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规范训练(一)
[基础达标]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未来故事:太阳急速老化,人类计划带着地球,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射出太阳系,到达距地球4.2光年的比邻星系作为新家园。据此完成1~2题。
1.示意图中地球在A、B、C三个位置对应的天体类型分别是( )
A.行星—卫星—行星
B.行星—行星—行星
C.行星—卫星—卫星
D.行星—卫星—恒星
2.地球由A位置流浪到B位置的过程中,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是( )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足量的水资源
C.适合的大气组成 D.适宜的温度条件
解析:第1题,围绕恒星转动的天体为行星,围绕行星转动的天体为卫星。地球在A位置时,围绕太阳运动,此时为行星;位于B位置时,地球只是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射出太阳系,而未变成木星的卫星,此时为行星;位于C位置时,地球脱离太阳系,地球围绕比邻星转动,此时为行星。故选B。第2题,地球由A位置流浪到B位置的过程中,还未飞出太阳系,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A错误;地球位置虽发生变化,但是水资源、大气成分不会变化,B、C错误;由于离太阳的距离越来越远,地球获得太阳辐射也会减少,地球温度会降低,D正确。
答案:1.B 2.D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3~4题。
3.中国空间站运行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 )
A.石油 B.煤炭
C.太阳能 D.天然气
4.在神州十二号向地面传送信息时,易受下列干扰的是( )
A.地球运动 B.太阳辐射
C.太阳活动 D.月球引力
解析:第3题,中国空间站在太空绕地球运行,结合图中太阳能板等信息可推测,其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故选C。第4题,太阳活动强盛时,其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地面与飞船之间的无线电通讯。地球运动,太阳辐射,月球引力等对信息传送影响不大。A、B、D错误。故选C。
答案:3.C 4.C
图1为1900—2000年太阳黑子年平均数变化示意图,图2为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图1
图2
5.耀斑和黑子往往同时出现,耀斑发生的圈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色球层可用肉眼直接观测到
B.太阳黑子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唯一标志
C.太阳内部核裂变反应剧烈
D.1959年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的可能性较大
解析:第5题,根据图2中太阳结构的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内部。耀斑和黑子往往同时出现,耀斑发生的圈层是色球层②,B正确;光球层、日冕层和太阳内部有各自的其他活动方式,耀斑不发生在这些层次,A、C、D错误。第6题,色球层温度高,发射出的可见光少,在光球层前景下,平时很难通过肉眼直接观测到色球层,A错误;太阳黑子和耀斑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因此太阳黑子的多少不是太阳活动强弱的唯一标志,B错误;太阳内部主要由氢、氦等轻元素构成,在极高温、极高压作用下,核聚变反应剧烈,不是核裂变反应,C错误;读图可知,1959年太阳黑子数出现高峰,太阳活动剧烈,太阳活动释放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受到地球磁场引导向高纬度地区上空运行,因此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的可能性较大,D正确。
答案:5.B 6.D
7.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属类地行星的有________(填字母)。
(3)用箭头在地球公转轨道上表示地球的公转方向。
(4)太阳系的小行星带在________星和________星(填字母)轨道之间。
(5)八颗行星及小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________性,而且绕日公转轨道面几乎在一个________上。
(6)该图显示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太阳系八颗行星按其结构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和土星)和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有一个小行星带。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近圆性(公转轨道接近于圆)和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该图只能体现出地球存在生命现象的外部条件,即安全的宇宙环境,没有体现出地球自身的条件。
答案:(1)水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土星
(2)AHGF
(3)略(在G星轨道上画逆时针方向箭头)
(4)F E
(5)同向 平面
(6)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能力提升]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82秒后,该飞船成功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的环地轨道。10月16日6时56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宇航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据此完成8~9题。
8.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为天体的时刻是( )
A.点火发射时
B.离开对流层时
C.进入轨道正常运行时
D.返回东风着陆场时
9.宇航员们出舱执行任务时,需要自身克服的主要问题是( )
A.失重 B.高原反应
C.强辐射 D.真空环境
解析:第8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天体的判断依据,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点火发射时、离开对流层时、返回东风着陆场时都位于地球大气层中,所以不属于天体,A、B、D错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轨道正常运行时是天体,C正确。第9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宇航员们出舱执行任务时,需要克服真空环境的强辐射、缺氧等问题,由于宇航员们出舱时穿着宇航服,佩戴氧气鑵,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因没有大气产生的失重问题,A正确。
答案:8.C 9.A
极光被视为自然界最漂亮的奇观之一,美国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北部地区是世界上欣赏极光的最佳地区之一,下图是该地区2020年某两日的极光带(图中阴影部分)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极光大爆发期间,可能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是( )
