁邑,则召呼从者走数十武,临高城之上天王台一带,矫首而南望。远山岚气,使环邑之胜,落吾襟抱间。或月明雪霁,秋涛涨发,遵睥睨而东,跻聚奎楼,抵于开福寺前,缓步以归,亦一快也。顾年衰膂力弗强,数往则嫌疲惫而多事”写登天王台、聚奎楼看到美景而感到快乐;接着写因年老体衰不能经常远足而感到遗憾,引出下文写登庸斋后楼赏到美景而感到兴奋。两段之间,作者的心情发生四次转变,为下文“道在迩,不必求诸远”的道理张本。
21.第③段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道在迩,不必求诸远”“圣贤之道,近在于人心”。结合“及其来会于吾前也,不越跬步而遇之,是以谓之庸。夫庸者,道之所寓,而口者其体,口者其用”,此处是解释什么是“庸”,根据“夫庸者,道之所寓,而口者其体,口者其用",这里的第一个空格填“中”,意思是“适合是它的根本”。第二个空格填“时”,意思是“顺应时代变化是它的作用”。
故答案为:A
22.“昔陶渊明卧于北窗,清风时至,自谓羲皇上人。以羲皇之去渊明数千岁远矣,而渊明拟之,不啻其近焉。然则渊明之去今,虽又千余岁,今之风犹古之风也,谓独辽邈而莫之亲耶 ”这句话的意思是陶渊明在眼下的日常生活中体悟相传数千年的“道”。作者一方面以此阐明上文“道在迩,不必求诸远”“圣贤之道,近在于人心”等观点;另一方面以此作比,暗示作者也能如陶渊明一样在寻常生活中体悟出大道。
七、作文(70分)
23.生活中,人们总在努力创设各种“连接”,而有人认为保持一定的“间隔”更为重要。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800字作文,谈谈你的思考。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从材料来看,提出了“连接”和“间隔”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可以理解成一个“连接与间隔”的关系型话题。有了这个话题,写作的范围基本确定。
“连接与间隔”可以出现在人际交往中,也可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出现在工作中;从个人到国家也都有着“连接与间隔”。国与国之间可以有连接,比如经济和文化之间应该有连接,如果没有连接那就会固步自封,国家就没有发展和进步。当然如果只是“连接”而没有间隔”,任由外来文化浸润、渐染甚至是侵袭,那个自己的文化地位就可以不保,所以说,必要的“间隔”还是需要的。
因为“连接”和“间隔”是对立型的,因此说,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写作就可以,但是为了使自己的论述说理更严密,在最后可以适当的点拔一下另一个角度。比如说,如果选择“连接”来写,在大谈“连接”之后,要在最后点明连接是必需的,但是适当的间隔也是必要的,如果不间隔,可以会……”等,这样的写作更具有严密性。
从写作思路来看,可以选择并列式的结构形式,也可以采用对比式的结构形式,如果采用层进式结构也可以写出好的作文。
参考立意:
1文化需要连接。
2.连接更有利于发展。3连接与间隔并行。
4.连接是常态,间隔亦必需。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暑假作业反馈试卷
一、基础默写(20分)
1.按要求填空
(1)熊咆龙吟殷岩泉,   。(《   》)
(2)诵明月之诗,   。(《赤壁赋》)
(3)《诗》可以兴,可以观,   ,   。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过秦论》)
(5)《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   ,   。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7)《过秦论》中,写秦始皇采用愚民政策的句子是:   ,   ,   。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上海,“互联网+”党史学习教育阵地正不断发展壮大。____,____,____,____。
①各级党组织和“网络达人”线下线上齐发力
②从个人到平台、从企业到园区、从区域到全市
③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方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④为互联网党建厚植精神土壤,助燃着青年一代学党史的热情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3.下面是一则某校文学社成员草拟的征稿启事。以下4处画线句中,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
《文心》是我校文学社创办的刊物,〔甲〕拟办成全校文学爱好者展现风采的平台。欢迎全校同学积极参与,〔乙〕向贵刊踊跃投稿。具体要求如下:
①稿件以反映高中校园生活为主,〔丙〕内容可以五花八门;
②稿件应是未经发表的文学作品,〔丁〕文学评论作品也可忝列其中;
③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投稿,邮箱wenxin@361.com。
校文学社《文心》编辑部
2021年10月
A.〔甲〕    B.〔乙〕  
C.〔丙〕    D.〔丁〕