A.洪涝灾害多发 B.全球农业歉收
C.形成寒冬天气 D.干扰短波通信
11.导致图示两日极光带宽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太阳活动
C.太阳高度 D.天气状况
解析:第10题,极光大爆发期间,说明太阳活动强烈,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年,气候异常,有的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有的区域发生干旱。对于农作物同样,有的地区丰收,有的区域歉收。太阳活动强烈,耀斑爆发,产生“磁暴”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故选D。第11题,极光出现于地球的高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是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极光带的范围大小与太阳活动的强弱关系密切,B正确。而与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天气状况无关,A、C、D错误。
答案:10.D 11.B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酒泉是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之一,曾多次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同步轨道卫星的信号强弱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下图为甘肃省太阳辐射量[单位:kW·h/(m2·a)]分布示意图。
(1)评价太阳辐射或活动对地球同步卫星的影响。
(2)简述甘肃省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
(3)说明与四川盆地相比,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解析:第(1)题,地球同步卫星在宇宙空间里运行需要能量,而其组成部分——太阳能电池板是用来转化太阳能的,所以太阳辐射能能够为地球同步卫星提供能源,供其正常运转。而太阳活动活跃期,发生的耀斑、太阳风等抛出带电粒子流,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使卫星部件及接收地面指令受到影响。第(2)题,读图可知,甘肃省太阳辐射自西北向东南减少。主要与夏季风的影响有关,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阴雨天多,太阳辐射能相对贫乏,而西北方向晴天多,气候干旱,太阳辐射能较东南丰富。第(3)题,与四川盆地相比,甘肃省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等角度分析。甘肃省气候干旱,晴天多,而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阴雨天多,导致两省太阳能资源差异大。从地形看,四川盆地为盆地地形,而甘肃省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少,所以太阳能资源丰富。
答案:(1)有利影响:太阳辐射为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工作提供能源。不利影响:太阳活动(耀斑、太阳风)可能会威胁同步卫星的安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2)太阳能资源分布不均;大致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增加。(或太阳能资源丰富;东部、东南部太阳能资源相对匮乏。)
(3)甘肃省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更长;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被大气削弱得少,太阳辐射强。课时规范训练(二)
[基础达标]
印度尼西亚有“地震之国,火山之邦”之称。下表为印度尼西亚两次地震统计表。据此完成1~2 题。
时间 位置 震级 震源深度
2020年1月7日 苏门答腊岛北部 6.3级 10千米
2019年7月7日 马鲁古海 6.8级 50千米
1.苏门答腊岛北部6.3级地震、马鲁古海6.8级地震分别发生在( )
A.地壳 上地幔
B.上地幔 地壳
C.地壳 地壳
D.岩石圈 上地幔
2.马鲁古海地震后,地震波从震源传播至地面的过程,波速的变化特点是( )
A.增大 B.减小
C.纵波消失 D.横波消失
解析:第1题,苏门答腊岛北部6.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其所在位置为陆地,地壳厚度较大,地震发生在地壳;马鲁古海6.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0千米,其所在位置为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地震发生在上地幔。故选A。第2题,据材料可知,地震波从地幔传播到地壳,经过莫霍面,地震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B正确。
答案:1.A 2.B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
C.②是软流层
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4.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
D.内外核之间
解析:第3题,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由图中看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故选D。第4题,地下将近2900千米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深度被称为古登堡界面。故选C。
答案:3.D 4.C
5.读地壳、地幔、岩石圈及软流层示意图,图中G处为陆地,F处为海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其在G处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F处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其在整个地球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
(2)图中B表示________,A、B间的分界面的名称是________。简述从A到B地震波速度的变化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C表示________,由图可知C大于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D表示________层,一般认为这里是________的发源地。
解析:读图可知,A为地壳,B为地幔;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5~10千米。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震波向下通过莫霍面时速度明显加快。地壳和上地幔上部组成岩石圈,岩石圈漂浮于软流层之上,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答案:(1)地壳 39~41 5~10 17
(2)地幔 莫霍面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3)岩石圈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还包括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
(4)软流 岩浆
[能力提升]
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景观以吉林雾凇最为有名。下图为吉林雾凇景观图。据此完成6~7题。
6.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所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是( )
A.海洋 B.空气
C.岩石 D.植物
解析:第6题,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空气中的水汽在树木等物体上凝结而成,故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3个,C正确。第7题,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所以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冰晶,属于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A正确。
答案:6.C 7.A
下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
B.都在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9.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
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一定有“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解析:第8题,P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S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由图可知,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C错误,符合题意。第9题,由图可知,在月壳中传播时,地震波波速首先不断增大,在深度50~100千米处地震波速度突然不再增加,说明此处存在一个不连续界面,D正确;月球表面为岩石,发生地震时可探测到P波和S波,A错误;月球内部结构中无法确定有没有“软流层”,B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判断月球内部分层,C错误。
答案:8.C 9.D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莫霍界面等深度线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M处的数值应是( )
A.40 B.42
C.44 D.46
11.由图可知,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的厚度厚薄不一,陆地较厚
B.地幔是由固态物质组成的
C.地核是厚度最大的内部圈层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
解析:第10题,图中M处是四川盆地,地势比周围低,莫霍界面的深度较小,等深度线的递变趋势应是递减,M处的数值应是44,C正确,A、B、D错误。第11题,据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内部圏层特点是地壳的厚度厚薄不一,陆地较厚,A正确;地幔中的软流层是由熔融态物质组成的,B错误;地核是密度最大的内部圈层,C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部分,不属于内部圈层的划分,D错误。
答案:10.C 11.A
12.读北美地壳厚度(单位:千米)等值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地壳的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解析:第(1)题,主要为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第(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为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为30~35千米,进一步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答案:(1)39~41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章末测评(一)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宜居带是指某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它是人们基于地球的生命保障条件来划定的。2021年,科学家在恒星格利泽486的宜居带上发现了一颗岩石行星,该行星距地球约26光年,被命名为格利泽486b。下图为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1~4题。
1.恒星格利泽486处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科学家在划定格利泽486星系的宜居带时,主要是根据该星系中( )
A.母恒星释放能量的强弱
B.母恒星运动速度的快慢
C.岩石行星总数量的多少
D.岩石行星距恒星的远近
3.行星格利泽486b所处的宜居带应为( )
A.圆形 B.环形
C.扇形 D.方形
4.据探测,行星格利泽486b的表面温度约为430 ℃,则其( )
A.不可能存在生命
B.不适宜人类居住
C.不利于岩石凝固
D.不具有漂浮大气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半径为137亿光年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或可观测宇宙,直径为10万光年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直径为150亿千米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月地距离为38.4万千米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恒星格利泽486的一颗行星距地球约26光年,远大于太阳系直径,再加上我们知道银河系大约由2000亿颗恒星组成,因此推断恒星格利泽486位于银河系中。故选C。第2题,由材料可知,首先,宜居带本身是具有一定宽度范围的环状;其次,宜居带与恒星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是宜居带位置划定的表现;第三,宜居带的位置划定,最重要的是适合人类生存,也就是必须满足地表温度维持在15 ℃左右。而宜居带获得的最根本能量,来源于恒星提供多少能量。因此母恒星释放能量的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宜居带的位置划定。故选A。第3题,由于行星格利泽486b是绕恒星格利泽486能够公转运动的,因此宜居带的形态不可能是扇形和方形;由于“宜居带是指某恒星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这说明宜居带本身是具有一定宽度范围的,推断可能是环形。故选B。第4题,行星格利泽486b表面温度约430 ℃,虽然相对于地球地表平均15 ℃来说,太高了,不适宜地球人类居住。故选B。
答案:1.C 2.A 3.B 4.B
下图为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分布示意图。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据此完成5~6题。
5.可能总辐射量的分布规律是( )
A.随纬度升高而减少
B.随纬度升高而增加
C.随经度升高而减少
D.随经度升高而增加
6.由上题结论可推断: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云量 B.大气厚度
C.纬度(太阳高度) D.经度
解析:第5题,图示可能总辐射量的分布明显是由赤道(低纬)向极地(高纬度)递减的。故选A。第6题,由于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原因。故选C。