二、现代文阅读(一)(13分)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①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曾提出著名的特修斯悖论:航行在地中海上的特修斯之船通过不断更换船体构件来保证其持续航行。由于每个构件的寿命有限,最终船体所有的原构件必然被全部换掉。那么,这艘船是否仍然是特修斯之船?如果不是,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不再是原先的船?许多哲学家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使船的构成材料发生了变化,但其设计和形式未改变,因此它还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提出进一步追问: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的老部件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②在哲学上,特修斯悖论常被用于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用以探讨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同于其所有组成部件之和。有观点认为,所谓的“特修斯之船”并不是指某个构件或某种状态,而是将特修斯之船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含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状态,以及人们对特修斯之船的特殊记忆。因此,这艘船的构件是否被替换已不再重要,人们意识中的这艘船还是他们所认知的那艘船,无论其构件如何被更换,人们在描述它时依旧会称作“特修斯之船”。而用被替换下的旧船板和部件重新组装的船,虽然还保留了原先的结构,但它应被视为另一艘船。
③悖论中的特修斯之船与文物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由某个特定时代的一定人群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等需要,运用所能得到的材料和掌握的技术制造出来的。但文物与特修斯之船也有不同之处。特修斯之船作为一艘航行、载货的船只,无论在哪个时代,它的价值都在于其使用价值,只要还能航行,它就依然具有存在价值。而文物则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大多已丧失了其原本的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些价值通常体现在文物的制作材料、工艺,以及使用痕迹的真实性和由这些真实性构成的完整性上。
材料二:
①船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只要满足制造或者使用者的要求,任何同类的产品都有相同的使用价值。故对于使用者来说,器物的身份辨识并不成问题。而“特修斯之船”的要害之处在于,它并非任何一条同类的船,它是有历史的。
②当然,强调物的变化或历史性,也可能被当作否认其存在同一性的论据。在否定者看来,质料与形式都无法作为同一性的判别标准。针对这种观点,霍布斯认为,对于变化的事物而言,从发生或运动的开端所作的命名,可以作为其身份认同的依据。但霍布斯没把人与物区别开来。人之所以为人,与肉身的质料或形式都不相关,而是由心灵状态决定的。“特修斯之船”正是与此相关。
③当希腊人对特修斯之船进行维修保护时,那条船就成为他们的纪念物。纪念物不再作为原来的工具起作用,而是为特定目的而成为被观赏和思索的对象。不是任何一条同类船只都可充当这一角色,特修斯之船在历史中留下过不一般的痕迹。相传雅典国王伊吉斯的儿子特修斯在国家危难时自愿同其他平民一起被送到克里特岛作人质,后来历尽艰险,乘船成功逃回家园,成为新国王。对于事件相关者及其后人而言,这一纪念物可以唤起对国王和他同伴英雄事迹的记忆,而对于隔代之后的雅典人来说,这一纪念物便成为文物。那条船的存在,就像一个历史的老人坐在那里,随时可以向世人讲述岁月的沧桑。这是一种人格的化身。人的一生,肉身(质料)与容貌(形式)甚至能力都处在变化中,但是我们不会将其分割成不同的人。一条饱经风霜的老船,不能因为它有脱胎换骨的维修,就将其在不同时期运载过的人与事,说成发生于不同船上的故事。
④故事或传说为很多名胜古迹增添了魅力,使它们声名远播,因此人们不仅努力维修,甚至在被毁灭的废墟上反复重造。在重建者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古物的化身。
4.下面哪句话与材料二第②段提到的“否定者”观点最接近?(  )
A.一切确定的皆可以否定 B.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D.万物的始基不是可感的具体物
5.若为材料二第④段找一个例证,以下哪个实例最合适?(  )
A.北京市政府规划修建了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
B.湖南常德、湖北恩施、贵州正安、重庆酉阳等许多地方都有“桃花源”景区。
C.岳阳楼建成后曾多次毁于天灾人祸,现存岳阳楼为清代重建,后经多次整修。
D.由中美双方推动的“中国民居”项目在美国南部按原样复建了一座云南民居。
6.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古希腊人用特修斯之船上的老部件建造了一艘新船。
B.善于航海的古希腊人有以国王名字命名船只的传统。
C.对特修斯之船悖论的探讨只是哲学领域的思想实验。
D.形式不变是判断特修斯之船“同一性”的必要条件。
7.把文物残片加以拼接,复原出的文物是否可看作是原来的文物?请结合两则材料,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并简述理由。
三、现代文阅读(二)(12分)
现代文阅读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邦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就匆匆赶来报告噩耗,以显示他是一个多么关心人、能够体贴入微的朋友。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口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就像那哭着哭着睡着了的小孩,做梦还在抽噎。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上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
⑥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说不清、道不明。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⑦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张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的神情、恐惧的神情。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⑧她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种邪恶的快感控制着她。她现在头脑清醒,精神亢奋,她根本不认为会有这种可能。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交叉着的双手时,等她见到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⑨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强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⑩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爱情这还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朱赛芬跪在她关着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开开门!求求你啦,开开门——你这样会得病的。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
“去吧。我没把自己搞病。”没有,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悄悄地做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生命长久一些。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了。她紧搂着她姐姐的腰,她们一齐下楼去了。理查德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在用弹簧锁的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雷特里·马拉德,略现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美国十九世纪女作家。
8.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第④段。
9.本文结尾一段颇有意味,请加以赏析。
10.小说作品往往表现了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特点。请将本篇小说与教材中《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装在套子里的人》《变形记》(节选)中的一篇相联系,结合各自主题写一则150字左右的读书札记。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湘夫人祠①
杜甫
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
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
晚泊登汀树,微馨②借渚蘋。
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③。
【注】①湘夫人祠:传说中,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南下追思,溺湘水而死,后人立湘夫人祠(又名湘妃庙)以祀。这首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②馨:香。③筠:竹。
11.下列可能收录这首诗的一项是(  )。
A.《五言古诗选》 B.《五言律诗选》
C.《五言排律选》 D.《五言绝句选》
12.以下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碧水春”一景,不仅映衬湘妃庙的四壁萧条,更含蓄道出诗人天地无情的感喟。
B.“虫书”与“燕舞”写实,“玉佩藓”与“翠帷尘”写虚,虚实结合,寓意深婉。
C.“蘋”是一种香草,第六句“借渚蘋”有馨香,继承了“香草美人”的书写传统。
D.五、六两句宕开一笔,转而叙晚泊凭吊,七、八两句复从庙中咏叹,得开阖之美。
13.诗歌首句“肃肃”与《蜀相》次句“森森”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一)(16分)
文言文阅读
①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②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③十七年,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改)
④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⑤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⑥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擢拜谏议大夫   
②访以政术   
15.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征雅有经国之才(  )
A.平素 B.极 C.大 D.不俗
②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
A.增加 B.更加 C.好处 D.超过
16.对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17.分析第③段中太宗为魏征造屋、赐被的原因。