答案:5.A 6.C
下表是中国科学院太阳活动预报中心对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三天的太阳活动监测预报的部分数据。据此完成7~8题。
12月16日 12月17日 12月18日
耀斑 无 无 无
黑子相对数 12 0 0
新生黑子群数 0 0 0
总群数 1 0 0
7.据12月16日至18日三天中的数据变化,可推测( )
A.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太阳活动影响越来越大
B.出现反常气候的几率减小
C.北极地区不会出现极光现象
D.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增多
8.对太阳活动进行监测预报,其意义主要在于( )
A.可降低太阳活动的不利影响
B.减少太阳活动规模
C.普及天文知识
D.引起人们对太阳活动的重视
解析:第7题,由材料可知,12月16日黑子相对数为12,17、18日黑子相对数为0,说明太阳活动由强变弱,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太阳活动影响越来越小,A错误。出现反常气候的几率减小,B正确。此时,北极地区会出现极光现象,C错误。太阳活动对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多少没什么影响,D错误。第8题,对太阳活动进行监测预报,可以提醒人们提早进行防御,从而降低太阳活动的不利影响,A正确。对太阳活动进行监测预报,无法影响太阳活动的规模,B错误。对太阳活动进行监测预报,并不是为了普及天文知识和引起人们对太阳活动的重视,C、D错误。
答案:7.B 8.A
自2021年9月19日以来,西班牙拉帕尔马火山持续喷发。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波进入③层后速度增加
B.④层厚度均一
C.①层为液态
D.②层存在软流层
10.此次火山喷发的物质可能来自( )
A.④层下部 B.③层上部
C.②层上部 D.③层下部
解析:第9题,③为地幔,地震波自表层向深层传播的过程中,进入③层后速度增加,A正确。④层为地壳,陆地较厚,海洋较薄,B错误。①层为内核,密度极大,为固态,C错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②层为外核,D错误。第10题,火山喷发的物质一般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即是③层上部,B正确,D错误。④为地壳,②为外核,A、C错误。
答案:9.A 10.B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南部宜宾市的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12.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莫霍界面以下 B.古登堡界面以下
C.Ⅱ圈层 D.Ⅳ圈层
解析:第11题,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地震发生以后,纵波先传到地面,约12秒后横波到达,因此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故选D。第12题,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震源深度为16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应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壳。A、B错误。图中Ⅱ圈层为地壳,Ⅳ圈层为地核的外核,C正确、D错误。
答案:11.D 12.C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 题。
13.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呈固态
14.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面、古登堡面时,波速都增加
B.在⑤圈层无法监测到横波
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
D.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
解析:第13题,根据图示可知①为平流层,其上部主要成分为臭氧,A错误;②为地壳,B错误;③为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C正确;④为外核,为高温熔融状态,D错误。第14题,横波和纵波在向下通过莫霍界面时,速度明显增加,但在经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A错误;⑤为内核,横波在进入外核时消失了,故在⑤无法检测到横波,B正确;①②之间的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C错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渗透到其他圈层,D错误。
答案:13.C 14.B
2019年,在墨西哥某古代人工陷阱的遗迹中发现一批猛犸象遗骸。下图为猛犸象复原图,下表为地质年代表(部分)。据此完成15~16题。
15.科学家研究认为,猛犸象身披黑色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据此推测猛犸象生存的气候条件是( )
A.寒冷 B.炎热
C.多雨 D.干旱
16.推测该批猛犸象可能生存于( )
A.侏罗纪 B.白垩纪
C.古近纪 D.第四纪
解析:第15题,猛犸象身披黑色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毛皮和脂肪都具备抵御寒冷的功能,由此推测猛犸象生存的气候条件是寒冷。故选A。第16题,由材料“在墨西哥某古代人工陷阱的遗迹中发现一批猛犸象遗骸”知,这批猛犸发现于人工陷阱,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人类。人类出现在第四纪。故推测该批猛犸象可能生存于第四纪。故选D。
答案:15.A 16.D
2021年11月2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消息,在内蒙古、青海等地发现草鱼咽齿化石(下图),推断可能起源于3300万年前。据此完成17~18题。
17.草鱼起源时为( )
A.侏罗纪 B.白垩纪
C.石炭纪 D.古近纪
18.草鱼起源时代( )
①阿尔卑斯山脉形成 ②三叶虫出现 ③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④蕨类植物茂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300万年前为新生代的古近纪时期,D正确。第18题,结合材料可知,草鱼起源时代为新生代,此时期阿尔卑斯山脉形成,哺乳动物快速发展,①③正确;而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蕨类植物茂盛为晩古生代,②④错误。故选B。
答案:17.D 18.B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在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读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 )
A.甲层深度约2900千米
B.乙层由沉积岩组成
C.丁层的时代最古老
D.共有十个时代的地层
20.地点3地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B.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解析:第19题,由图中信息无法判断甲层深度,且地下2900千米处为地核附近,不会存在化石,A错误。图示各地层中都含有化石,为沉积岩,B正确。丁层在最上面,是最新地层,C错误。读图可知,图中共有四个时代的地层,D错误。第20题,图示地点3处缺少地层乙,说明可能经历了外力侵蚀作用。故推断开始该地区地势较低,沉积作用形成了甲、乙岩层,后来地势升高,乙岩层被侵蚀掉,后又地势降低,则沉积形成丙、丁岩层。故选A。