18.请结合选文,从唐太宗角度梳理探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六、文言文阅读(二)(11分)
文言文阅读
羲风楼记
(清)白胤谦
①庸斋深阒,可以处吾不材之身,据梧而坐,曲肱而眠,无不适□。独其为境隘,不足以游吾目而骋吾足。间用郁邑,则召呼从者走数十武,临高城之上天王台一带,矫首而南望。远山岚气,使环邑之胜,落吾襟抱间。或月明雪霁,秋涛涨发,遵睥睨而东,跻聚奎楼,抵于开福寺前,缓步以归,亦一快也。顾年衰膂力弗强,数往则嫌疲惫而多事。
②偶携儿子登斋之后楼视廪,启北窗,面北山,丹崖苍壁,草树蒙茸,罗列于其下,远风忽至,居然在野。儿进曰:“胡弗日涉于斯?”吾首肯之。儿退后,因命撤廪,障壁为梯,设几席焉。每晨起,杖而上,听黄鸟数声,始还就斋中。午饭后,再上眺观云物,或受凉风,以散熇烝,信足乐也。
③乃反观儿子笑曰:“道在迩而求诸远,非吾向者之谓与?盖圣贤之道,近在于人心者,何以异乎是?故学者之于道,方其未得,虽竭聪明穷昏旦而求之,卒未能益焉。及其来会于吾前也,不越跬步而遇之,是以谓之庸。夫庸者,道之所寓,而□者其体,□者其用。是故子莫执中,违乎时之守也。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应乎中之理也。有孔子之时,而后尧舜相传之中,常存乎于今日。昔陶渊明卧于北窗,清风时至,自谓羲皇上人。以羲皇之去渊明数千岁远矣,而渊明拟之,不啻其近焉。然则渊明之去今,虽又千余岁,今之风犹古之风也,谓独辽邈而莫之亲耶?其孰能信之?”儿不能会,吾复大笑,遂命书之,以羲风名吾楼。
19.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耳 B.者 C.耶 D.乎
20.第①②段中写作者心情几番转变,分析这样写的具体作用。
21.根据文意,第③段空格处应依次填入(  )。
A.中 时 B.时 中
22.第③段写陶渊明自称羲皇上人的典故,试分析其用意。
七、作文(70分)
23.生活中,人们总在努力创设各种“连接”,而有人认为保持一定的“间隔”更为重要。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800字作文,谈谈你的思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2)歌窈窕之章
(3)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6)离骚者;犹离忧也
(7)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1)重点字:栗、巅
(2)重点字:窈、窕
(3)重点字:迩
(4)重点字:报
(5)重点字:迩
(6)重点字:犹
(7)重点字:焚
故答案为: (1)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游天姥吟留别
(2)歌窈窕之章
(3)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6)离骚者 犹离忧也
(7)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句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要熟背诗句,并默写。默写时注意诗句中的易错字。
2.【答案】B
【知识点】句子的衔接
【解析】【分析】该段文字介绍“互联网+”党史学习教育阵地正的发展前面讲"党史学习教育阵地正不断发展壮大”,后面可以讲学习阵容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②讲学习主体范围的扩大,①讲学习方式的变化,③讲~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方法”,与①的“线下线上齐发力”衔接紧密,①在③前面,顺序为②①③。④为总结性语句,讲“互联网+”党史学习的意义和影响等,应该放在最后。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以从句式,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与上下文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甲:得体。
乙:贵刊:尊称对方的刊物。此处称自己学校的刊物不得体,改为“本刊’
丙:五花八门:意思是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此处修饰稿件内容,突出丰富,不得体,可以用“丰富多彩”或积极健康”
丁:忝列: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谦辞。此处称“文学评论作品”也可以投稿,对象不当,不得体,把忝列其中”改为“也可以投稿”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修改的能力。病句的类型包括两面对一面、多重否定、中途易辙、缺少句子成分、逻辑颠倒、成分搭配不当等类型。做此类题型,首先明确病句的类型,然后结合选项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4.B
5.C
6.D
7.文物的价值在于其所承载的特殊的文化、历史信息。由文物碎片重新组合还原的器物,只要在保有原本材料的基础上,恢复了原有的形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与原先器物的相同性,就可以视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物的信息,并能以其所承载的历史唤醒人们的记忆。因此可被视为原先的文物。
【知识点】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论证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无中生有、混淆概念等,考生需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选项,仔细对比比较,分析其不同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学生精读文章,联系上下文明确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或精神,将选项回归文本中,看是否与原文表达一致。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信息理解并运用的能力。做此类题,需从题干中找到重要信息,回归文本中找到满足题目的条件,充分的理解后结合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重点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全文,明确材料论述的重点内容,其次将重点内容圈画,根据圈画内容总结概括。
4.结合“在否定者看来,质料与形式都无法作为同一性的判别标准”可知,在否定者看来,只要特修斯之船进行了更换和修缮,就不是特修斯之船。和本项的意思相同。
故答案为:B
5.结合“故事或传说为很多名胜古迹增添了魅力,使它们声名远播,因此人们不仅努力维修,甚至在被毁灭的废墟上反复重造。在重建者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古物的化身”可知,本项正是重建和维修。
故答案为:C
6.A项,结合: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 霍布斯提出进一步追问: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的老部件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可知,只是提问,没有实现。B项,无中生有。C项,结合”人之所以为人,与肉身的质料或形式都不相关,而是由心灵状态决定的”“故事或传说为很多名胜古迹增添了魅力,使它们声名远播,因此人们不仅努力维修甚至在被毁灭的废墟上反复重造。在重建者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古物的化身”可知,对特修斯之船悖论的探讨不只是哲学领域。D项无误。
故答案为:D
7.结合“与使用价值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些价值通常体现在文物的制作材料、工艺,以及使用痕迹的真实性和由这些真实性构成的完整性上”可知,文物的价值在于其所承载的特殊的文化、历史信息。“纪念物不再作为原来的工具起作用,而是为特定目的而成为被观赏和思索的对象》对于事件相关者及其后人而言,这一纪念物可以唤起对国王和他同伴英雄事迹的记忆,而对于隔代之后的雅典人来说,这一纪念物便成为文物”,由文物碎片重新组合还原的器物,只要在保有原本材料的基础上,恢复了原有的形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与原先器物的相同性,就可以视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物的信息,并能以其所承载的历史唤醒人们的记忆。因此可被视为原先的文物。
【答案】8.第④段以限知视角(马拉德夫人的视角)展开,通过描写她看到的窗外的充满活力生气的美景,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她此刻内心的愉悦;这与前文以全知视角(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冷静地陈述她听闻噩耗时“大哭”“哀伤”“精疲力竭”的悲痛表现形成巨大的反差,具有鲜明的讽刺效果。同时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9.人们对马拉德夫人的误解和马拉德夫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识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合乎常情,无可挑剔却又荒谬绝伦的对马拉德夫人死因的误解),突出了马拉德夫人命运结局的悲剧性(增加了作品的讽刺性),暗合第一段“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使结尾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小说戛然而止,使作品令人回味。
10.示例:本篇小说叙述了马拉德夫人因听说丈夫的死讯而引发了一系列心理活动与表现并最终因极度高兴致死的故事,表现了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渴望,讽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又用悲剧性的结局揭示了女性追求自由解放道路的坎坷;《变形记》同样借叙述主人公变为甲虫后遭受各种不公待遇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对人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两篇文章都通过虚构小人物的悲剧故事批判当时的社会问题,表达对美好人性的渴望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赏析文本的内涵;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分析小说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情节的妙处,可以从构思技巧、吸引读者、叙述情节、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等角度分析。
(2)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尾的基本能力。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文章线索、思想主旨和表现手法等角度来分析。