答案:19.B 20.A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科研人员在火星南极冰盖下发现一个宽约20千米的液态水湖泊。这是一项“重大科学发现”。阅读地球和火星的相关资料(如下表),完成下列各题。(15分)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百万千米) 赤道半径(km)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地球 149.6 6378 1年 23小时56分4秒 1 1 23°26′
火星 227.9 3396 约1.9年 24小时27分22秒 0.11 0.15 23°59′
(1)按由近及远的顺序,火星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位于第________轨道上;一般而言,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其公转周期就越________(填“长”或“短”)。(2分)
(2)在表格中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的________(填“高”或“低”)。(3分)
(3)火星上发现液态水湖泊为什么被称为“重大科学发现”?(4分)
(4)你认为火星上会有高级智慧生命吗?根据上表数据分析说明理由。(6分)
解析:第(1)题,八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火星位于第四轨道;从表中数据可知,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其公转周期越长。第(2)题,读表可知,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的是自转周期、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低。第(3)题,判断是否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主要看是否有液态水的存在。第(4)题,结合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1)四 长
(2)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低
(3)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火星上有液态水说明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4)不会有高级智慧生命。理由:火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由近到远第四轨道上的行星,它离太阳的距离远于地球,因此温度条件比地球要差;此外,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可吸引住的大气也比地球少,大气密度小于地球,不具有孕育高级生命的条件。
22.科学家在地层中发现了未被破坏的沉积岩层,如图所示,图中Ⅱ层中有物种A化石,Ⅰ层中有物种B化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____________及________。(2分)
(2)在研究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结构时发现,越是古老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结构越______________,越新的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结构越______________。(2分)
(3)试比较物种A与物种B的主要差异。(5分)
(4)在Ⅱ层里能否找到物种B的化石?为什么?(5分)
解析:第(1)题,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沉积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第(2)题,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简单生物的化石。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物种B化石所在岩层在物种A化石所在岩层下面,因此物种B较物种A更简单、更低级。第(4)题,物种B产生的时间早于物种A,如果物种B一直适应环境的变化发展,那么Ⅱ层里就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
答案:(1)遗体 遗迹
(2)简单 复杂
(3)物种A比物种B出现的时间晚,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物种A比物种B高级。
(4)有可能。因为:如果物种B一直适应环境,直到物种A的出现,仍可能生存在地球上。
23.能源消费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是能源利用的必然趋势。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地质时期陆地上生长的茂密植被,是煤炭生成最主要的物质来源。堆积的原始植物遗体,由于地壳运动,被埋入地下,然后经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黑色可燃沉积岩就是煤炭。
材料二 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兆焦/米2·年)。
材料三 光伏电站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站设计与建设需综合考虑日照条件、土地和建筑条件、安装和运输条件等因素。
(1)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后积累下来的________;地球上两次重要成煤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_______。(4分)
(2)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________(按波长分),其相对于常规能源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3分)
(3)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位于________地形区,该地区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5分)
(4)新疆虽然纬度较高,但却是我国光伏电站建设的理想地之一。请简要说明新疆建设光伏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解析:第(1)题,地球上的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根据查阅资料可知,古生代(后期)、中生代是地球上煤炭形成的两次重要时期,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第(2)题,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约占50%;与常规能源相比,太阳能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第(3)题,我国太阳辐射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气层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加上该地晴天多,云量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第(4)题,新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晴天多,雨天少,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新疆地区植被稀少,荒漠面积广大,可利用土地多,为太阳能资源的开发提供充足的土地。
答案:(1)太阳能 古生代(后期) 中生代 全球变暖
(2)可见光 可再生 无污染
(3)青藏高原 海拔高,空气稀薄 晴天多,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4)新疆晴天多(降水少),可利用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多;新疆植被稀少、荒漠面积广,建设光伏电站占用耕地少。
24.某学校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地壳、地幔、地核主要特征的资料:
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体积仅占地球的1%,厚度不一,其中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下层富含硅和镁。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底部为1000 ℃。密度约为2.67 g/cm3,底部约12 000个标准大气压。
地幔:质量占整个地球的66%,体积占地球的83%。物质状态为固态结晶质。在上地幔上部大约60~250千米至400千米深度之间,物质组成与地壳相似,处于熔融状态,称为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幔底部压力约1 352 000个标准大气压,温度1000 ℃~4000 ℃,密度约3.5~5.1 g/cm3。
地核:占地球总体积的16%,总质量占整个地球的31.5%。科学家认为外核的物质是处于高压(底部压力约3 617 000个标准大气压)和高温(4000~6000 ℃)状态的液体物质。内核的温度与太阳表面的温度差不多,极大的压力把铁原子和镍原子挤到一起,成为固态金属球(铁镍为主)。地核密度约9.98~12.5 g/cm3。
(1)要比较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特征的差异,先要确定比较项目。结合材料一,确定你认为能体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的两个比较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请你任选一个项目对三个圈层的特征进行概括对比:________。(3分)
材料二 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3)根据手绘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判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有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包括________________。(4分)
地球各个圈层并不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动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大气的组成成分,说明生物圈与大气圈的联系。
(4)请仿照上述材料中的实例写法,再举一个实例说明上述观点。(5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对三个圈层主要特征的描述可以提取出反映三个圈层差异的地理信息,如温度、密度、体积、压力、物质组成等。第(2)题,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即可,如温度: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底部为1000 ℃;地幔的温度1000 ℃~4000 ℃;地核外核的温度4000 ℃~6000 ℃,内核的温度与太阳表面的温度差不多。密度:地壳密度约为2.67 g/cm3;地幔密度约3.5~5.1 g/cm3;地核密度约9.98~12.5 g/cm3。体积:地壳体积仅占地球的1%;地幔体积占地球的83%;地核占地球总体积的16%。第(3)题,读图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由软流层之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第(4)题,材料实例反映了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联系,因此需要列举实例来体现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如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岩石的形态,说明水圈与岩石圈的联系;植物蒸腾作用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生物圈与水圈的联系;河湖等水体的蒸发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水圈与大气圈的联系;风力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影响岩石圈的形态,说明大气圈和岩石圈的联系;风力能引起海水的运动,说明大气圈和水圈的联系等。
答案:(1)密度、压力、温度、体积、物质组成(任选其二)
(2)见解析
(3)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4)实例: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岩石的形态,说明水圈与岩石圈的联系;植物蒸腾作用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生物圈与水圈的联系;河湖等水体的蒸发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水圈与大气圈的联系。课时规范训练(三)
[基础达标]
小明对地球的历史很感兴趣,从网上购买了古生物模型(见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沂蒙山区发现有三叶虫化石,可以由此推测出( )
A.沂蒙山区的地层厚度
B.沂蒙山区远古时气候温暖且植被繁茂
C.沂蒙山区的最高海拔
D.沂蒙山区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
2.有渔民在非洲深达110米的海底捕获了一条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腔棘鱼,这里接近人类徒手潜水的极限,其环境特点是( )
A.低温、黑暗 B.低温、低压
C.温暖、高压 D.温暖、高盐
解析:第1题,化石可以确定地质顺序、时代及古地理环境。三叶虫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沂蒙山区发现有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出当地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故选D。第2题,深达110米的海底太阳辐射难以到达,其环境特点是低温、黑暗、高压。故选A。
答案:1.D 2.A
读漂移的大陆图,完成3~4题。
3.下列地质时代的名称与相应的代表各时期海陆分布的数字对应正确的是( )
A.新生代—③ B.白垩纪—②
C.侏罗纪—④ D.三叠纪—①
4.人类出现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据已有知识可知,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据图分析可知,新生代—③,白垩纪—①,侏罗纪—②,三叠纪—④。故选A。第4题,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据上题分析可知,③为第四纪新生代时期。故选C。
答案:3.A 4.C
5.读某时期地质年代简表,回答下列问题。
(1)甲是____________,该时期距今________—________。