(3)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8.结合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口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可知,第④段以限知视角(马拉德夫人的视角)展开,通过描写她看到的窗外的充满活力生气的美景,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她此刻内心的愉悦;结合“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可知,这与前文以全知视角(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冷静地陈述她听闻噩耗时大哭”“哀伤”“精疲力竭”的悲痛表现形成巨大的反差,具有鲜明的讽刺效果。同时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9.结合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可知,人们对马拉德夫人的误解和马拉德夫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识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合乎常情,无可挑剔却又荒谬绝伦的对马拉德夫人死因的误解),“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突出了马拉德夫人命运结局的悲剧性(增加了作品的讽刺性),“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暗合第一段“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使结尾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小说戛然而止,使作品令人回味。
10.本题是开放性的,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结合“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张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
了!’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的神情、恐惧的神情。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可知,本篇小说叙述了马拉德夫人因听说丈夫的死讯而引发了一些列心理活动与表现并最终因极度高兴致死的故事,表现了马拉德夫人对自由的渴望,讽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又用悲剧性的结局揭示了女性追求自由解放道路的坎坷;《变形记》同样借叙述主人公变为甲虫后遭受各种不公待遇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对人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两篇文章都通过虚构小人物的悲剧故事批判当时的社会问题,表达对美好人性的渴望。
【答案】11.B
12.B
13.示例:“肃肃”表现了湘夫人祠萧条的特点,“森森”表现了武侯庙周边柏树茂盛繁密的特点,虽然表现的环境特点不同,但借助叠词的语言形式均渲染了冷肃森严之意,开篇摄人心魄,既表达对后世冷落先贤的忧伤,又隐含对自己受冷落际遇的共鸣/湘夫人和诸葛亮的敬仰。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文章体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本题要明确律诗,绝句,排律和古诗的概念。
(2)本题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不对,语言的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诗歌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11.结合诗歌的特点都是五言八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可以判定是五言律诗。
故答案为:B
12.B“'玉佩藓’与'翠帷尘’写虚,虚实结合,寓意深婉”表述有误。“玉佩藓”“翠帷尘”写实,自成对比,凸显湘妃庙的颓败与荒凉。
故答案为:B
13.“肃肃湘妃庙”句中的“肃肃”表现了湘夫人祠萧条的特点。“锦官城外柏森森”句中的“森森”表现了武侯庙周边柏树茂盛繁密的特点,虽然表现的环境特点不同,但借助叠词的语言形式均渲染了冷肃森严之意,开篇摄人心魄,既表达对后世冷落先贤的忧伤,又隐含对自己受冷落际遇的共鸣,表达了对湘夫人和诸葛亮的敬仰。
【答案】14.授官;请教
15.A;D
16.B
17.太宗给魏征造厅堂,出于对魏征节俭朴素至极的疼惜、关爱,暗含自省自责自律;“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出于顺遂魏征节俭风尚之意,体现太宗对魏征的敬重。
18.善于任用房玄龄和魏征等各类贤能,知人善任;太宗礼遇大臣,呵护关爱备至;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谏如流;太宗关爱百姓,体贴民情;太宗自律自省,对自己有道德、礼范要求。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4)本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关键语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14.①拜:授官。句意:提升他为谏议大夫。
②访:请教。句意:请教为政之道。