(2)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E是________,F是________。
(3)描述该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进化特征。
(4)说明该历史时期地壳运动和海陆格局的变化特点。
解析:据图中信息“原始鱼出现”“陆生四足动物出现”等可知,图示历史时期为古生代。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陆地上动物不断出现,出现了鱼类和两栖类动物;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此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海陆面积不断变化。
答案:(1)古生代 5.41亿年 2.52亿年
(2)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3)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陆地上出现了低等的植物,出现早期鱼类和两栖类动物,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4)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海洋面积缩小,陆地面积扩大。
[能力提升]
据科学家考证,辽宁北票发掘的“辽宁古果”的果枝化石(如图),生存年代为距今1亿4500万年,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被子植物。据此完成6~7 题。
6.“辽宁古果”的果枝化石最可能形成于(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前寒武纪
7.该“辽宁古果”生存时期( )
A.海生藻类高度繁盛
B.蕨类植物高度繁盛
C.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D.裸子植物高度繁盛
解析:第6题,题意表明,辽宁北票发掘的“辽宁古果”化石,生存年代为距今1亿4500万年,应属于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B正确;古生代距今5.41亿年—2.52亿年,A错误;新生代距今6600万年至今,C错误;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至距今5.41亿年之前,D错误。第7题,由上题可知,辽宁北票发掘的“辽宁古果”化石,生存年代为中生代,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被子植物,表明当时只是被子植物起源阶段,不是被子植物高度繁盛的时期,C错误;题意表明,“辽宁古果”化石中果枝生存年代为中生代,是裸子植物高度繁盛的时代,D正确;海生藻类高度繁盛于早古生代,A错误;蕨类植物高度繁盛于晚古生代,B错误。
答案:6.B 7.D
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在②时期晚奥陶纪发生了一次重大物种灭绝事件,大约57%的海洋物种消失,非洲北部发现大量至今仍保留的这一时期冰川沉积物。下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读图,完成 8~9 题。
8.关于不同地质时期生命形式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期,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森林
B.②时期,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
C.③时期,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D.④时期,爬行动物的时代
9.推测晚奥陶纪海洋物种大灭绝的可能原因是( )
A.全球寒冷 B.全球干旱
C.彗星撞击 D.地壳运动
解析:第8题,由材料可知,②为古生代,由此可推出①为前寒武纪,③为中生代,④为新生代。太古宙时出现了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时才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因此并非蕨类植物繁盛,A错误。晚古生代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一些鱼类进化成两栖类,再后来气候变得干旱,一些两栖动物进化成可以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由此可见动物在②时期由海洋向陆地发展,B正确。③时期,裸子植物极度兴盛,而非被子植物,C错误。④时期,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并在第四纪出现人类,而古生代才是爬行动物的时代,D错误。第9题,由材料可知,该时期发生了强烈的气候变化,冰川广泛发育,热带海水变冷,故推测晚奥陶纪海洋物种大灭绝的可能原因是全球寒冷。故选A。
答案:8.B 9.A
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及叠层石景观图,完成10~11题。
10.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B.O2和CO2含量变化呈负相关
C.CO2的含量一直下降
D.O2的含量一直上升
11.叠层石的形成主要与何种生物相关( )
A.蓝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O2和CO2含量不稳定,A错误;O2和CO2含量变化没有相关性,B错误;二氧化碳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C错误;O2的含量一直上升,D正确。第1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叠层石的形成是蓝藻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积物增多,蓝藻需要移动到表层来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A正确。
答案:10.D 11.A
12.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下面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
(1)根据图示内容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2)说明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
(3)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解析:第(1)题,从图的地质年代与生物的进化可知,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为: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第(2)题,A为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陆栖的单弓类群动物和许多爬行类群也灭绝了。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B为公元前6500万年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一亿六千三百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第(3)题,成煤的物质基础是森林,推测当时的特点是气候温暖,森林密布。
答案:(1)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A: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B: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3)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