15.①雅:平素。句意: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②加:超过。句意: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
故答案为:A;D
16.句意:皇上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公直”和“忠清”都是“戴胄”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以”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 AC。
“敕令自首”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C。
故答案为:B
17.“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太宗给魏征造厅堂,出于对魏征节俭朴素至极的疼惜、关爱,暗含自省自责自律。
“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出于顺遂魏征节俭风尚之意,体现太宗对魏征的敬重。
18.根据“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善于任用房玄龄和魏征等各类贤能,知人善任。
根据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太宗礼遇大臣,呵护关爱备至。
根据戴胄劝谏,“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根据“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太宗关爱百姓,体贴民情。
根据“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太宗自律自省,对自己有道德、礼范要求。
【答案】19.B
20.作者先写身处庸斋的安适,接着指出不能“游目骋足”的遗憾,引出下文写登天王台、聚奎楼看到美景而感到快乐;接着写因年老体衰不能经常远足而感到遗憾,引出下文写登庸斋后楼赏到美景而感到兴奋。两段之间,作者的心情发生四次转变,为下文“道在迩,不必求诸远”的道理张本。
21.A
22.(陶渊明在眼下的日常生活中体悟相传数千年的“道”。)作者一方面以此阐明上文“道在迩,不必求诸远”“圣贤之道,近在于人心”等观点;另一方面以此作比,暗示作者也能如陶渊明一样在寻常生活中体悟出大道。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类型的题目,在解答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语法结构、对应位置、特殊标志、语气表达等来理解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19.结合原文“据梧而坐,曲肱而眠,无不适口”,这句话的意思是背靠着梧桐树坐着,弯着胳膊作枕头睡觉,没有感觉不舒服的地方。所以此处只有“者”……的地方。应选“者”。
故答案为:B
20.“庸斋深阒,可以处吾不材之身,据梧而坐,曲肱而眠,无不适口”作者先写身处庸斋的安适,“独其为境隘,不足以游吾目而骋吾足”接着指出不能“游目骋足”的遗憾,引出下文“间用郁邑,则召呼从者走数十武,临高城之上天王台一带,矫首而南望。远山岚气,使环邑之胜,落吾襟抱间。或月明雪霁,秋涛涨发,遵睥睨而东,跻聚奎楼,抵于开福寺前,缓步以归,亦一快也。顾年衰膂力弗强,数往则嫌疲惫而多事”写登天王台、聚奎楼看到美景而感到快乐;接着写因年老体衰不能经常远足而感到遗憾,引出下文写登庸斋后楼赏到美景而感到兴奋。两段之间,作者的心情发生四次转变,为下文“道在迩,不必求诸远”的道理张本。
21.第③段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道在迩,不必求诸远”“圣贤之道,近在于人心”。结合“及其来会于吾前也,不越跬步而遇之,是以谓之庸。夫庸者,道之所寓,而口者其体,口者其用”,此处是解释什么是“庸”,根据“夫庸者,道之所寓,而口者其体,口者其用",这里的第一个空格填“中”,意思是“适合是它的根本”。第二个空格填“时”,意思是“顺应时代变化是它的作用”。
故答案为:A
22.“昔陶渊明卧于北窗,清风时至,自谓羲皇上人。以羲皇之去渊明数千岁远矣,而渊明拟之,不啻其近焉。然则渊明之去今,虽又千余岁,今之风犹古之风也,谓独辽邈而莫之亲耶 ”这句话的意思是陶渊明在眼下的日常生活中体悟相传数千年的“道”。作者一方面以此阐明上文“道在迩,不必求诸远”“圣贤之道,近在于人心”等观点;另一方面以此作比,暗示作者也能如陶渊明一样在寻常生活中体悟出大道。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从材料来看,提出了“连接”和“间隔”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可以理解成一个“连接与间隔”的关系型话题。有了这个话题,写作的范围基本确定。
“连接与间隔”可以出现在人际交往中,也可以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出现在工作中;从个人到国家也都有着“连接与间隔”。国与国之间可以有连接,比如经济和文化之间应该有连接,如果没有连接那就会固步自封,国家就没有发展和进步。当然如果只是“连接”而没有间隔”,任由外来文化浸润、渐染甚至是侵袭,那个自己的文化地位就可以不保,所以说,必要的“间隔”还是需要的。
因为“连接”和“间隔”是对立型的,因此说,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写作就可以,但是为了使自己的论述说理更严密,在最后可以适当的点拔一下另一个角度。比如说,如果选择“连接”来写,在大谈“连接”之后,要在最后点明连接是必需的,但是适当的间隔也是必要的,如果不间隔,可以会……”等,这样的写作更具有严密性。
从写作思路来看,可以选择并列式的结构形式,也可以采用对比式的结构形式,如果采用层进式结构也可以写出好的作文。
参考立意:
1文化需要连接。
2.连接更有利于发展。3连接与间隔并行。
4.连接是常态,间隔亦必需。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